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入门鉴赏一本通》有以下特点:
1.以精美实物图片展示118种茶叶的详细特征,名家阐述一看二闻三品的鉴赏方法;3种(玻璃杯、盖碗、紫砂壶)专业的茶艺表演演示;选购茶叶、茶具的巧妙方法;保健祛病的养生茶饮,诸多内容,一应俱全。
2.作者是知名茶人,中国大、全的茶文化专业网站——茶书网的主笔,还是北京中华茶艺协会马连道联络处负责人,知名度较高。
《中国茶入门鉴赏一本通》详尽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共118种茶叶,对茶叶的产地、条索、香气、色泽、滋味、汤色、叶底等均作了细致描述,且每种茶都配以精美的实物图片,让你懂得鉴赏茶叶,帮你成为高雅的资深茶人。
陈龙,高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出生于中国茶叶第一镇——安溪县感德镇。曾任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茶》制片人,《劳动午报?茶叶品牌》副主编,感德茶铁观音品牌创始人。现为感德真品茶叶机构总策划,《茶书网》主笔,北京中华茶艺协会马连道联络处负责人。
第一章 爱生活,爱上茶——一杯清茗待君来
说说茶那些往事儿
神农尝百草
以茶代酒
茶叶的三泡说
乾隆和十八棵御茶树
茶圣陆羽的人生
走向全世界的中国茶
茶发源于中国
“茶”字的由来
中国茶的种类
茶叶的传播之路
绿油油的茶树,鲜嫩嫩的茶叶
喝茶多年,你了解茶树吗
逛逛中国的四大茶区
好山好水育好茶
细数那些名茶之乡
采茶女说,采摘是技术活
谁知杯中香,片片皆辛苦
爱上喝茶的八个理由
杀菌解毒的茶多酚
提神益思的咖啡因
补充维生素C
放松减压的茶氨酸
降血糖的茶多糖
保护心血管的茶黄素
坚固牙齿的氟化物
抗菌除臭的芳香物质
泡一杯香茗叙叙情
为家人泡茶,简单就好
为客人泡茶,用心显诚
为客人奉茶的礼仪知多少
第二章 会选购,会保存——买好茶放心存
正确选购茶叶不吃亏
资深茶人四大购茶法则
货比三家不上当
如何避开“假名牌”
买茶前先试茶
贵的不一定就好
买茶时谨防陈茶翻新茶
究竟什么样的茶才是好茶
茶叶的家庭贮存法
塑料袋、铝箔袋贮存法
金属罐贮存法
冰箱贮存法
暖水瓶贮存法
干燥剂贮存法
第三章 茶之鉴,茶之赏——资深茶人说鉴赏之道
鉴别干茶的六个方面
嫩度
条索
色泽
整碎
净度
香气
学会“欣赏”茶叶
赏茶之术
五品
三看
三闻
三品
三回味
第四章 小茶器,大世界——好茶需配好器
不同材质的茶具各有优点
紫砂茶具:茶不走味
玻璃茶具:玲珑剔透
金属茶具:利于储藏
竹木茶具:美观清雅
瓷器茶具:淡雅光洁
茶具搭配的细节
根据茶叶的品种来选配茶具
视茶汤的颜色选配茶具
按当地饮茶方式选配茶具
按个人爱好选配茶具
添加茶宠的乐趣
工艺花茶的时尚情调
茶具的选购和使用
紫砂壶
茶道六用
茶叶罐
随手泡
茶盘
盖碗
品茗杯
公道杯
过滤网和滤网架
闻香杯
盖置
杯垫
茶荷
养壶笔
茶巾
第五章 学泡茶,看茶艺——新手炼成茶艺师
常用泡茶技艺
醒茶
温壶温杯
淋壶
刮沫淋盖
凤凰三点头
高冲水
低斟茶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
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
练习主要茶类的冲泡方法
绿茶
红茶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乌龙茶
其他
欣赏最专业的茶艺表演
玻璃杯茶艺表演
盖碗茶艺表演
紫砂壶茶艺表演
第六章 鉴茶质,赏茶韵——喝茶贵在“品”
绿茶鉴赏
西湖龙井
平水珠茶
大佛龙井
江山绿牡丹
径山茶
千岛银珍
千岛玉叶
武阳春雨
开化龙顶
鸠坑毛尖
泰顺云雾茶
松阳银猴
金奖惠明
天目青顶
开化龙顶
安吉白茶
顾渚紫笋
碧螺春
南京雨花茶
金坛雀舌
南山寿眉
敬亭绿雪
黄山毛峰
老竹大方
涌溪火青
屯溪绿茶
汀溪兰香
瑞草魁
黄山绿牡丹
岳西翠兰
天柱剑毫
太平猴魁
休宁松萝
六安瓜片
庐山云雾
井冈翠绿
小布岩茶
婺源茗眉
狗牯脑茶
双井绿
高桥银峰
古丈毛尖
安化松针
宝洪茶
南糯白毫
云海白毫
墨江云针
滇绿
天山绿茶
凌云白毫
南山白毛茶
蒙顶甘露
桂平西山茶
都匀毛尖
遵义毛峰
湄江翠片
蒙顶甘露
峨眉毛峰
青城雪芽
峨眉山峨蕊
竹叶青
巴山雀舌
恩施玉露
龟山岩绿
采花毛尖
午子绿茶
紫阳富硒茶
信阳毛尖
仰天雪绿
赛山玉莲
雪青茶
崂山绿茶
永川秀芽
