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管理学卷(第1分册)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管理学卷(第1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伟长,王礼恒 编
图书标签:
  • 管理学
  • 科学家
  • 学术成就
  • 20世纪
  • 中国
  • 历史
  • 重点项目
  • 出版基金
  • 概览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2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98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1
字数:5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专家和人文社科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全书按传主年龄排序,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研究路径的变迁和学术生涯的沉浮,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内页插图

目录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管理学卷》前言
20世纪的中国管理学
20世纪中国知名管理学家
姜君辰(1904~1985)
吕东(1915~2002)
娄尔行(1915~2000)
崔克讷(1915~2010)
袁宝华(1916~)
黄德鸿(1916~)
吴世经(1916~2000)
杨纪琬(1917~1999)
夏书章(1919~)
刘崧生(1920~1994)
赵天福(1921~2002)
徐政旦(1922~)
郑维敏(1923~2012)
刘豹(1923~)
张仲威(1924~)
刘源张(1925~)
原葆民(1925~)
杨公朴(1926~)
林宗棠(1926~)
许庆斌(1927~2009)
李占祥(1928~)
于秉圭(1928~)
牛若峰(1928~)
潘承烈(1928~)
王众托(1928~)
万百五(1928~)
彭星闾(1928~)
高程德(1929~)
许庆瑞(1930~)
杨名远(1930~2012)
朱道华(1930~2011)
汪应洛(1930~)
胡保生(1930~)
袁飞(1930~)
郑绍濂(1931~2009)
苏东水(1931~)
蔡希贤(1931~)
徐寿波(1931~)
黄梯云(1932~)
顾昌耀(1932~1993)
20世纪中国管理学大事记

精彩书摘

  3.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推动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
  为了推进中国工程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为国家提供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决策咨询,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工程院经过一系列认真、细致、谨慎的筹备,于2000年9月25日成立工程管理学部,这是中国工程院从长远发展战略角度出发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首批入选32名院士来自工程院8个学部,包括巴德年、陈清泉、程天民、杜祥琬、郭重庆、郭桂蓉、何继善、蒋士成、金鉴明、李东英、刘德培、刘玢、刘人怀、卢良恕、罗绍基、潘家铮、钱七虎、饶芳权、吴澄、汪懋华、徐滨士、许国志、徐匡迪、许文思、叶可明、殷瑞钰、袁晴棠(女)、翟光明、张寿荣、郑南宁、朱高峰、朱晓东。
  工程管理学部的成立,对提高科学管理意识,吸引更多的科技工程工作者研究和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具有旗帜性意义,有利于管理专家的成长。对有突出贡献的、高造诣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推荐为院士,以激励在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创造。
  工程管理学部自成立以来,在全体院士的支持下,积极投身于中国工程管理科学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工程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内外科学界的尊敬。
  4.国家经委等推动的管理科学应用研究
  国家经委领导和支持下的工业管理部门在推动管理科学应用方面起到主导作用。改革开放后,国家派出许多代表团到国外去考察,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提出“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得到管理学界和实际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在国家经委领导和支持下,管理科学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首先,以出版和举办训练班方式介绍和传播现代管理知识。1984年,由当时在经委工作的朱镕基任主编,编写出版了《管理现代化》和《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两本书,国家经委在征得中宣部同意后,指定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负责,编辑出版《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由袁宝华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叶林、马洪、房维中、华罗庚、陈宇为副主任委员,组织国内几十所大学、科研单位、行政业务部门和企业的800多位专家参与撰写和审稿工作,并于1984年年初分上下卷出版,该书系统整理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沿革,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的经验。
  ……

