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媒体时代正在以你来不及察觉和反应的速度挑战着你的个人品牌塑造。本书选取了率先觉醒的国内外名人和企业,用十堂课的时间,和你一起拆解他们的吸睛绝招,手把手教你如何生产和组织信息,并找到正确的媒介渠道进行分发、传播,帮你打造个人品牌,助你成为全媒体时代的觉醒者和弄潮儿。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率先觉醒的国内外名人和企业,用十堂课的时间,和你一起拆解他们的吸睛绝招,手把手教你如何生产和组织信息,并找到正确的媒介渠道进行分发、传播,帮你打造个人品牌,助你成为全媒体时代的觉醒者和弄潮儿。
作者简介
李颖,媒商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学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曾任多年深度调查记者。为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担任媒体顾问教授媒体沟通策略与危机公关,擅长实战。
目录
第一课
媒商是全媒体时代的生存利器
/
001
你的新“特权” / 001
你认为的私密也许是公共的 / 003
媒商是全媒体时代的生存利器 / 005
十堂课会讲什么 / 010
重点阅读:如何争夺别人的注意力 / 011
课外故事:意外出名却几近“身败名裂”的普通人罗尔 / 015
第二课
妙语如何连成珠——破解马云演讲的幕后招数
/
020
课前引导 / 020
一、说不完的标题句 / 021
二、创造自己的逻辑框 / 023
三、讲故事建立共鸣 / 025
四、巧用数字心理学 / 027
课后总结 / 028
重点阅读:公开演讲的几个好习惯 / 029
课外故事:为什么百度用户体验部总监的演讲被喊太low? / 034
第三课
因势利导讲“故事”——刘强东夫妇的“人设”变化
/
038
课前引导 / 038
一、行走在一线的“带头大哥” / 039
媒商十堂课
教你学会信息传递术
II
二、浪漫故事的流量增量 / 041
三、改变形象管理 / 044
课后总结 / 046
重点阅读:媒商中的5W方法(上) / 047
第四课
听众在哪儿就去哪儿——张召忠的“非主流沟通”
/
054
课前引导 / 054
一、平民化的军事专家 / 055
二、到年轻人扎堆的地方去 / 058
三、拥抱“局座”身份 / 060
课后总结 / 063
重点阅读:媒商中的5W方法(下) / 063
第五课
媒商的复制与提升——罗振宇和伙伴们的探索
/
070
课前引导 / 070
一、打造魅力人格体 / 071
二、颠覆性的选题和新概念 / 073
1.颠覆性的选题 / 073
2.创造新概念 / 074
3.角度比内容更重要 / 075
4.景点意识 / 076
三、与更多内容生产者“合伙” / 077
课后总结 / 079
延伸阅读:自然语言写作方法——摘自《得到品控手册》 / 080
重点阅读:学会有技巧地发言 / 083
第六课
自黑是一种保护色——围观邓超的花样撒娇
/
88
课前引导 / 88
一、选择自黑,选择低姿态 / 89
二、找准路线,认清黑点 / 91
目 录
III
1.良好的幽默感是前提 / 91
2. 正确的黑点是关键 / 92
3.搭配一点自恋 / 94
4. 注重互动和共鸣 / 94
课后总结 / 95
重点阅读:态度比说理管用 / 96
课外故事:中关村二小的两份声明 / 100
第七课
刚柔并济是一种态度——听傅莹讲中国故事
/
106
课前引导 / 106
一、一针见血拆穿陷阱 / 107
二、适当活泼的官方辞令 /110
三、从自身故事讲起 / 111
课后总结 / 114
重点阅读:极具挑战性情况的多种解决方案(上) / 114
课外故事:那些发言人精彩的问答片段 / 118
第八课
用语言化解挑战——何炅怎样做到滴水不漏
/
122
课前引导 / 122
一、调动自己的同理心 / 123
二、从容应对比较 / 125
三、平衡所有利益关系 / 127
课后总结 / 129
重点阅读:极具挑战性情况的多种解决方案(下) / 130
第九课
危机公关的“守门员”——只有扎克伯格能一锤定音
/
136
课前引导 / 136
一、十余人团队打理的脸书账号 / 137
二、快速反应,诚恳沟通,突出使命 / 139
三、强调“给予者”属性 / 142
课后总结 / 144
重点阅读:让你的信息像军队一样 / 145
课外故事:美联航的“血泪”教训 / 149
第十课
无形的公关不是一日炼成——海底捞的故事
/
154
课前引导 / 154
一、自成章法的危机管理系统 / 155
1. 掌握信息发布的节奏 / 155
2. 具体周全的处置方案 / 156
3. 主动公布负面信息 / 157
二、关怀员工的企业基因 / 158
三、唤起顾客的人情味回忆 / 159
课后总结 / 162
重点阅读:危机发生后如何在舆论场上“卡位” / 163
课外故事:BP的“前车之鉴” / 166
课后的话:媒商是发给觉醒者的优先牌照
/
169
精彩书摘
课 前 引 导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在推崇信息差异化的今天,独特的风格形象愈显重要。企业是经济组织,但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因此企业领袖往往作为企业人格化的代表符号出现在公众视野。
因人而了解一家企业,因企业而了解人。在个人化营销以及企业营销的双重作用下,信息传递得以效果最大化。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是,企业家的个人表现,并不一定与产品紧密结合,而更倾向于讲述故事以及传播理念。在全媒体时代,一个企业家的媒商高低,会决定其个人以及企业的品牌塑造方式的优劣以及传播效率高低。理解媒体,理解企业面对的公众,并与个人特质相结合,才可能讲出全媒体时代成功的企业故事。
马云之于阿里,扎克伯格之于脸书,马斯克之于特斯拉……我们很容易将一家公司等同于企业领袖个人。但当提到京东时,也许你不单单只想到刘强东,还会想到他的太太——曾经因为一张手捧奶茶的照片而走红网络的“奶茶妹妹”章泽天。
几年之前,刘强东给人留下的还是在商界单打独斗的印象,
第三课
因势利导讲“故事”
——刘强东夫妇的“人设”变化
