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综合卷】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中蒙国家关系历史编年(1949-2009)》一书以中蒙60年间两国发生的种种关系及双边往来为主要内容,从两国公开出版的官方公报、外交年鉴、报纸、杂志、资料汇编以及部分档案文件中,选出相关资料,按照年、月、日,逐条编排。以期为两国民众提供一个了解60年来中蒙国家关系经历的窗口,为两国学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同时引发对中蒙历史关系的深入思考,进而推动中蒙国家关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毕奥南(1956- ),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师从贾敬颜教授学习北方民族史。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任东北及北部边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边疆历史、地理、民族,重点在北部蒙古地区,由古代及近现代。
主要著作:曾发表《天下、四海、中国、疆域、版图――历史语境中的王朝中国疆域概念辨析》《蒙古汗国与元朝关系的考察》《元朝疆域格局概述》《中俄关系与蒙古问题(1911-1924)》《1920年代中国朝野对“蒙古问题”的反响》等论文二十余篇。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套书在注释和引文的处理上,做得堪称典范。每一条重要论断或关键事实背后,都有详实可靠的脚注支撑,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快捷。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不仅保障了文本的可信度,同时也为后续的学术延伸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起点。我对比了其中几处关键信息的注释来源,发现其覆盖面极广,既有国内官方档案的引用,也有相当一部分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被吸纳,展现出一种开阔的国际化学术视野,绝非闭门造车之作。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尤其是封面那淡雅的米白色调,搭配着那行古朴的宋体字,显得非常典雅,完全没有那种一般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好,触感温润,字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我特意翻阅了扉页和前言部分,能感受到编者在装帧和设计上的用心良苦,这绝不仅仅是一套资料汇编,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精品。从设计上来说,它传递出一种严肃而不失品味的学术气质,让人对内里的内容充满期待。当然,一本好书的外在包装只是敲门砖,但好的设计确实能让人在接触之初就感受到出版方的专业和尊重。
评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套书在行文风格上保持了高度的可读性,尽管内容极其专业和翔实,但语言却并不晦涩难懂。它避免了过度使用生僻的学术术语和堆砌复杂的长句,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有一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在专业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的平衡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将复杂的国际关系历史研究成果,以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拓宽了该领域研究的受众基础,值得称赞。
评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外交活动频繁的章节布局。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轴叙事,而是巧妙地采用了“专题+时间段”的交叉叙事结构。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深度。通过不同专题的聚焦,读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特定历史情境下,双方决策层考量的复杂性。这种结构上的创新,让原本枯燥的年谱体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得历史的动态感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了极佳的体现。这对于理解历史的纵深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术工具。
评分读完导言和部分章节的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的史学态度所折服。他们对史料的梳理和甄别,显示出深厚的功底和极高的学术审慎性。从行文的逻辑来看,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外交博弈,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我注意到,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信息相对模糊的节点时,作者并没有采取武断的论断,而是倾向于呈现多方史料,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这种克制的叙事风格,恰恰是高水平历史研究的标志。可以看出,这套书绝非简单的事件罗列,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史料迷宫导览图,引人入胜地探索历史的幽微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