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收錄戰國到近代名畫230多件
新,從藝術角度、圖像學角度、文學角度等進行鑒賞
美,原圖拍攝,四色印刷,逼真還原
中國曆代繪畫鑒賞目錄
戰國
2 人物龍鳳圖/佚名
6 人物禦龍圖/佚名
兩漢
10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佚名
東晉
17 洛神賦圖/顧愷之
28 女史箴圖/顧愷之
34 列女圖/顧愷之
梁代
44 職供圖/蕭繹
北齊
50 北齊校書圖/楊子華創稿 閻立本再稿
隋代
60 遊春圖/展子虔
唐代
64 步輦圖/閻立本
69 曆代帝王圖/閻立本
83 江帆樓閣圖/李思訊
88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傳)
92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梁令瓚(傳)
102 搗練圖/張萱
112 送子天王圖/吳道子
122 長江積雪圖/王維
126 輞川圖/王維(傳)
132 伏生授經圖/王維(傳)
137 八公圖/陳閎(傳)
148 文苑圖/韓(傳)
152 五牛圖/韓(傳)
160 簪花仕女圖/周
169 真言七祖·不空像/李真
172 引路菩薩圖/佚名
177 如意輪觀音菩薩像/佚名
182 二觀世音菩薩像/佚名
185 高逸圖/孫位
192 雪景行旅圖/荊浩(傳)
197 琉璃堂人物圖/周文矩
206 後主觀棋圖/周文矩
210 宮中圖捲/周文矩
218 十六羅漢圖/貫休(傳)
224 夏景山口待渡圖/董源
232 龍宿郊民圖/董源
238 瀟湘圖/董源
244 二祖調心圖/石恪
宋代
250 晴巒蕭寺圖/李成
256 讀碑窠石圖/李成
262 寒林騎驢圖/李成(傳)
270 明皇避暑宮圖/郭忠恕(傳)
280 漁父圖/許道寜
286 聚猿圖/易元吉
295 調馬圖/郝澄
301 窠石平遠圖/郭熙
307 湖莊清夏/趙令穰
313 維摩天女圖/李公麟(傳)
320 文會圖/趙佶
326 五色鸚鵡圖/趙佶
333 翠竹雙禽圖/趙佶
339 聽琴圖/趙佶
344 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370 雎陽五老圖/佚名
378 晉文公復國圖/李唐(傳)
384 山水圖(二幅)/李唐
392 瀟湘奇觀圖/米友仁
400 林巒積翠圖/江參
410 前赤壁圖/楊士賢(傳)
418 四季牧牛圖/閻次平
425 鞦野牧牛圖/閻次平
430 齣山釋迦圖/梁楷
435 黃庭經神像圖/梁楷
443 四景山水圖/劉鬆年
南宋
452 西園雅集圖/馬遠
460 月光泛舟圖/馬遠
466 洞庭鞦月/夏
472 觀音猿鶴圖/牧溪
479 九龍圖/陳容
490 猴侍水星神圖/張思恭
496 十王圖/陸信忠
512 五百羅漢圖/周季常 林庭
534 無準師範像/佚名
539 桃花鴛鴦圖/佚名
546 灌口搜山圖/佚名
金代
558 明妃齣塞圖/金宮素然
568 駿骨圖/龔開
元代
574 鬆蔭會琴圖/趙孟(傳)
582 水閣清幽圖/黃公望
588 富春大嶺圖/黃公望
595 鬆泉圖/吳鎮
600 東晉風流圖/方從義
605 古木叢篁圖/倪瓚
611 雪溪晚渡圖/佚名
明代
617 劉海戲蟾圖/劉俊
621 海青擊鵠圖/殷偕
627 美人圖/吳偉
630 東方朔偷桃圖/吳偉
636 蒼鷹逐兔圖/張路
641 落花詩意圖/瀋周
651 瀋周自畫像/瀋周
655 東莊圖/瀋周
664 溪山鞦色圖/瀋周
668 柴門送客圖/周臣
674 中庭步月圖/文徵明
682 雪山跨蹙圖/文徵明
690 吹簫仕女圖/唐寅
697 孟蜀宮妓圖/唐寅
701 李端端圖/唐寅
705 鞦江清興圖/陳淳
710 春山對弈圖/謝時臣
714 雜花圖捲/徐渭
720 梵林圖/項元汴
725 幽蘭圖/杜大綬
730 仿郭忠恕山水/董其昌
736 升山圖/董其昌
742 鬆石圖/程嘉燧
746 山水圖/僧七處
749 高峰遠帆圖/魏之剋
752 山水圖/魏之璜
756 水閣圖/魏之璜
759 仙山樓閣圖/李士達
765 桃花源圖/李士達
775 金山勝概圖/張宏
780 雁蕩八景圖
(颱蕩紀遊圖冊)/楊文驄
784 洞庭風波圖/袁尚統
789 雲中玉女圖/崔子忠
794 吟梅圖/陳洪綬
800 樓月德像/陳洪綬 徐易
806 王時敏像/曾鯨
809 明人肖像圖冊/佚名
816 天都峰圖/弘仁
清代
822 竹岸泉聲圖/查士標
828 夏山飛瀑圖/王時敏
837 積雪圖/王鑒
843 春曉觀瀑圖/王鐸
848 金鞦延圖/張風
851 桐蔭把捲圖/張風
854 淵明嗅菊圖/張風
858 山水圖/程正揆
864 蒼翠淩天圖/髡殘
870 仿王濛山水圖/髡殘
875 江乾垂釣圖/髡殘
880 山齋禪寂圖/髡殘
883 水木清華圖/硃耷
887 通天徹地山水屏/硃耷
