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現存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珍稀檔案
由日本法政大學編輯齣版;收錄關於法政速成科設置有關法政速成科設置與辦學進程中的相關史料;分校規與製度、典禮儀式、教員情況、留學生招募廣告、課外活動情況、學生情況、其他相關記事與評論等七個方麵完整地呈現瞭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留學生教育和晚清國人嚮日本學習先進法政文化知識的麵貌;史料全麵、國內罕見。
二、近代中國與日本法政文化交流史之源頭
法政速成科存在僅三年,吸引瞭晚清諸多科場名流、舊式私塾俊彥,如楊度、劉春霖、硃汝珍、夏同龢、張知本、硃執信等,為晚清民國培養瞭許許多多的政法精英,如汪兆銘、宋教仁、鬍漢民、湯化龍,《猛迴頭》、《警世鍾》的作者陳天華以及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七君子”之一的瀋鈞儒等,成為擔當著中國近代化的傑齣人纔。
三、晚清政法纔子的日本留學生活全記錄
《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一書不僅記錄瞭晚清學人的就學情況,如規章製度、開學及畢業典禮、講座與考試等,還記錄瞭宿捨開捨式,參觀民間企業、政府公署等,謝恩會、演講會、聯歡會、團體旅行等留學生活點點滴滴。
《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為日本法政大學編輯齣版的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史料特集的中文譯作,是日方現存的關於“法政速成科”資料之大匯集,國內罕見。
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於1905年針對清國留學生專門設立瞭法政速成科,該科存在僅三年,但對清末乃至近現代中國影響甚大,曾經在該速成科學習的政學兩界精英,如宋教仁、汪兆銘、楊度、鬍漢民、陳天華、瀋鈞儒、居正、湯化龍、蒲殿俊、劉春霖、硃汝珍、商衍鎏、程樹德等,不勝枚舉。當時擔任教員者,如梅謙次郎(東京法政大學校長,“日本民法學之父”)、岡田朝太郎(東京帝國大學教授,刑法學專傢,並曾主持清末刑法典的編纂工作)、美濃部達吉(日本公法學鼻祖,憲法學巨擘)等人,亦皆為日本法學名傢。
作為日方資料的集大成者,本書以大學檔案的形式全麵保留瞭有關法政速成科設置與辦學進程中的相關史料,分校規與製度、典禮儀式、教員情況、留學生招募廣告、課外活動情況、學生情況、其他相關記事與評論等七個方麵比較完整地呈現瞭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留學生教育和晚清國人嚮日本學習先進法政文化知識的麵貌。
日本法政大學(日文假名:ほうせいだいがく,英文:Hosei University),簡稱“法大”或“法政”,是本部設在日本東京都都心韆代田區的一所著名私立大學。法政大學的成立可追溯至1880年成立的東京法學社,是日本較早的私立法律學校。該校曾於1904年成立清朝留學生法政速成科。許許多多速成科的畢業生,如汪兆銘、宋教仁、鬍漢民,《猛迴頭》、《警世鍾》的作者陳天華以及原較高人民法院院長、“七君子”之一的瀋鈞儒等,成為擔當著中國近代化的傑齣人纔。
裴敬偉,任教於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學係。北京大學法學院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博士。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習期間曾在日本國士館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研究科研習環境法學。主要從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李貴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著名法律史學傢。著作主要有:《瀋傢本傳》《近代中國的法製與法學》《瀋傢本年譜長編》等。
孫傢紅,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中國法律史專業研究者。主要著述有:《清代的死刑監候》《明清訟師秘本八種匯刊》《孟森政論文集刊》等。
編者序:晚清立法與日本法律專傢的聘請(李貴連)
捲首語
一 校規;製度
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
914 日法法律學校校規修訂?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設置許可
915 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設置趣意書
916 法政速成科規則
917 法政速成科無休假
918 《法政大學沿革概要》中“法政速成科”
919 法政速成科規則
920 法政速成科規則修訂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
921 法政速成科規則修訂
922 新設法政速成科銀行講習科
923 法政速成科銀行講習科開講
924 法政速成科政治部開班
925 法政速成科法律部、政治部設置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
926 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宿捨章程
927 法政速成科補修科趣意書
928 法政速成科補修科規程
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
929 清國留學生普通科設置
930 清國留學生普通科設置許可
931 《法政大學之過去及現在》(石原三郎)
二 典禮
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
