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泰戈尔访华以来,印中知识界最重要的对话
七位印度当代最富生命力学者· 十四场专为中国而作“新讲座”
王晓明、陈光兴、王安忆、蔡翔等十一位学者主持·陈传兴、汪晖、戴锦华、张汝伦、罗永生、贺照田、何春蕤、陆兴华等三十多名知识分子参与讨论
2010年上海双年展期间,7位印度当代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应亚际书院“西天中土”项目组的邀请来华演讲,《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即是这些学者十四场演讲主要内容的结集。在各位思想家的主题演讲之外,还实录了当时参与相关主题讨论或评议的中国学者的发言,这些学者如汪晖、戴锦华、张汝伦,等等,均是中国当代思想学术、文化艺术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印当代最有生命力的学者之间的这些交流或交锋因此也颇具价值和现实意义。
演讲内容围绕全球化、现代性主题,具体涉及后殖民理论、当代的民族主义、视觉艺术,等等。面对这些课题,各位印度思想家及参与的中国学者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他们的最新思考。
新思考。
张颂仁,著名艺评人兼策展人,汉雅轩艺术总监,致力于推动前卫艺术;陈光兴,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员会委员,是20多个国际文化研究杂志或书系的编委或咨询委员会委员;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
萨拉·马哈拉吉,瑞典隆德大学马尔默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及知识系教授,主要关注马塞尔·杜尚、詹姆斯·乔伊斯以及理查德·汉密尔顿;帕沙·查特吉,印度“庶民学派”的代表人物;杜赞奇,历史学家、汉学家;阿希斯·南迪,墨尔本后殖民研究所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集中于暴力心理学的政治、知识、乌托邦以及想像的文化、人类的潜力以及未来;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班加罗尔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迪佩什·查卡拉巴提,《后殖民研究》杂志的第一位编辑,也是《美国历史评论》杂志的编委会成员;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一,他的写作涉及后殖民研究、文化理论、文学与艺术批评等广阔的领域。
回顾西天 张颂仁
序:进行式中的“西天中土”计划 陈光兴
萨拉·马哈拉吉
印度/ 亚洲/ 全球对现代性的追求以及双年展机制
评 议
陈传兴:现代性与神圣性
邱志杰:失败的历史
吉比什·巴什:共同的语言
莫妮卡·纳如拉:乱局中的秩序
问 答
视觉艺术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生产
帕沙·查特吉
泰戈尔,中国和对民族主义的批评
评 议
汪晖:中国和其他世界之间
戴锦华:呼吁对中国的文化自觉的自觉
张汝伦:如果泰戈尔今天来华
问 答
国家标志及其表征
问 答
杜赞奇
可持续性与超越的危机:长时段的历史观点
评 议
陈宜中:如何看待中国国族主义
世俗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根源
问 答
泰戈尔,中国和对民族主义的批评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作曲家和画家,在现代印度的知识和文化生活中是一个标杆性人物。他也许是对孟加拉的现代民族文学和艺术文化最有影响的人。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泰戈尔在欧洲和美国文学圈一度是风云人物。他对孟加拉和印度文化的影响要比这持久得多,比如说,印度和孟加拉的国歌,都改编自泰戈尔谱写创作的歌曲。
尽管泰戈尔为其祖国的现代民族文化的建构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却一直是民族主义一贯的批评者。在泰戈尔最早关于这个主题的作品中,他在欧洲产生民族主义的条件与印度那些条件的缺失之间作出了显著的区分。泰戈尔说,印度不是一个民族,也无需成为一个民族。最主要的理由是,与存在种族、文化和感情同质性的欧洲不同,印度社会是异质性的。高度的多样性使得民族政治统一体的机械安排不适用于印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泰戈尔写作了后来在美国和日本宣读的关于民族主义的演讲稿,他在文中反复说,欧洲民族代表一种“同质的种族”(homogeneousrace)。另一方面,印度遭遇的最大困难,是它的“种族问题”(raceproblem),其社会为许多不同的“种族”开辟了一个场所,而现在的挑战在于,尊重每个种族的独特性,同时,寻求一种维持统一的方式。“在这个国度,不同的种族逐渐产生了亲密的联系。这个事实一直以来都是也将一直是我们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他说,印度已经尝试“对种族进行调整,承认他们确实存在真正的差异,并寻求某种统一的基础”。在1917年进行的这些演讲中,泰戈尔确信印度通往解放的道路不在于努力成为一个民族。“印度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民族主义的感情……我相信,反对‘国家远高于人道主义理想’这样的教育,我的同胞将赢得印度。”
在疲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杀戮和苦难的欧洲和美国,泰戈尔的言论并没有找到同情的听众。有些出人意料,1924年访问中国期间,他的言论遭到了激烈的反对。此间发生的争论是有启发性的,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印知识关系史上一个被遗忘的篇章,更因为这些争论与我们今天的一些争论具有令人惊奇的相关性。我希望在今天的演讲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
《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是一本能够真正“刷新”你认知的书。在阅读之前,我对印中两国在思想文化上的联系,主要停留在佛教的传入这一层面。然而,这本书却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和精辟的分析,展现了两者之间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互动。作者并非简单地描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思想流变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社会动因。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轮回”和“业报”思想在传播到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的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复杂而深远影响的论述所吸引。这种本土化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有趣。同时,作者对近代以来,印中两国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描绘,也充满了启示。书中对一些重要思想家观点的比较和解读,让我看到了两个伟大的文明,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探索精神。
评分《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体验。在此之前,我曾以为印度的思想主要以佛教为载体,而中国则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两者之间的交流更多是单向的输入。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固有的观念。作者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厚的功底,证明了印中思想的交流并非是简单的“学习”与“被学习”,而是一场复杂而动态的“对话”。从早期翻译佛经时的文化摩擦与融合,到近代知识分子在借鉴西方思想的同时,如何审视和汲取对方文明的养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士大夫如何在理解佛陀“无我”思想的同时,将其与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分析,感到惊叹。这种本土化的解读,使得佛教思想在中国找到了新的生命力和落地之处,也为中国传统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思想的力量,关于文明的韧性,以及关于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永恒问题的探索。
评分终于读完《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这本书,感觉沉甸甸的,像是在脑海中建立了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连接着古老而神秘的印度文明与璀璨而博大的中华文明。这本书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跋涉,需要读者放慢脚步,细细体味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印中社会思想交流的壮阔画卷。从早期佛教东传,对中国哲学、艺术、社会结构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到近代以来,两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复兴、现代化道路上的相互借鉴与激荡,每一个篇章都充斥着新奇的发现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被作者对“佛性”概念在中国不同学派中的演变和理解的分析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宗教术语的翻译,更是不同文化语境下,人类对自我、对宇宙终极意义的追寻和阐释。