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绘画鉴赏

中国历代绘画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启斌 著,朱曼华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
  • 历代绘画
  • 绘画鉴赏
  • 艺术史
  • 美术史
  • 中国艺术
  • 绘画作品
  • 艺术欣赏
  • 文化艺术
  • 绘画技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国际出版社
ISBN:9787801036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172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1223
字数:1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精,收录战国到近代名画230多件

新,从艺术角度、图像学角度、文学角度等进行鉴赏

美,原图拍摄,四色印刷,逼真还原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绘画鉴赏》收录了从战国一直到民国初年的著名传世绘画300多幅。每幅画作附有简明的阐释文字,包括创作年代、质地、尺寸、图版名称、作者简介以及20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赏析文字从审美和史学的视角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每一幅画作的艺术特色和史学价值。

作者简介

  赵启斌,1968年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199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2000年进入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从事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江苏历代书画精选》、《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一明清肖像画》、《河山在目一傅抱石百年纪念画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其他地区画像砖》、《南京博物院藏-陈之佛家族捐·陈之佛绘画作品集》、《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家族捐·傅抱石绘画作品集》、《雨花石志》等书的编撰工作,或执笔完成理论部分。先后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同时致力于古体诗词、现代诗词和书画创作。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历代绘画鉴赏目录

战国

2 人物龙凤图/佚名

6 人物御龙图/佚名

两汉

10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佚名

东晋

17 洛神赋图/顾恺之

28 女史箴图/顾恺之

34 列女图/顾恺之

梁代

44 职供图/萧绎

北齐

50 北齐校书图/杨子华创稿 阎立本再稿

隋代

60 游春图/展子虔

唐代

64 步辇图/阎立本

69 历代帝王图/阎立本

83 江帆楼阁图/李思讯

88 明皇幸蜀图/李昭道(传)

92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梁令瓒(传)

102 捣练图/张萱

112 送子天王图/吴道子

122 长江积雪图/王维

126 辋川图/王维(传)

132 伏生授经图/王维(传)

137 八公图/陈闳(传)

148 文苑图/韩(传)

152 五牛图/韩(传)

160 簪花仕女图/周

169 真言七祖·不空像/李真

172 引路菩萨图/佚名

177 如意轮观音菩萨像/佚名

182 二观世音菩萨像/佚名

185 高逸图/孙位

192 雪景行旅图/荆浩(传)

197 琉璃堂人物图/周文矩

206 后主观棋图/周文矩

210 宫中图卷/周文矩

218 十六罗汉图/贯休(传)

224 夏景山口待渡图/董源

232 龙宿郊民图/董源

238 潇湘图/董源

244 二祖调心图/石恪

宋代

250 晴峦萧寺图/李成

256 读碑窠石图/李成

262 寒林骑驴图/李成(传)

270 明皇避暑宫图/郭忠恕(传)

280 渔父图/许道宁

286 聚猿图/易元吉

295 调马图/郝澄

301 窠石平远图/郭熙

307 湖庄清夏/赵令穰

313 维摩天女图/李公麟(传)

320 文会图/赵佶

326 五色鹦鹉图/赵佶

333 翠竹双禽图/赵佶

339 听琴图/赵佶

344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370 雎阳五老图/佚名

378 晋文公复国图/李唐(传)

384 山水图(二幅)/李唐

392 潇湘奇观图/米友仁

400 林峦积翠图/江参

410 前赤壁图/杨士贤(传)

418 四季牧牛图/阎次平

425 秋野牧牛图/阎次平

430 出山释迦图/梁楷

435 黄庭经神像图/梁楷

443 四景山水图/刘松年

南宋

452 西园雅集图/马远

460 月光泛舟图/马远

466 洞庭秋月/夏

472 观音猿鹤图/牧溪

479 九龙图/陈容

490 猴侍水星神图/张思恭

496 十王图/陆信忠

512 五百罗汉图/周季常 林庭

534 无准师范像/佚名

539 桃花鸳鸯图/佚名

546 灌口搜山图/佚名

金代

558 明妃出塞图/金宫素然

568 骏骨图/龚开

元代

574 松荫会琴图/赵孟(传)

