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是发展中国家最大、最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实验室”。这里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阿根廷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命运多舛、悲欢交加,“一战”爆发前后,阿根廷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20 世纪30 年代起,该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明显放缓,逐渐沦落为一个“衰败国家”,到21 世纪初更是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是什么造成了“国家衰败”和“阿根廷之谜”?其现代化发展道路又带给我们何种启示?
“一战”爆发前后,阿根廷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起,该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明显放缓,逐渐沦落为一个“衰败国家”,到21世纪初更是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阿根廷现代化道路研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考察》着重研究阿根廷从独立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历史进程,主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以要素分析的手段,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层面剖析阿根廷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以期客观地解释阿根廷为什么短时期内从兴盛到衰败的深层原因。
董国辉,男,湖北省武汉市人。200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历史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秘书长。著有《劳尔·普雷维什经济思想研究》《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与洪国起等合著)等。
“拉美国家现代化道路研究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的背景
第二章阿根廷早期现代化的思想准备
第三章 阿根廷“美好时代”的经济增长
第四章 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
第五章 外部冲击与发展模式的转变
结论
附录阿根廷早期历史统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出版后记
第一章 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的背景
阿根廷独立后的最初几十年间,并没有出现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阿根廷国内对立的局面日趋严重,特别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与其他各省之间,中央集权派与联邦派之间,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经常发生纷争与冲突,致使国家长期得不到稳定和统一。这种动荡不定的局面,滋生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考迪罗(Caudillo),他们彼此之间争斗不已,使得政局愈发动荡,并最终使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掌握了政权。在这位独裁者执政的23年中,对外采取领土扩张、对内实施恐怖政策。他宣扬个人崇拜,屠杀印第安人,并到处掠夺土地和财富。与此同时,英国迅速取代过去的宗主国成为阿根廷重要的外部影响势力,通过自由贸易和外国投资逐步建立了与阿根廷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独立后长期的动荡局面和外部势力的渗透相互影响,大大延迟了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启动时间。
一、罗萨斯独裁和1853年宪法
1810年5月,阿根廷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迅速展开。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以“火花社”为首的250名起义者,身佩蓝白两色丝带,聚集在市政议会大厦前,要求罢免总督巴尔塔萨·伊达尔戈·德·西斯内罗斯(Baltasar Hidalgo de Cisneros),并向议会递交了他们对组织本地政府的意见和人员名单。这场运动史称“五月革命”。
五月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名义上包括现今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及玻利维亚在内的拉普拉塔临时政府及其领导机构执政委员会。原城防司令克尔内略·萨维德拉(Cornelio Saavedra)被任命为执政委员会主席,兼任军队总指挥,马里亚诺·莫雷诺(Mariano Moreno)为执政委员会书记,负责政府管理和战争事务。随后执政委员会还建立了其他政府机构,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组市政议会,开设新的贸易口岸,颁发出口许可证,实行土地改革,通过移民法令,鼓励欧洲移民等。这些措施推动了阿根廷独立运动的发展。
然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革命行动并没有在整个拉普拉塔地区形成一股统一的革命洪流。相反,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行动却使该地区出现了分裂:圣菲、科连特斯、萨尔塔等地在克里奥尔人的推动下,支持执政委员会的革命行动;而蒙得维的亚、上秘鲁(今玻利维亚)、门多萨等保皇派控制的地区则仍然效忠于西班牙王室,拒绝承认布宜诺斯艾利斯革命政府。同时,内陆地区对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控制力也有所顾虑,不愿意看到过于强大的中央政府出现。于是,拉普拉塔地区出现了保守派与革命派,中央集权派与联邦派,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内陆各地区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从而也大大推迟了独立运动的步伐。
直到1816年3月24日,拉普拉塔联合省国会第二届会议在图库曼召开,胡胡伊、萨尔塔、图库曼、拉里奥哈、卡塔马卡、圣地亚哥—德埃斯特罗、门多萨、圣胡安、圣路易斯、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恰尔卡斯、科恰班巴、图比萨和密斯科等省的3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于7月9日正式宣布“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圣路易斯省议员胡安·马丁·德·普埃伦东(Juan Martin de Pueyrredon)担任政府首脑。1819年4月,拉普拉塔联合省国会通过了阿根廷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厚重的装帧和沉稳的配色,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我本来对阿根廷的历史了解有限,只停留在足球和探戈的刻板印象上,但这本书却打开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度的时间旅行,从遥远的殖民时期开始,逐步梳理阿根廷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数据,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感是无可替代的。特别是关于早期经济结构的分析,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阿根廷如何在国际分工中定位自己,以及这种定位对后续发展轨迹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精英阶层”的刻画,那些早期的政治经济主导者,他们的决策和理念,是如何像滚雪球一样,塑造了整个国家的命运。这本书无疑为理解当代南美洲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历史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透露出一种克制而深刻的洞察力。它没有用激昂的文字去渲染历史的悲壮,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科学态度去解构历史的进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史料的审慎态度,在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上,作者总是谨慎地呈现不同的学术观点,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式的探讨,反而激发了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历史的必然性究竟有多大?阿根廷的道路,是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某些悲剧性的结局?书中对“国家能力”形成初期的考察尤为精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是如何在资源掠夺和权力巩固的夹缝中艰难建立起来的。这是一部需要细心品味的学术佳作,它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而是用来构建认知框架的。读完后,你对阿根廷的理解,将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张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历史地图。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马拉松式的智力攀登。它并非那种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的消遣,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时常需要查阅其他资料辅助理解的严肃著作。我常常在某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尖锐问题: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中,究竟是哪些“错失的机会”导致了后来的反复与停滞?书中对19世纪末期“黄金时代”的描绘,充满了对巨大潜力和随之而来的结构性脆弱性的辩证思考。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归结为好人与坏人的斗争,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地理环境和全球市场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个句子都似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对于任何想深入探究拉美现代化困境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其细致且充满挑战性的解读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时间跨度和叙事深度的把握上。它没有被当下碎片化的历史叙事所裹挟,而是耐心地回溯到阿根廷现代国家建构的源头。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论述早期政治制度演变时所采用的比较视角,虽然主要焦点在阿根廷,但时不时出现的与北美或欧洲国家的对比,使得阿根廷的特殊性显得更加突出。这种对比不是为了证明优劣,而是为了清晰地勾勒出其内部逻辑的独特性。在描述社会阶层分化时,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那些关于土地占有、移民融合以及地方势力崛起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又暗流涌动的社会图景。这本书的结论部分,虽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药方”,但它对历史动因的剖析,无疑是解开未来政策制定迷思的关键钥匙。它迫使读者跳出现有的叙事框架,重新审视“现代化”这一概念本身在不同地理背景下的复杂内涵。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学术性之强,足以让一些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我必须承认,在某些涉及到宏观经济模型和特定历史人物学术争鸣的部分,我需要放慢速度,甚至回读好几遍才能真正消化其论点。但正是这种严谨,构成了它的核心魅力。作者似乎对阿根廷历史上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和批判性评估,避开了许多流行的简化论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在早期阶段如何催生了后来的内部分裂与资源分配不公的论述。书中没有使用花哨的语言来吸引眼球,一切都服务于严密的逻辑链条,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剖开历史的肌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顶尖历史学家的“对话”,你必须拿出与之匹配的思考深度才能跟上其节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