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結構2:NLP語言與治療的藝術

神奇的結構2:NLP語言與治療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理查·班德勒,約翰·葛瑞德 著,王建兵 譯
圖書標籤:
  • NLP
  • 心理治療
  • 溝通技巧
  • 人際關係
  • 自我成長
  • 情緒管理
  • 潛意識
  • 模式識彆
  • 行為改變
  • 心靈探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60120
版次:1
商品編碼:1135825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心理學的核心任務,無論是實驗性的還是應用性的,都在於理解極端復雜的人類行為。然而,通常來說人類復雜的行為背後不能否認它具有特定的結構。最復雜的人類規則性的行為研究,莫過於人類的語言係統。我們所知的一組研究轉換語法的語言學傢,研究齣一係列解釋來錶現我們敘述自己經驗的各種套路。《神奇的結構2:NLP語言與治療的藝術》旨在賦予你一係列方法以成為有效的心理治療師,是提供方法來讓心理治療更有效的手冊。

作者簡介

  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創始人之一,世界NLP領域的最高權威,著名催眠大師。
  
  約翰·葛瑞德(John Grinder), 語言學傢,NLP的創始人之一。
  關於NLP
  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約翰·葛瑞德與理查·班德勒閤創瞭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初胚。在後來的五、六年裏,又有許多追隨者加入,而使NLP快速成為臨床心理治療的科學,並且更確立完備瞭其理論架構與可靠性。
  之後迄今,又有更多的各行各業專傢投入發展NLP,並且擴展瞭其應用範圍,隻要與人有關,不論是個人或團體,從受虐兒童的重建到間諜的培育,從減肥、戒毒到更改個人曆史、前世今生解碼,無所不包。他們的學問輻射衍生到隻要與人有關的各行各業,對世界各國都有巨大而深遠的貢獻。兩位作者也成為具世界影響力的心理與人際溝通大師。

精彩書評

  這本書是這兩位風趣、聰明、年輕的先生,努力找尋改變是如何産生的,以及記錄這一過程的成果。他們似乎已經想到兩人之間使改變産生的可預測因素的描述。明白這些因素是什麼,使得有意識地運用它們變得可能,因此,也就産生瞭引起變化的有效方法。
  ——維吉尼亞·薩提亞
  
  為這本書作序於我來說是一種殊榮,葛瑞德和班德勒成功地將語言學變成理論的基礎,同時成為治療的工具。他們所做的工作,就我現在來看,是不可或缺的。
  ——格雷戈瑞·貝特森
  
  《神奇的結構》是研究NLP的一本經典之作。若說NLP的核心意義是靈活,倒不如說是“靈活+不斷發展”。NLP的麵世,首先要歸功於班德勒及葛瑞德。這本書對瞭解NLP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前人的工作態度和思維模式,有很大的幫助。
  ——李中瑩
  
  將無意識的語言文字模式提升到自我意識、自我覺察的層麵,是許多研究“自我修行”的群體都在研究、都在強調的領域。重要的是,覺察並意識到“問題”所在,又如何轉化呢?轉化的方法是什麼?我相信,這正是本書所能帶給讀者的價值。
  ——戴誌強

目錄

第一章 錶象係統一同一疆域的其他地圖

引言............................................................ 3

輸入通道........................................4

錶象係統..................................5

識彆最受重視的錶象係統...............................................................9

練習..........................................................................................9

"後設"——那又怎樣........................................................13

練習.......................................................................................15

"後投"---策略.......................................................................16

總結....................................................................................... 25

第二章 不一緻性

治療師的任務...........................................................................28

......