582 水阁清幽图/黄公望

588 富春大岭图/黄公望

595 松泉图/吴镇

600 东晋风流图/方从义

605 古木丛篁图/倪瓒

611 雪溪晚渡图/佚名

明代

617 刘海戏蟾图/刘俊

621 海青击鹄图/殷偕

627 美人图/吴伟

630 东方朔偷桃图/吴伟

636 苍鹰逐兔图/张路

641 落花诗意图/沈周

651 沈周自画像/沈周

655 东庄图/沈周

664 溪山秋色图/沈周

668 柴门送客图/周臣

674 中庭步月图/文征明

682 雪山跨蹙图/文征明

690 吹箫仕女图/唐寅

697 孟蜀宫妓图/唐寅

701 李端端图/唐寅

705 秋江清兴图/陈淳

710 春山对弈图/谢时臣

714 杂花图卷/徐渭

720 梵林图/项元汴

725 幽兰图/杜大绶

730 仿郭忠恕山水/董其昌

736 升山图/董其昌

742 松石图/程嘉燧

746 山水图/僧七处

749 高峰远帆图/魏之克

752 山水图/魏之璜

756 水阁图/魏之璜

759 仙山楼阁图/李士达

765 桃花源图/李士达

775 金山胜概图/张宏

780 雁荡八景图

(台荡纪游图册)/杨文骢

784 洞庭风波图/袁尚统

789 云中玉女图/崔子忠

794 吟梅图/陈洪绶

800 楼月德像/陈洪绶 徐易

806 王时敏像/曾鲸

809 明人肖像图册/佚名

816 天都峰图/弘仁

清代

822 竹岸泉声图/查士标

828 夏山飞瀑图/王时敏

837 积雪图/王鉴

843 春晓观瀑图/王铎

848 金秋延图/张风

851 桐荫把卷图/张风

854 渊明嗅菊图/张风

858 山水图/程正揆

864 苍翠凌天图/髡残

870 仿王蒙山水图/髡残

875 江干垂钓图/髡残

880 山斋禅寂图/髡残

883 水木清华图/朱耷

887 通天彻地山水屏/朱耷

896 柘溪草堂图/吴宏

903 江楼访友图/吴宏

909 寇白门像/吴宏 樊圻

913 山水图/樊圻

917 雪景山水图/樊圻

921 金陵景色图/樊圻

926 千岩万壑图/龚贤

932 岳阳楼图/龚贤

938 夏山过雨图/龚贤

944 山水图/叶欣

948 云峦水村图/邹

953 山水图/邹

962 山水图/高岑

965 金山寺图/高岑

969 山水图/胡

974 山水图/谢荪

977 山水图/陈卓

981 桃源图/陈卓

987 长江万里图/陈卓

992 九峰三泖图/武丹

1001 松荫品茶图/蔡泽

1008 墨荷图/石涛

1014 灵谷探梅图/石涛

1019 狂壑晴岚图/石涛

1026 乔元之三好图/禹之鼎

1032 兰雪堂图/柳遇

1038 微雨锄瓜图/柳遇

1044 乔柯修竹图/王原祁

1052 八骏图/艾启蒙

1070 松江邦彦画像册/徐璋

1082 水中八事图册/高其佩

1089 洪承畴像/佚名

1094 乾陵孝贤皇后像/佚名

1100 蓬莱仙岛图/袁江

1105 海上三山图/袁江

1108 昼锦堂图/袁江

1112 阿房宫图/袁耀

1119 雪蕉双鹤图/袁耀

1125 盘车图/袁耀

1130 白海棠图/邹一桂

1134 红白芍药图/华岩

1138 自画像/金农

1143 玉壶春色图/金农

1149 八仙图/黄慎

1153 竹石图/郑燮

1160 潇湘风竹图/李方膺

1164 金农像/罗聘

1168 善天女图/改琦

1171 秋风纨扇图/费丹旭

1174 瑶宫秋扇图/任熊

1178 山水图册/虚谷

1186 枇杷图/虚谷

1191 花卉图屏/赵子谦

1196 麻姑献寿图/任薰

1203 沙馥像/任颐

1209 花鸟图屏/任颐

1217 红梅图/吴昌硕

近代

1221 牡丹玉兰图/任霞

前言/序言

中国画的传统、地位和价值


      ——《中国历代绘画鉴赏》代序


                