第三课 因势利导讲“故事”——刘强东夫妇的“人设”变化而伴随着那场全民瞩目恋情的发展,他本人乃至整个京东的公关策略都在悄然变化。刘强东是怎样从乡亲口中的“大强子”,变成谈笑风生的Richard的?他们夫妇二人又是如何处理媒体关系,联手带动流量的?
企业、企业家与媒体的关系、与公众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家个人的成长,不断调整、变化的。全媒体时代传递信息,一招走天下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现今需要的是不断地洞察舆论走向,抓住公众的注意力“痛点”。而当企业家一旦成为企业鲜明和闪亮的符号时,哪些信息需要为公众所知?哪些需要不断强化达到企业家和企业品牌效应的“共振”?哪些信息需要淡化?这就要重点考察企业家和企业的双重媒商高低了。
一、行走在一线的“带头大哥”
刘强东出生于江苏宿迁的一个小农村,自小家境贫寒。草根创业的他自诩为“苏北阿甘”,从不掩饰自己的农民出身。没有海外背景、没学过互联网技术、在中关村练摊起家,很长时间内,他在努力将自己身上的“土”字,打造为接地气。
2007年,京东年营业收入不到5亿元,这家电商公司决定“自建物流”,走上了资产重组的道路,这一举动招来业界的纷纷唱衰。顶着巨大压力的京东从最早只有10名员工,发展成了后来遍布全国的配送体系,而为这场战役冲锋陷阵的正是京东数万名配送员。
刘强东对此心知肚明,他在不同场合反复为公司的快递员队伍做宣传,说他们敬业、服务态度好、对公司用心。来自农村家庭的他,天生有一种对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尊重,无论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员工大会中,刘强东始终对快递员以“兄弟”相称。
在他的微博中,“配送员兄弟”的出现频次非常高。每一场价格战、大促销、赈灾救援行动中,他都会感谢兄弟们的辛劳付出和支持。当有配送员获得荣誉时,他会积极发文鼓励,当有配送员遇到困难时,他也会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他还在微博上说过:“从创业那一天起,我就从来没有准备重新穿上皮鞋!”与之对应的是,他经常“潜伏”在基层岗位上体验前线员工的生活,担任过快递员亲自送件,还在物流仓库做过分拣工作。
除了这些“表面文章”,刘强东也在用实际行动赢得人心。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段视频中,刘强东到宿迁分公司视察工作,在参观员工宿舍和食堂时,他“一去就怒了”。他在分公司的大会上说,4人间和6人间的员工宿舍太拥挤,卫生间蹲坑上面就是淋浴,食堂后厨没有空调,师傅开窗做饭就会进苍蝇……这些细节他都注意到了。他向管理层强调,“我们不能跟工厂比”,给员工建的宿舍应该是高级白领公寓,生活和就餐环境要安全舒适,要让员工工作得有尊严,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尊重。
事实上,京东是少有的在全国范围内尽可能为员工配备宿舍和食堂的企业,宿迁分公司的设施是类似一般大学的配置,但刘强东认为,对于京东来说这还不够。按照他的指示,京东对全国的员工宿舍和食堂进行全面排查,对生活环境不合要求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或升级。
……
《媒商十堂课 教你学会信息传递术》并非一本直接传授“套路”或“技巧”的工具书,而是一次深入探究信息传递本质的旅程。它不是告诉你“说这句话能达到什么目的”,而是引导你理解“为什么这句话能达到那个目的,以及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信息在人与人之间流动的规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思考框架,帮助你超越表面的沟通技巧,抵达信息传递的核心。 第一堂课:感知信息之“流”,而非“块” 许多人认为信息传递就是把一个想法、一个观点、一段数据,直接从“我”传达到“你”。这种思维方式,将信息视为一个个孤立的“块”,一旦发送完毕,任务就完成了。然而,真实世界的信息传递,更像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包含着源头、河道、水流、以及最终汇入的海洋。 这一堂课,我们将打破“信息是固定不变的”这一刻板印象。我们会学习如何感知信息在不同媒介、不同场景下的“流动性”。例如,一条新闻报道在电视上、在社交媒体上、在口头传播中,其形态、语速、关注点、甚至被解读的含义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收和发送信息,而是成为能够洞察信息在何种条件下更易于传播、在何种条件下会发生变形、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引起共鸣的“河流观察者”。 理解信息的流动性,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审视信息的“源头”。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事实,是情感,是意图,还是某种需求?同时,我们要关注“河道”——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官方媒体,是私域流量,是人际网络,还是某种新兴平台?不同的河道,有着不同的水文特征,对信息的承载能力和流速都有影响。而“水流”本身,则代表着信息的载体和形式,是文字、图片、视频、声音,还是它们的组合?最后,我们要理解信息最终汇入的“海洋”——接收者的心智和认知。信息能否在对方那里激起涟漪,甚至引发浪潮,取决于接收者的背景、经历、情绪以及他们对信息的解读。 这一堂课,目标是培养一种“动态的信息观”,让你不再局限于信息的静态呈现,而是能够看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信息的最终抵达。 第二堂课:剖析信息之“形”,观其“质” 信息的“形”与“质”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常常被信息的表象所吸引,比如一个吸睛的标题,一段震撼的画面,一种煽动性的语言。但这些“形”,往往只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其真正的力量,在于其背后的“质”。 