前言/序言


《20世纪中国管理学思潮变迁:一项学术脉络的梳理与反思》 引言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也是中国管理学思想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独立自主的关键时期。在东西方思想的激荡、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下,一批中国学者开始系统地探索和研究管理之道,试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本书旨在对20世纪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与反思,重点关注这一时期中国管理学思想的形成、演变、争鸣与融合,勾勒出其独特的学术图景。 第一章:20世纪初管理思想的初步引进与本土化尝试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管理思潮的传入,中国的知识界开始接触到泰勒制、法约尔原则等经典管理理论。然而,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直接照搬西方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章将探讨当时学者们如何尝试将这些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例如,在民族工业发展初期,一些有识之士借鉴科学管理的思想,试图改善工厂的管理效率,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技术至上”与“人文关怀”的早期讨论。此外,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如儒家伦理、兵家智慧,也在管理实践中被重新解读和应用,为本土管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因。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管理思想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章将分析在这一时期,苏联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引进和学习,强调集中统一领导、按劳分配、计划性管理等。同时,中国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管理道路。例如,对企业所有制、职工管理、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理念。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遵循,也融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 第三章:改革开放前管理思想的探索与局限 改革开放前夕,尽管仍以计划经济为主导,但部分学者和实践者开始意识到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僵化和效率问题,并开始进行一些前瞻性的探索。本章将回顾这一时期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早期思考,以及一些关于科学管理、系统管理、运筹学等理论在特定领域(如国防、科研)的应用。同时,也会分析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管理学研究面临的理论束缚和实践困境,以及这种局限性如何影响了中国管理学思想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与多元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大量涌入,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管理学研究的视野。本章将重点梳理这一时期管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包括: 经典管理理论的再认识与深化: 如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运营管理等领域,涌现出大量本土化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积极吸收、消化并创新西方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 新兴管理领域的兴起: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如信息管理、创新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风险管理、可持续管理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成熟。 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思想的融合: 再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管理理念,“道法自然”的生态管理思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等,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与现代管理理论进行有效结合。 实践导向的研究加强: 管理学研究更加关注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许多学者积极参与企业咨询和实践,将理论研究与解决实际管理难题相结合,形成了“理论服务实践”的研究模式。 第五章:20世纪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重大议题与学术争鸣 在20世纪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重大的学术议题,并伴随着激烈的学术争鸣。本章将聚焦其中几个关键性的争论: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的管理模式选择: 围绕如何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构建最有效的管理体系,学者们展开了长期的探讨,既有对计划经济管理优越性的辩护,也有对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推崇,以及对二者结合的探索。 “人”在中国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早期对“工人阶级”的强调,到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再到对“员工激励”、“组织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国管理学对“人”的理解不断深化,并引发了关于“集权与分权”、“指令性管理与参与式管理”等一系列相关讨论。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价值与应用: 对于如何看待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学者们存在不同观点,有的强调其普适性,有的则认为需要警惕其局限性,如何在现代管理中扬弃与继承,是长期争论的焦点。 本土化研究与国际化接轨的关系: 如何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同时,保持研究的中国特色和自主性,避免“西化”陷阱,也是管理学界持续关注的议题。 第六章:20世纪中国管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20世纪中国管理学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挑战,包括: 理论创新不足: 与西方管理学相比,中国在原创性管理理论的贡献上仍有差距。 研究方法单一: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仍需加强,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和精细化。 学科体系不完善: 管理学子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仍需深化,学科体系的整体性有待提升。 国际话语权不足: 如何让中国管理学研究成果更具国际影响力,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展望未来,本书将基于对20世纪中国管理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提出对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探索中国式管理情境下的普适性理论;深化跨学科研究,构建更加完备的学科体系;提升研究方法和实证能力,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说服力;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中国管理学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结论 20世纪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学术史诗,是中国人民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智慧的结晶。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管理学思潮的梳理与反思,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管理学发展历程的清晰框架,并为未来中国管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管理学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管理学卷(第1分册)》时,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封面朴实却不失庄重,上面印着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字样,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严谨与价值。作为一名对管理学领域深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介绍中国管理学发展历程的著作,特别是那些为这个学科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行者们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翻开目录,看到列出的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那些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锐意进取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智慧结晶即将呈现在我眼前。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管理学的种子是如何播撒、生根、发芽,并最终茁壮成长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学术成就的概览,更是一部中国管理学发展史的生动写照,它承载着一代学人的心血与追求,也为我们后辈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借鉴。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中国管理学如何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又融入本土特色,形成具有中国智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在某个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就必须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那些为之做出贡献的先行者们。在管理学领域,我尤其希望能了解中国本土的学者是如何思考和实践的。《管理学卷(第1分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它聚焦于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的学术成就,让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那些在中国管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他们的研究思路、创新精神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是如何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认识那些伟大的头脑,去学习他们的智慧,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并从中汲取力量,指导我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管理学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为我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管理学理论本身有着浓厚兴趣的从业者,但总觉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尝试过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理论,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解答“中国式管理”答案的书籍。《管理学卷(第1分册)》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了解到这本书汇集了20世纪中国管理学领域诸多先驱的学术成就,这让我异常兴奋。我相信,这些在中国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们,他们的研究和思想,一定更能贴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更能解决我们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科学家是如何结合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去创新和发展管理理论的。我想了解他们的研究方法,他们的实践经验,以及他们所提出的管理模型和策略,是如何在中国企业中落地生根,并取得成功的。如果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帮助我提升管理效率,解决实际难题,那么它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学术界那些“巨匠”的故事充满敬意,尤其是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管理学卷(第1分册)》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和详实的方式,勾勒出了20世纪中国管理学领域杰出科学家的学术成就。我尤其欣赏它所采取的“概览”形式,这让我能够在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下,去把握中国管理学发展的脉络和关键节点。书中对每一位科学家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头衔和荣誉,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理论的创新之处,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科学家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解答的线索。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教科书,更是一部激发思考的励志读物。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去感受那些在寂寞中坚持、在挑战中创新、在实践中求索的科学精神,也希望能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自己学习和工作中的难题,不断追求卓越。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任何能够展现时代变迁、人物群像的著作都抱有极大的热情。而《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个前缀,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严谨性充满了信心。《管理学卷(第1分册)》以“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为主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厚重感。我非常好奇,在20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的管理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是如何思考和实践的?他们的学术成果,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对这些知名科学家的学术成就进行梳理和介绍,为我展现一幅20世纪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宏伟画卷。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对每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背景、学术思想、主要贡献以及其在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影响力进行详细的阐述。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或者通过人物访谈、文献考证等方式,来还原当时的学术研究场景,那将是更加令人惊喜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管理学,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学术探索和国家发展的缩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