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控局: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中的美國決策》將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的美國決策聯係起來考察和比較,目的不在於描繪和追尋戰爭決策的一般曆史過程和曆史細節,而更注重揭示美國在兩場戰爭決策中政治、外交和軍事的交互運作,在曆史、現實和未來的時間架構內分析美國進入戰爭、控製戰爭和退齣戰爭三個關鍵時段的決策行為。希望能夠梳理三個層麵的問題:一,探尋兩場戰爭中美國決策的內在曆史邏輯;第二,解析兩場戰爭中美國決策層在進入戰爭、控製戰爭和退齣戰爭三個環節上對時機的拿捏、方式的選擇和分寸的把握;第三,從國際格局變動、國內政治需求、經濟社會發展、文化與意識形態根源四個方麵追尋美國在朝鮮、越南實施軍事乾涉的深層動因。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上篇 進入戰爭的決策
第一章 急遽而大規模的乾涉:杜魯門政府介入朝鮮戰爭的決策
第二章 漫長的乾涉之路:三屆美國政府步入越南戰爭的決策
第三章 急遽大規模乾涉與逐步加壓乾涉的比較
中篇 控製戰爭的決策
第四章 擴大戰爭還是限製戰爭:朝鮮戰爭中杜魯門政府控製戰爭的決策
第五章 升級還是降級:越南戰爭中約翰遜政府控製戰爭的決策
第六章 兩場戰爭中美國政府控製戰爭決策的比較
下篇 退齣戰爭的決策
第七章 接受和局:朝鮮戰爭中美國政府退齣戰爭的決策
第八章 以進為退:越南戰爭中美國政府退齣戰爭的決策
第九章 兩場戰爭中美國政府脫身決策的比較
附:不是結語的結語-一美軍現代戰局控製理論探析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直接的證據證明中國共産黨人的立場是正確的,他們將在奪取世界共産主義運動控製權的努力中取得巨大進展,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將不得不準備對付世界其他部分的同類侵略。美國決策層想在越南嚮全世界證明,美國有決心有力量有辦法對付中國式革命的理論與戰爭,世界的未來將是美國模式的未來。顯然,美國決策層選擇越南作為遏製中國的前沿,既是基於維護美國在東亞一西太地區地緣利益的考慮,也包含著意識形態鬥爭的動機。
隨著美國對越南乾涉的不斷升級,中國政府的反應也日趨強硬,對越援助的力度也逐步加強。1964年7月,周恩來在接見緬甸代錶團時錶示,如果美國要在越南打一場朝鮮式的戰爭,中國會有所準備。①東京灣事件爆發後,中國政府迅即聲明:越南民主共和國是中國唇齒相依的鄰邦,美國對它的侵犯就是對中國的侵犯,中國人民決不會坐視不救。9月,周恩來利用接見韓素音的機會再次嚮美國錶明中國的態度:“美國一旦侵略北越,我們將被迫認為這是對我們的威脅。我們當然要嚮越南人民提供他們進行爭取解放的正義戰爭所需的一切……我們將把美國軍隊入侵北越看作是對中國的敵對行為,對此我們也已做好瞭充分的準備。”②1965年春,美國政府醞釀擴大越南戰爭,中國政府對此作齣瞭強烈反應。4月初,周恩來會見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時錶示,戰爭擴大時是無法劃一條界綫的,就像火勢會蔓延一樣,美國要玩火,要冒險,中國要撲滅這場火,並請他轉告美國政府:1.中國不會主動挑起對美國的戰爭;2.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凡是中國答應瞭的國際義務,就一定要履行;3.我們是有準備的;4.如果美國把戰火燒過來,我們不能不撲滅它。③
中國政府的強硬立場對美國決策者來說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麵,他們認為北越由中國操控的判斷因中國政府的強烈反應而得到瞭強化印證,進一步堅定瞭他們乾涉越南的決心;另一方麵,鑒於朝鮮戰爭中忽視中國政府的警告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他們也不得不慎重對待中國政府的激烈反應,在乾涉的地理範圍、乾涉的規模和乾涉的進程上有所限製。可以說,在決定是否全麵介入越南戰爭的問題上,美國決策者考慮得最多最直接的外部因素不是蘇聯,而是中國的反應。他們認為,中國領導人基於國傢安全的考慮,最擔心美國在越南逐步嚮北擴大戰爭並延伸到中國境內;而從軍事角度看,打擊北越和中國境內的“戰爭源泉”是解除南越危機最為有效的根本途徑。權衡利弊輕重,美國決策者沒有像在朝鮮半島允許部隊輕率越過“三八”綫那樣,而是將大規模地麵戰爭限製在北緯十七度綫以南,對北越以空中打擊為主。1965年3月,美國國防部長助理麥剋諾頓將有可能引起中國強烈反應的11種美國軍事行動列為紅色警戒,強調美國不得輕易突破這些臨界點。①1965年7月,約翰遜在決定派遣大規模地麵戰鬥部隊進駐南越的時候,最關注的就是中國是否會采取類似朝鮮戰爭時期的政策,將大批部隊投入越南,他因此而遲疑再三。
……
曆史的十字路口:權力、策略與時代浪潮 本書並非旨在詳盡梳理某場具體戰役的戰術細節,或逐一剖析參戰雙方領導人的個人傳記。相反,它將深入探究一個更為宏大且普遍的主題:在曆史的關鍵節點,當國傢機器的齒輪開始轉動,當決策者麵對著難以預料的挑戰和復雜的國際局勢時,權力如何被運作,策略如何被製定,以及時代浪潮又如何塑造著這一切。本書關注的是那些潛藏在宏大敘事之下的驅動力,是那些影響著國策走嚮、塑造著世界格局的深層邏輯。 我們將從權力本身開始審視。權力,並非一個單一、固定的概念。它可能體現在國傢元首的最高指令,也可能蘊藏在智囊團的政策建議之中;它可能錶現為軍事力量的壓倒性優勢,也可能隱藏在經濟製裁的無形之手;它甚至可能滲透在輿論導嚮的潛移默化,以及意識形態的深刻對壘之中。本書將試圖剝離這些權力的不同錶現形式,去理解它們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被不同利益集團所爭奪和利用。我們將探討,當麵臨重大戰略抉擇時,是怎樣的機製決定瞭信息的流動,是怎樣的考量促使某個選項被采納,而另一個則被擱置。這其中,必然涉及到決策者所處的政治環境、他們所受到的內部及外部壓力、以及他們對自身國傢利益的界定。 在權力的運作之上,策略的製定是另一條重要的脈絡。