蒙顶甘露
红茶鉴赏
金骏眉
正山小种
祁门红茶
九曲红梅
政和工夫
坦洋工夫
越红工夫
白琳工夫
荔枝红茶
竹海金茗
遵义红
海红工夫
日月潭红茶
日照红梅茶
滇红工夫
宜红工夫
宁红工夫
川红工夫
英德红茶
信阳红
乌龙茶鉴赏
安溪铁观音
武夷大红袍
武夷肉桂
武夷水仙
凤凰单丛
永春佛手
黄金桂
阿里山乌龙
冻顶乌龙
黑茶鉴赏
普洱散茶
广西六堡茶
黄茶鉴赏
君山银针
霍山黄芽
蒙顶黄芽
白茶鉴赏
白毫银针
白牡丹
贡眉
花茶鉴赏
茉莉花茶
碧潭飘雪
玫瑰花茶
紧压茶鉴赏
千两茶
生沱茶
熟沱茶
普洱茶砖
七子饼茶
漳平水仙
茯砖茶
第七章 茶养生,茶偏方——这样喝茶更健康
最养人的喝茶之法
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喝茶
一日饮茶有讲究
四季饮茶与大自然的节律同步
饮茶不宜过量过浓
喝养生花草茶要注意
茶饮小偏方,喝出大健康
感冒方
姜糖茶
薄荷甘草茶
贫血方
当归补血茶
红枣红茶
月经不调方
益母草调经茶
当归白芍茶
失眠方
薰衣草罗兰助眠茶
酸枣仁茶
附录:茶叶之妙用
绿茶鉴赏
西湖龙井
“茶中之美数龙井”,西湖龙井位列中国名茶之首,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于世。早在唐代时,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两寺产茶的记载,清代风流天子乾隆更把龙井封为“御茶“,西湖龙井一时声名显赫,从此驰名中外。
特征
产地:杭州市西湖区
条索:扁平挺秀,光滑匀齐
色泽:翠绿偏黄,呈糙米色
汤色:嫩绿明亮
香气:幽雅清高,有“兰花豆”香
滋味:甘鲜醇和
叶底:嫩绿,匀齐成朵
鉴赏
产于狮子峰、翁家山一带的狮峰龙井,香气持久,滋味鲜醇,色泽略黄,素称“糙米色”,品质最佳。
看西湖龙井以扁平光滑、挺秀尖削、均匀整齐、色泽翠绿鲜活为佳品。反之,外形松散粗糙、身骨轻飘、筋脉显露、色泽枯黄,表明质量低次。外地产区的龙井茶叶扁平,梭形,颜色翠绿,比西湖龙井看起来更漂亮。
闻真西湖龙井,尤其是特级、高级狮峰龙井,放杯中先别续水,盖扣上先“闷”几分钟,揭盖闻之,兰花豆特有的香气袅袅升起。假龙井的味道则清淡多了,而且味道均非兰花豆香。品西湖龙井茶滋味以鲜醇甘爽为好。
清代茶人陆次之曾赞道:“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
大佛龙井
大佛龙井主要产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茶区,于2001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该茶品质优异,“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属浙江龙井茶中的极品,制作工艺与西湖龙井相仿,分摊放、杀青、摊凉、炒二青、辉干等工序。
特征
产地:绍兴市新昌县
条索:扁平光滑,挺直尖削
色泽:绿翠匀润
汤色:杏绿明亮
香气:嫩香持久,略带兰花香
滋味:鲜醇甘爽
叶底:匀齐,细嫩成朵
鉴赏
大佛龙井茶主要特点是外形扁平、尖削,香气嫩香持久,滋味鲜醇,耐冲泡,具有典型的高山茶风味,喝起来口感比较重。目前,大佛龙井茶分绿版、黄版两种不同风格的茶品。
看外观上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形似碗钉,色泽绿翠匀润;冲泡后汤色杏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匀齐、明亮。
闻干闻清香扑鼻,冲泡后内质香气嫩香持久、略带兰花香。
品滋味鲜醇,品饮时齿颊留香,甘爽沁人心脾。
……
喝茶养身,品茶养心。在这困顿的浮华世间,最能净化心灵的除了书与美妙的音乐之外,恐怕就只有一杯香茗了。唐代著名僧人皎然,曾作茶诗“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讲到喝茶不仅可以使人神清气爽,而且还能破除烦恼。
品茶不仅要有好的气氛,更要有好的心境。在虫儿低唱、青蛙呱叫的夏夜,一边品饮,一边交谈,虽工作疲惫,酷暑炎热,而心底也就能多一份清爽与轻松;在深秋月明之夜,萤火虫穿梭于草木之间,约二三知己,于桂花树下赏月品茗,那情趣自然是逍遥自在,快乐无比,什么烦恼都跑到九霄云外了。
如此说来,那一片小小的茶叶蕴含着大自然的精华,她性灵而又纯洁,善饮者,能催人成熟、高雅,使人沉静,不浮躁。足见,茶,已经超越了物质本身而成为了一种沁润灵魂的文化。
