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就带着一股子穿越时空的沧桑感。内页纸张的质感处理得非常好,既能很好地承托起那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又不会显得过于光滑而失了“老物件”的味道。装订也十分考究,平摊时毫无压力,让人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那些斑驳的舞台记忆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图片的选择和排版,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精心挑选过的艺术品,而非简单的资料堆砌。摄影师的构图、光影的运用,即便放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毫不逊色,捕捉到了演员们最动情、最投入的瞬间。那种一颦一笑间流露出的精气神,透过泛黄的底色,依然能感受到强烈的舞台生命力。这本书的排版没有过度现代化,保留了一种朴素而庄重的仪式感,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印刷品,而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梨园旧梦的大门。对于资深戏迷来说,光是翻阅这些照片,就已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一个角色的扮相、每一个手势的微妙变化,都足以引发长久的回味与沉思。这份对物料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也大大提升了。
评分我对历史影像资料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信息上。这本书虽然呈现的是京剧艺术本身,但它所折射出的民国乃至更早时期社会风貌的侧面,却令人深思。我注意到一些照片中,背景道具的简朴与演员服饰的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戏曲演出的生存环境,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极致的艺术表达。有些幕后花絮般的照片,展现了伶人日常的素颜和排练场景,这与舞台上光彩夺目的角色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人得以窥见“人”的真实一面,而非仅仅是“神”的化身。这种对艺术生态的立体呈现,远比单纯展示剧照来得有深度。此外,从照片中人物的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腔调和韵味,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瞬间,是口述历史无法替代的珍贵佐证。这本书无疑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审美变迁和社会生活侧影的一份重要视觉文献,它在讲述戏曲故事的同时,也在无声地叙述着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
评分从一个资深戏迷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收录了许多已经“失传”或极少上演的剧目片段的影像记录。在如今京剧艺术传承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能够看到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对于某些经典折子戏的舞台呈现方式,无疑是无价之宝。尤其是那些戏装、头面、甚至舞台布景的细节,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审美规范和制作工艺。比如某一出武戏中,演员翻跌的动作幅度与力度,通过照片凝固下来,清晰可见其扎实的功底和舞台调度的高超技巧。我甚至能从这些模糊的光影中,辨别出不同流派在处理特定动作时的细微差异。这不仅仅是欣赏照片,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技艺研讨”。它提醒我们,艺术的传承是多维度的,影像资料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承载着不可磨灭的“活的记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京剧艺术宝贵历史遗产的一次重要抢救和展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档案性”与“艺术性”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作为一本出版物,它在信息传递上非常克制,几乎没有冗余的文字注解,这非常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即将视觉主体性还给照片本身。然而,正是这种克制,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京剧背景知识,才能完全理解某些服饰、扮相所代表的剧目和行当。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会觉得略微有些门槛,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这种“留白”恰恰是最好的互动方式——它激发你去主动联想、去查阅更多的资料,从而加深对所见影像的理解。我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视觉词典”来使用,每翻到一张新的剧照,脑海中就会自动回放起对应的唱腔和板式,这种主动的记忆重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趣味性。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评分坦率地说,我更偏爱那些不那么刻意“摆拍”的照片,而这本书里恰恰捕捉到了许多这种“不经意之美”。我特别喜欢几张特写镜头,聚焦于演员脸部的细微表情——那眼角的鱼尾纹里藏着多少次谢幕后的疲惫,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又承载着多少次赢得喝彩的喜悦。这些照片没有过度美化,甚至有些许瑕疵,比如曝光不均或者略微的模糊,但这反而增加了照片的纪实感和情感浓度。仿佛是摄影师和戏班子一起经历了一段时光,用镜头定格下了那些转瞬即逝的“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对视”——你看着照片里的人物,他们似乎也在透过岁月看着你,那种强烈的时代共鸣感是现代高清数码照片所无法给予的。它让我重新审视“经典”的含义,经典并非完美无瑕,而是这种历经时间洗礼后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对于痴迷于表演艺术的爱好者而言,这些瞬间的捕捉,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来得更为精准和有力。
评分珍贵啊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买,值得读。
评分很值得收藏的书,很难得,适合自己一个人品味京戏曾经的辉煌!
评分这种装帧很好,也很喜欢这种排版
评分给爹买的 等他评吧~~
评分我觉得子舆是把京剧、昆曲当做一门学问系统地研究。我看戏将近六十年,也受过名家指点,原以为已经很“懂”了。可听了他的理论,使我彻底摈弃观剧六十年对京剧昆曲错误、片面的理解。用他的话说:“要是没明白,再看一百在他的指引下,渐渐地,我也能分辨是非好坏,不再听热闹看热闹,充分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他会一套身段功法,据说是过去梨园界不外传的家法,听来很富哲理,动起来行云流水跟打太极似的,很美。刘曾复先生的学生,很多都跟他学戏,就是上海京剧院的李军也跟他学过《武昭关》。不知何故,他有这样的学识修养却不愿工作在京剧圈里,更多的是受邀参加一些书画、古籍的鉴定工作,还在一所技术学院做了领导。我觉得他始终是有意识的与戏曲圈保持着距离。近年来,他不断更换笔名发表了很多精彩的文年也还是这水平。您得知道,在中国,京剧不仅是艺术,也是文化。京剧艺术有‘技术’和‘精神’两个层面,而‘精神’更大于‘技术’。”
评分初识子舆是在1999年,我的老师林焘先生家中。不久,给张中行先生拜年又在张先生家与他邂逅。此后某日,我在老师任继愈先生家汇报工作,他拿着一套《故宫退食录》来替朱家溍先生送书,看来与任先生很熟悉(当时任先生工作繁忙,每周一、四在国家图书馆主持行政工作,其余时间闭门谢客潜心治学,连采访都被婉拒)。这才引起我对这位年轻人的兴趣: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年纪轻轻游走于学术大家之间,还登堂入室?
评分专门给爸爸买的,很喜欢。
评分专门给爸爸买的,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