中国绘画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终于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辉煌,尤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家的出现,群星灿烂,使中国画的成就像太阳的光芒一样,照亮了世界绘画艺术的中心。此一时期人物画进一步繁盛,山水画也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初步获得了独立,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进入了中国绘画史的视野。作为后世中国画发展的重要开端,三国、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画来说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中国画昌明、盛起的标志和象征。而画家获得与诗人同样的荣耀和尊严,也应该肇始于兹。中国画家所拥有的社会地位显然不同于西方画家所面临的社会处境,西方画家获得崇高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将其等同于诗人、学者一般受到社会的尊崇,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成为可能。这也是中国绘画和西方画家不尽一致的地方,由兹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传统和文化价值取向。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画继续发展的又一个非常重要历史的时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诸多画科的进一步完成分科、第一部中国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的完成、画院的创建、绘画风格流派的不断出现、文人画的诞生……,都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画进一步活跃起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道释人物画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进展,阎立本、吴道子、王齐翰、张萱、周昉、周文矩、顾闳中、李公麟……,几乎都是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自五代以来,中国画开始注重对客观景物的真切感受和表达,观物之细,察物之精,几达历史巅峰,成为成功客观再现物象的非凡时代,山水画、花鸟画领域大师辈出,开启了山水画、花鸟画的伟大时代。经过隋唐、五代、两宋近七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了中国画的新典范,无论道释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达到了传统中国画的高峰。


元、明、清时代是中国画又一新的历史发展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文人画、写意画的绘画思潮,五代、两宋以来注重客观再现的绘画创作理念逐步让位于具有主观表现性的绘画创作,文人的文化价值理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左右了中国画近千年的发展方向,将中国画推进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元代“倪黄画派”的出现到“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金陵画派”“新安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的形成,无不是文人画、写意画价值选择的结果,也进一步确立出了东方艺术特有的精神本质。此一时期是山水画、花鸟画鼎盛的时代,不同于西方以人物画为主导的绘画发展格局,尤其写意性山水画的出现和大写意花鸟画的确立,更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的象征和最高典范,进一步发展出了与西方绘画迥异的绘画格局和文化特色,中国画再一次以其特有的创造性绘画因素和文化优势在世界文化史、艺术史上熠熠生辉。


作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国画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沿革、变化,逐步建构起了深具自身特征的东方艺术理念和绘画价值理想,在其间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生命,也由之形成了明确、清晰的绘画鉴赏标准,六朝谢赫“六法论”的出现,五代黄休复“神”“逸”“妙”“能”四品的划立,不仅是从中国画绘画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经典意义的绘画创作理论和法则,同时也是领悟、体认中国画特有内涵和精神脉络的鉴赏准则。依据这一东方独特文化理念进行中国画的鉴赏评析活动,从而形成了深具自身特点的中国画传统鉴赏理念,其间包含有见解独特的绘画价值论、知识论和文化理性,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现实意义。当然,由于现代文化观念的巨大进展,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确立,信息时代的巨大裂变,传统的绘画观点、绘画理念和学术准则已经不能充分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领会中国画的精神内容、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以及深刻的艺术规律,必须借助现代学术体系所形成的现代学术观念来加以把握和认识,从中领会其要义。这不仅要借助艺术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来领会、阐释传统绘画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且更要借助神话、宗教、文学、历史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诸多人文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视野乃至自然学科领域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深刻领会、觉解中国绘画,鉴赏中国绘画,从而认识中国艺术,走进中国画的精神核心之中。当今的时代,更是知识全球化、东西文化进入全方位、全面综合发展、融合激荡而开辟新局面的历史时代,不具备世界文化视野和胸怀,无法胜任人文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只有具备世界文化的战略思维和学术眼光,具有多学科边缘交差的学术方法,才能在人文学科专题研究中获得新的拓展和推进。中国画的研究、鉴赏也是这样,只有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引进新观念和新方法,也才能见证和领会隐藏在中国画图像中的秘密,充分感受传统时代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的魅力。这不仅是现当代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基础,也是今后必须关注的重要方向。