本书正是一本让你懂茶的好书,让你用茶养身又养心,在品饮中寻找到乐趣。书中,从神农尝百草讲起,到茶圣陆羽坎坷而辉煌的人生;从茶的发现、茶的传播至茶的养生;从茶区的概貌至名茶之乡,从茶的选购至茶的保存;从茶的品鉴之道至茶具的选购和使用;从茶的冲泡至茶艺表演,详细备尽,应有尽有。
更主要的是,本书详尽描述了中国古今各类名茶,涵盖了七大茶类共100多种茶叶,对茶叶的产地、条索、香气、色泽、滋味、汤色、叶底等均作了细致描述,且每种茶都配以精美的实物图片,使您更好地认识茶,让您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各种茶的鉴赏之道。
拿到《中国茶入门鉴赏一本通》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帮我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国茶知识体系。我尝试过自己去网上搜集资料,但信息碎片化严重,往往看得越多越糊涂。《中国茶入门鉴赏一本通》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它能像一个“指南针”,为我指明方向。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中国茶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又演变出了哪些重要的品类?我希望它能清晰地梳理出不同茶类的特点,比如,绿茶的清雅,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丰富变化,白茶的内敛,黄茶的独特工艺,以及黑茶(特别是普洱)的发酵魅力。我更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鉴赏”的指导,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品尝,还包括对茶叶品质的初步判断。比如,如何通过茶叶的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多个维度去评估一款茶的优劣。我希望它能教会我一些基础的鉴别方法,让我不再被商家的宣传所迷惑,能够自己去发现和品味真正的好茶。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中国茶入门鉴赏一本通》直击我作为茶小白的痛点。我经常在茶叶店里,看着花花绿绿的茶叶包装,听着店员介绍各种“高山”、“有机”、“手工采摘”,却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最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出一个清晰的“分类指南”,比如,不同茶类的核心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有的茶是绿的,有的却是红的?它们的工艺差异体现在哪里?我希望它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让我能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此外,对于“鉴赏”这个词,我非常期待它能教授一些实用的品鉴技巧。比如,如何观察茶叶的外形,判断其等级?如何闻干茶香和湿茶香?如何品味茶汤的鲜醇、甘甜、苦涩,以及回甘?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品鉴口诀”或者“评分标准”,让我可以对照着练习,慢慢培养自己的鉴别能力。我希望读完这本书,下次再去茶叶店,我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能挑出几款适合自己口味的好茶。