书中对于中印两国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异同及其相互影响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让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他者”的智慧,并反思自身的文化传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挑战认知边界、拓展思想维度的力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文化、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听”书,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在静谧的午后,用醇厚的声音,娓娓道来两个伟大文明之间跨越千年的低语。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如同一个精密的解剖师,将印中社会思想的精髓一一剖析,并巧妙地将它们置于各自的历史土壤中进行审视。我最为震撼的是书中关于“缘起”与“无我”思想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如何被内化、甚至被“世俗化”的论述。它不再是单纯的佛教教义,而是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治国理念,甚至是民间生活哲学。这种解读角度,颠覆了我过去对佛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思想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性。同时,作者对于中印近代思想家在民族独立、现代化探索中的对话与碰撞,也描绘得淋漓尽致。梁启超对印度文明的观察,泰戈尔对中国文化的赞赏,孙中山对印度革命的关注,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深刻地影响了两国乃至东亚的历史进程。这本书,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并从中汲取启迪。
评分初读《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我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读下来却发现,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文本和概念的考据,而是将印中社会思想的交流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脉络以及对两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最受触动的部分是关于两国在面对西方殖民主义和现代化浪潮时的思想反应。两国知识分子都在思考如何“救亡图存”,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思想,也从彼此古老的文明传统中寻求力量。例如,作者对一些中国思想家如何理解和评价印度哲学中的“集体主义”或“和谐”观念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两国在某些社会价值上的共鸣,也看到了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不同选择。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以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并从“他者”的经验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惊喜”。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但读下来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次对思想本身进行的深度挖掘和剖析。作者以其广阔的视野和严谨的学风,为我们展现了印中两国社会思想之间跨越千年的复杂联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佛教“涅槃”概念在中国如何被理解和阐释的论述所吸引。它并非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产生了有趣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这种文化交流中的“再创造”,着实令人惊叹。此外,作者对近代以来,两国知识分子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思想激荡的描绘,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本书,让我看到了文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感受到了思想的生命力。
评分不得不说,《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是一部极其考验读者耐心和理解力的作品。它所探讨的议题之宏大,涉及的历史时期之久远,以及对思想概念的细致辨析,都使得其阅读过程并非易事。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被作者那严谨的逻辑、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深深吸引。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业”和“轮回”等印度哲学概念在中国如何被理解和解释的深入剖析。这种跨文化的思想传播,并非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伴随着文化语境的重塑和哲学内涵的调整。书中对这些概念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让我看到了思想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同时,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在近代以来,当两国都面临相似的现代化挑战时,印中两国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交流,如何为各自的民族复兴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印中文明深度联系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个古老的宝库,里面陈列着印中两国文明之间那些不为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思想联系。《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并非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这些思想进行梳理、分析和阐释。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关于“禅宗”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如何吸收了印度哲学中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又如何与中国本土的艺术、文学、社会生活相结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让我看到了思想传播的巨大张力和生命力。同时,作者对近代以来,两国知识分子在寻求民族复兴、现代化道路上的思想对话的描绘,也极具启发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印中两国文明之间的深层关系,也让我对人类思想的交流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部极其“厚重”的书,它不像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钻研的思想盛宴。作者在《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中,展现了他对印中两国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精深掌握。从古印度婆罗门教、佛教的传入,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印度哲学、文化、政治的关注,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印中思想交流史。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空”与“有”等概念在中国哲学语境下的不同解读。它不仅仅是对翻译文献的简单分析,更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认知世界、理解生命方式的深刻探究。书中关于近代印中思想家在寻求民族独立、现代化道路上的相互借鉴与启发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明之间对话的巨大能量,也让我对人类思想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阅读《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次智识的远航。作者以非凡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将两个古老文明之间错综复杂、却又充满魅力的思想联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了佛教东传的传统叙事,更将目光投向了近代以来,印中两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如何进行深刻的社会思想对话。我对于书中关于印度哲学中的“梵”与中国哲学中的“道”在某些层面上的契合之处的探讨,感到十分新奇。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细致梳理和比较分析,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对宇宙本体、个体存在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上,所产生的微妙而深刻的共鸣。此外,书中对两国在政治制度、社会治理理念上的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分析,也极具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对印中两个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人类文明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