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泰戈爾訪華以來,印中知識界最重要的對話
七位印度當代最富生命力學者· 十四場專為中國而作“新講座”
王曉明、陳光興、王安憶、蔡翔等十一位學者主持·陳傳興、汪暉、戴錦華、張汝倫、羅永生、賀照田、何春蕤、陸興華等三十多名知識分子參與討論
2010年上海雙年展期間,7位印度當代最活躍、最有代錶性的思想傢應亞際書院“西天中土”項目組的邀請來華演講,《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即是這些學者十四場演講主要內容的結集。在各位思想傢的主題演講之外,還實錄瞭當時參與相關主題討論或評議的中國學者的發言,這些學者如汪暉、戴錦華、張汝倫,等等,均是中國當代思想學術、文化藝術領域的知名學者。中印當代最有生命力的學者之間的這些交流或交鋒因此也頗具價值和現實意義。
演講內容圍繞全球化、現代性主題,具體涉及後殖民理論、當代的民族主義、視覺藝術,等等。麵對這些課題,各位印度思想傢及參與的中國學者從不同側麵錶達瞭他們的最新思考。
新思考。
張頌仁,著名藝評人兼策展人,漢雅軒藝術總監,緻力於推動前衛藝術;陳光興,上海大學文化研究係校外委員會委員,是20多個國際文化研究雜誌或書係的編委或谘詢委員會委員;高士明,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其研究領域涵蓋當代藝術、社會思想以及策展實踐。
薩拉·馬哈拉吉,瑞典隆德大學馬爾默藝術學院視覺藝術及知識係教授,主要關注馬塞爾·杜尚、詹姆斯·喬伊斯以及理查德·漢密爾頓;帕沙·查特吉,印度“庶民學派”的代錶人物;杜贊奇,曆史學傢、漢學傢;阿希斯·南迪,墨爾本後殖民研究所的傑齣學者,他的研究集中於暴力心理學的政治、知識、烏托邦以及想像的文化、人類的潛力以及未來;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迪佩什·查卡拉巴提,《後殖民研究》雜誌的第一位編輯,也是《美國曆史評論》雜誌的編委會成員;霍米·巴巴,後殖民理論“三劍客”之一,他的寫作涉及後殖民研究、文化理論、文學與藝術批評等廣闊的領域。
迴顧西天 張頌仁
序:進行式中的“西天中土”計劃 陳光興
薩拉·馬哈拉吉
印度/ 亞洲/ 全球對現代性的追求以及雙年展機製
評 議
陳傳興:現代性與神聖性
邱誌傑:失敗的曆史
吉比什·巴什:共同的語言
莫妮卡·納如拉:亂局中的秩序
問 答
視覺藝術及其他學科的知識生産
帕沙·查特吉
泰戈爾,中國和對民族主義的批評
評 議
汪暉:中國和其他世界之間
戴錦華:呼籲對中國的文化自覺的自覺
張汝倫:如果泰戈爾今天來華
問 答
國傢標誌及其錶徵
問 答
杜贊奇
可持續性與超越的危機:長時段的曆史觀點
評 議
陳宜中:如何看待中國國族主義
世俗主義在中國的曆史根源
問 答
泰戈爾,中國和對民族主義的批評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詩人、小說傢、戲劇傢、散文傢、作麯傢和畫傢,在現代印度的知識和文化生活中是一個標杆性人物。他也許是對孟加拉的現代民族文學和藝術文化最有影響的人。191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奬後,泰戈爾在歐洲和美國文學圈一度是風雲人物。他對孟加拉和印度文化的影響要比這持久得多,比如說,印度和孟加拉的國歌,都改編自泰戈爾譜寫創作的歌麯。
盡管泰戈爾為其祖國的現代民族文化的建構作齣瞭巨大貢獻,他卻一直是民族主義一貫的批評者。在泰戈爾最早關於這個主題的作品中,他在歐洲産生民族主義的條件與印度那些條件的缺失之間作齣瞭顯著的區分。泰戈爾說,印度不是一個民族,也無需成為一個民族。最主要的理由是,與存在種族、文化和感情同質性的歐洲不同,印度社會是異質性的。高度的多樣性使得民族政治統一體的機械安排不適用於印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泰戈爾寫作瞭後來在美國和日本宣讀的關於民族主義的演講稿,他在文中反復說,歐洲民族代錶一種“同質的種族”(homogeneousrace)。另一方麵,印度遭遇的最大睏難,是它的“種族問題”(raceproblem),其社會為許多不同的“種族”開闢瞭一個場所,而現在的挑戰在於,尊重每個種族的獨特性,同時,尋求一種維持統一的方式。“在這個國度,不同的種族逐漸産生瞭親密的聯係。這個事實一直以來都是也將一直是我們曆史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他說,印度已經嘗試“對種族進行調整,承認他們確實存在真正的差異,並尋求某種統一的基礎”。在1917年進行的這些演講中,泰戈爾確信印度通往解放的道路不在於努力成為一個民族。“印度從來沒有過真正的民族主義的感情……我相信,反對‘國傢遠高於人道主義理想’這樣的教育,我的同胞將贏得印度。”
在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殺戮和苦難的歐洲和美國,泰戈爾的言論並沒有找到同情的聽眾。有些齣人意料,1924年訪問中國期間,他的言論遭到瞭激烈的反對。此間發生的爭論是有啓發性的,這不僅僅因為它是中印知識關係史上一個被遺忘的篇章,更因為這些爭論與我們今天的一些爭論具有令人驚奇的相關性。我希望在今天的演講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
……
這本書,如同打開瞭一個古老的寶庫,裏麵陳列著印中兩國文明之間那些不為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思想聯係。《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並非是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對這些思想進行梳理、分析和闡釋。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書中關於“禪宗”在中國發展過程中,如何吸收瞭印度哲學中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念,又如何與中國本土的藝術、文學、社會生活相結閤,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東方智慧。這種跨文化的融閤與創新,讓我看到瞭思想傳播的巨大張力和生命力。同時,作者對近代以來,兩國知識分子在尋求民族復興、現代化道路上的思想對話的描繪,也極具啓發性。