评分读完这本《中国茶入门鉴赏一本通》的目录和封面,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茶叶的画面。我对中国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泡茶喝”的层面,而这本书似乎承诺要带我深入了解“为什么”和“如何”。我特别好奇它会不会讲解不同茶的“灵魂”——那些细微的香气和滋味是如何形成的。比如,为什么有的绿茶带着鲜爽的豆香,有的却有海苔味?为什么有些乌龙茶的花果香如此迷人,而另一些却有着焦糖般的甜醇?我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并学习如何用更专业的语言去描述和体会这些感受。而且,我一直觉得品茶这件事,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茶的历史渊源、文化传说,或者不同地域的饮茶习俗?如果能了解茶背后承载的故事,品茶的过程一定会更加丰富和有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单纯的“饮者”转变为一个懂得欣赏的“鉴赏者”,能够区分不同茶叶的精妙之处,甚至能自己动手冲泡出一壶令人称赞的茶。
评分我对中国茶的迷恋,源于一次偶然的品尝,那一口温润甘醇的茶汤,仿佛瞬间安抚了所有的浮躁。但之后,我便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中国茶入门鉴赏一本通》这个名字,让我看到了希望,也勾起了我的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我领略中国茶的博大精深。我期待它能不仅仅停留在介绍茶的种类和冲泡方法,更能深入挖掘每一种茶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一款龙井,为何能成为“王者”?某个古树普洱,又是如何沉淀出岁月的醇厚?我希望书中能讲述这些茶叶的“前世今生”,它们的生长环境、采摘时节、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制茶智慧。如果书中还能分享一些不同地域的茶文化,比如江南的文人品茶,藏区的酥油茶,甚至是茶马古道的传奇,那将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会品茶,更能体会到茶中所蕴含的哲学与生活态度。
评分这次淘到了一本关于中国茶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茶文化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门槛很高,不知道从何下手。《中国茶入门鉴赏一本通》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接地气,希望能帮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我特别期待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的茶叶,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等,每一种茶的特点、制作工艺、冲泡方法,还有最直观的品鉴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图文并茂,最好有高清的茶叶干茶和冲泡后的茶汤图片,这样我能更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形态和色泽。另外,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茶叶的产地、季节、采摘标准也很重要,希望这本书能详细讲解这些方面,让我明白为什么同一类茶会有那么大的价格和风味差异。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辨别茶叶的好坏,如何通过茶香、茶味、茶汤的口感来判断,而不是凭感觉瞎买。如果书中还能介绍一些关于茶具的选择和使用,以及一些基本的品茶礼仪,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友,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中国茶的世界,让我不再对那些琳琅满目的茶叶感到迷茫,而是能充满信心地开始我的品茶之旅。
评分可以档品茶的字典用,实用
评分在书店就看上这本书了…
评分包装好,内容非常新颖有特色。
评分多读书好,多读好书,
评分很好,还没看很好,还没看
评分在书店就看上这本书了…
评分还不错,发货也比较快。
评分中国茶入门鉴赏一本通
评分还不错,发货也比较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