896 柘溪草堂圖/吳宏
903 江樓訪友圖/吳宏
909 寇白門像/吳宏 樊圻
913 山水圖/樊圻
917 雪景山水圖/樊圻
921 金陵景色圖/樊圻
926 韆岩萬壑圖/龔賢
932 嶽陽樓圖/龔賢
938 夏山過雨圖/龔賢
944 山水圖/葉欣
948 雲巒水村圖/鄒
953 山水圖/鄒
962 山水圖/高岑
965 金山寺圖/高岑
969 山水圖/鬍
974 山水圖/謝蓀
977 山水圖/陳卓
981 桃源圖/陳卓
987 長江萬裏圖/陳卓
992 九峰三泖圖/武丹
1001 鬆蔭品茶圖/蔡澤
1008 墨荷圖/石濤
1014 靈榖探梅圖/石濤
1019 狂壑晴嵐圖/石濤
1026 喬元之三好圖/禹之鼎
1032 蘭雪堂圖/柳遇
1038 微雨鋤瓜圖/柳遇
1044 喬柯修竹圖/王原祁
1052 八駿圖/艾啓濛
1070 鬆江邦彥畫像冊/徐璋
1082 水中八事圖冊/高其佩
1089 洪承疇像/佚名
1094 乾陵孝賢皇後像/佚名
1100 蓬萊仙島圖/袁江
1105 海上三山圖/袁江
1108 晝錦堂圖/袁江
1112 阿房宮圖/袁耀
1119 雪蕉雙鶴圖/袁耀
1125 盤車圖/袁耀
1130 白海棠圖/鄒一桂
1134 紅白芍藥圖/華岩
1138 自畫像/金農
1143 玉壺春色圖/金農
1149 八仙圖/黃慎
1153 竹石圖/鄭燮
1160 瀟湘風竹圖/李方膺
1164 金農像/羅聘
1168 善天女圖/改琦
1171 鞦風紈扇圖/費丹旭
1174 瑤宮鞦扇圖/任熊
1178 山水圖冊/虛榖
1186 枇杷圖/虛榖
1191 花卉圖屏/趙子謙
1196 麻姑獻壽圖/任薰
1203 沙馥像/任頤
1209 花鳥圖屏/任頤
1217 紅梅圖/吳昌碩
近代
1221 牡丹玉蘭圖/任霞
中國畫的傳統、地位和價值
——《中國曆代繪畫鑒賞》代序
中國繪畫藝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曆史,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達到瞭很高的水平,曆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終於又迎來瞭新的曆史性輝煌,尤其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畫傢的齣現,群星燦爛,使中國畫的成就像太陽的光芒一樣,照亮瞭世界繪畫藝術的中心。此一時期人物畫進一步繁盛,山水畫也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齣來,初步獲得瞭獨立,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進入瞭中國繪畫史的視野。作為後世中國畫發展的重要開端,三國、兩晉、南北朝對於中國畫來說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成為中國畫昌明、盛起的標誌和象徵。而畫傢獲得與詩人同樣的榮耀和尊嚴,也應該肇始於茲。中國畫傢所擁有的社會地位顯然不同於西方畫傢所麵臨的社會處境,西方畫傢獲得崇高的文化地位和社會地位,將其等同於詩人、學者一般受到社會的尊崇,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纔成為可能。這也是中國繪畫和西方畫傢不盡一緻的地方,由茲形成瞭中國畫特有的傳統和文化價值取嚮。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是中國畫繼續發展的又一個非常重要曆史的時期,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諸多畫科的進一步完成分科、第一部中國繪畫通史《曆代名畫記》的完成、畫院的創建、繪畫風格流派的不斷齣現、文人畫的誕生……,都使這一時期的中國畫進一步活躍起來,進入瞭發展的黃金時期。道釋人物畫在這一時期取得瞭巨大進展,閻立本、吳道子、王齊翰、張萱、周昉、周文矩、顧閎中、李公麟……,幾乎都是以人物畫著稱的畫傢。自五代以來,中國畫開始注重對客觀景物的真切感受和錶達,觀物之細,察物之精,幾達曆史巔峰,成為成功客觀再現物象的非凡時代,山水畫、花鳥畫領域大師輩齣,開啓瞭山水畫、花鳥畫的偉大時代。經過隋唐、五代、兩宋近七百年的發展,創造齣瞭中國畫的新典範,無論道釋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都達到瞭傳統中國畫的高峰。
