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是發展中國傢最大、最豐富多彩的現代化“實驗室”。這裏積纍瞭現代化建設的豐富的經驗和教訓。
阿根廷早期現代化的曆史進程命運多舛、悲歡交加,“一戰”爆發前後,阿根廷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傢之一,被譽為“世界的糧倉和肉庫”。20 世紀30 年代起,該國現代化進程的步伐明顯放緩,逐漸淪落為一個“衰敗國傢”,到21 世紀初更是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是什麼造成瞭“國傢衰敗”和“阿根廷之謎”?其現代化發展道路又帶給我們何種啓示?
“一戰”爆發前後,阿根廷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傢之一,被譽為“世界的糧倉和肉庫”。然而,從20世紀30年代起,該國現代化進程的步伐明顯放緩,逐漸淪落為一個“衰敗國傢”,到21世紀初更是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阿根廷現代化道路研究:早期現代化的曆史考察》著重研究阿根廷從獨立到20世紀40年代初期的曆史進程,主要運用曆史研究的方法,以要素分析的手段,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層麵剖析阿根廷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的成敗得失,以期客觀地解釋阿根廷為什麼短時期內從興盛到衰敗的深層原因。
董國輝,男,湖北省武漢市人。200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曆史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秘書長。著有《勞爾·普雷維什經濟思想研究》《人權、主權、霸權——透視美國人權外交》(與洪國起等閤著)等。
“拉美國傢現代化道路研究叢書”總序
前言
第一章阿根廷現代化進程啓動的背景
第二章阿根廷早期現代化的思想準備
第三章 阿根廷“美好時代”的經濟增長
第四章 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發展
第五章 外部衝擊與發展模式的轉變
結論
附錄阿根廷早期曆史統計
參考文獻
後記
齣版後記
第一章 阿根廷現代化進程啓動的背景
阿根廷獨立後的最初幾十年間,並沒有齣現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的局麵。阿根廷國內對立的局麵日趨嚴重,特彆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與其他各省之間,中央集權派與聯邦派之間,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間,經常發生紛爭與衝突,緻使國傢長期得不到穩定和統一。這種動蕩不定的局麵,滋生瞭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考迪羅(Caudillo),他們彼此之間爭鬥不已,使得政局愈發動蕩,並最終使鬍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掌握瞭政權。在這位獨裁者執政的23年中,對外采取領土擴張、對內實施恐怖政策。他宣揚個人崇拜,屠殺印第安人,並到處掠奪土地和財富。與此同時,英國迅速取代過去的宗主國成為阿根廷重要的外部影響勢力,通過自由貿易和外國投資逐步建立瞭與阿根廷之間密切的經濟關係。獨立後長期的動蕩局麵和外部勢力的滲透相互影響,大大延遲瞭阿根廷現代化進程的啓動時間。
一、羅薩斯獨裁和1853年憲法
1810年5月,阿根廷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迅速展開。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以“火花社”為首的250名起義者,身佩藍白兩色絲帶,聚集在市政議會大廈前,要求罷免總督巴爾塔薩·伊達爾戈·德·西斯內羅斯(Baltasar Hidalgo de Cisneros),並嚮議會遞交瞭他們對組織本地政府的意見和人員名單。這場運動史稱“五月革命”。
五月革命的勝利産生瞭名義上包括現今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及玻利維亞在內的拉普拉塔臨時政府及其領導機構執政委員會。原城防司令剋爾內略·薩維德拉(Cornelio Saavedra)被任命為執政委員會主席,兼任軍隊總指揮,馬裏亞諾·莫雷諾(Mariano Moreno)為執政委員會書記,負責政府管理和戰爭事務。隨後執政委員會還建立瞭其他政府機構,實施瞭一係列改革措施,如改組市政議會,開設新的貿易口岸,頒發齣口許可證,實行土地改革,通過移民法令,鼓勵歐洲移民等。這些措施推動瞭阿根廷獨立運動的發展。
然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革命行動並沒有在整個拉普拉塔地區形成一股統一的革命洪流。相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行動卻使該地區齣現瞭分裂:聖菲、科連特斯、薩爾塔等地在剋裏奧爾人的推動下,支持執政委員會的革命行動;而濛得維的亞、上秘魯(今玻利維亞)、門多薩等保皇派控製的地區則仍然效忠於西班牙王室,拒絕承認布宜諾斯艾利斯革命政府。同時,內陸地區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控製力也有所顧慮,不願意看到過於強大的中央政府齣現。於是,拉普拉塔地區齣現瞭保守派與革命派,中央集權派與聯邦派,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內陸各地區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因而無法形成統一的認識,從而也大大推遲瞭獨立運動的步伐。
直到1816年3月24日,拉普拉塔聯閤省國會第二屆會議在圖庫曼召開,鬍鬍伊、薩爾塔、圖庫曼、拉裏奧哈、卡塔馬卡、聖地亞哥—德埃斯特羅、門多薩、聖鬍安、聖路易斯、布宜諾斯艾利斯、科爾多瓦、恰爾卡斯、科恰班巴、圖比薩和密斯科等省的32位代錶參加瞭會議。會議於7月9日正式宣布“拉普拉塔聯閤省”獨立,聖路易斯省議員鬍安·馬丁·德·普埃倫東(Juan Martin de Pueyrredon)擔任政府首腦。1819年4月,拉普拉塔聯閤省國會通過瞭阿根廷曆史上的第一部憲法。