本堂课,我们将带领读者剥离信息表面的光鲜,深入探究其内在的“质”。这包括信息的“准确性”,即信息是否基于事实,是否经过严谨的核查;信息的“相关性”,即信息与接收者的需求、兴趣或关注点是否匹配;信息的“逻辑性”,即信息是否前后一致,是否有清晰的推理过程;以及信息的“情感性”,即信息是否能够触动接收者的情绪,引起共鸣。 我们不再满足于“我说你听”,而是要学会“我说,你理解,并因此产生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理解,为什么一种表达方式比另一种更容易被接受,为什么某些信息更容易被记住,而另一些则被迅速遗忘。这与信息呈现的“形”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使用具体生动的案例,比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让人理解。运用对比和类比,能让复杂的事物变得直观。而将信息碎片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呈现,则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这一堂课,我们强调的不是“如何包装信息”,而是“如何构建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学习如何识别和提炼信息的“精髓”,如何用最贴切、最有效的方式将其“塑形”,使其既能保持其内在的“质”,又能以最优美的“形”呈现在接收者面前。这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洞察力,能够穿透信息的表象,抓住其核心价值,并将其以最恰当的形式传递出去。 第三堂课:洞察信息之“场”,知其“力” 信息传递并非发生在真空之中,它总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进行,而这个“场域”的特性,极大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这就像在风平浪静的湖面扔一块石头,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扔一块石头,所产生的涟漪是截然不同的。 本堂课,我们将聚焦于信息传递的“场域”——即信息传播的环境、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力量。这包括信息的接收者是谁?他们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价值观、情绪状态如何?他们身处何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当下存在着哪些与之相关的热门话题、社会情绪、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学习如何“阅读空气”。信息传递的“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可能是一个激烈的辩论现场,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一个充满压力的商务谈判,或者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交媒体空间。在不同的“场”,信息的“力”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某些“场”,简洁明了、直击要害的信息更有力量;在另一些“场”,情感的共鸣、故事的铺垫则至关重要。 这一堂课,我们要培养的是一种“场景感知力”。了解信息的“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如何在其中“发力”。我们不是要操纵信息,而是要让信息在最适合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产生预期的“力”。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快速识别当前信息传递的“场域”特征,并据此调整信息传递的策略和方式,使其产生最大的影响力。 第四堂课:理解接收者之“心”,窥其“向” 一切信息传递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触达接收者,并在其心中激起涟漪。因此,深刻理解接收者的“心”,是信息传递成功的关键。这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而是要深入洞察他们的需求、期望、动机、恐惧以及他们的“向心力”。 本堂课,我们将引导读者从“自我中心”的视角,切换到“接收者中心”的视角。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我想说什么”,而是要思考“对方想听什么”,“对方需要什么”,“对方会如何理解”。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倾听、观察、提问,甚至是通过对过往经验的分析,来构建一个关于接收者的“模型”。 这个“模型”不仅仅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它包括接收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心”是如何变化的,他们的“向心力”——即他们最关注、最渴望、最向往的方向,是什么。例如,一个面临职业转型的年轻人,“向心力”可能在于对新机会的探索和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一位初为人母的女性,“向心力”可能在于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注和对家庭幸福的追求。 这一堂课,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种“同理心”,一种能够站在接收者角度思考问题、感受问题的能力。