精彩書摘

  第一章:結構的選擇
  現代心理學治療領域湧現瞭一些明星級的治療師,他們看上去輕鬆地錶演著治療的魔術。他們深入彆人痛苦、死氣沉沉的心,將絕望轉化為樂觀、生命力以及重燃希望。盡管他們完成這工作的方法韆差萬彆、日新月異,不過他們似乎共有一種奇術。謝爾頓?柯普(Sheldon Kopp)在他的一本書《領袖》(Guru)中如此描述他對這類人的印象:
  皮爾斯有強烈的人格、獨立的靈魂,並對於用直覺工作有強烈的冒險精神,對於願意配閤的人他都有精巧的手法讓對方被深入地觸動。如果看完他引導一個悲傷的人,你都不會再有那樣的情緒。他的直覺如此完美,手法如此強大,以至於他隻花幾分鍾就可以觸動煎熬中的人。你也許有執著而難以變通的個性,需要幫助但又害怕變化。他會讓你坐立不安,然後施展他的魔法。隻要你配閤,他就有辦法拉開你前麵的拉鏈揪齣你的痛苦,摔在地上。
  皮爾斯(Perls)當然不是唯一一個有此魔法的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和我所認識的某些治療師都有這種奇妙的技術。如果否定這些技術的存在,或者簡單地把它們劃歸為“天分”、“直覺”、“經驗”,都會限製我們作為心理治療師的能力。如此,我們就會失去幫助那些求助者的機會,他們就無法享受生命的完整瞭。我們在書中的意圖不是要探問這些治療魔術師的潛質,隻是想展示他們是如何“做”的——就如同繪畫、作麯、登月一樣,都是隻要有適當的條件就可以學到東西。我們也不是想說讀瞭這本書你就能有什麼魔法潛質瞭。我們尤其不希望說自己發現瞭“標準答案”式的“最強治療方法” 。我們就是想把他們一些含蓄的方法教給你,讓你入門之後可以不斷豐富、擴展自己的心理谘詢技巧。
  既然這一係列治療方法並非基於現有的治療方法和心理學理論,我們就要將自己歸納的人類行為簡化地展現齣來,我們稱它為“模型”(modeling)。我們的方法就是從那裏麵概括齣來的。
  穿越黑暗的眼鏡
  邏輯思維的乾預會背離客觀的現實。在每個步驟沒有觸及問題之前,我們甚至不能描述齣主要步驟的每一步——或者我們可以說它有用?——因素。一旦五感進入心理活動,就立刻會被拖入邏輯過程。在輸入輸齣管道中心理都能進行一緻的改變。這裏,兩點情況要被區彆開來:首先,改變發生的實際形式;其次,從過去積纍的經驗獲得變化。
  有序的邏輯活動將五感獲取的信息都吸納,並構造齣一個內心的世界。內心的世界會跟現實世界逐漸加大差距,不過在某些關鍵部分還是會跟現實世界有密切聯係。通常,我們不會注意到實際上自己在兩個場景中生活:一個是內心構建齣來的世界(或者我們稱它為感知世界),另外一個是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
  ——威辛格《模糊哲學》,159~160頁
  曆史上有不少的人都總結齣來:客觀世界跟我們自身的經驗有無法縮小的差距。人類並不直接操縱外部世界。我們每個人都自己在腦海中創建瞭一個世界的投影——換句話說,是一個模型或者地圖——來幫助我們做齣各種行動。我們腦海中的世界模型決定瞭我們體驗世界所得到的經驗,我們如何認知世界,以及我們能夠看到哪些選擇。
  必須時刻牢記頭腦對客觀世界的投射(地圖或者模型,RMB/JTC),並非真實世界的描繪——那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隻不過是一個工具,幫助我們在真實世界中更容易適應生活。
  ——威辛格《模糊哲學》,15頁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擁有絕對相同的體驗。我們為瞭指引自己,在腦海中建立起來的模型,它植根於我們既有的體驗。既然體驗不同,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會在腦中創造齣不同的世界模型,進而經曆不同的現實。
  ……一定要注意地圖的重要特性。地圖不是它所代錶的實景,不過地圖和實景有類似的結構,因此它纔對實景中的我們有參考價值。
  ——科爾茲布斯基《科學與理智》
  (A.Korzybski,Science & Sanity)
  1958年4期,58~60頁
  有兩點我們希望說明:首先,客觀世界和心中模型肯定是不一樣的;其次,我們每個人在心中建立的模型彼此都是不同的。有許多方法可以證明這一點。在本書中,我們將造成模型與實體差異的原因分為三個方麵:神經限製(neurological constrains)、社會限製(social constrains)和個體限製(individual constrains)。
  經驗與認知是主動的過程
  神經限製
  思考一下,人有哪些接受渠道:視(Visual)、聽(Auditory)、觸(Kinetic)、味、嗅。每種渠道的上限之外,還有我們無法感知的物理現象。比如,聲音中頻率低於20Hz或者高於20KHz的,我們就聽不見。但實際本質上這些聲音和20Hz~20KHz內我們能聽見的聲音都是一樣的物理震動。人類視覺隻能看見380nm到680nm波長的電磁波,我們把它們稱為“可見光”。但這個範圍外的電磁波人都看不見。所以,我們隻能認知真實世界中一部分的現象,這就是造成我們的模型跟實景不同的神經限製。
  人的皮膚對於觸覺很敏感。敏感的觸覺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證明人的神經係統影響著經驗。在一個多世紀前的一係列實驗中(Boring,1957,pp.110~111),韋伯(Weber)準確地證明瞭物體被人類用觸覺感知的時候,確實能夠帶來迥然不同的體驗。在他的實驗中,即使是受到同樣強度的觸碰,人身體上兩個不同部位所受到的觸覺強度也有很大差異。手指上距離最小的兩點感受到的觸覺差異,是上臂兩點觸覺差異的30倍。所以,真實世界中完全相同的兩個刺激,被人的神經係統感受成瞭截然不同的兩種體驗。而且在手指,兩個同時的刺激被分彆成瞭兩個刺激,但在上臂的兩個刺激甚至無法被神經係統識彆成兩個單獨刺激。身體的限製會使我們的神經係統感受到的體驗産生大幅變動。
  類似的主觀體驗和客觀實體之間的差異,還能夠在其他感官上得到證實(Boring,1957)。當科學傢們用儀器來拓展我們的認知範圍時,他們發現人類認知的固有局限。這些儀器可以探測到我們可感知範圍之外的現象,以及我們所不能分辨齣來的細微差彆;並把這些都錶現成我們可以感知到的信號,比如照片、壓力度數、熱量計、示波器、蓋格計數器(放射性測量儀器)、α射綫檢測器。我們腦中的模型和實體産生差異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神經係統在感知的過程中會有條不紊的扭麯和刪除實體的一些因素。這個作用減少瞭人類體驗世界的更多可能性,也導緻瞭我們對事情的主觀體驗與事實之間的偏差。我們的神經係統天生地組成第一組障礙,阻隔瞭實體世界和心中的模型。
  以社會方式穿越黑色的眼鏡
  社會限製
  ……實際上想說的是,大腦和神經係統以及感覺器官主要是過濾性的,而不是創造性的。每個人的腦子在每個時刻都可以記住所有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也可以認知宇宙中隨處發生的事。大腦和神經其實是為瞭保護我們,纔會拒絕大量不相關又無用的信息,靠的就是關閉我們隨時感知或者記得的多數信息。留下的是很小並且經過選擇的一部分,這些信息看起來會更加可能發揮作用。根據這種理論,我們每個人潛在的思想都很龐大……作為生物,我們為瞭增大生存的幾率,必須過濾信息、縮減大腦輸入信息的閥門。這個過程的終端流齣的信息,不過是可憐的那麼一丁點意識,就靠著這點意識,我們纔能活在地球上。為瞭格式化和錶述這些縮減去的內容,人發明瞭並無限地發展著一套符號係統以及精巧的思考方法,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語言。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母語習慣的直接受益者和受害者——從受益的角度說,語言讓人可以參考前人對經曆之事所纍積的記錄;從受害的角度說,語言給他形成瞭“所知即真相的全部”準則,所以他會傾嚮於把自己的想法當數據,把自己的話當事實。
  ——赫胥黎《眾妙之門》,22~23頁
  (Aldous Huxley,the Doors of Perception
  New York:Harper&Row,1954)
  造成體驗和事實之間偏差的第二個因素是社會習俗的限製(有色眼鏡)——我們也把這叫做社會遺傳因素。藉著社會遺傳因素,我們參照周圍人的分類方式和信息挑選方式:我們的語言、我們接受的認知方式,以及公認的假設。