长期的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思想、科技和艺术是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三大核心支撑体系,科技史、思想史和艺术史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展最为重要的内在核心支撑。艺术作为人类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记录,拥有非常丰富深邃的信息内容,人类心灵、情感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艺术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可以说,艺术在促进人类心灵和情感发育、促进审美发展上,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职能。所以,一部艺术的历史,对于了解心灵的秘密,滋润、丰富人们的心灵、认识无限丰富的外部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文明发展程度和文化进步的重要象征。我国早就意识到艺术所具有的这一文化价值,因而产生了一系列明确的思想观念,如“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观念,宋代米芾提出的“唐代五王之功业不如薛稷之二鹤”的观点,南宋邓椿“画者,文之极也”的评判,赵孟頫所谓“久知书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的体悟以及《过云楼书画记》“书画乃昔贤精神所寄”的认识……,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国画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在构建精神体系和建构伟大的文化理想方面,艺术不可缺失,中国画不容缺失。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是过去时代的精神留存和象征,更是现代、未来文化的营养和支撑,是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绘画得以持续进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重要的价值载体之一。


在人文学科领域,艺术史学科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艺术史学越来越成为人文学科中的显学,尤其近现代以来,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艺术史学科终于发展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学科之一。无论在西方人文学科体系还是在东方人文学科体系中,艺术史学领域确实结出了累累硕果。对于艺术品丰富深邃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系统地阐释,对于艺术品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及其风格特征进行系统地研究,不断发现其内在发生、发展、成长、演化的规律,一直是现代艺术科学确定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也从而诞生了不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和观念,拓展出了新的文化视野和人文理念,引领新的艺术思想和观念积极向前推进。中国画正是在不断的被释读、研究中获得了新的领会和觉解,从而使中国画通过绘画史而走进历史之中,成为艺术创构、发展中的有机链条而存在下来。