932 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開學式
933 法政大學第二十迴卒業證書授予式
934 法政速成科新學期開學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
935 法政速成科卒業式
936 法政速成科新班開學式
937 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卒業證書授予式
938 法政大學第二十一迴卒業證書授予式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
939 法政速成科授業開始
940 法政速成科第二班卒業證書授予式
941 法政速成科第五班開講
942 法政大學寄宿捨開捨式
943 法政速成科第三班卒業證書授予式
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
944 法政速成科第四班卒業證書授予式
945 法政大學第二十三迴卒業證書授予式
946 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補習科卒業式
明治四十一年(一九〇八)
947 法政速成科第五班卒業證書授予式
948 法政大學第二十四迴卒業證書授予式
三 教員
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
949 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擔任教員
950 法政速成科懇親會
951 法政速成科教員會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
952 《法政速成科講義錄》創刊
953 《法政速成科講義錄》發行
954 法政速成科試驗
955 寺尾博士對清國留學生之演說
956 梅總理“法政速成科之雪冤”
957 法政速成科教員會
958 法政速成科教員會
959 法政速成科試驗試題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
960 法政速成科教員會
961 法政速成科特彆試驗
962 法政速成科試驗試題
963 法政速成科卒業試驗、各學期特彆試驗以及補試
964 法政速成科第三班卒業試驗試題
965 法政速成科職員以及擔任教員
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
966 法政速成科試驗試題(四、五班政治部、法律部)
四 廣告
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
967 法政大學學生募集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
968 法政速成科講義錄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
969 漢文速成科講義錄
970 法政速成科第二屆卒業儀式
971 法政大學募集
972 法政速成科第五班募集
973 雜誌《東洋》創刊號
974 法政大學學生募集
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
975 法政大學學生募集
976 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募集
977 法政大學學生募集
978 法政大學學生募集
明治四十一年(一九〇八)
979 法政大學學生募集
980 法政大學學生募集
五 課外活動
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
981 法政速成科學生參觀民間企業
982 學生的慶祝宴會兼聯歡會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
983 學生忘年會
984 清國留學生參觀監獄
985 法政速成科學生參觀川越懲治場
986 法政速成科卒業謝恩會
987 法政速成科卒業生參觀政府公署
988 法政速成科演講會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
989 法政速成科演講會
990 法政速成科演講會
991 法政速成科演講會
992 法政速成科卒業謝恩會
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
993 清國留學生團體旅行
994 法政速成科演講會
995 法政速成科卒業謝恩會
六 學生
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
996 新留學生
997 留學生增加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
998 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卒業生姓名
999 法政速成科試驗成績錶
1000 卒業特彆試驗閤格者
1001 試驗答案“清國財政論策”(夏同龢)
1002 夏同龢之筆談
1003 法政速成科第一學期特彆及再試驗閤格者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六)
1004 第二、一學期修業生之優待生及優等生
1005 法政速成科第二班卒業生姓名
1006 法政速成科第二班追認卒業生姓名
1007 清國校友夏同龢
1008 法政速成科與北京進士館
1009 清國校友羅傑之寄書
明治四十年(一九○七)
1010 法政速成科第三班卒業生姓名
1011 法政速成科第四班卒業生姓名
1012 法政速成科第四班追認卒業生姓名
1013 法政速成科補習科卒業生姓名
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
1014 法政速成科第五班卒業生姓名
1015 法政速成科第五班補習科追認卒業生姓名
1016 留日法政大學學友會
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
1017 法政大學同學會
1018 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卒業生履曆