元、明、清時代是中國畫又一新的曆史發展期,這一時期齣現瞭文人畫、寫意畫的繪畫思潮,五代、兩宋以來注重客觀再現的繪畫創作理念逐步讓位於具有主觀錶現性的繪畫創作,文人的文化價值理想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左右瞭中國畫近韆年的發展方嚮,將中國畫推進到瞭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從元代“倪黃畫派”的齣現到“浙派”“吳門畫派”“鬆江畫派”“金陵畫派”“新安畫派”“婁東畫派”“虞山畫派”“揚州畫派”“海上畫派”的形成,無不是文人畫、寫意畫價值選擇的結果,也進一步確立齣瞭東方藝術特有的精神本質。此一時期是山水畫、花鳥畫鼎盛的時代,不同於西方以人物畫為主導的繪畫發展格局,尤其寫意性山水畫的齣現和大寫意花鳥畫的確立,更成為這一時期中國畫的象徵和最高典範,進一步發展齣瞭與西方繪畫迥異的繪畫格局和文化特色,中國畫再一次以其特有的創造性繪畫因素和文化優勢在世界文化史、藝術史上熠熠生輝。
作為世界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國畫藝術,經過長期的發展、沿革、變化,逐步建構起瞭深具自身特徵的東方藝術理念和繪畫價值理想,在其間凝聚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和生命,也由之形成瞭明確、清晰的繪畫鑒賞標準,六朝謝赫“六法論”的齣現,五代黃休復“神”“逸”“妙”“能”四品的劃立,不僅是從中國畫繪畫創作實踐中總結齣來的具有經典意義的繪畫創作理論和法則,同時也是領悟、體認中國畫特有內涵和精神脈絡的鑒賞準則。依據這一東方獨特文化理念進行中國畫的鑒賞評析活動,從而形成瞭深具自身特點的中國畫傳統鑒賞理念,其間包含有見解獨特的繪畫價值論、知識論和文化理性,在曆史上發揮瞭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現實意義。當然,由於現代文化觀念的巨大進展,新思想、新觀念的不斷確立,信息時代的巨大裂變,傳統的繪畫觀點、繪畫理念和學術準則已經不能充分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充分領會中國畫的精神內容、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質以及深刻的藝術規律,必須藉助現代學術體係所形成的現代學術觀念來加以把握和認識,從中領會其要義。這不僅要藉助藝術領域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方法來領會、闡釋傳統繪畫的精神實質和內涵,而且更要藉助神話、宗教、文學、曆史學、哲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民族學等諸多人文學科的新知識、新觀念、新方法、新視野乃至自然學科領域的新觀念和新方法來進行綜閤分析研究,深刻領會、覺解中國繪畫,鑒賞中國繪畫,從而認識中國藝術,走進中國畫的精神核心之中。當今的時代,更是知識全球化、東西文化進入全方位、全麵綜閤發展、融閤激蕩而開闢新局麵的曆史時代,不具備世界文化視野和胸懷,無法勝任人文領域的新發展、新變化。隻有具備世界文化的戰略思維和學術眼光,具有多學科邊緣交差的學術方法,纔能在人文學科專題研究中獲得新的拓展和推進。中國畫的研究、鑒賞也是這樣,隻有充分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積極引進新觀念和新方法,也纔能見證和領會隱藏在中國畫圖像中的秘密,充分感受傳統時代創造齣來的經典文化的魅力。這不僅是現當代從事中國美術史論研究的基礎,也是今後必須關注的重要方嚮。
長期的曆史發展經驗告訴我們,思想、科技和藝術是構成人類文明發展的三大核心支撐體係,科技史、思想史和藝術史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展最為重要的內在核心支撐。藝術作為人類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記錄,擁有非常豐富深邃的信息內容,人類心靈、情感發生、發展的過程,在藝術中都留下瞭深刻的痕跡。可以說,藝術在促進人類心靈和情感發育、促進審美發展上,擔負著極為重要的職能。所以,一部藝術的曆史,對於瞭解心靈的秘密,滋潤、豐富人們的心靈、認識無限豐富的外部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文明發展程度和文化進步的重要象徵。我國早就意識到藝術所具有的這一文化價值,因而産生瞭一係列明確的思想觀念,如“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的觀念,宋代米芾提齣的“唐代五王之功業不如薛稷之二鶴”的觀點,南宋鄧椿“畫者,文之極也”的評判,趙孟頫所謂“久知書畫非兒戲,到處雲山是我師”的體悟以及《過雲樓書畫記》“書畫乃昔賢精神所寄”的認識……,都已經充分意識到中國畫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在構建精神體係和建構偉大的文化理想方麵,藝術不可缺失,中國畫不容缺失。從這一方麵來說,中國傳統繪畫不僅是過去時代的精神留存和象徵,更是現代、未來文化的營養和支撐,是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繪畫得以持續進展的強大精神支撐和重要的價值載體之一。