一部图像的历史,就是心灵、情感、知识和理性的成长、演化的历史。


一部图像的历史,就是不断释读文化价值和精神重构的历史。


是为序。



                     赵启斌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


                         2013年8月6日



笔墨丹青,千年画卷:一窥华夏文明的视觉史诗 中国的绘画艺术,宛如一部流淌的视觉史诗,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深邃的哲学意蕴,记录了中华民族千年的生活轨迹、精神追求与审美变迁。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秦汉的雄浑壮丽,再到魏晋的飘逸洒脱,唐宋的雍容华贵,元明的文人意趣,以及清代的集大成与变革,每一幅传世之作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温度与气息,折射出艺术家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笔墨丹青,千年画卷》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艺术探险。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隧道,亲身走进中国古代绘画的辉煌殿堂,从宏观的时代背景、艺术思潮,到微观的笔法技法、题材演变,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鉴赏。本书旨在打破艺术鉴赏的壁垒,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欣赏绝美画作的同时,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第一章:史前岩画与早期文明的萌芽 我们的旅程始于遥远的史前时代。在那些洞穴的岩壁上,在古老的陶器上,我们看到了先民们最质朴的生命呼唤。那些稚拙却充满力量的线条,描绘着狩猎的场景、祭祀的仪式,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这些岩画不仅是中国绘画的源头,更是人类早期文明留下的宝贵视觉遗产,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最本真的创造力与对生存的渴望。我们将探讨这些早期图像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为后世的绘画艺术播下种子。 第二章:秦汉的雄浑与工整——走向成熟的开端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无论是壁画还是帛画,都展现出一种雄浑、磅礴的气势和严谨、工整的风格。《韩熙载夜宴图》的细腻写实,《洛神赋图》的飘逸浪漫,《五牛图》的生动传神,无不体现了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墓葬壁画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更是将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理念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将深入分析秦汉绘画的时代特点,如对人物造型的重视,对线条的运用,以及对叙事性的强调,揭示其如何为中国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魏晋风骨与六朝气韵——艺术的精神觉醒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极为活跃的时代,玄学兴盛,文学繁荣,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绘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开始追求“以形写神”,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骨”。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以及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中的人物刻画,都展现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同时,佛教艺术的传入,也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元素,带来了更丰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我们将探讨魏晋时期艺术家们如何将哲学思想融入绘画,追求一种超越物质的艺术境界,以及这一时期的绘画如何体现出一种高逸、洒脱的精神风貌。 第四章:隋唐盛世的辉煌与多元——东西交融的艺术高峰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绘画艺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广泛,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阎立本的《步辇图》写实逼真,勾勒出唐太宗的威严与外国使节的恭谨;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则展现了盛唐女性的丰腴华美与生活情趣。山水画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独立发展,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祖”。同时,佛教壁画更是达到了顶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其宏大的规模、精美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我们将详细剖析隋唐绘画的多元化发展,如写实与写意并存,继承与创新结合,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对绘画艺术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宋代绘画的精微与写实——理性与诗意的结合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统治者提倡文治,对艺术极为重视,绘画艺术也呈现出精微、写实、理性与诗意相结合的特点。山水画在宋代取得了最高成就,出现了“北宋山水”和“南宋山水”两大风格。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气势磅礴,雄伟壮丽;郭熙的《早春图》则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则展现了更为精致、写意的风格,追求“意境”的表达。花鸟画也在宋代达到极高的水平,黄荃的富丽典雅与徐熙的野逸清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宋代绘画的写实精神,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精确描绘,而其诗意则体现在对自然情感的抒发。我们将深入探讨宋代绘画的时代背景,如文人画的兴起,以及其在技法、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创新,揭示宋画如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范例。 第六章:元明清的转折与演变——文人画的兴盛与新的探索 元代,蒙古族的统治带来了文化上的冲击,但同时也促进了汉族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赵孟頫以其“古意”和“书画同源”的理论,对元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山水画,追求古朴淡雅,意境深远。明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绘画出现了更为多元化的格局。文徵明的山水画淡雅秀丽,唐寅的人物画生动活泼,沈周的笔墨苍劲有力,浙派、吴门派等画派的形成,更是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清代,绘画在继承前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宫廷画院的繁荣,如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透视、光影等技法,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新的影响。同时,扬州八怪等一批个性鲜明的画家,以其不落俗套的风格,展现了新的艺术活力。