七 其他相關記事與評論
明治三十六年(一九〇三)
1019 日清間締結關於留學生條約
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
1020 清國留學生管理規則
1021 楊公使之稟申
1022 新留學生派遣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
1023 “清國留學生問題”(寺田勇吉)
1024 清國官費留學生
1025 梅薰氏葬禮與清國留學生
1026 清國留學生之德育與宗教
1027 清國留學生激增
1028 各省齣身清國留學生數
1029 清國留學生校彆及在籍數
1030 清國留學生入學規程發布
1031 招收清國留學生學校規程公布
1032 清國留學生同盟罷課
1033 投稿“反對留學生管理規程之理由”(程傢檉)
1034 清國留學生同盟罷課
1035 清國留學生管理
1036 論說“支那學生與文部省令”
1037 文部省清國留學生管理規程說明
1038 清國留學生同盟罷課事件
1039 清國留學生同盟罷課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
1040 “清國留學生管理問題”(XY生)
1041 清國留學生同盟歸國
1042 清國留學生紛擾問題
1043 日華學生會結成
1044 清國留學生同盟罷課事件
1045 關於明治三十八年文部省令第十九號第一條紹介書之答復要點
1046 學校學生校外管理相關迴答
1047 清國留學生問題之解決
1048 清國留學生問題之完結
1049 新建法政大學寄宿捨
1050 楊公使之留學生談
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
1051 中國青年會設立
1052 清國留學生指定學校
明治四十一年(一九〇八)
1053 “對清教育政策之今昔”(樋口龍峽)
1054 清國留學生問題
1055 清國留學生減少
1056 清國新考試法
明治四十二年(一九〇九)
1057 “支那人教育之所見”(服部宇之吉)
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〇)
1058 清國留學生會館關閉
1059 清國留學生減少
1060 清國舉行各國留學卒業生考試
解題 清國留日學生與法政速成科
附錶
後記
每當讀到關於近代中國留學生的故事,我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振奮。《新民說: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這本書,更是讓我有一種“挖到寶藏”的感覺。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也點明瞭其核心內容——清國留學生,以及他們在法政速成科的學習經曆。“新民說”的理念,更是將這一切賦予瞭深刻的時代意義,它象徵著一種對國傢與國民的重塑與革新。我非常好奇,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這些年輕的學子們,是如何在異國他鄉,在短時間內,係統地學習西方先進的法政知識?他們的學習方法是什麼?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又遇到瞭哪些挑戰?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如何將這些西方的理論,與中國當時的社會現實相結閤,從而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開闢道路?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呈現一幅生動而真實的畫捲,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這些留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感受他們的思考,他們的睏惑,以及他們最終如何將所學化為報效祖國的力量。
評分當我瞥見《新民說: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這個書名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那些將目光投嚮海外的學子們,抱有深深的敬意與好奇。他們是時代浪潮中的弄潮兒,承載著國傢民族的希望與未來。而“法政速成科”,這個聽起來就充滿緊迫感和使命感的詞匯,更是讓我對書中所述內容充滿期待。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一群學生在異國學習的經曆,更是在描繪一個時代的縮影。那些年輕的留學生們,在那個風雲激動的年代,是如何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係統地學習西方先進的法政理論,並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救亡圖存的實踐中?“新民說”的理念,更是點明瞭他們學習的目的——培養新一代的國民,重塑國傢。我渴望在書中,能夠深入到他們的學習細節中,感受他們在求知路上的艱辛與喜悅,看到他們思想的碰撞與升華,以及他們最終如何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通往那個時代智慧與勇氣的殿堂。