在人文學科領域,藝術史學科越來越占據重要的地位,藝術史學越來越成為人文學科中的顯學,尤其近現代以來,經過近二百年的發展,藝術史學科終於發展為人文學科的重要學科之一。無論在西方人文學科體係還是在東方人文學科體係中,藝術史學領域確實結齣瞭纍纍碩果。對於藝術品豐富深邃的文化內容進行深入係統地闡釋,對於藝術品豐富深邃的精神內涵及其風格特徵進行係統地研究,不斷發現其內在發生、發展、成長、演化的規律,一直是現代藝術科學確定的研究範疇和研究對象,也從而誕生瞭不同的藝術史研究方法和觀念,拓展齣瞭新的文化視野和人文理念,引領新的藝術思想和觀念積極嚮前推進。中國畫正是在不斷的被釋讀、研究中獲得瞭新的領會和覺解,從而使中國畫通過繪畫史而走進曆史之中,成為藝術創構、發展中的有機鏈條而存在下來。
一部圖像的曆史,就是心靈、情感、知識和理性的成長、演化的曆史。
一部圖像的曆史,就是不斷釋讀文化價值和精神重構的曆史。
是為序。
趙啓斌於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
2013年8月6日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堪稱藝術品,我收到包裹時就被它吸引瞭。硬殼精裝,封麵壓紋工藝細緻入微,觸感溫潤。書頁采用的是進口道林紙,厚重且不反光,即使在燈光下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翻開第一頁,就被那股淡淡的書香所感染,這是一種久違的、屬於經典書籍的味道。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每一幅畫的呈現都極具匠心。它並非簡單地將畫作置於頁麵中央,而是根據畫作的尺寸和構圖,進行瞭精心排版,有的采用整頁大圖,有的則拆分成局部細節,並配以細緻的放大圖,讓觀者能夠清晰地欣賞到畫傢筆觸的精妙之處,例如暈染的層次、綫條的粗細變化,甚至是畫布上的細微紋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宋代山水畫的解讀,其中一幅描繪江南水鄉的畫作,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分析瞭畫中的建築細節,如飛簷翹角、雕梁畫棟,以及船隻的樣式,這些細節不僅展現瞭高超的繪畫技巧,更還原瞭一個鮮活的曆史場景,讓我仿佛置身於宋代的姑蘇城,聽著評彈,品著清茶。此外,本書在藝術史的梳理上也做得十分齣色。它沒有將繪畫孤立起來,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在介紹唐代佛教繪畫時,作者就詳細闡述瞭佛教傳入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以及不同宗派的繪畫風格差異,這為我理解佛教藝術的傳播和演變提供瞭重要的視角。每一章的切換都伴隨著對時代背景的簡要介紹,讓我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對當時的社會文化、哲學思想有所瞭解,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藝術的內涵。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充滿瞭藝術感,我非常喜歡。封麵上采用瞭絲絨材質,觸感柔滑,搭配燙金的文字,顯得非常高貴典雅。書頁的紙張選擇瞭進口銅版紙,印刷質量極佳,色彩飽滿鮮艷,細節處也處理得非常到位,即使是畫作中最細微的筆觸,也能清晰地展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唐代佛教壁畫的介紹。有幾幅敦煌壁畫的復原圖,色彩鮮艷,人物造型生動,作者詳細解讀瞭壁畫的內容、構圖以及當時的佛教藝術風格,讓我對那個輝煌的時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的解讀非常生動,他/她能夠將枯燥的曆史信息和藝術理論,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年代,與畫傢一同創作。更讓我贊賞的是,本書在藝術史的梳理方麵,做得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通過一些主題性的探討,例如“山水畫的意境如何錶達”、“人物畫如何刻畫神韻”等等,將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進行橫嚮和縱嚮的對比分析,從而展現齣中國繪畫藝術在不同主題下的發展變化和傳承關係。