  也許最廣泛所知的社會遺傳因素就是語言。在任何語言係統裏,比如體驗越豐富,感官用詞的差彆越細微。在北美印第安人中一種稱為“Maidu”的語言裏,隻有三個詞能用來錶示顔色:
  Lak=紅,tit=綠、藍,tulak=黃、橙、褐
  當人類已經有能力在可見光譜中分辨齣750萬種顔色的時候(Boring,1957),以Maidu語為母語的印第安人依然隻根據Maidu語的用詞,習慣性地把他們對顔色的體驗分成三類。實際隻擁有3色的Maidu語和擁有8個詞錶示顔色的英語,所描述的真實世界中的顔色範圍是一樣廣的。因此,我們想強調的是,一個說Maidu語的人在意識層麵隻有3種顔色體驗,而說英語的人認知顔色就有8種體驗。這意味著,一個說英語的人描述自身體驗中兩個不同的東西(比如一本橙色皮的書和一本黃色皮的書),說Maidu語的人會把客觀世界中不同的這兩樣事物,習慣性地說成是同樣的(兩本tulak色封麵的書)。
  與我們的神經限製不同的是,社會遺傳因素所造成的認知局限比較容易剋服。最容易證明這一點的就是,人可以學習多種語言——也就是說人可以用多套語言來為自己的體驗歸類和編碼,以便我們更詳細地構造實體在心中的模型。又舉一個例子:“這書是藍色的”,“藍”這個詞,我們生來用漢語的人學來描述某個波長範圍內的可見光。但所有人都容易被自己的語言誤導,以為“藍”是這本書的屬性,實際上“藍”隻是我們給自己看到的這種光綫所起的名字。
  在認知中,感知的組閤“甜-白”總是伴隨著物品——白糖。這種感受使白糖這種物品和它的屬性被捆綁到瞭“甜-白”的組閤上去。實際上在其他時候,白也是個感受,甜也是個感受。人不能總用兩種感受組閤起來錶示一種物品。因此人類的語言造齣瞭“白糖”這個詞來錶示這一係列的感受所代錶的物品。這樣“白”和“甜”就能夠分彆錶示“白糖”這種東西的屬性瞭。其實誰又有權力把“白”和“甜”說成是屬性,然後又強加“白糖”這名詞作為它們的載體。這權力既不是我們的感受本身,也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真實”……
  所有進入意識的東西,都是感官。靠著給感官附加一個名詞來把感覺當成這種東西本身的屬性——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這將感官假設成瞭客觀的屬性,但實際上感官隻是一個過程,並把這所謂的“屬性”歸到物品上麵去。被歸納成白糖屬性的所謂“甜”,怎會又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呢?它從來都隻存在於品嘗白糖的過程裏。思想不僅用這種方式改變直接的感官,還藉助錶麵的形式把人帶離客觀真實。比如使用術語“創新學院”,直接虛擬瞭一個具備創新屬性的東西。但這東西實際上根本不存在,也跟創新完全扯不上邊。
  ——威辛格 《模糊哲學》,167頁
  和我們周圍的人有共通的對體驗的分類——比如共用的語言——是第二個我們心中的模型與客觀有差異的原因。
  留意,在神經局限的情況下,正常的神經過濾刪除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這是我等身為人類共同的生理基礎。但社會遺傳因素造成的認知局限,對於同一個語言圈的人就是一樣的,不過世界上有很多個/種語言圈。因此,這第二層的過濾機製開始在人類種群中細分,不同語言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解讀和限製。因此我們的體驗會和其他語言圈中的人拉開差距,在心中塑造齣來的模型也會跟他們的模型産生更大差異。第三種局限——個人限製——是造成迥異差彆的基本原因,即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
  以個體方式穿越黑暗的眼鏡
  個體限製
  個人體驗異於客觀真實的第三個因素,我們叫做“個體限製”。因為個體限製的因素,我們基於自己過去的體驗在心中構建模型。每個人從過去到現在的個人體驗,獨一無二,就像他的指紋一樣。類似每人截然不同的指紋,每個人成長中都有奇特的經曆,沒有兩人的經曆是等同的。盡管他們可能有相似性,但總會有不相同的部分。他們在心中構建的模型在生活的過程中就基於自己的體驗,並且既然我們每個人的體驗是獨一無二的,那麼我們在心中構建的模型也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不同尋常的模型,在行為上組成瞭一係列獨傢的興趣、習慣、喜好、厭憎以及準則。這些體驗上的不同造成瞭每個人心中模型與他人的不相同。
  比如,等同的雙胞胎可能會在同一個傢,被同一對父母帶大,就有等同的經曆。但兩人看父母與其他傢庭成員的互動,也可能造成不同的體驗。一個有雙胞胎兄弟/姐妹的孩子可以說:我父母從不相愛,他們總吵架,我的雙胞胎兄弟/姐妹總是更受寵;但另外一位可能說:我父母其實是關心彼此的,隻是他們對事情的討論相當深遠,而他們真正喜歡的是我的兄弟/姐妹。這樣,即使在雙胞胎這種有限的情況下,他們的個人體驗還是建立齣不一樣的認知和模型來。在我們討論的不相乾的人之間,個人建立的模型差距就會更加大而且無處不在。
  這第三種限製——個體限製,組成瞭每個人細微的差彆,也造成瞭個人的心中模型與真實的差距。這些個人模型中的差異,可以扭轉社會習慣賦予我們的有色眼鏡並增加行動中的選擇,反之,也可以讓我們的體驗更貧瘠並限製我們有效行動的能力。
  模型與心理治療
  根據經驗反映,當有人找我們治療,他們感到痛苦、無力,沒有其他選擇。但我們看到的不是世界太有限,選擇太狹窄,而是這些人忽略瞭自己麵前的更多選擇與可能性——因為他們的模型裏沒有,就認為不存在。
  幾乎每個人在一生中必有一些時期是要經曆改變的(通常也是必須痛苦地度過,尋求齣路)。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療就引導齣不同方式度過這些改變的關鍵點。不同的是,有些人可以難度較小地度過這些關鍵時期,並用數倍於他人的能量和創造力經曆這段時期。但其他人麵對同樣的挑戰,卻帶著數倍於他人的痛苦和畏懼——忍受的時期——那時他們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存。在我們的研究中,這兩類人的基本區彆,就是有創造力的、剋服睏難和壓力的人,心中有著豐富多變的模型來解讀他們的處境,同時也有足夠寬的範圍來選擇他們要采取的行動。其他忍受著度過的人,可以做的選擇更少,他們手頭的選擇看起來都不理想——就像是生來就要在生存搏鬥中失敗的人。我們想知道的是:怎樣會使得同一個世界中不同的人有這等迥異的體驗?我們知道這差距來自他們心中模型的豐富程度。於是,問題變成瞭:怎樣會使人寜可痛苦地麵對多變和復雜的世界,也依然堅持在貧瘠而缺乏變動的模型中思考。
  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們明白瞭這些人到底是怎樣將自己鎖在痛苦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是:他們不是壞、瘋狂或“有毛病”。實際上是,他們在其所知的範圍內,選擇他們認為的模型中最好的。換句話說,人類的行為,無論一接觸的時候讓彆人感覺多麼奇怪;在産生該行為的人看來,這種選擇都是最有意義的。問題並非他們做瞭“錯誤”的選擇,而是在於他們現有的選擇還不夠豐富——也可以說他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夠豐富。最無處不在的矛盾就是,我們生存、成長、改變和體驗快樂這些事情中所經曆的過程,也正是讓我們固執於貧乏模型中的那種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玩符號遊戲,給自己造模型。所以,讓我們實現非凡和獨一無二成就的事情以及阻礙我們進步的事情,本質上是同一種過程;區彆隻在於固執者把自己想到的模型(模型都是相對正確的),當成瞭絕對的事實。而這兩種過程,大體上有三種機理:概括、刪除和扭麯。
  概括化(generalization)是這樣一種過程:個人的模型來自所有的體驗,模型的其中一部分脫離瞭它源於的那部分經曆,並被用來代錶所有情況;而真實的情況是,這一部分隻適用於這種經驗。我們概括化的能力實際上對於生存在復雜的世界中,是必需的。比如:我們在被一個熱爐子燙到以後,應該將其概括化為“熱的爐子都是不可以摸的”。不過,如果將這個被爐子燙的體驗概括化為“爐子都是危險的”,碰到有爐子的房間我們都不進去,那麼就對我們的行動産生瞭不必要的限製。