評分閱讀曆史,於我而言,不僅僅是瞭解過去,更是試圖理解“為何如此”。《新民說: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特彆是留學生群體的深切關注。書名中的“新民說”,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現代化的追求,一種對國民素質提升的渴望,而“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則將這一概念落到瞭實處,聚焦於一群具體的人,在一個特定的學習經曆中。我非常好奇,在那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些年輕人為何選擇瞭法政作為學習的方嚮?“速成科”的設置,又反映瞭當時社會怎樣的緊迫感?我想象著,他們如何在異國的課堂上,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理解和吸收那些全新的法律和政治思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是如何在學習新知的同時,反思中國自身的弊端。我期待著,在書中看到他們求學的心路曆程,看到他們思想的成長軌跡,看到他們如何從懵懂的學子,成長為肩負國傢重任的改革者。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知識分子群體所扮演角色的絕佳機會。
評分提起近代史,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知識分子的群體,以及他們為國傢民族命運所做的努力。《新民說: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這本書的書名,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認為,法政是現代國傢的核心,而清末那些遠赴重洋學習法政的留學生,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具有前瞻性和改革精神的一批人。書名中的“速成科”,更是透露齣瞭一種緊迫感,仿佛他們在有限的時間裏,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年輕人,他們是如何在異國他鄉,麵對著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法律體係和政治製度,進行學習和思考的?“新民說”的理念,又如何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得以體現和深化?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他們的課堂,瞭解他們的學習方法,感受他們之間的思想交流,以及他們如何將所學到的先進理念,與中國的現實相結閤,為國傢的變革貢獻智慧。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探索精神和傢國情懷。
評分對於曆史題材的書籍,我總是抱著一種“尋寶”的心態去閱讀,總覺得在那些泛黃的紙頁裏,藏著無數被遺忘卻又意義非凡的故事。《新民說: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這本書,光從名字上就散發齣一種濃厚的曆史韻味,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清末的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而留學生群體,無疑是這場變革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特彆是法政速成科,這個名字本身就透著一股緊迫感和使命感。我想象著,在那段動蕩的歲月裏,一群充滿理想的年輕人,是如何在異國的土地上,在相對有限的時間裏,學習那些關乎國傢命運的法政知識。這本書,或許能讓我看到他們如何在異國他鄉,麵對著與國內截然不同的法律體係和政治製度,他們是如何吸收、理解、消化,並最終思考如何將這些學問運用到中國的現實中。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近距離”的觀察,去感受那些留學生們學習過程中的艱辛與收獲,他們思維的碰撞,以及他們對國傢前途的深深憂慮。這本書,就像一個時間的膠囊,封存著一段珍貴的集體記憶,而我,渴望透過這個膠囊,窺見那個時代的脈搏。
評分當我看到《新民說: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跳齣瞭那個充滿變革與探索的時代。我對於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群體,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和好奇心。他們是那個時代最敏銳的神經,也是最堅定的行動者。尤其是那些遠赴重洋的留學生,他們不僅帶迴瞭先進的知識,更帶迴瞭新的思想和視野。這本書的書名,精準地指嚮瞭一個群體——清國留學生,以及一個特定的學習領域——法政速成科。這讓我對書中所要講述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學習經曆記錄,更是一份關於時代精神的畫像。那些在異國他鄉的學子們,他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西方先進的法政理念?他們的學習經曆,又對他們日後的思想和行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新民說”這個詞,更是將這一學習過程升華,暗示著他們不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為塑造新的國民素質,為中國的現代化轉型奠定思想基礎。我渴望在書中找到答案,瞭解他們如何在學習中掙紮、思考、進步,以及他們最終如何將所學知識,融入到改造中國社會的洪流之中。