這種梳理方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把握中國繪畫藝術的整體發展脈絡,而不是零散地記憶一些孤立的作品。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每一幅畫作時,都盡可能地去還原當時的創作語境,例如畫傢的生活經曆、創作的靈感來源,甚至是當時的社會審美趨勢,這些細節的呈現,都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感染力,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畫作的內涵。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設計非常符閤我的審美,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顯示齣它的分量和價值。封麵采用瞭進口的特種紙,觸感獨特,書名采用的是凸印工藝,在光綫下呈現齣立體的效果,非常精緻。書頁的印刷質量令人驚嘆,色彩還原度極高,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即使是畫作中最細微的筆觸,也能清晰地展現齣來,讓人仿佛能觸摸到畫傢的筆尖。我非常喜歡書中對明代山水畫的解讀。有一幅描繪江南水鄉的畫作,作者詳細分析瞭畫中建築的細節,如小橋流水、亭颱樓閣,以及漁船的動態,讓我感受到瞭明代文人畫中那種悠然自得的生活氣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她總能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我帶入到畫傢的創作世界,讓我感受到畫傢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佩服作者對藝術史的梳理能力。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進行介紹,而是通過一些主題性的章節,將不同朝代的繪畫作品進行有機地聯係,例如“墨色的乾坤”、“色彩的敘事”、“寫意的精髓”等,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繪畫藝術在不同主題下的發展脈絡和演變規律。我非常喜歡書中對“寫意”精神的解讀,作者通過分析幾幅寫意畫作,讓我明白瞭寫意畫並非隨意塗抹,而是通過寥寥幾筆,傳達齣畫作的意境和神韻,這種對“以形寫神”的深刻理解,讓我受益匪淺。此外,本書在細節處理上也做得非常齣色,例如對畫作尺寸的標注,對創作年代的考究,以及對畫傢生平的簡要介紹,這些信息都非常有價值,為我進一步研究提供瞭基礎。
評分這本畫冊的整體質感非常棒,收到時就讓我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硬殼精裝,外覆一層細膩的仿布紋理材質,觸感溫潤,書名采用的是燙金工藝,在光綫下閃耀著低調的光芒,整體設計簡約而有力量。書頁的厚度令人稱贊,采用的是高剋重啞粉紙,印刷的色彩非常飽和,細節之處的層次感和光澤感都得到瞭極好的展現,即使放大看,也能清晰地分辨齣畫傢的筆觸變化。我非常喜歡書中對元代山水畫的解讀。有一幅描繪江南水鄉的畫作,作者詳細分析瞭畫中建築的細節,如小橋流水、亭颱樓閣,以及漁船的動態,讓我感受到瞭元代文人畫中那種悠然自得的生活氣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她總能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我帶入到畫傢的創作世界,讓我感受到畫傢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佩服作者對藝術史的梳理能力。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進行介紹,而是通過一些主題性的章節,將不同朝代的繪畫作品進行有機地聯係,例如“墨色的乾坤”、“色彩的敘事”、“寫意的精髓”等,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繪畫藝術在不同主題下的發展脈絡和演變規律。我非常喜歡書中對“寫意”精神的解讀,作者通過分析幾幅寫意畫作,讓我明白瞭寫意畫並非隨意塗抹,而是通過寥寥幾筆,傳達齣畫作的意境和神韻,這種對“以形寫神”的深刻理解,讓我受益匪淺。此外,本書在細節處理上也做得非常齣色,例如對畫作尺寸的標注,對創作年代的考究,以及對畫傢生平的簡要介紹,這些信息都非常有價值,為我進一步研究提供瞭基礎。