  假設這麼一種情況:一個小孩玩一張搖搖椅,有幾次靠在椅背上跌翻到後麵去。他也許會概括化齣一種行為準則——“搖搖椅都是靠不住的”,並從此拒絕搖搖椅。如果小孩心中的這一模型從搖搖椅推及所有椅子,那麼所有椅子都有瞭這個準則:彆靠在椅背上。如果小孩為普通椅子再建立一個模型,那他就能順利地區分搖搖椅和普通椅子,他的“彆靠椅背”的準則就隻適用於搖搖椅。那麼,他也就有瞭更多的選擇。
  同樣的概括化,可能會導緻人們歸納齣這樣的準則:喜怒不形於色。這種準則對於戰俘營裏的戰俘有很高的生存價值,能夠幫助遵行此準則的戰俘避免懲處。不過,如果在婚禮上也用這種準則來錶示親密,就限製瞭人們維護人際關係的能力。這會導緻個體感到孤獨和脫離他人——這時他就會感到缺少選擇,因為錶示感受的選項在他的模型裏不存在。
  這裏的重點是說,同一個準則有用或者無用,取決於具體的情況和場閤——也就是說沒有“對”的概括化,每個模型隻能在實際情形中被評價。更進一步說,這給瞭我們一把鑰匙去探知人類怪異或不適當行為,隻要我們能夠看到此人的行為源自何種情形。
  我們用來有效生存或者搞死自己的第二種機製,叫做刪除(deletion)。刪除,是我們排除其他視角,選擇性地使用某些角度去看我們的體驗。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吵鬧的大廳裏我們為瞭跟其中某個人交談,必須無視其他人的聲音。但是,人們也容易因為同樣的刪除機理而忽略自己的重要他人所傳遞來的信息。比如一個相信“我不值得彆人在乎”的人,嚮我們抱怨說妻子從來沒給過關心他的信號。傢訪時,我們注意到他妻子確實錶達瞭關心他的信號。但因為這些信號跟他之前所使用的概括化衝突,因此他確實感受不到妻子的關懷。這種刪除效應可以被證實:當我們提醒他注意妻子說的某些話,他說他沒有聽見妻子說過這些。
  刪除,就是把我們關注的視角從大韆世界抽齣一個我們可以應付得來的局部。這種關注範圍的縮小在某些情況下有用,但在某些時候是痛苦的來源。
  第三種機製是扭麯(distortion)。扭麯,就是更改我們接收到的感官信號。幻覺/幻想,就是讓我們還沒有體驗過一件事就預先為它準備。人在預演一個演講的時候,就會扭麯眼前的現實(想象眼前是聽眾)。人所創造齣的所有創意/藝術作品,都是通過扭麯實現。在凡?高的畫裏麵,天空的形象是重新塑造的,原因大概是凡?高有辦法在創作的時候扭麯他感受到的周圍時空。同理,許多偉大的文學作品,所有革命性的科學發現,都源自當前實景的巧妙扭麯。使用這種技巧,一個人也會限製自身體驗的豐富程度。比如前麵提到的那個概括化地認為沒什麼要在意的人,一旦從妻子那裏接收到關懷的信號,就立刻扭麯它。而且很特彆的是,每次他聽到妻子說齣關懷他的話,他除瞭刪除這些意思,還轉過來對我們笑著說“你們看,她就是想從我這得到些什麼纔會說這些。”他就用這種方式避免自己的體驗(即他的視聽)與他所理解的模型齣現衝突。於是,他阻止瞭自己擁有更豐富的錶象係統(representation),也阻礙瞭他和妻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一個經常被拒絕的人製造瞭一個概括化模型:他自己是不值得關心的。順著這個概括化模型,他要麼刪除關心他的信息,要麼把這些信息理解成不真誠。既然他覺察不到任何關心的信息,這種狀況也就維持瞭他自己本來的概括化“我是不值得關心的”。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正反饋循環(positive feedback,Pribram,1967)。一個人的概括化或者期望會過濾(即刪除)或者扭麯他的體驗,使之與他的期望一緻。因為他沒有什麼體驗與他的概括化矛盾,他的期望就被固定下來,形成循環。人們就是這樣維持自己狹隘的模型。
  看看經典的心理學理論(帕斯曼,布魯納):
  ……在一個應該重視和推廣的心理學實驗裏,布魯納和帕斯曼讓被試辨認短時間內齣現的一係列撲剋。許多撲剋牌是正常的,但有些是不正常的,比如紅色的黑桃6,或者黑色的紅桃4。每個實驗迴閤中一張卡片嚮一個被試曝光,曝光的時間越來越長,直到這個被試能夠連續兩次正確辨認撲剋牌,一個迴閤就結束。
  即使在最短的辨認時間裏,多數被試都可以正確地辨認撲剋牌,一旦辨認時間稍微延長,就每個被試都可以辨認齣來。對於正常的撲剋牌,這些被試的辨認都是正確的;那些不正常的撲剋牌,被試幾乎都一點都不猶豫地認成瞭正常的牌。黑色的紅桃4要麼被認成黑桃4,要麼被認成紅桃4。他們一點也沒意識到問題,立刻將看到的牌歸入過去經驗中的撲剋牌分類。他們甚至不想說齣看到的東西和他們認為的東西有所不同。隨著這些不正常牌的曝光時間加長,被試開始猶豫並意識到這些牌的非常之處。比如,某些看到紅色黑桃6的被試會說:那是黑桃6,但有些地方不對——黑色裏有紅邊。隨著曝光時間的繼續加長,他們的猶豫和迷惑越來越多,直到多數被試可以毫不猶豫地正確辨認。另外,當他們順利辨認第一張牌之後,後麵的第二第三張就越來越容易辨認齣來。但有一部分被試,一直沒有修正自己的辨認能力。即使給予他們有辨認普通撲剋牌的40倍時間,依然有10%以上的非正常撲剋沒有被正確辨認齣來。無法正確辨認撲剋的被試還會有強烈的壓抑感。其中一位說:“我就是不清楚,不管它是什麼。那時候它根本就不像一張撲剋牌。我不知道它現在是什麼顔色,也不知道它是黑桃還是紅桃。我現在都不知道黑桃長什麼樣子瞭。天哪!”在下一段我們還會看到有這種行為的科學傢。
  無論是作為一個類比的參考,還是說它反映瞭人腦本身的性質,這個心理學實驗為發現的過程提供瞭非常簡單又有說服力的展示。科學領域就如同這個認牌實驗,奇跡隻産生於睏難的過程中,錶現為期望的實現遭遇阻力。在非正常的事情齣現之前,隻有預料到的和正常的事情齣現。
  人們在這個實驗中所使用的概括化,就跟他們過去司空見慣的一樣:黑色的隻會是梅花和黑桃,紅色的隻有紅桃和方片。在遇到非正常的撲剋牌時,他們就扭麯看到的牌形或者顔色,以支持自己心裏所習慣的概括化。我們所關注的重點是,即使在如此簡單的事情中,扭麯的過程和扭麯所支撐的概括化,限製瞭人認牌的可能性。辨認屏幕上閃現的奇怪撲剋牌對於我們來說沒什麼實踐意義,不過它簡單地展示瞭扭麯、刪除、概括化這些過程。這些過程可以讓我們的能力減弱或者增強——無論是在開車還是在套近乎……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
  那又如何?
  之前所描述的心理治療方麵的“魔術師”,他們使用多種多樣的技巧來實現心理治療。他們使用截然不同的術語來描述自己所創造的奇跡,因此他們做的治療方式顯得沒什麼共通性。我們多次觀察他們如何治療病人,也聽到旁觀者贊許這些“魔術師”靠著敏感的直覺使齣跳躍性的方法,使得他們的技巧看起來更加難以捉摸。盡管他們用的技巧確實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嚮病人心中的模型裏引進瞭變化,使病人的行為中有瞭更多選擇。我們所看見的,實際是這些“魔術師”自己對於病人的內心世界有一個相當清晰的模型——比如,meta model(後設模型)——就可以使他們有效地擴展和豐富病人心中的模型,讓病人們的生活更富有選擇,也更愉悅。
  本書的目的之一,是將一個豐富的後設模型展現給你,一個可以學習和擴展的後設模型。我們希望藉此後設模型豐富和擴展溝通者的技巧。因為治療者使用語言作為瞭解病人的一個主要途徑,也因為所有人都使用語言來構建內心模型和記住經曆,我們在工作中將很大一部分重心都擺在治療的語言上。很幸運的是,語言結構的清晰模型,已經被轉換語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學傢描繪齣來,並且獨立於心理學之外。在心理治療中,我們藉用瞭這樣的語言模型,拓展瞭自己的治療技巧,構築齣一個清晰的關於病人內心世界的後設模型,增強瞭治療效果。
  如果你希望在心理治療的小組討論會上對彆人有更多瞭解,或者增強你自己心理治療工作的魔力,《神奇的結構》會提供你切實可行的提升途徑。魔法就隱藏在我們使用的語言裏。你可以把這些語言機關安插到自己的話裏,隻要你留意自己現有的語言和我們提供給你的提升之法——也就是本書接下來要詳細介紹的東西。
  第二章 ; 語言的結構
  人把自己和動物區分開來的一大標準,就是人創造和使用語言。不過,語言作為記錄曆史和現狀的重要性不應該被過分高估。如同愛德華?薩皮爾(Edward Sapir)所說:
  會說話的本領和有序的語言,是每個人類族群都有的特徵。目前被發現的部落和族群還沒有哪個是沒有語言的,所有的反麵論證都被駁倒。同時,也沒有證據可以說明有哪種民族詞匯不夠豐富以至於必須使用手勢來補充溝通,要是那樣的話,在黑暗中他們要如何溝通呢?事實是,語言必須完美和精細纔足以擔當溝通的重任。在文化的所有方麵,語言大概是最先得到完美的一部分,有瞭語言作為載體纔有這個文化的整體發展。
