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纯之 校
图书标签:
  • 唐律
  • 律学
  • 法律史
  • 古代法律
  • 唐朝
  • 疏议
  • 史学
  • 文献
  • 法制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07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75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律疏议》,又名《故唐律疏议》,是目前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完整的法典,也是研究唐代历史以及东亚古代法制的必读书。《唐律疏议》最初渊源于唐高宗永徽时期编纂的律疏。当时唐朝历经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的努力,已经有了武德律、贞观律和永徽律,却没有一部对律的统一解释,永徽三年(652年),高宗皇帝命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刑部尚书唐临、大理卿段宝玄、守尚书右丞刘燕客、守御史中丞贾敏行等众人,负责编纂一部对永徽律的官方法律解释。一年之后,法律解释书编纂完成,共三十卷。本次点校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力求精益求精而成。

目录

进律疏表
故唐律疏议卷第一 名例 凡七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 名例 凡一十一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三 名例 凡一十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四 名例 凡八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五 名例 凡八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六 名例 凡一十三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七 卫禁 凡一十八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八 卫禁 凡一十五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九 职制 凡二十三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 职制 凡一十九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一 职制 凡一十七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二 户婚 凡一十四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三 户婚 凡一十八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四 户婚 凡一十四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五 厩库 凡二十八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六 擅兴 凡二十四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七 贼盗 凡一十三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八 贼盗 凡九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十九 贼盗 凡一十七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 贼盗 凡一十五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一 斗讼 凡一十五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二 斗讼 凡一十六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三 斗讼 凡一十三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四 斗讼 凡一十六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五 诈伪 凡二十七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六 杂律 凡三十四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七 杂律 凡二十八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八 捕亡 凡一十八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九 断狱 凡一十四条
故唐律疏议卷第三十 断狱 凡二十条

精彩书摘

历经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的努力,已经有了武德律、贞观律和永徽律,却没有一部对律的统一解释,这导致了两个明显的不良后果:一是“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也就是国家明法科考试时缺乏统一的标准;一是“刑宪之司,执行殊异,大(点校者案:原误作‘夫’)理当其死坐,刑部处以流刑,一州断以徒年,一县将为杖罚,不有解释,触涂睽误”。在这种背景下,永徽三年(652年),高宗皇帝“彝宪在怀,纳隍兴轸”,“降纶言于台铉”,命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刑部尚书唐临、大理卿段宝玄、守尚书右丞刘燕客、守御史中丞贾敏行等众人,负责编纂一部对永徽律的官方法律解释。一年之后,经过“远则皇王妙旨,近则萧贾遗文,沿波讨源,自枝穷叶”的辛勤努力,“迈彼三章,同符画一”的法律解释书编纂完成,共三十卷,时名《律疏》,后人也称之为“永徽律疏”。 现在学界一般将传世的《唐律疏议》等同于永徽律疏。尽管《唐律疏议》渊源于永徽律疏,但还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原因在于唐高宗永徽之后,唐代律疏还有过若干变化。