当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接收者的“心之所向”,我们就能找到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切入点,用最能触动他们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信息传递,让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接收者的认知,并可能激发他们采取行动。 第五堂课:构建信息之“桥”,连其“思” 当我们将信息视为“流”,感知其“形”与“质”,洞察其“场”,并理解了接收者的“心”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有效地将信息“送达”。这就像一座桥梁,需要稳固的基石、合理的结构,以及精准的落点,才能将两岸连接起来。 本堂课,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信息传递的“桥梁”。这涉及到信息的“结构化”和“序列化”。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抛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考虑信息的“开端”,如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信息的“主体”,如何清晰、有逻辑地呈现核心内容?信息的“结尾”,如何引导对方进行思考或行动? 我们不再满足于“想到哪说到哪”,而是要学习如何像一位建筑师一样,精心设计信息的“骨架”和“血肉”。这包括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开场白”,如何用“金句”或“提问”来激发对方的好奇心,如何通过“排比”、“类比”、“故事”等手法来增强信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及如何用“号召性用语”或“开放性问题”来引导对方的进一步回应。 这一堂课,我们强调的是信息的“连接性”。我们希望信息不仅仅是被动接收,而是能够激起对方的思考,促进双方的互动。因此,信息的“桥梁”不仅要连接“信息源”和“接收者”,更要连接“接收者的思想”。它要能够激活对方的认知,引发他们与信息产生“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倾听”。 第六堂课:善用信息之“器”,借其“力” 信息传递的“器”,即信息传播的工具和媒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工具和媒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信息的抵达率和传播效果。但我们不能仅仅把工具当作“发送按钮”,而是要理解每个“器”的特性,并学会“借力”。 本堂课,我们将审视当下各种信息传递的“器”:从传统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到新兴的直播、播客、短视频、社交媒体互动,乃至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我们会学习如何根据信息的“形”与“质”,以及接收者的“心”和“场”,来选择最适合的“器”。 例如,需要传递复杂数据和深度分析时,文字和长视频可能更合适;需要快速传递情感和瞬间感受时,短视频或图片则更有效;需要进行即时互动和建立社群时,社交媒体平台则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不同“器”的“玩法”。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信息传递的“规则”和“语言”与在正式场合截然不同。 这一堂课,我们旨在培养一种“媒介素养”。我们不再是盲目地使用工具,而是成为“工具的驾驭者”。我们学习如何根据信息的特性,去匹配最有效的“器”,并理解如何在不同的“器”中,运用最适合的“信息语言”来发挥其最大的传播“力”。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用最少的力气,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七堂课:识别信息之“陷”,避其“危” 信息的传递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信息的世界充满了“陷阱”和“误区”。这些“陷阱”可能导致信息失真、误解,甚至引发冲突。因此,识别和避开这些“陷阱”,是信息传递者必备的素养。 本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信息传递中常见的“陷阱”:例如“确认偏误”,即人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刻板印象”,即基于不完整的或片面的信息对他人或群体进行概括性评价;“情绪化偏见”,即当情绪占据主导时,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容易失偏;以及“信息茧房”,即在信息过滤和个性化推荐的机制下,人们只接触到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形成信息孤岛。 我们学习如何“反思”。当我们在传递信息时,要时刻警惕自己是否陷入了这些“陷阱”。当我们在接收信息时,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主动去识别信息的“陷阱”。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让信息传递的过程更加健康、公平和有效。 这一堂课,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种“审慎”。我们不再轻易相信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所有信息,而是学会对其进行质疑和分析。我们学习如何识别那些可能扭曲事实、煽动情绪、或加剧对立的信息“毒药”,并主动规避它们,从而让信息传递成为一种建设性的行为,而非破坏性的工具。 第八堂课:反思信息之“界”,定其“责” 每一次信息传递,都伴随着一定的“责任”。