  ——愛德華?薩皮爾《文化、語言和人格》
  (Edward Sapir,Culture, Language and Personality)
  所有人類的成就,無論是正麵還是負麵,都和語言的使用相關。人類在兩方麵使用語言。一來我們用語言錶現自己的體驗——可以稱之為“解釋”、“思考”、“幻想”、“排練/模擬/演習”。當我們使用語言作為錶現自己所有體驗的係統,我們就是在為自己對外部世界的體驗建立一個模型(世界觀)。這個模型基於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我們的認知也部分取決於第一章所提到的模型和呈現經驗的方式。
  首先,既然使用語言作為錶象係統,我們的語言錶述也可以被分入三個大類:概括化、刪除和扭麯。其次,我們也使用語言將自己對外部世界的呈現和模型傳遞給他人,即溝通(communicate)。當我們使用語言來溝通時,我們稱這種溝通為談話、討論、書寫、演講、歌唱。當我們使用語言來溝通,我們就是在將自己的模型呈現給彆人。這本書,也是我們兩個作者把自己的心理治療模型傳遞給讀者的溝通。
  當人在溝通——交談、討論、寫作——呈現我們的體驗時,通常不會在選詞方麵留意。我們幾乎也不在意詞語的結構和順序。語言在我們的世界中無所不在,使我們如同魚在水中一般遊弋。盡管我們不曾留意溝通的形式,但我們對語言的使用卻井井有條。比如,如果你將此書中隨便哪句話字序顛倒,或者將每個字編號,奇數的字全部挪到右邊的偶數字後麵,新詞序組成的句子一定隻是一堆廢話,不再錶示任何經驗的模型。
  原句:
  By destroy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it no longer makes sense; it no longer represents a model of any experience.
  打亂語序後:
  * Experience any of model a represents longer no it; sense makes longer no it, sentence the of structure the destroying by.
  每個奇數詞嚮右移到偶數詞:
  * Destroying by structure the the of it sentence, longer no sense; makes no it represents longer model a any of experience.
  溝通或語言是一種係統,就是說它是有序的結構,並且存在一套準則來規定這種結構應該如何錶達意義和呈現經驗。換句話說,我們的溝通是一種有序有準則的行為。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曾留意自己錶述體驗與溝通時所采用的結構,但毫無疑問其中的結構,即語言的結構,可以用有規律的方式來弄明白。
  幸運的是,有一群學者發現並清晰地錶述瞭這一係列語言結構——這門學問叫做轉換語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實際上,這群轉換語法學傢也將人類理智行為的模式清晰地描繪瞭齣來。人類的想法,以及理智行為,對於瞭解人類組織語言的方式,是一個關鍵。
  我們非常肯定,小孩也有一套係統的準則來判斷如何組詞造句纔是“閤章法”的。如果他嘗試在自己的“章法”裏加入一些新鮮的說話方式,他就會感覺齣自己說話的“章法”和彆人說話的差彆。這一係列過程,在心理語言學傢(psycholinguists)的說法中,叫做兒童學習、形成及擁有語言規則。注意,在此我並未嚴格地檢驗該語言規則是否存在,即:人本身是否能把自己的語言規則明白說齣來?……當然,明白地說齣語言規則是一種能力,在此我們並不關注它。正如蘇珊?歐文-特裏普(Susan Evrin-Tripp)所說:
  看某種語言是否是一個人的母語……就看他是否明白這種語言的使用規則……也就是說,無論這個人是否以該語言為母語,他都必須學得像,以使他在使用此語言時,言行舉止都錶現得跟那些懂得這套規則的人一樣。
  ——史洛賓(Slobin,1967,p.x)
  史洛賓的觀點是,講話者的言行舉止可以用語言規則來描述。但這種描述,並不說明科學傢所歸納齣來的語言規則,是一種客體存在於講話者的心理或生理中。
  ——史洛賓《心理語言學》,55頁
  (Slobin,Psycholinguistics,1971)
  語言學傢的目標,是歸納齣一套語法——一係列規則——能夠描述任意一種語言的內在結構。這門學問基於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研究,是他最先歸納齣瞭一套方法來描繪自然語言。正是歸功於喬姆斯基和其他轉換語法學傢,人類使用語言溝通並嚮他人呈現自己的模型時所使用的模型,被格式清晰地描繪瞭齣來。這些轉換語法學傢塑造齣瞭一個模型來描繪我們的語言、我們對世界的體驗,這個模型就是“傳說中的”後設模型。
  語言的後設模型
  語言是一種可以錶現體驗的錶象係統。人類的體驗相當復雜和豐富。如果語言作為錶象係統要足夠豐富,它也必須包含足夠豐富和多變的句子纔足以呈現我們的體驗。轉換語法學傢發現,如果直接研究這些紛繁復雜的具體句子,研究自然語言的工作將會變得浩如煙海。他們的選擇是,不直接研究這些具體句子,而是研究這些句子産生的法則和過程,即造句法(syntax)。轉換語法學傢假定,要研究這些豐富句子的造句法,可以脫離句子的具體內容。比如用英語作為母語的人,可以很清楚地區分:
  (1)colou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無色的綠色點子在憤怒地睡覺);
  (2)* furiously sleep ideas green colourless(憤怒的睡覺點子綠無色)。
  即使如此,第一句還是有些奇怪,人們可以清楚看到它從語法/句法上是閤乎格式的;第二句就明顯不是。我們在此想證明的是,人對於自己所用的語言一貫都有直覺。靠著這種持久的直覺,我們可以判斷齣一個人用的一串詞是否能組成完整的句子,並且一年後我們依然可以得齣不變的判斷。而且,該母語下的其他人也會做齣不變的判斷。這種能力就是一個典型的規則指導行為(rule-governed behavior)。盡管我們不明白自己是如何保持同樣的這種行為,但我們確實這樣做瞭。
  轉換語法學傢建立瞭一個模型來錶示這種規則指導行為——讓句子閤乎一種不變的直覺。普通語言學中的模型可以迴答一串詞是否構成句子。但轉換語法學的模型則是錶示這種語言方麵的直覺,它描述的是人的一種規則知道行為,即:使用自己對母語的直覺,來判斷句子是否符閤母語的造句規則。
  人類語言過程的一些共通觀念
  在第一章裏,我們討論瞭人在內心建立模型的三種過程:概括化、刪除和扭麯。在第一章所說的是人類接收外來視、聽、觸信號構建內心模型時發生瞭這三種過程(輸入)。這三種過程同樣也存在於我們使用語言來錶達自己對事物的體驗(包括所視、聽、觸)的過程(輸齣)。在這方麵,轉換語法學傢們已經做瞭相當多的工作來揭示這三種過程在人使用語言係統時如何發生。
  人類使用語言來錶現與溝通的能力相當寬,以至於可以靠恒定的直覺來影響這三種過程。轉換語法學中的語言模型,目的就是要將人這種有序的直覺揭示並錶示齣來。在每種語言裏,以此語言為母語的人都擁有這種直覺。為瞭我們的研究目的,我們選擇瞭三類語言直覺(但不限於):語法規範化(well-formedness)、斷句結構(constituent structure)和邏輯語義關係(logical semantic relation)。
  1. ;語法規範化:以某種語言作為母語的人一直都能夠判斷一組詞是否在該語言中構成句子,這種規範化稱為語法規範化。看看以下三組例詞:
  (3)even the president has tapeworms(甚至總統有縧蟲);
  (4)even the president has green ideas(甚至總統有綠色的點子);
  (5)even the president have tapeworms(甚至總統(復數)有縧蟲)。
  第一組詞明顯是有序的;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它從句法上就符閤規範,錶示一個特定的涵義。第二句從語義上來說是病句;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它錶示不瞭什麼意思。第三句從句法上說是錯的(單復數錯誤),不過我們可以猜測齣它本想錶示的是什麼意思。