我们将分析元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探讨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以及西方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展现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七章:笔墨之道与意境之美——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本卷的最后,我们将聚焦于中国画最核心的艺术语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它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思想的表达。从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到皴法的变化、用笔的力度,都蕴含着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将深入解析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技巧,探讨不同的皴法如何表现不同的山石纹理,以及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同时,我们将阐释“意境”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画面的景象,更是艺术家通过笔墨所传达的一种超越物象的精神境界。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画作实例,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营造出悠远、深邃、动人的意境,让观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和人文关怀。 《笔墨丹青,千年画卷》是一次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度挖掘和细致解读。它不仅仅是为了介绍历代名家名作,更是为了唤醒读者内心对美的感知,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对这些绘画作品的鉴赏,我们不仅能够领略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卓越才华,更能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非常符合我的审美,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显示出它的分量和价值。封面采用了进口的特种纸,触感独特,书名采用的是凸印工艺,在光线下呈现出立体的效果,非常精致。书页的印刷质量令人惊叹,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使是画作中最细微的笔触,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画家的笔尖。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明代山水画的解读。有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作者详细分析了画中建筑的细节,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以及渔船的动态,让我感受到了明代文人画中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她总能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我带入到画家的创作世界,让我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佩服作者对艺术史的梳理能力。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而是通过一些主题性的章节,将不同朝代的绘画作品进行有机地联系,例如“墨色的乾坤”、“色彩的叙事”、“写意的精髓”等,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艺术在不同主题下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写意”精神的解读,作者通过分析几幅写意画作,让我明白了写意画并非随意涂抹,而是通过寥寥几笔,传达出画作的意境和神韵,这种对“以形写神”的深刻理解,让我受益匪浅。此外,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也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对画作尺寸的标注,对创作年代的考究,以及对画家生平的简要介绍,这些信息都非常有价值,为我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充满了艺术感,我非常喜欢。封面上采用了丝绒材质,触感柔滑,搭配烫金的文字,显得非常高贵典雅。书页的纸张选择了进口铜版纸,印刷质量极佳,色彩饱满鲜艳,细节处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使是画作中最细微的笔触,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唐代佛教壁画的介绍。有几幅敦煌壁画的复原图,色彩鲜艳,人物造型生动,作者详细解读了壁画的内容、构图以及当时的佛教艺术风格,让我对那个辉煌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的解读非常生动,他/她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信息和艺术理论,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与画家一同创作。更让我赞赏的是,本书在艺术史的梳理方面,做得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通过一些主题性的探讨,例如“山水画的意境如何表达”、“人物画如何刻画神韵”等等,将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从而展现出中国绘画艺术在不同主题下的发展变化和传承关系。这种梳理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而不是零散地记忆一些孤立的作品。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每一幅画作时,都尽可能地去还原当时的创作语境,例如画家的生活经历、创作的灵感来源,甚至是当时的社会审美趋势,这些细节的呈现,都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画作的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堪称艺术品,我收到包裹时就被它吸引了。硬壳精装,封面压纹工艺细致入微,触感温润。书页采用的是进口道林纸,厚重且不反光,即使在灯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翻开第一页,就被那股淡淡的书香所感染,这是一种久违的、属于经典书籍的味道。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每一幅画的呈现都极具匠心。它并非简单地将画作置于页面中央,而是根据画作的尺寸和构图,进行了精心排版,有的采用整页大图,有的则拆分成局部细节,并配以细致的放大图,让观者能够清晰地欣赏到画家笔触的精妙之处,例如晕染的层次、线条的粗细变化,甚至是画布上的细微纹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宋代山水画的解读,其中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画中的建筑细节,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以及船只的样式,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更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宋代的姑苏城,听着评弹,品着清茶。此外,本书在艺术史的梳理上也做得十分出色。