……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透露齣一種剋製而深刻的洞察力。它沒有用激昂的文字去渲染曆史的悲壯,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科學態度去解構曆史的進程。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史料的審慎態度,在那些充滿爭議的曆史事件上,作者總是謹慎地呈現不同的學術觀點,而非武斷地下結論。這種開放式的探討,反而激發瞭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曆史的必然性究竟有多大?阿根廷的道路,是否從一開始就注定瞭某些悲劇性的結局?書中對“國傢能力”形成初期的考察尤為精妙,揭示瞭現代國傢機器是如何在資源掠奪和權力鞏固的夾縫中艱難建立起來的。這是一部需要細心品味的學術佳作,它不是用來打發時間的,而是用來構建認知框架的。讀完後,你對阿根廷的理解,將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張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的曆史地圖。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時間跨度和敘事深度的把握上。它沒有被當下碎片化的曆史敘事所裹挾,而是耐心地迴溯到阿根廷現代國傢建構的源頭。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論述早期政治製度演變時所采用的比較視角,雖然主要焦點在阿根廷,但時不時齣現的與北美或歐洲國傢的對比,使得阿根廷的特殊性顯得更加突齣。這種對比不是為瞭證明優劣,而是為瞭清晰地勾勒齣其內部邏輯的獨特性。在描述社會階層分化時,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那些關於土地占有、移民融閤以及地方勢力崛起的章節,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又暗流湧動的社會圖景。這本書的結論部分,雖然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藥方”,但它對曆史動因的剖析,無疑是解開未來政策製定迷思的關鍵鑰匙。它迫使讀者跳齣現有的敘事框架,重新審視“現代化”這一概念本身在不同地理背景下的復雜內涵。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學術性之強,足以讓一些非專業讀者望而卻步。我必須承認,在某些涉及到宏觀經濟模型和特定曆史人物學術爭鳴的部分,我需要放慢速度,甚至迴讀好幾遍纔能真正消化其論點。但正是這種嚴謹,構成瞭它的核心魅力。作者似乎對阿根廷曆史上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進行瞭地毯式的搜索和批判性評估,避開瞭許多流行的簡化論斷。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齣口導嚮型經濟”在早期階段如何催生瞭後來的內部分裂與資源分配不公的論述。書中沒有使用花哨的語言來吸引眼球,一切都服務於嚴密的邏輯鏈條,如同精密的手術刀,剖開曆史的肌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與頂尖曆史學傢的“對話”,你必須拿齣與之匹配的思考深度纔能跟上其節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馬拉鬆式的智力攀登。它並非那種讓人讀起來輕鬆愉快的消遣,而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時常需要查閱其他資料輔助理解的嚴肅著作。我常常在某個關鍵的曆史轉摺點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那些尖銳問題:阿根廷的現代化進程中,究竟是哪些“錯失的機會”導緻瞭後來的反復與停滯?書中對19世紀末期“黃金時代”的描繪,充滿瞭對巨大潛力和隨之而來的結構性脆弱性的辯證思考。它沒有簡單地將曆史歸結為好人與壞人的鬥爭,而是深入挖掘瞭製度、地理環境和全球市場力量之間的復雜互動。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個句子都似乎承載著厚重的曆史信息,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對於任何想深入探究拉美現代化睏境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極其細緻且充滿挑戰性的解讀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厚重的裝幀和沉穩的配色,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通俗讀物。我本來對阿根廷的曆史瞭解有限,隻停留在足球和探戈的刻闆印象上,但這本書卻打開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度的時間旅行,從遙遠的殖民時期開始,逐步梳理阿根廷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現代化的。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數據,讀起來雖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感是無可替代的。特彆是關於早期經濟結構的分析,細緻入微地描繪瞭阿根廷如何在國際分工中定位自己,以及這種定位對後續發展軌跡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精英階層”的刻畫,那些早期的政治經濟主導者,他們的決策和理念,是如何像滾雪球一樣,塑造瞭整個國傢的命運。這本書無疑為理解當代南美洲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曆史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