  2. ;斷句規範化:以某種語言作為母語的人一直都能夠判斷該種語言裏的句中哪些詞/字構成一個單元(即斷句),這種直覺稱為斷句結構。比如:
  (6)the Guru of Ben Lomond thought Rosemary was at the controls(本?羅濛山的祭司長認為羅斯瑪麗還在被控製)。
  “the”和“Guru”就組成一個單元(精神領袖、祭司長),“Guru”和“of”就不是。小層級上的句子要素(字詞)組成大的涵義單元;比如“the Guru”和“of Ben Lomond”組成“本?羅濛山的祭司長”,但“of Ben Lomond”和“was(被)”就無法組成單元。
  3. ;邏輯語義規範化:一種語言裏以之為母語的人有恒定的直覺來判定句子中的邏輯關係。
  3.1 ;語義完整性(completeness):說母語的人使用一個動詞時,有能力確定這個動詞適用於何種人/物,並且可以明白動詞所指的是何種關係。比如在英語裏說“kiss(吻)”,就一定代錶某人在吻,且另外某人或某物被吻。說“撞(hit)”,就一定有人或物在擊/撞,某些東西在被擊/撞。
  3.2 ;混淆(ambiguity):說母語的人都可以辨彆這樣的句子,如:
  (7)Investigating FBI agents can be dangerous(FBI探員的調查可能很危險)。
  (8)Maxine took Max’s shirt off(瑪剋辛脫掉瞭馬科斯的T恤)。
  這兩個句子都可能指不同的意思。句(7)可能指
  (9)FBI agents are conducting investigations can be dangerous(FBI探員做調查,這件事很危險);
  (10)To investigate FBI agents is possibly dangerous(調查這些FBI探員,可能很危險)。
  句(8)所說瑪剋辛脫掉瞭T恤,可能是指穿在馬科斯身上的T恤,也有可能是瑪剋辛從自己身上脫掉屬於馬科斯的T恤。
  3.3 ;同義詞/句(synonymy):說母語的人可以辨彆齣兩個不同的句子錶示同一種意思:
  (11)Sandy looked up the number(桑迪查瞭數字);
  (12)Sandy looked the number up(桑迪把數字查瞭)。
  3.4 ;參考索引(referential index/indices):說母語的人可以本能地判斷齣,一個詞是指經驗中的特定一個事物還是指一類事物(比如,說“車”的時候可以辨彆到底是在說“某輛車”還是“(所有)汽車”)。此外,他們也總是能夠判斷兩個詞是否是同一個事物或同一類事物,比如下句中的“傑剋遜”和“他自己”:
  (13)Jackson changed himself(傑剋遜改變瞭他自己)。
  3.5 ;條件假定(presupposition):說母語的人聽彆人講話時,還可以辨彆對方說齣一句話時的假定前提,比如:
  (14)My cat ran away(我的貓逃走瞭)。
  你有理由可以假定,在我的經驗裏:
  (15)I have a cat(我有一隻貓)。
  這三大類人類語言的直覺在轉換語法中明確地體現齣來。
  轉換語法的模型
  我們會描述,以上所說的各種語言直覺如何體現在後設模型中——後設模型就是轉換語法的模型。
  語言學傢使用後設模型來清晰地呈現說母語者對語言的直覺。說母語的人在講每個句子的時候都有兩類直覺:一來他們可以判斷最小的語義單位是什麼,比如字詞,然後用來組成句子(斷句直覺);二來可以判斷一個句子的完整錶述應該是怎樣的(邏輯完整性),比如:
  (16)The woman bought a truck(該女人買瞭一輛卡車)。
  說母語的人可以將句子嚮細處斷開到元素層麵:該女人/買瞭/一輛卡車。
  然後,將這些元素組成:該女人/買瞭一輛卡車。
  語言學傢使用一種樹狀結構來錶示這種斷句/造句過程: ;
  該 ; ; ; ; ; ; ; ; ; ; ; ; ; ; ; 女人
  使用這種樹狀圖的方法,就是看說母語的人將哪些詞組成句子的一部分,就把這些詞連接到一個節點上去。句子(16)使用樹狀圖來錶示就是:
   ;該 ;女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買瞭 ; ;一輛 ; ; ; ; ; ; 卡車
  這就稱為句子的“錶層結構”。
  第二類說母語者的直覺,是他們能夠感覺齣一個句子背後完整的句義錶示(即邏輯語義關係)。這種直覺的其中一種錶示如下:
   ;這就是傳說中的“深層結構”。
  以上的展示,就是在轉換語法模型中,每個句子都被母語者的兩種直覺分析成兩個層麵的結構:錶層結構——關於如何用直覺樹狀將字詞組成句子;還有深層結構——他們的直覺能夠完整錶現齣句中事物的邏輯語義結構。在轉換語法模型給每個句子都錶現成瞭深層結構和錶層結構,語言學傢們就得分析齣兩種結構之間如何聯係。他們用一係列轉換(transformation)來錶示這種聯係。
  什麼是轉換(transformation)
  轉換,就是說母語的人使用的一種轉換錶層結構的方法,看例句:
  (17)The woman bought the truck(該女人買瞭該卡車)。
  (18)The truck was bought by the woman(該卡車被該女人買瞭)。
  說母語的人可以辨認齣,雖然這兩句的錶層結構不一樣,但傳遞的信息(即深層結構)是一樣的。從同一個深層結構得齣這兩句錶層結構的過程,稱為衍生(derivation)。一個衍生就是一係列聯結深層結構和錶層結構的轉換。(17)和(18)這兩種錶層結構的其中一種包含的轉換稱為被動式轉換。如果認真看這兩句話,可以發現它們的詞序有差彆,很明顯“該女人”和“該卡車”的位置調換瞭。轉換語法學傢將此錶示為:
   ;注意,這種轉換不限於(17)、(18)句,它們在漢語中相當常見:
  (19)a.蘇三跟隨山姆;b.山姆被蘇三跟隨。
  (20)a.縧蟲吃瞭總統;b.總統被縧蟲吃瞭。
  (21)a.蜜蜂碰瞭花;b.花被蜜蜂碰瞭。
  以上是一些簡單的例子,展示瞭一種深層結構衍生齣的兩種錶層結構,使得它們不同的轉換在這裏隻有一種——b句有而a句沒有的被動式轉換。衍生也可以更復雜,比如:
  (22)a.Timothy thought that Rosemary was guiding the spaceship(提摩太認為螺螄瑪麗在導引太空船)。
  b.The spaceship was thought by Timothy to have been guided by Rosemary(太空船在提摩太想來,是由螺螄瑪麗導引的)。
  以上兩句子錶麵瞭隨著錶層結構的單詞順序變化,深層結構也隨著改變。值得注意的是,兩句子雖然詞語順序不同,但含義不變。如果兩個句子有相同的含義但詞語順序不同,語言學傢將其指定為一種特殊的轉變模式——詞語順序不同,含義相同。
  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是通過製定轉換錶達齣相同的含義,這種指定轉換關聯著兩個或多個同義或相同含義的錶層結構,因此,語言學傢製定瞭規範的模式——轉換語法。直覺地同義測試的目的是,試圖猜測是否與我們(或者主觀想象)的世界一緻。一個錶層結構的同義測試是對的(錯的),但其他錶層結構是錯的(對的)。如果它們總是有相同的含義(都對或者都錯),它們就是同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釋義(用不同的詞語來錶達一句話)的測試。語言學傢已經發現相當數量的詞序改變的變形語法。以下句組展示瞭這類模式:
  (23)a.我想要羅宋湯;b.羅宋湯,我想要。
  (24)a.很容易驚嚇巴裏;b.巴裏很容易受驚嚇。
  (25)a.喬治給瑪莎一個蘋果;b.喬治把一個蘋果給瑪莎。
  (26)a.米飯倒瞭;b.倒瞭,米飯。
  (27)a.寫這個句子很容易;b.這個句子很容易寫。
  每個句組的改變方式都是詞語順序的變化,我們稱之為詞序轉換。詞序轉換是兩個主要因素進行轉換。另外還有一種轉換稱為刪除轉換,比如:
  (28)a.艾倫給某人提供一個點子;b.艾倫提供瞭一個點子。
  (28)例句b刪除瞭名詞(某人)。這類轉換語法被稱為可忽略的名詞刪減。
   ;X、Y可以是這個位置上的任意變量。
  同樣,有很多刪減轉換語法被語言學傢指齣:
  (29)a.瓦登去商店,泰伯也去商店;b.瓦登去商店,泰伯也是。
  (30)a.瓦登在玩球;b.瓦登在玩。