評分這本書的設計細節做得非常到位,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感受到瞭它的分量和質感。封麵采用瞭仿皮質材料,觸感細膩,邊緣經過特殊的處理,顯得非常圓潤。書名采用的是凹印工藝,在光綫下呈現齣立體感,低調而有品位。書頁的紙張是我非常喜歡的類型,厚實且有韌性,翻閱時沒有絲毫的卡頓感,而且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原作的筆墨痕跡、色彩的深淺變化,都被完美地呈現齣來。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清代山水畫的解讀。有一幅描繪黃山的畫作,作者詳細分析瞭畫中山峰的險峻、鬆柏的頑強,以及雲海的浩渺,讓我仿佛親臨其境,感受到瞭中國山水畫中“胸有丘壑”的境界。作者的解讀不僅僅是對畫麵的描述,更是對畫傢內心世界的探索,讓我看到瞭畫傢如何在筆墨之間寄托自己的情懷。此外,本書在藝術史的梳理上,也做得非常係統和全麵。它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入手,然後深入到具體的繪畫流派和代錶人物,再到每一幅具體的作品進行分析。例如,在介紹元代文人畫時,作者不僅提到瞭“四王”等著名畫傢,還深入分析瞭他們筆下的梅蘭竹菊所蘊含的象徵意義,以及這些作品如何反映瞭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的精神追求。這種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微觀迴到宏觀的梳理方式,讓我對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關注,例如對畫中人物服飾的考究,對建築風格的辨析,這些細節的呈現,都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曆史真實感,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畫作所處的時代。
評分這本書的開本尺寸適中,拿在手裏質感很好,我尤其喜歡它的紙張,厚實且帶有微微的啞光感,翻閱起來非常舒服,不會有廉價的閃光感。封麵設計也十分講究,沒有使用過於花哨的圖案,而是以一種沉靜內斂的風格,點綴著一些富有中國傳統韻味的元素,一眼就能看齣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打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印刷品,色彩還原度非常高,原作的筆觸、墨色變化都被細膩地呈現齣來。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幾幅描繪山水的畫作,遠山的縹緲、近水的潺潺,都仿佛觸手可及,讓我身臨其境,感受到畫傢筆下的自然之美。對於我這種對中國繪畫史瞭解不深但又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門途徑。它沒有堆砌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每一幅畫背後的故事、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畫傢所處的文化環境都講述得繪聲繪色。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一幅唐代仕女圖的解讀,文章不僅分析瞭畫中人物的服飾、妝容,還深入探討瞭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女性的地位,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審美和生活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同時,書中對不同朝代繪畫風格的演變也進行瞭清晰的梳理,從魏晉的飄逸,到唐代的雍容,再到宋代的寫實,最後到明清的寫意,每一步都銜接得自然流暢,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這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堪稱絕佳。從收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考究的材質所吸引。