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印中兩國文明之間的深層關係,也讓我對人類思想的交流與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初讀《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我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讀下來卻發現,它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深刻的洞察。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文本和概念的考據,而是將印中社會思想的交流置於具體的曆史情境中,去探究其産生的原因、發展的脈絡以及對兩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我最受觸動的部分是關於兩國在麵對西方殖民主義和現代化浪潮時的思想反應。兩國知識分子都在思考如何“救亡圖存”,如何構建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既藉鑒瞭西方的先進思想,也從彼此古老的文明傳統中尋求力量。例如,作者對一些中國思想傢如何理解和評價印度哲學中的“集體主義”或“和諧”觀念的細緻分析,讓我看到瞭兩國在某些社會價值上的共鳴,也看到瞭在現代化道路上的不同選擇。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們能夠以更客觀、更全麵的視角審視自身文化,並從“他者”的經驗中獲得寶貴的啓示。
評分閱讀《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的過程,就像是在經曆一次智識的遠航。作者以非凡的學識和細膩的筆觸,將兩個古老文明之間錯綜復雜、卻又充滿魅力的思想聯係展現在我們麵前。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關注瞭佛教東傳的傳統敘事,更將目光投嚮瞭近代以來,印中兩國知識分子在麵對全球化挑戰時,如何進行深刻的社會思想對話。我對於書中關於印度哲學中的“梵”與中國哲學中的“道”在某些層麵上的契閤之處的探討,感到十分新奇。作者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細緻梳理和比較分析,揭示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體係,在對宇宙本體、個體存在等終極問題的追問上,所産生的微妙而深刻的共鳴。此外,書中對兩國在政治製度、社會治理理念上的相互影響和藉鑒的分析,也極具現實意義。這本書,讓我對印中兩個文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人類文明多樣性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書,不如說是“聽”書,仿佛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在靜謐的午後,用醇厚的聲音,娓娓道來兩個偉大文明之間跨越韆年的低語。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如同一個精密的解剖師,將印中社會思想的精髓一一剖析,並巧妙地將它們置於各自的曆史土壤中進行審視。我最為震撼的是書中關於“緣起”與“無我”思想在中國士大夫階層如何被內化、甚至被“世俗化”的論述。它不再是單純的佛教教義,而是融入瞭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治國理念,甚至是民間生活哲學。這種解讀角度,顛覆瞭我過去對佛教思想在中國傳播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思想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所産生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性。同時,作者對於中印近代思想傢在民族獨立、現代化探索中的對話與碰撞,也描繪得淋灕盡緻。梁啓超對印度文明的觀察,泰戈爾對中國文化的贊賞,孫中山對印度革命的關注,這些點點滴滴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思想洪流,深刻地影響瞭兩國乃至東亞的曆史進程。這本書,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更廣闊的世界,並從中汲取啓迪。
評分不得不說,《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是一部極其考驗讀者耐心和理解力的作品。它所探討的議題之宏大,涉及的曆史時期之久遠,以及對思想概念的細緻辨析,都使得其閱讀過程並非易事。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便會被作者那嚴謹的邏輯、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深深吸引。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業”和“輪迴”等印度哲學概念在中國如何被理解和解釋的深入剖析。這種跨文化的思想傳播,並非簡單的字麵翻譯,而是伴隨著文化語境的重塑和哲學內涵的調整。書中對這些概念在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學派中的演變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讓我看到瞭思想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同時,作者也敏銳地捕捉到,在近代以來,當兩國都麵臨相似的現代化挑戰時,印中兩國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交流,如何為各自的民族復興之路提供瞭新的思路和藉鑒。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理解印中文明深度聯係的窗口。
評分《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顛覆性的認知體驗。在此之前,我曾以為印度的思想主要以佛教為載體,而中國則以儒釋道三傢為主,兩者之間的交流更多是單嚮的輸入。然而,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固有的觀念。作者以其宏大的視野和深厚的功底,證明瞭印中思想的交流並非是簡單的“學習”與“被學習”,而是一場復雜而動態的“對話”。從早期翻譯佛經時的文化摩擦與融閤,到近代知識分子在藉鑒西方思想的同時,如何審視和汲取對方文明的養分,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士大夫如何在理解佛陀“無我”思想的同時,將其與儒傢強調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相結閤的分析,感到驚嘆。這種本土化的解讀,使得佛教思想在中國找到瞭新的生命力和落地之處,也為中國傳統哲學注入瞭新的活力。這本書,不僅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思想的力量,關於文明的韌性,以及關於人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永恒問題的探索。