它没有将绘画孤立起来,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在介绍唐代佛教绘画时,作者就详细阐述了佛教传入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以及不同宗派的绘画风格差异,这为我理解佛教艺术的传播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每一章的切换都伴随着对时代背景的简要介绍,让我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有所了解,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艺术的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大小适中,既方便携带,又不失大气。书的封面采用的是哑光材质,触感温润,上面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若隐若现,低调而奢华。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心生宁静。书页的厚度令人惊喜,摸上去非常有质感,而且印刷的色彩非常鲜活,还原度极高,即使是细微的笔触和晕染效果,都能清晰可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明代花鸟画的解读。有一幅画描绘的是竹子与一只鸟,作者不仅分析了竹子的苍劲挺拔,还深入解读了鸟的眼神和姿态,以及画家如何在寥寥几笔中捕捉到生命的神韵。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之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艺术史的梳理方面,非常有深度和广度。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文化土壤,去挖掘其产生的根源。例如,在介绍宋代院体画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当时的宫廷审美趣味,以及画家如何将写实技巧与皇家气度相结合,创作出既有艺术性又不失威严的作品。这种将艺术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每一幅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述风格,他/她总是能够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复杂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背景解释得清晰易懂,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走进中国绘画的殿堂。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十分自然,像是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深入了解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画册的整体质感非常棒,收到时就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硬壳精装,外覆一层细腻的仿布纹理材质,触感温润,书名采用的是烫金工艺,在光线下闪耀着低调的光芒,整体设计简约而有力量。书页的厚度令人称赞,采用的是高克重哑粉纸,印刷的色彩非常饱和,细节之处的层次感和光泽感都得到了极好的展现,即使放大看,也能清晰地分辨出画家的笔触变化。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元代山水画的解读。有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作者详细分析了画中建筑的细节,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以及渔船的动态,让我感受到了元代文人画中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她总能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我带入到画家的创作世界,让我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佩服作者对艺术史的梳理能力。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而是通过一些主题性的章节,将不同朝代的绘画作品进行有机地联系,例如“墨色的乾坤”、“色彩的叙事”、“写意的精髓”等,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艺术在不同主题下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写意”精神的解读,作者通过分析几幅写意画作,让我明白了写意画并非随意涂抹,而是通过寥寥几笔,传达出画作的意境和神韵,这种对“以形写神”的深刻理解,让我受益匪浅。此外,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也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对画作尺寸的标注,对创作年代的考究,以及对画家生平的简要介绍,这些信息都非常有价值,为我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大小非常适合放在书架上,既不占地方,又能展示出它的精致。封面采用了环保纸,触感温润,上面的图案设计很有意境,不是那种张扬的风格,而是内敛而有韵味。书页的纸张是令我非常满意的,厚实且不易破损,印刷的色彩非常逼真,仿佛原作就在眼前,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幅描绘仕女的画作,人物的肌肤质感、服饰的飘逸感,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解读让我对中国绘画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花费很长时间去阅读关于一幅五代时期花鸟画的分析,作者不仅解读了画中的花朵、鸟儿的形态,还深入分析了画中的季节特征,以及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绘画作品的丰富内涵。更让我赞赏的是,本书在艺术史的梳理上,做得非常具有系统性。它不仅仅是介绍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比较分析,来展现出中国绘画艺术在不同主题下的发展变化。例如,在介绍宋代宫廷画和元代文人画时,作者通过对比两者的题材、风格和创作目的,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社会阶层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意境”的解读,他/她通过对几幅山水画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中国山水画并非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抒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看到了画,更是看到了画背后的文化、历史和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尺寸适中,拿在手里质感很好,我尤其喜欢它的纸张,厚实且带有微微的哑光感,翻阅起来非常舒服,不会有廉价的闪光感。封面设计也十分讲究,没有使用过于花哨的图案,而是以一种沉静内敛的风格,点缀着一些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元素,一眼就能看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印刷品,色彩还原度非常高,原作的笔触、墨色变化都被细腻地呈现出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幅描绘山水的画作,远山的缥缈、近水的潺潺,都仿佛触手可及,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画家笔下的自然之美。对于我这种对中国绘画史了解不深但又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它没有堆砌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画家所处的文化环境都讲述得绘声绘色。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幅唐代仕女图的解读,文章不仅分析了画中人物的服饰、妆容,还深入探讨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女性的地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审美和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不同朝代绘画风格的演变也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从魏晋的飘逸,到唐代的雍容,再到宋代的写实,最后到明清的写意,每一步都衔接得自然流畅,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设计细节做得非常到位,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它的分量和质感。