  (31)a.瓦登用東西敲打牆;b.瓦登敲打牆。
  在兩個句子中,b句利用轉換語法刪除瞭可以在深層結構顯現的完整邏輯語義。但是,即使深層結構的基本要素被刪除,意思也是一樣的。
  語言學傢區分兩類刪除轉換語法——沒影響刪除或者可忽略的刪除、同一成分刪除。注意以下例句:
  艾倫給某人提供一個點子;艾倫提供瞭一個點子。
  瓦登在玩球;瓦登在玩。
  瓦登用東西敲打牆;瓦登敲打牆。
  被刪的部分是可忽略的詞組(某人、某物、用某物),但是以下例句:
  瓦登去商店,泰伯也去商店;瓦登去商店,泰伯也是。
  有個詞組(商店)被刪除。一般情況下,可忽略的部分可以從任何句子中被刪除。在刪除基本元素之前,有些必要的條件必須滿足。注意:例如,基本元素商店,在第二個例句被閤理刪除,在那個句子中錶示與前麵同義。結果是,在後麵一句刪除詞語後,缺失的信息仍然被補上,沒有遺漏的信息。
  因此,錶層結構和與它相關的深層結構主要有兩方麵的不同:
  詞語順序的改變——詞序轉換語法。
  在錶層結構,缺少部分能夠錶達完整的邏輯語義的元素——刪除轉換語法。
  深層結構另外一個不同於錶層結構錶達方式是,名詞化的過程。從本質上說,當語言的轉換將深層結構中的進程詞(動詞或謂語)轉變為錶層結構中的一個事件詞(名詞或陳述語)時,即完成瞭名詞化過程。例如,比較以下句組中的a和b句型:
  (32)a.蘇珊知道她害怕父母;b.蘇珊知道她對父母的害怕。
  (33)a.傑弗瑞承認他討厭自己的工作;b.傑弗瑞承認他對自己的工作的討厭。
  (34)a.黛比想清楚決定自己的生活。b.黛比想清楚自己生活的決定。
  以上句組,b句都把a句的動詞或者過程詞變成名詞或者事件詞。
  害怕(n.)→害怕(v.) ;
  討厭(n.)→討厭(v.)
  決定(n.)→決定(v.)
  刪除和詞序轉換語法都可以參與這個復雜的轉換過程。例如,如果詞序轉換參與名詞化過程,我們有以下句子:
  (32)c.蘇珊知道來自父母的害怕。
  (33)c.傑弗瑞承認源於自己工作的討厭。
  (34)c.黛比想清楚關於自己生活的決定。
  但是,如果在上述的名詞化過程中使用瞭詞語刪除 ,我們就會得到錶層結構的錶達形式:
  (32)d.蘇珊知道害怕。
  (33)d.傑弗瑞承認討厭。
  (34)d.黛比想清楚決定。
  無論名詞化的過程是否牽涉詞語刪除和詞語置換,它的作用都是要將錶現過程的深層結構轉換為錶現結果的錶層結構。
  在這樣的錶達方式中,重要的不是語言學傢習得的語言技巧或者是用辭,而是這樣一個事實: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擁有的語言直覺可以通過句子的轉換錶現齣來。錶現的過程可以通過自身錶現齣來。例如,我們主要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使一個句子意思不變而不必使用完整的詞匯錶達形式,一種是變形(詞語置換或者名詞化),一種是刪除信息(詞語刪除)。比如,講英語的人總是可以看齣哪組詞句的錶達是正確的。大傢都明白這個道理。句子轉換模型也恰恰反映瞭這個道理。所以,在模型中,如果一組詞句中的變化將深層結構的完整錶達方式轉化為錶層結構,那麼這組詞句的組閤方式就是正確的。
  對於我們的研究來說,指代關係在句子轉換模型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詞語刪除容易受到指代關係的影響。就像前麵提到過的,如果詞語或名詞短語指代某人或某物,那就不能隨意刪除。如果忽略瞭這個條件隨意刪除詞句,那麼句子的意義就會發生變化。注意下麵句子的不同:
  (35)a.凱思琳嘲笑某人;b.凱思琳嘲笑。
  (36)a.凱思琳嘲笑她的妹妹;b.凱思琳嘲笑。
  (35)例中的b版本大緻與a版本的意思一緻,但是(36)例中的b版本則包含較少的信息,意義也有所不同。這個例子說明要想適當地刪除某個詞語,必須確定所刪除的詞語沒有指代說話人錶達的某個具體內容。實際上,這也就是說每次要刪除詞語時,被刪除的內容在深層結構錶達中都不能有指代的東西——也就是說,它必須與說話人的經曆毫無關係。
  指代關係和詞語刪除之間究竟是怎樣一種聯係,英語為母語的人可以完全憑藉母語的直覺參透其中的關聯。具體來說,我們都可以區分有指代意義的詞和無指代意義的詞。比如,這一頁、埃菲爾鐵塔、越南戰爭、我、布魯剋林大橋等,這些都是有指代意義的詞。再如,某人、某物、任何有麻煩的地方、所有不認識我的人、它,這些都是無指代意義的詞。第一組詞和短語都指代瞭說話人的一部分經曆,而第二組詞和短語則沒有這樣的作用。在自然語言係統中,概括的過程主要就可以通過第二組這樣的詞和短語來實現。
  在最近的語言學著作中,轉換語法學傢就開始探索前提在自然語言中的作用。要想使某些句子自身成立,其他一些句子肯定也是成立的。比如,如果我聽到你說:
  (37)桌子上有一隻貓。
  我可以選擇相信桌子上有一隻貓,我也可以選擇不相信,無論怎麼選,我能理解你在說什麼。但是,如果我聽到你說:
  (38)山姆意識到桌子上有一隻貓。
  我就必須假設桌子上確實有隻貓,這樣我纔能理解你的話。如果我在句子中加入否定的成分,那麼這個區彆就更加明顯瞭:
  (39)山姆沒有意識到桌子上有一隻貓。
  這錶明,當一個人說瞭意義相反的句子——否定瞭第一個人說的話——我們依然要假設桌子上有一隻貓,這樣纔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隻有當一個句子成立瞭,其他句子纔能成立,第一個句子就稱為第二個句子的前提。
  概述
  上文已經論述瞭與我們目的有關的句子轉換模型的相關內容。總體看來,它們反映瞭人們如何錶現自己的經曆以及他們交流錶現方式的過程。當人類想要相互交流自己經曆的事情時,他們就形成瞭一種完整的語言錶達形式;這就是所謂的深層結構。當他們開始講話的時候,他們就做齣一係列的選擇(也就是詞語轉換),選擇用哪種形式來傳達信息。總體來說,這些選擇都是無意識的。
  句子結構可以被看做一係列句法選擇的結果。說話人從有限的句法特徵中選擇幾個來造句,從而傳達想要錶達的內容。
  ——T.威諾格拉德,《自然語言理解》16頁
  《認知心理學》捲3第1篇,1972年1月
  (T. Winograd, Understanding Natural Language, p-16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然而,我們做齣這些選擇的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過程(一種派生的過程)導緻瞭錶層結構的齣現。錶層結構也就是我們認為有意義的句子或一係列詞。錶層結構本身就可以看成完整語言錶達——深層結構的錶現。詞語轉換改變瞭深層結構——無論是詞語刪除,還是改變詞語順序——但並不改變句子的意思。用圖錶來錶示整個過程:(見下圖)
  世界→完整的語言錶達
   ;這個過程的模型就是我們錶達和傳遞我們經曆的模型過程的模型——一個模型的模型——也就是後設模型。它錶現瞭我們對自身經曆的直覺。例如,我們對同義詞的直覺——這種情況下兩個或更多錶層結構有相同的意思,也就是相同的深層結構——其錶現如下:
   ;一個具體的例子:
   ;後設模型中的同義詞,指的是同一個深層結構與多個錶層結構都有關聯。
  歧義現象則是另外一種情況。當同一個錶層結構有多個意思時,母語為英語的人就會意識到産生瞭歧義,其過程是:(見下圖)
   ;後設模型中的歧義,指的是多個深層結構經過一些轉換與同一個錶層結構相互關聯。
  具體的例子:
   ;在後設模型中,人們通過語言的直覺來安排詞語的順序,以避免一些深層結構通過轉換(派生)而與錶層結構産生聯係。因此,後設模型明確地錶現瞭我們有規律可循但又無意識的語言行為。
  總結
  人類的語言是錶現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錶現世界的過程以及我們對這個過程的交流探討都遵循轉換語法這一顯示模型。轉換語法中的規則適用於所有的人類語言,同時也適用於我們錶達自己經曆的方式。這些過程所錶現齣的語義含義豐富而多樣。而這些含義的錶現方式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轉換語法模型本身並沒有現成的含義,它是形成各種句子的方式——也就是錶達句子時要遵循的規則。
  人們用來錶達語言的神經係統和人們建造認知世界的模型時使用的神經係統是完全一樣的——思維、視覺等。每個係統都使用相同的結構準則。因此,語言學傢認定的語言係統中的規則有助於理解任意一個人類模型係統。
  ……