前言/序言


《宋史·刑法志》 【内容提要】 本书为正史《宋史》中“刑法志”一卷的详尽整理与深度解读。它并非一部纯粹的法典汇编,而是从史学角度对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国家法律制度、司法实践、刑罚沿革及相关社会治理思想进行系统性梳理的权威著作。全书以时间为序,辅以制度分析,展现了宋代法律体系在继承唐代法制基础上的创新与变迁,尤其侧重于宋代“重文抑武”、“以法代刑”的指导思想如何具体落实于立法与司法过程之中。 【核心章节与结构解析】 本书的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宋代刑法制度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一、宋初刑制重建与沿革(卷首): 建隆更化: 详细记录了宋太祖、太宗时期,如何在五代战乱后,对刑法进行全面修订和规范化的过程。重点阐述了《淳化新格》的制定背景及其相较于前代的简化趋势,体现了宋朝试图建立稳定、清晰的法律框架的努力。 审刑院与大理寺职能演变: 剖析了宋代中央司法审判机构的权力划分与相互制约机制,特别是审刑院作为最高复核机构的地位确立,反映了宋代对于司法公正的制度化追求。 二、刑罚体系的精细化与人道化: 五刑的重构: 论述了宋代如何继承和微调唐代的笞、杖、徒、流、死五刑。着重分析了“杖”、“徒刑”的具体标准、服役年限的量化规定,以及“流刑”的地域划分(如近流、次流、远流)及其背后的地理政治考量。 刺配制度的详细阐释: 深入探讨了宋代特有的“刺配”刑罚,即在身体上留下永久标记后再流放的制度。通过对各种罪名对应刺字标记的详细罗列,揭示了社会对特定犯罪(如谋反、盗窃)的惩戒力度和区分方式。 死刑的审慎运用: 详述了宋代死刑的复核程序(如“三复奏”制度)和死刑的种类(斩、绞),体现了统治者在适用最高刑罚时所采取的极其谨慎的态度,以及对人命的重视。 三、特定犯罪与经济立法: 《宋刑统》中的商业法规: 鉴于宋代商业的空前繁荣,本书专门记录了涉及经济犯罪的法律条文,如关于度量衡的规定、管理市场交易的律令、以及对走私、欺诈行为的处罚细则。这部分内容为研究宋代的经济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法律证据。 钱钞与金融犯罪: 详细记录了宋代官方对铸钱权力的垄断和对私铸、私造伪钞的严厉打击措施,反映了国家维护金融秩序的决心。 田制与土地纠纷的司法解决: 整理了涉及土地买卖、典当、侵占等民事纠纷的法律条文,展示了宋代农业社会对产权保护的重视。 四、审判实践与司法程序: 审讯流程与证据规则: 描述了地方官府审理案件的基本步骤,包括讯鞫(审讯)、勘验(现场勘查)和证据的采纳标准。对比了宋代司法实践中“口供为王”与“物证”之间的微妙平衡。 “理绝”与“情理”的考量: 重点分析了宋代司法理念中“循名责实”与“权衡情理”的张力。书中记录了许多在判案中考虑具体情境、减轻或加重刑罚的案例分析,体现了法律适用的人性化倾向。 五、法制与史事的交织: 本书不仅记录了“法条”,更融入了大量与法律相关的史事记载。例如,对重大冤假错案的平反记录、对某些著名法官(如包拯、欧阳修等在司法领域的工作侧写)的简要介绍,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与辽、金交战期间)颁布的临时性军事司法法令,使法律条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社会治理史的体现。 【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宋史·刑法志》是研究中国法律史,特别是宋代国家形态的基石性文献。它清晰地勾勒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一是程序的规范性,即对司法流程的细致规定;二是刑罚的审慎性,强调尽可能避免死刑的滥用;三是法律对经济活动的适度干预。它不仅是法制史学家的重要参考,对于理解宋代的社会结构、政治文化,乃至宋代的“文治”理念的深层逻辑,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本书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梳理,揭示了宋代法律试图在维护皇权与保障民生之间寻求微妙平衡的制度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法典汇编,没想到作者在梳理《唐律疏议》繁复条文的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和文笔。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条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案例分析。读起来,我仿佛能触摸到盛唐的脉搏,看到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司法实践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判例的解读,深入浅出,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关于“亲属相犯”的论述,书中不仅仅是解释了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更挖掘了儒家礼制在法律制定中的核心地位。每一个注释和疏解,都像是给历史留下的一个清晰的脚印,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理解这部鸿篇巨著的精髓。我尤其欣赏它对法律条文背后“义理”的探讨,这远超出了单纯的法律文本研究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百科全书。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国古代法制史了解不多,对《唐律疏议》更是知之甚少,以为那是只供专业学者钻研的冷门学问。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严谨感和学术深度立刻抓住了我。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高明,他没有回避原文的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近乎“翻译”的精细笔法,将那些古老的法律术语和逻辑链条一一拆解重组。每一章的结构都经过深思熟虑,逻辑推进丝毫不拖泥带水,节奏感掌握得极好。虽然涉及的内容非常专业,但作者似乎总是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或类比,将复杂的法律关系拉到现代读者的认知范围内。这绝非简单的整理汇编,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学术重构,让我对古代法律条文中蕴含的智慧和局限性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书读下来,感觉智力都被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从一个纯粹追求知识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简直无可估量。它不仅仅是对现存文本的整理,更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和阐发。作者在解释一些存在争议的条文时,并没有采取和稀泥的态度,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辅以充分的论据支撑,这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读完后,我不再满足于对唐朝法律的肤浅认知,而是开始对历代法律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法律思维的桥梁,它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文明感兴趣的人感到震撼。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有新收获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一提,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历史法律文献,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舒适。纸张的质地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释系统做得极其完善,旁注和尾注的区分明确,既保证了主体文本的流畅性,又不牺牲学术的严谨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其他史料佐证观点时,都标注得非常清楚,这对于我后续想要进行更深入的拓展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不像是给普通大众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份送给专业研究者的精美工具箱。每一次查阅,都能快速定位到我需要的关键信息,节省了我大量时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纂者对这部伟大律典的敬畏之心。

评分

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社会风情画”。《唐律疏议》本身是关于秩序和规范的,但作者通过对律令条文的细致考察,描绘出了一个生动的唐代社会侧面。比如,关于田宅、婚姻、赋税的规定,背后映射出的其实是当时士农工商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利益冲突。它让我意识到,法律从来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抽象概念,而是社会生活最真实的镜子。通过解读“妨害田室”的条例,我看到了唐代农民对土地的珍视和对私有财产边界的敏感;通过对“教唆犯罪”的处罚,窥见了社会道德对个体行为的强大约束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冰冷的法律条文,重新“肉身化”成了有血有肉的古代生活场景。

评分

勘校精当 印刷清晰

评分

虽说是12月中旬,早已过了大小雪的气候,但对于这座山而言,依旧有野花烂漫的好景色,奇石、异花甚多,由于见识短浅,不敢妄加断言具体名字。全然不见干枯的树干树叶,好似是常年青郁的感觉,日月之光,清风甘露,全被吸收得毫不浪费,合理利用,科学利用。这样的一呼一吸,互生互利,循环反复,可以万瞬,可以永生,万物如此有德,聚众化于一体,合万气于一峰,况乎万灵之长?皆是何等的自悲?何不持此道以省身呢?

评分

中国法制史的经典名著啊,推荐

评分

武德修律

评分

唯一遗憾的是胶装,翻阅不便,浪费了那么古典的封面

评分

春节物流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

评分

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绩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并作郑重说明:“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思慎罚故也。”最终,奏上新撰律12卷,是为《永徽律》。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条义疏奏以闻”,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