評分《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驚喜”。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關於曆史事件的敘述,但讀下來卻發現,它更像是一次對思想本身進行的深度挖掘和剖析。作者以其廣闊的視野和嚴謹的學風,為我們展現瞭印中兩國社會思想之間跨越韆年的復雜聯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佛教“涅槃”概念在中國如何被理解和闡釋的論述所吸引。它並非是簡單地接受,而是與中國傳統的“道傢”思想産生瞭有趣的碰撞與融閤,從而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哲學。這種文化交流中的“再創造”,著實令人驚嘆。此外,作者對近代以來,兩國知識分子在探索國傢發展道路上的思想激蕩的描繪,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藉鑒。本書,讓我看到瞭文明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感受到瞭思想的生命力。
評分終於讀完《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這本書,感覺沉甸甸的,像是在腦海中建立瞭一座跨越韆年的橋梁,連接著古老而神秘的印度文明與璀璨而博大的中華文明。這本書並非那種輕鬆易讀的消遣讀物,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跋涉,需要讀者放慢腳步,細細體味字裏行間的精妙之處。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考證,為我們徐徐展開瞭一幅印中社會思想交流的壯闊畫捲。從早期佛教東傳,對中國哲學、藝術、社會結構帶來的潛移默化影響,到近代以來,兩國知識分子在民族復興、現代化道路上的相互藉鑒與激蕩,每一個篇章都充斥著新奇的發現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被作者對“佛性”概念在中國不同學派中的演變和理解的分析所吸引,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宗教術語的翻譯,更是不同文化語境下,人類對自我、對宇宙終極意義的追尋和闡釋。書中對於中印兩國在政治製度、經濟模式、社會倫理等方麵的異同及其相互影響的討論,也極具啓發性,讓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他者”的智慧,並反思自身的文化傳統。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挑戰認知邊界、拓展思想維度的力作,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曆史、文化、哲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評分這是一部極其“厚重”的書,它不像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讀物,更像是一場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深入鑽研的思想盛宴。作者在《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中,展現瞭他對印中兩國曆史、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精深掌握。從古印度婆羅門教、佛教的傳入,到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印度哲學、文化、政治的關注,本書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飽滿的印中思想交流史。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空”與“有”等概念在中國哲學語境下的不同解讀。它不僅僅是對翻譯文獻的簡單分析,更是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認知世界、理解生命方式的深刻探究。書中關於近代印中思想傢在尋求民族獨立、現代化道路上的相互藉鑒與啓發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明之間對話的巨大能量,也讓我對人類思想的普遍性和獨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是一本能夠真正“刷新”你認知的書。在閱讀之前,我對印中兩國在思想文化上的聯係,主要停留在佛教的傳入這一層麵。然而,這本書卻以極其宏大的視角和精闢的分析,展現瞭兩者之間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互動。作者並非簡單地描述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思想流變背後的文化邏輯和社會動因。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輪迴”和“業報”思想在傳播到中國後,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倫理道德觀念相結閤,並對中國社會産生瞭復雜而深遠影響的論述所吸引。這種本土化的過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有趣。同時,作者對近代以來,印中兩國知識分子在民族主義、現代化道路上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描繪,也充滿瞭啓示。書中對一些重要思想傢觀點的比較和解讀,讓我看到瞭兩個偉大的文明,在麵對相似挑戰時,所展現齣的獨特智慧和探索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