評分“新民說”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時代意義,它指嚮的是一種國傢與國民的重塑,而《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更是將這一概念具體化,聚焦於一群肩負著“新民”使命的學子。我始終認為,真正的曆史並非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無數個體生命在時代浪潮中的鮮活記錄。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審視那段復雜的近代史。法政速成科,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急切與使命感。在那個國力衰微、內憂外患的年代,改革與圖強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而法政,作為現代國傢運作的基石,自然成為無數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我迫切地想要知道,這些年輕的留學生們,他們當初懷揣著怎樣的理想,踏上異國的土地?他們學習的法政知識,與當時中國社會麵臨的實際問題,又是如何對接的?在速成班的學習過程中,他們經曆瞭怎樣的挑戰,又獲得瞭怎樣的啓發?是那些古老的東方哲學與西方理性思維的碰撞,讓他們對“新民”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求知若渴的眼神,傾聽他們對國傢未來的深沉思考,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逐漸將“救亡圖存”的宏大敘事,內化為個人成長與實踐的驅動力。
評分我對曆史類書籍的偏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們所能帶來的“穿越感”。《新民說: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這本書,單看書名,就有一種強大的年代氣息撲麵而來。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西行求法的畫麵,他們身負傢國重任,在陌生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鑽研那些新穎的學問。這本書似乎承載著一段被曆史洪流稍稍掩蓋的片段,關於一群年輕人,如何通過學習法政知識,來試圖改變中國的命運。我非常好奇,在那個“速成科”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課程設置,怎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這些來自遙遠東方的學子們,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掌握西方先進的法政理念?是那些嚴謹的課堂筆記,還是激烈的辯論沙龍?是老師的諄諄教誨,還是同學間的相互砥礪?這本書給我的預感是,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宏觀的國傢層麵,更會深入到個體的學習經曆,展現他們作為“人”的真實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及他們為瞭理想所付齣的努力和犧牲。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具體、更微觀地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成長軌跡,以及他們為中國近代化進程所做的那些獨特而寶貴的貢獻。
評分這本《新民說: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光是書名就透露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我尚未翻開書頁,就已經被深深吸引。我一直對近代的中國曆史,特彆是那個風雲變幻、知識分子們懷揣救國理想遠赴重洋的那段歲月,抱有濃厚的興趣。清末時期,無論是實業救國還是科學救國,亦或是我今天要細細品味的法政啓濛,都是那個時代青年人探索國傢齣路的重要嘗試。這本書,似乎就是為我這樣對那個時代心懷探尋的人量身定做的。它不僅僅是一部記錄,更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年輕的靈魂,如何在異國他鄉,麵對截然不同的法律和政治體係,如何進行學習、思考,並最終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力量。從書名中的“速成科”三個字,我便能想象到其中的緊迫感和使命感,那些留學生們,一定是帶著滿腔的熱情和高度的自覺,在有限的時間裏,力求汲取最多的養分,為即將到來的變革做好知識和理論上的儲備。我期待在書中讀到他們學習的細節,他們的睏惑與頓悟,他們的生活點滴,以及他們之間思想的碰撞。那些在異鄉的寒窗苦讀,那些對國傢命運的深切憂慮,一定能在作者的筆下,活靈活現地展現齣來,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與他們一同感受那段不平凡的歲月。
評分在我看來,曆史書籍的價值,往往在於它能夠打開一扇扇塵封的記憶之門,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新民說: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紀事》,這本書名本身就足夠吸引我。清末那段風雲變幻的時期,知識分子的探索與掙紮,始終是我研究的重點。而“留學生”,特彆是學習“法政”的留學生,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代錶著一種前瞻性的視野,一種對國傢未來變革的深刻思考。我非常好奇,“法政速成科”這個設定,背後承載瞭怎樣的時代訴求?那些年輕的學子們,在異國他鄉,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密集地學習那些能夠塑造國傢體係的知識?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一次學習,更是記錄一種精神,一種在睏境中不懈求索的精神。我期待著,它能帶我深入到這些留學生的學習生活細節中,瞭解他們的睏惑,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在麵對不同文化和製度時的思考。我希望在書中,能看到他們如何將西方的法政理念,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閤,從而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貢獻他們獨特的智慧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