我们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改变他人的认知,甚至影响他人的行为。因此,理解信息传递的“界限”,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是每一位信息传递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堂课,我们将探讨信息传递的“界限”:从个人层面的言论自由,到社会层面的道德伦理,再到法律层面的规章制度。我们会思考,什么信息是我们可以自由表达的?什么信息是我们应该谨慎传递的?什么信息是绝对不能触碰的红线? 我们学习如何“负责任”。这不仅仅是指避免传播虚假信息或有害信息,更包括在传递信息时,考虑到信息的潜在影响。例如,在传递敏感信息时,是否需要增加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在进行观点输出时,是否要给予不同的声音一定的空间?在鼓励他人行动时,是否要充分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一堂课,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种“责任感”。我们认识到,信息传递的力量,也伴随着相应的义务。我们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信息公民”,在享受信息传递带来的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承担起维护信息环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 第九堂课:拥抱信息之“变”,育其“新” 信息世界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新的媒介、新的技术、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固守旧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注定会被时代抛弃。因此,拥抱信息的“变化”,并从中“育出新”的可能,是信息传递者保持活力的关键。 本堂课,我们将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关注信息传播领域的新趋势、新动态。例如,人工智能在信息生成、个性化推荐、内容创作等方面的应用,对于信息传递将带来怎样的变革?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消费习惯?元宇宙、Web3.0等概念,又将如何重塑信息的形态和价值? 我们学习如何“创新”。我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使用者”,更是信息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我们要敢于尝试新的传播方式,敢于运用新的工具,敢于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即使是微小的创新,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一堂课,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种“前瞻性”。我们不仅仅关注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我们学习如何预判信息传播的趋势,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和媒介来提升信息传递的效果,如何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到日常的信息传递中,从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生命力。 第十堂课:升华信息之“道”,成其“仁” 当读者通过前面的九堂课,系统地学习了信息传递的“流”、“形”、“场”、“心”、“桥”、“器”、“陷”、“界”、“变”之后,我们将在最后一堂课,将所有的知识和实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维度——信息传递的“道”,以及如何通过信息传递,体现“仁”的价值。 “道”在这里,并非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指信息传递的“本质规律”和“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一种“以人为本”的原则,一种“追求真善美”的内在驱动。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信息的“道”,我们的信息传递就会变得更加自然、高效、且充满力量。 而“仁”,则意味着信息传递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某种功利性的目标,更是为了促进理解、增进连接、化解矛盾、启发智慧,最终为他人和社会带来价值。真正的“仁”体现在信息传递中,就是一种尊重、一种关怀、一种分享、一种建设。 本堂课,我们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自我审视”。我们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思考我们在信息传递中的成长和进步。我们学习如何将所学到的所有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信息传递哲学”。我们思考,如何让信息传递,成为我们表达善意、传递价值、连接彼此的有力工具。 这最后一堂课,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它旨在帮助读者将信息传递的能力,转化为一种更广阔的人生智慧,一种能够真正影响世界、温暖人心的力量。它呼唤着一种“有温度”的信息传递,一种充满善意和智慧的沟通方式,从而让我们在信息的世界里,成为一个更加积极、更有价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