封麵采用的是布麵精裝,顔色沉靜大氣,觸感細膩,甚至能聞到一絲淡淡的皮革香,這種細節的處理,瞬間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書頁的厚度和韌性都恰到好處,翻閱時不會發齣刺耳的聲音,而且紙張的吸墨性很好,印刷的色彩飽滿而富有層次感,完全沒有齣現溢墨或模糊的現象。我尤其欣慰的是,書中對每一幅畫作的處理方式都極為用心。每一幅重要的畫作都配有高清全圖,並在必要時進行局部放大,讓我能近距離觀察到畫傢運筆的痕跡、墨色的濃淡變化,甚至是顔料的質感。例如,在欣賞元代文人畫時,作者特彆指齣瞭畫中題款的字體風格以及印章的位置,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能幫助我們理解畫傢的創作心境和當時的文人雅趣。更重要的是,本書的解讀部分並非枯燥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生動的敘述和深入的洞察。作者以一種引人入勝的口吻,將我帶入瞭畫傢的世界。我曾花很長時間去閱讀關於一幅五代時期山水畫的分析,作者不僅詳細解讀瞭畫中的山巒疊嶂、雲霧繚繞,還結閤當時的地理環境和交通狀況,推測瞭畫傢的寫生路綫,這種考古式的解讀方式,讓我對這幅畫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此外,本書在藝術史的梳理上也彆具匠心。它沒有簡單地按照朝代順序進行羅列,而是通過一些主題性的章節,例如“水墨的意境”、“人物的傳神”、“山水的精神”等,將不同朝代的繪畫作品進行有機地聯係,從而展現齣中國繪畫藝術在不同時代、不同主題下的共性與發展。這種梳理方式,讓我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國繪畫藝術的整體脈絡,而不是零散地記憶一些孤立的畫作。
評分這本書的尺寸和重量都恰到好處,拿在手裏有一種厚重的實在感,但又不至於過分沉重,方便在傢中靜心研讀。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格調,啞光紙的質感極佳,觸摸時能感受到細膩的紋理,書名采用瞭特殊的印刷工藝,在不同角度下會呈現齣不同的光澤,非常耐看。書頁的紙張是我非常喜歡的類型,厚實且帶有微微的米黃色調,這樣的紙張在光綫下閱讀時,眼睛會感到格外舒適,而且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原作的濃淡乾濕、筆觸的飛白,都被忠實地呈現齣來。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宋代山水畫的解析。其中一幅描繪廬山的作品,作者詳細描述瞭畫中山峰的巍峨壯麗,雲海的翻騰湧動,以及畫傢如何運用皴法來錶現山石的肌理。這種對筆墨技法的深入剖析,讓我對宋代山水畫的寫實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的解讀非常專業,但又通俗易懂,他/她善於將復雜的藝術理論轉化為生動的語言,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獲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畫派風格的比較分析。例如,在介紹元代文人畫和明代院體畫時,作者通過對比兩者的題材、筆墨特點和藝術追求,讓我清晰地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畫傢在藝術創作上的差異與演變。這種對比分析,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中國繪畫藝術的認知。我還非常喜歡書中對一些著名畫作的“深度挖掘”。例如,對於一幅描繪“韆裏江山”的畫作,作者不僅分析瞭畫中的地理位置、建築細節,還推測瞭畫傢的創作意圖,以及這幅畫在當時的社會意義。這種深入的解讀,讓我對這幅畫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中國繪畫藝術的豐富內涵。
評分這本書的開本設計非常人性化,大小適中,既方便攜帶,又不失大氣。書的封麵采用的是啞光材質,觸感溫潤,上麵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若隱若現,低調而奢華。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讓人心生寜靜。書頁的厚度令人驚喜,摸上去非常有質感,而且印刷的色彩非常鮮活,還原度極高,即使是細微的筆觸和暈染效果,都能清晰可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明代花鳥畫的解讀。有一幅畫描繪的是竹子與一隻鳥,作者不僅分析瞭竹子的蒼勁挺拔,還深入解讀瞭鳥的眼神和姿態,以及畫傢如何在寥寥幾筆中捕捉到生命的神韻。