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变革研究:校长的视角》力求从校长的视角来研究学校组织变革,围绕为什么要进行学校组织变革、学校组织变革的方向、变革内容、怎么变革四大问题,分九章展开研究。
《学校组织变革研究:校长的视角》力图从校长视角研究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的是中小学面临的组织变革中的问题,也力图从学校组织变革实践中提炼出组织变革的理论,希望能够揭示学校组织变革规律,为校长智慧推进组织变革提供理论支撑。
李希贵,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等多项课题。主持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出版有《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美国中学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等。
陈丽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秘书长。主要研究学校发展与校长培训。近年来主持的课题主要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学校发展策划研究”、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品牌塑造与学校改进的行动研究”、北京市高校教改立项课题“学校品牌策划课程开发与学科建设研究”、北京市教育工委立项课题“学校改进的行动研究”、北京市教委立项课题“中小学校长高研培训课程开发研究”等。已出版《学校发展策划: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校品牌策划》、《基于品牌塑造的学校改进》、《校长培训需求与课程设计研究》等著作十余部;在核心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前言 变则通,通则久
第一章 组织变革——学校应对挑战的积极选择
一、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专业化: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
二、内外部环境给学校组织发展带来的挑战
三、组织变革的实践:学校的积极应对
四、组织变革研究:学者的观点
第二章 回归教育本质——学校组织变革的价值取向
一、教育性、伦理性、专业性、开放性:现代学校组织的基本特性
二、本质功能与衍生功能:现代学校组织的功能
三、回到教育本身:学校组织变革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结构决定功能——学校组织结构变革
一、中小学校组织结构的优势和不足
二、中小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实践探索
三、中小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和特点
第四章 人才制胜——学校组织人力资源变革
一、创新学校用人机制,盘活人力资源
二、确保校本研训实效,提升人员素养
三、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激励人员发展
第五章 刚柔并济——学校组织制度与文化变革
一、制度变革:建立学校组织运行的新规则
二、文化变革:建立学校组织运行的新精神
三、刚柔并济:推动学校组织变革的顺利实现
第六章 技术改变学校——信息技术变革视角
一、信息技术改变学校组织行为
二、信息技术催生虚拟学校
三、学校组织变革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四、校长必须关注学校信息化建设
第七章 课程建设——学校组织技术变革视角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三、校本课程体系化建设
四、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
第八章 系统与渐进——学校组织变革的智慧实施
一、规划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巧用变革工作策略
二、关注教职员工变革实施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变革指导
三、立足激发校内变革支持因素,整合开发校外变革支持资源
四、理性分析学校组织变革阻力,系统化解阻力
五、慎重分析学校组织变革风险,进行有效风险管理
第九章 变革之道——学校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
一、调整结构是组织变革的有效杠杆
二、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三、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
四、让变革最大程度发生在“民间”
五、不破不立与先立后破
六、有了感情再变革
七、在变革中发现可分配的利益
八、先开枪,再瞄准
附录 北京市普通高中校长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现状调研报告
最后一部分,关于变革的持续性与制度化,给我的震撼尤为持久。作者清晰地指出,一次成功的校长任期内的“运动式改革”,很容易随着领导者的离任而戛然而止,这暴露了许多组织变革的脆弱性。这本书的核心贡献之一,似乎就在于提出了如何将“临时的激情”转化为“永久的结构”。作者强调,只有当新的实践被嵌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流程、晋升标准、甚至是对新教师的初步培训中时,变革才算真正扎下了根。他们通过研究那些成功实现“制度固化”的学校,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关键节点控制”和“跨代际知识传递”的实用方法。整本书读下来,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做变革”的指南,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如何理解变革的生态学”的深度报告,它教会我以更宏大、更具时间跨度的视角去看待教育事业的缓慢而坚韧的前行。
评分接着往下读,我被作者采用的叙事视角深深吸引。这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宏大叙事,而是真正钻进了校长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种“孤军奋战”的复杂心绪。书中对校长个人特质与组织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剖析,描绘出不同风格的领导者在面对相似危机时所采取的迥异策略。比如,那位“学院派”的校长,试图用严谨的数据和理论说服团队,结果却遭遇了教师们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抵触;而另一位“实干家”型校长,虽然赢得了短期的执行效率,却在长期的文化重塑上陷入僵局。这种对个体能动性与环境限制之间张力的挖掘,体现出作者对“情境领导力”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明白,有效的组织变革,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意义构建”和“信任重建”的心理战,技术和流程只是辅助,真正起作用的是领导者能否在不确定性中,为追随者提供一个坚实的、可信赖的未来愿景。
评分在关于“文化重塑”的章节里,作者的笔锋转向了对学校文化内涵的解构与重构。我原以为“文化变革”无非就是换一批口号,做几个主题活动,但这本书揭示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伦理困境。作者深入探讨了如何在维护既有专业群体的职业尊严感的同时,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估标准。这种冲突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道德灰色地带。例如,当校长推行一种强调协作创新的新机制时,如何避免那些在旧体系中表现出色的“明星教师”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贬低?书中详细描述了策略性地引入“缓冲机制”和“试错空间”的重要性,这表明真正的文化转型需要时间来消化和内化,强行“换血”只会导致组织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这种细腻的社会心理学观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管理学著作,带有了强烈的社会学反思色彩。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叙事的笔触,勾勒出当代教育图景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权力场域”。作者对学校内部人际动态的捕捉极其敏锐,尤其是在探讨“组织惰性”与“变革驱动力”的博弈时,那种对现实困境的精准刻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被层层规章制度包裹的教研组会议室。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成功学秘籍”,反倒是深入剖析了变革在实践层面遇到的各种“结构性阻力”——比如教师群体的心理安全感、传统课程标准的惯性影响,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隐形干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非正式权力网络”的分析,那些校长们必须在正式汇报线之外,巧妙周旋于资深教师的“经验壁垒”和新进骨干的“激情消磨”之间,这种对微妙平衡的把握,远比教科书上描述的组织架构图要复杂和真实得多。读完这部分,我清晰地意识到,任何自上而下的改革,若不触动这些深植于日常实践中的潜规则,最终都难逃“表面文章”的命运。
评分全书在探讨技术工具和评估体系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时,展现了非常前沿的洞察力。作者没有盲目推崇数字化转型,而是审慎地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教育场景中可能引发的“异化”效应。比如,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被数据化、可追溯化后,原本基于信任和专业判断的师生关系,是否会被一种无形的“数据监控”所取代?这种对技术介入的批判性反思,是很多管理类书籍所缺乏的。书中通过几个侧面案例指出,如果技术工具的使用仅仅是为了满足上级部门的“可见性”需求,那么它非但不能促进教学优化,反而会增加教师的非生产性工作负担,最终使得“变革”成为一种表演而非实质进步。这提醒我们,工具永远是为人服务的,一旦角色倒置,组织就会陷入虚耗。
评分对寻求变革的学校管理者来说,是一本很有指导意义的书籍。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爸爸很满意
评分故事很典型,内容很精彩。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爸爸很满意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故事很典型,内容很精彩。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