前言/序言



《神奇的結構2:NLP語言與治療的藝術》—— 洞悉潛意識的密碼,重塑心靈的藍圖 在人類思維的深邃海洋中,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塑造現實、影響心靈的強大力量。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語言,卻鮮少意識到,這些看似尋常的詞語、句式、乃至溝通的模式,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構建我們的認知,塑造我們的情感,並最終影響我們的行為。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嚮“神奇的結構2:NLP語言與治療的藝術”,我們便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和改變內心世界的嶄新大門。 這本書並非一套枯燥的理論匯編,而是一本實踐指南,它深入剖析瞭神經語言程序學(NLP)的核心——語言的力量,並將其與心理治療的精妙藝術融為一體。在這裏,“神奇”並非虛言,它指的是隱藏在語言結構背後,能夠引發深刻心理轉化的力量。而“結構”二字,則指嚮瞭我們思維、感受和行為模式的內在組織方式,以及如何通過調整這些結構來獲得更理想的狀態。 《神奇的結構2》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探索語言與心靈交織的旅程。它將從最基礎的NLP語言模式入手,揭示那些能夠巧妙繞過意識防綫,直接與潛意識對話的溝通技巧。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一些看似微小的語言變化,比如疑問句的引導、假設性語句的植入、以及特定詞匯的選擇,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能夠影響他人的認知,甚至改變他們的決定。書本會逐一解析這些模式的運作機製,並提供大量真實案例,讓你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如何運用它們。 然而,NLP語言的力量遠不止於此。它更是一種理解個體獨特經驗世界的鑰匙。《神奇的結構2》會深入探討,為什麼不同的人會對同一件事産生截然不同的反應。這其中的奧秘,往往隱藏在他們構建內心世界的語言圖景中。例如,通過分析一個人如何描述自己的恐懼,我們就能洞察其內在的“腳本”,理解那些構成恐懼的“畫麵”、“聲音”和“感受”,進而找到有效的乾預點。書本將引導讀者學習如何“解碼”這些個人化的語言結構,理解其背後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如何用更有益的語言來“重寫”那些限製性的腳本。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神奇的結構2》將NLP語言的精妙之處,與心理治療的深度關懷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它並非將NLP視為一種操縱他人的技巧,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促進理解、建立信任、並引導個體實現自我成長的強大工具。書中會詳細闡述,在治療的語境下,NLP語言模式如何被用來: 建立和深化信任關係: 學習如何通過“鏡像”對方的語言模式,使用對方熟悉和認同的錶達方式,快速拉近與來訪者的距離,創造一個安全、接納的治療環境。 精準地理解和評估問題: 通過對來訪者語言中細微之處的捕捉,如形容詞的選擇、動詞的搭配、以及缺乏連接詞的使用,治療師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來訪者對問題的感知、其內在的信念係統,以及問題的具體錶現形式。 引導積極的思維轉變: 書中會介紹一係列NLP的“重構”(Reframing)技巧,教你如何通過改變對事件的“框架”或“意義”,從而改變事件帶給人們的情感體驗。例如,將一次失敗看作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終結的打擊”。 激發內在的資源和潛能: 學習如何通過提問、比喻和故事,幫助來訪者發現自己內心深處未被意識到的優勢、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資源,並鼓勵他們將其運用到當前的挑戰中。 設定和達成目標: NLP提供瞭一套清晰的目標設定框架,書本將指導讀者如何運用語言來界定清晰、可實現、且具有內在動機的目標,並製定齣切實可行的步驟。 療愈創傷和限製性信念: NLP在處理心理創傷和改變根深蒂固的限製性信念方麵,展現瞭其獨特的價值。書本會介紹一些NLP技術,如“時間綫療法”(Time Line Therapy®),幫助來訪者重新處理過去的負麵體驗,釋放被束縛的情緒,並建立新的、支持性的內在信念。 《神奇的結構2》並非僅僅羅列技術,它更強調“藝術”的一麵。這意味著,NLP語言的應用需要結閤治療師的同理心、直覺和創造力。書本將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在不同的治療情境下,靈活運用NLP語言模式,因人而異,因時而變。你將學習到,如何將這些工具融入到自然的對話中,而不是顯得生硬和刻意。你會理解,真正的治療藝術,在於用最恰當的語言,觸及對方內心最深處的需要,並引導他們走嚮積極的改變。 這本書還特彆關注NLP在不同治療領域和人群中的應用,無論是青少年心理谘詢、成人情感睏擾、還是職業發展障礙,亦或是改善人際關係,NLP語言都能提供有效的洞察和解決方案。它鼓勵讀者將NLP的視角,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溝通中,從而在傢庭、職場、以及個人成長等各個方麵,都能實現更有效、更積極的互動。 總而言之,《神奇的結構2:NLP語言與治療的藝術》是一本充滿智慧與實踐價值的書籍。它將為你揭示語言的強大力量,教會你如何理解和調整思維的內在結構,並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讓你在理解他人的同時,也更能理解自己。無論你是心理治療師、教育工作者、企業管理者,還是渴望提升自我溝通能力和內心力量的個體,這本書都將是你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將幫助你洞悉潛意識的密碼,重塑心靈的藍圖,開啓一段通往更深刻理解、更強大內在力量以及更充實生活的神奇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神奇的結構2:NLP語言與治療的藝術》的書,簡直是為那些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感到好奇的人們準備的一份珍貴指南。它以一種極其細膩的方式,剖析瞭我們日常交流中所隱藏的、那些塑造我們認知和行為的底層“代碼”。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那些看似高深的NLP概念時所展現齣的清晰度和耐心。書中對於“心智地圖”的論述,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看待世界的視角是如何被那些不自覺形成的框架所限製的。它不是那種空泛地談論“積極思考”的書籍,而是提供瞭一套實實在在的工具和模型,讓我們能夠像拆解復雜的機械裝置一樣,去理解並重塑我們內在的操作係統。書中那些具體的案例,無論是關於如何通過改變措辭來化解僵局,還是如何識彆齣潛意識中的限製性信念,都具有極強的實操價值。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突然被賦予瞭某種“透視能力”,能夠更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同時也更能理解自身動機的深層根源。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廣度完美結閤。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邏輯構建上的精妙令人贊嘆。它層層遞進,從最基礎的語言結構開始,逐步搭建起理解人類心智模型的宏偉框架。與其他側重於情感宣泄的書籍不同,它更像是一本精密的技術手冊,教你如何精確地操作“自我”和“他人”之間的交互界麵。書中對於“次感元”的講解,即便對於一個自認為對心理學略有涉獵的讀者而言,也提供瞭全新的理解維度——原來我們對事物的感受強度,是可以被語言的清晰度和鮮活性所直接調節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依然保持瞭敘事的流暢性,這使得即使是復雜的概念,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枯燥晦澀。讀完全書後,我感覺自己對“溝通”這件事的理解從二維平麵升級到瞭三維立體,充滿瞭可塑性和無限可能。

評分

對於長期在人際關係或領導力領域尋求突破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幾乎是顛覆性的視角。它沒有販賣任何廉價的“萬能公式”,而是聚焦於“模式識彆”與“靈活轉換”。我觀察到,許多人在麵對衝突時,往往被睏在同一套無效的思維模式中循環往復。《神奇的結構2》如同安裝瞭一個高性能的過濾器,幫助我們過濾掉噪音,精準捕捉到對話中那些關鍵的“元信息”——那些比實際說齣口的內容更重要的東西。作者對“感官偏好係統”的細緻描述,尤其讓我受益匪淺;瞭解瞭對方主要通過視覺、聽覺還是動覺來處理信息,溝通的效率簡直是直綫上升,原本需要繞很多彎子纔能達成的共識,現在往往隻需一句話就能到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高情商”不再是天賦,而是一套可以學習和掌握的技術體係。

評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帶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市麵上關於心靈成長的書籍太多瞭,很多都流於錶麵。然而,《神奇的結構2》立刻展現齣瞭其非凡的深度和嚴謹性。作者的筆觸如同一個技藝精湛的雕塑傢,對待語言的每一個細微差彆都保持著近乎苛刻的精確。它探討瞭語言如何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現實的構建者,這種哲學層麵的探討,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層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元模型”的章節,它詳細展示瞭如何通過精準的發問,剝離掉那些被模糊、概括或刪除的真實經驗,從而直達問題的核心。這種對語言結構的深挖,讓我對自己過去在錶達和傾聽時所犯的那些“結構性錯誤”有瞭豁然開朗的認識。對於那些希望提升溝通效率、或者在深度心理工作領域尋求突破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框架是無價的基石。它要求讀者投入思考,但迴報卻是對人類交流藝術的全新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需要沉澱的。我並非一口氣讀完,而是將許多章節反復咀嚼。它不像一本小說那樣提供即時的滿足感,更像是一份精美的、需要時間去品鑒的陳年佳釀。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於“價值觀層級”的係統梳理。在此之前,我隻是模糊地知道自己的目標,但這本書教會我如何層層深入,探究驅動這些目標背後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以及這些價值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有時甚至産生衝突的。書中通過大量的練習和反思提示,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自我對話。它成功地將那些抽象的心理學術語轉化成瞭可以被觀察、被操作的工具箱組件。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拿起筆記錄下自己對某個概念的即時感受和應用場景,這種主動參與感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吸收率。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份量身定製的、關於自我探索的行動藍圖。

評分

書給我打開瞭知識的大門,開闊瞭我的視野,豐富瞭我的生活,把我帶到瞭一個無限廣闊的天地。[SM]書是知識的源泉,裏麵有我的一方淨土。[ZZ]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看書是我的一大愛好,看書是我的一大愛好,我愛讀書。每當我打開一本書的時候,就會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那裏麵充滿瞭喜怒哀樂,充滿瞭悲歡離閤。書使我懂得瞭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書成為瞭我的良師益友

評分

多讀書,可以讓你增加一些知識。可以讓你感到仿佛渾身充滿瞭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嚮。所以,書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評分

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約翰·葛瑞德與理查·班德勒閤創瞭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初胚。在後來的五、六年裏,又有許多追隨者加入,而使NLP快速成為臨床心理治療的科學,並且更確立完備瞭其理論架構與可靠性。

評分

錶象係統..................................5

評分

內容不錯在商店裏我們可以看看新齣現的商品,不一定要買但可以瞭解他的用處,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廣度,擴寬我們的視野,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不斷更新,新齣現的東西越來越多,日益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精彩,而我們購物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分析,不要買些外錶華麗而無實際用處的東西,特彆是我們青少年愛對新生的事物好奇,會不惜代價去買,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京東商城的東西太多瞭,比淘上的東西還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經過朋友的介紹來過一次,就再也沒有去過彆的購物網站瞭。

評分

不錯哦,英文原版的看不懂,而且價格很貴,嘿嘿!

評分

人與人交流靠的是語言,所以想通過看此書瞭解更多技巧

評分

還好。。。 還好。。。 還好。。。

評分

看看這本書,學習一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