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感受到瞭中國傳統繪畫的精妙之處。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書在藝術史的梳理方麵,非常有深度和廣度。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幅畫作背後的文化土壤,去挖掘其産生的根源。例如,在介紹宋代院體畫時,作者詳細闡述瞭當時的宮廷審美趣味,以及畫傢如何將寫實技巧與皇傢氣度相結閤,創作齣既有藝術性又不失威嚴的作品。這種將藝術與曆史、文化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每一幅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述風格,他/她總是能夠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將復雜的藝術理論和曆史背景解釋得清晰易懂,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走進中國繪畫的殿堂。每一章節的過渡都十分自然,像是循序漸進的引導,讓我能夠一步步地深入瞭解中國繪畫的博大精深。
評分這本書的開本大小非常適閤放在書架上,既不占地方,又能展示齣它的精緻。封麵采用瞭環保紙,觸感溫潤,上麵的圖案設計很有意境,不是那種張揚的風格,而是內斂而有韻味。書頁的紙張是令我非常滿意的,厚實且不易破損,印刷的色彩非常逼真,仿佛原作就在眼前,我特彆留意瞭其中一幅描繪仕女的畫作,人物的肌膚質感、服飾的飄逸感,都被錶現得淋灕盡緻。作者的解讀讓我對中國繪畫藝術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曾花費很長時間去閱讀關於一幅五代時期花鳥畫的分析,作者不僅解讀瞭畫中的花朵、鳥兒的形態,還深入分析瞭畫中的季節特徵,以及畫傢所處的時代背景,這種跨學科的解讀方式,讓我看到瞭繪畫作品的豐富內涵。更讓我贊賞的是,本書在藝術史的梳理上,做得非常具有係統性。它不僅僅是介紹各個朝代的繪畫風格,而是通過對不同時期繪畫作品的比較分析,來展現齣中國繪畫藝術在不同主題下的發展變化。例如,在介紹宋代宮廷畫和元代文人畫時,作者通過對比兩者的題材、風格和創作目的,讓我清晰地看到瞭不同社會階層在藝術創作上的影響。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意境”的解讀,他/她通過對幾幅山水畫的分析,讓我明白瞭中國山水畫並非僅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畫傢內心世界的抒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思想的體現。這本書讓我不僅僅是看到瞭畫,更是看到瞭畫背後的文化、曆史和哲學。
評分另外,我收藏瞭多種毛澤東詩詞鑒賞類圖書,內容和裝幀、紙張、印刷俱佳,值得珍藏的,除瞭這本,還強烈推薦兩種:
評分我的人都有一個人的時候我就不想
評分又厚又重,不知道多少斤,值瞭
評分好的大傢覺得都不會大姐大打卡打卡刷卡凱撒
評分買的時候沒有全套的瞭,就買瞭其中的四本,其中最喜歡的陸遊,看見第一眼就想要把它買下來,陸遊一生的願望就是收復中原,可是緻死也沒有看到,真的一生就可以用但悲不見九州同來形容瞭,柳永就不用說瞭,楊柳岸,曉風殘月,最經典,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經曆烏颱詩案,被貶黃州,乃至儋州,心中有過悲涼,有過不平,但天生樂觀的精神使他很快就能適應眼下的生活,被貶嶺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道,被貶儋州,海南齣瞭有史以來第一個狀元,蘇軾的學生,或許正是這樣麯摺的經曆成就瞭蘇東坡,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貶官能怎樣,不得誌又能怎樣,一蓑煙雨任平生,心態平和,看淡功名,
評分書內容很全麵,值得收藏和翻閱。紙張厚實,印刷精美,裝訂還行,不是很結實。京東包裝不行,這種硬麵書居然沒有保護材料包裝,導緻運輸中書角撞壞。雖然京東售後非常好,申請調換,立即辦理瞭調換,但送過來的第二本比第一本還差,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實在不好意思讓京東換第三次瞭。唉…
評分權威版本,印刷紙質裝幀都是一流,值得收藏閱讀。好書推薦。
評分厚厚的一冊書!值得購買的一本書!紙張很好,平裝膠粘煩死瞭!
評分好書很喜歡,很滿意。非常感謝商傢及快遞服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