封面采用了仿皮质材料,触感细腻,边缘经过特殊的处理,显得非常圆润。书名采用的是凹印工艺,在光线下呈现出立体感,低调而有品位。书页的纸张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厚实且有韧性,翻阅时没有丝毫的卡顿感,而且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原作的笔墨痕迹、色彩的深浅变化,都被完美地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清代山水画的解读。有一幅描绘黄山的画作,作者详细分析了画中山峰的险峻、松柏的顽强,以及云海的浩渺,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中国山水画中“胸有丘壑”的境界。作者的解读不仅仅是对画面的描述,更是对画家内心世界的探索,让我看到了画家如何在笔墨之间寄托自己的情怀。此外,本书在艺术史的梳理上,也做得非常系统和全面。它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入手,然后深入到具体的绘画流派和代表人物,再到每一幅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例如,在介绍元代文人画时,作者不仅提到了“四王”等著名画家,还深入分析了他们笔下的梅兰竹菊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到宏观的梳理方式,让我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关注,例如对画中人物服饰的考究,对建筑风格的辨析,这些细节的呈现,都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画作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尺寸和重量都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的实在感,但又不至于过分沉重,方便在家中静心研读。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哑光纸的质感极佳,触摸时能感受到细腻的纹理,书名采用了特殊的印刷工艺,在不同角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非常耐看。书页的纸张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米黄色调,这样的纸张在光线下阅读时,眼睛会感到格外舒适,而且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原作的浓淡干湿、笔触的飞白,都被忠实地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宋代山水画的解析。其中一幅描绘庐山的作品,作者详细描述了画中山峰的巍峨壮丽,云海的翻腾涌动,以及画家如何运用皴法来表现山石的肌理。这种对笔墨技法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宋代山水画的写实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解读非常专业,但又通俗易懂,他/她善于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语言,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获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画派风格的比较分析。例如,在介绍元代文人画和明代院体画时,作者通过对比两者的题材、笔墨特点和艺术追求,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画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差异与演变。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知。我还非常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画作的“深度挖掘”。例如,对于一幅描绘“千里江山”的画作,作者不仅分析了画中的地理位置、建筑细节,还推测了画家的创作意图,以及这幅画在当时的社会意义。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对这幅画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丰富内涵。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堪称绝佳。从收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考究的材质所吸引。封面采用的是布面精装,颜色沉静大气,触感细腻,甚至能闻到一丝淡淡的皮革香,这种细节的处理,瞬间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书页的厚度和韧性都恰到好处,翻阅时不会发出刺耳的声音,而且纸张的吸墨性很好,印刷的色彩饱满而富有层次感,完全没有出现溢墨或模糊的现象。我尤其欣慰的是,书中对每一幅画作的处理方式都极为用心。每一幅重要的画作都配有高清全图,并在必要时进行局部放大,让我能近距离观察到画家运笔的痕迹、墨色的浓淡变化,甚至是颜料的质感。例如,在欣赏元代文人画时,作者特别指出了画中题款的字体风格以及印章的位置,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帮助我们理解画家的创作心境和当时的文人雅趣。更重要的是,本书的解读部分并非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洞察。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口吻,将我带入了画家的世界。我曾花很长时间去阅读关于一幅五代时期山水画的分析,作者不仅详细解读了画中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还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推测了画家的写生路线,这种考古式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幅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本书在艺术史的梳理上也别具匠心。它没有简单地按照朝代顺序进行罗列,而是通过一些主题性的章节,例如“水墨的意境”、“人物的传神”、“山水的精神”等,将不同朝代的绘画作品进行有机地联系,从而展现出中国绘画艺术在不同时代、不同主题下的共性与发展。这种梳理方式,让我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体脉络,而不是零散地记忆一些孤立的画作。

评分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确实非常经典,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出版社,这本关于赋的工具书,没啥说的,你绝对值得拥有!

评分

我这次下了两单,共计11本,今天来的是第二批,已经不知道这事第几本了,看来买书成瘾了,只要看见了好书就去买,不管那么多了,先买着,放家里慢慢看吧。

评分

好厚的一本书,精美~超值的,大爱商务印书!

评分

拿到手了,物流速度很快,书籍质量很不错

评分

宋词鉴赏辞典,是商务印刷馆印制,厚厚的非常大的一本,印刷也非常精良,字迹清晰,字体比较大,最主要是她非常权威,最喜欢宋词,有很大的,借鉴帮助作用

评分

老师要求人手一册。希望还在能经常用。

评分

很不错的书,特别厚,值得收藏

评分

《怎样写古诗词》从格律、立意、取材、结构、字句、修辞、阅读七个方面谈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法,突出诗词创作的创新意识,行文通俗简洁,适用于诗词初学者。所举例子以正面为主,有时引用反面例子做对比;也引用了不少现当代诗词,以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书中所谈主要是古人和今人的经验,也有一些作者自己的阅读和创作体会。

评分

知识含量很高,这套书基本集齐了,放书房里大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