策略並非憑空産生,它是在對現實情況的評估、對潛在風險的權衡、以及對未來目標的設定之間不斷博弈的産物。本書將關注策略製定的過程,而非僅僅羅列最終的戰略部署。我們將探討,當決策者麵對未知領域時,他們是如何收集情報的?他們的信息來源是否可靠?他們對敵我雙方的認知是否全麵?他們的策略是基於長遠的國傢利益,還是受製於短期的政治考量?更重要的是,策略的製定往往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環境在變,局勢在變,策略也必須隨之調整。本書將分析,在信息不完全、風險不可控的情況下,決策者是如何應對策略失誤,以及如何嘗試修正航嚮的。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對“最優解”的追求,以及在現實 constraints 下的“可行解”的選擇。 而驅動這一切的,則是時代浪潮。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止畫麵,它是由一係列不斷湧動、相互激蕩的時代浪潮所構成的。這些浪潮可能源於科技的革命性突破,也可能發端於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它們可能錶現為新的思想潮流的興起,也可能體現在民族主義的勃發;它們更常常與國際格局的重塑、全球力量對比的改變息息相關。本書將嘗試將具體的權力運作和策略製定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之下進行考察。我們將思考,當時的時代精神是怎樣的?是擴張主義的野心在湧動,還是和平主義的呼聲在高漲?是新的國際秩序正在孕育,還是舊的體係在搖搖欲墜?這些時代浪潮,如同不可抗拒的暗流,深刻地影響著決策者的視野,限製著他們可選擇的範圍,並最終塑造著曆史的走嚮。 本書將以嚴謹的曆史學研究為基礎,但其探討的範疇將超越對特定曆史事件的還原。它將通過對權力運作、策略製定和時代浪潮這三個核心要素的深入分析,試圖揭示在曆史轉摺點上,國傢行為的普遍規律和深層邏輯。這並非一本關於“應該如何做”的教科書,而是一部關於“為何如此”的思考錄。它將引導讀者跳齣事件本身,去洞察那些塑造瞭曆史的復雜力量,去理解那些在權力、策略和時代浪潮交織的洪流中,做齣影響深遠決策的邏輯與掙紮。 本書的目標讀者將是對曆史進程、國際關係、權力政治以及決策科學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我們希望通過細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曆史的新視角,一個解讀復雜世界的新工具。我們將力求語言生動,論述清晰,即便是在探討極為復雜的理論和概念時,也盡量避免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力求做到雅俗共賞。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激發讀者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他們對曆史事件和當下國際局勢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具體而言,本書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論述: 首先,關於權力的運作,我們將深入探討決策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不同部門、不同派彆在信息獲取和解讀上的差異如何影響最終決策。我們將分析國傢內部的權力分配格局,以及這種格局如何為某些決策的形成提供便利,或設置障礙。同時,我們也會關注國際舞颱上的權力互動,包括同盟關係、外交斡鏇、以及國際組織的作用,這些都構成瞭國傢決策的重要外部環境。我們將審視,當國傢麵臨外部壓力時,權力結構是否會發生調整,以應對新的挑戰。 其次,在策略製定層麵,本書將聚焦於戰略思維的演變。我們將考察,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戰略思想是如何隨著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而不斷更新的。我們將分析,在製定長期戰略時,決策者是如何平衡短期目標和長遠願景的。特彆是在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策略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將是分析的重點。我們可能會探討,當最初的策略未能奏效時,決策者是如何進行“策略反思”的,以及這種反思是基於理性分析,還是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 最後,時代浪潮的分析將貫穿全書。我們將審視,不同時期的意識形態潮流,例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是如何影響國傢對外政策的。我們將分析,技術革命,如通訊技術、交通技術、軍事技術等的突破,是如何改變戰爭的形態,改變國際政治的規則,從而迫使各國調整其戰略。同時,我們也關注經濟因素,如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資源爭奪等,是如何成為驅動曆史進程的關鍵力量。本書將強調,任何一項重大的國傢決策,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時代背景,都無法擺脫時代浪潮的深刻影響。 總之,本書是一次對曆史洪流中權力、策略與時代浪潮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度探索。它旨在提供一種分析框架,一種理解曆史、理解國傢行為的視角。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夠更好地把握曆史的脈絡,洞察當下的世界,並為思考未來的走嚮提供有益的啓示。這並非一場簡單的曆史事件迴顧,而是一次對人類集體決策經驗的深刻反思,一次對權力、策略和時代力量交織下曆史必然性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