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畅销50余年,被翻译为十几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一致好评。
2.史学巨擘乔治·威尔斯和卡尔顿·海斯通力合著的经典之作。
3.知名翻译家李云哲历时5年,逐字逐句,精益求精,翻译而成。
4.堪称世界通史领域的开山大作。
5.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多所知名大学、中学指定教科书。
6.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学识水平的读者,是了解全球历史不可不读之作。
在苏美尔的古代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另一个文明也以类似的轨迹在埃及出现。这两种文明相似的程度以及起源的相似之处,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
埃及的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证据很难判断年代。在埃及同时存在着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留下痕迹的远古居民,是否是埃及人的祖先,也是很难确定的。这些原始人和他们的后代显然是有区别的。他们在埋葬死者的时候,会把尸体分成很多块,而且从尸体上的痕迹来看,很明显有些部分是被吃过的。也许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对死者的尊敬,或者是用这种形式来保留死者生前的一些可贵的力量或品德。这种分食尸体的习俗曾经在非洲的黑人中间流行,现在已经绝迹了。
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或者更早的时候,这些原始人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埃及人。那些原始的人类依然处于新石器文化的初级时期,只会建造简单的窝棚。但是真正的埃及人已经能用石头和木材搭建更为坚固的房屋,他们已经步入了新石器文化的高阶时代。在这之后不久,他们已经能够制造青铜器,并创造了象形文字。这套文字发展的完善程度已经可以和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媲美,只是在字体上有很大的区别。在大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有了唯一的国王,这个国王被称为法老,所以这个时期的埃及又被称作法老埃及。到了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古埃及的历史,到这里就结束了。
埃及文明是如何出现的呢?虽然没有确定的结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通常认为,使这两个文明之间产生交集并且互相影响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在尼罗河和红海的交界处有金矿,吸引了苏美尔人来到这里。还有一个是黎巴嫩,那里的木材也吸引了埃及人。在互相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埃及人对苏美尔人的文明深深折服,并且被激励着产生自己的文明,这也促使了埃及人的文明更早地到来。但是,埃及人的文明不是对苏美尔人的简单复制,而是具有与埃及自身的环境相关的独有特点,有它本身的独到之处。
和两河流域不同的是,尼罗河流域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阿拉伯沙漠和利比亚沙漠,南边有大瀑布,北边则是没有海港可以停泊船只的海岸线。这些天然的阻隔使得这片区域很难受到外部的袭扰,可以专心发展自己的文明。在这片安全的土地上,埃及人能平静地生活,而不必每天提心吊胆地担心受到闪米特人或是印巴人的无休止的侵略。所以,埃及人的种族能够从法老时期一直存续到现在。生活在当代尼罗河沿岸的农民的样貌,与埃及的神庙与金字塔上刻画的人物十分接近。他们同样身材矮小、体格瘦弱,具有黑色的直发和深邃的眼睛以及钩状的鼻子。
对于埃及来说,这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不仅带来了种族的延续,还为政治的连续性提供了宝贵的条件。埃及的王朝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如车轮般更替,尼罗河就像一个安全的摇篮,把整个流域包裹在里面,形成一个独立且稳定的王国。尼罗河的河水流淌地十分缓慢,这使得船只北上时不用费多少力气,到了返航时,北风和西北风又帮了大忙。因此,埃及人在运输方面拥有极为便利的条件,这也是在公元前3100年时整个流域地区得到统一的原因之一。
在之前的几个世纪里,最早在埃及生活的农业的先驱者,就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人一样,在尼罗河流域开始耕种。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所以生产出的物品大有富余,这样就能养活生活在城市里的不事生产、但是具备各种专门技能的人。这时的埃及地区存在两个王国,分别是上埃及和下埃及王国。这两个王国都有大约20个省。到了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了整个埃及地区,埃及的王朝时期正式开始了。这时的埃及已经有了专门的官员、士兵和工匠,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文明的应有特征。
这一时期埃及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上的连续性。从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2270年的8个世纪里,埃及的王朝延续了六代,这被称为古王国时期。像这样持久稳定的政治状况,翻遍两河流域的历史也无法找到。到了第六王朝末期,国王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利,他的地位受到了下辖的州长的威胁。在公元前2270-2060年这一时间段,州长们纷纷独立,以国王自居,这个混乱的时期被称为“第一中间时期”。在这个时期,来自亚洲和利比亚的侵略者趁机向埃及进犯。到了公元前2060年,也就是埃及的第十一王朝,埃及又逐渐恢复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进入了中王国时期。不过这次的稳定没有延续多长时间,不到3个世纪。公元前1785年,历史再次重演,“第二中间时期”开始了。在这个时期,埃及再次遭受侵略,这一次喜克索人征服了埃及。
和埃及的政治一样,埃及的文明也是稳定的,但是它并非停滞不前。从古王朝开始,一直到喜克索人征服埃及,在长达15个世纪的时间里,埃及文明的制度和习俗都向前发展了很多。不过,也有一些特点是埃及人一直坚持的,比如,与苏美尔人的悲观不同,埃及人天生自信并且乐观。因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泛滥的时间不确定并且洪水凶猛,造成苏美尔人的悲观和没有安全感。尼罗河也每年泛滥,但是时间和周期是可以预知的,这让埃及人获得了乐观和自信的天性。在苏美尔人看来,掌管洪水的神是恶的,但是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成一个善良的神,认为“它的到来会带给每个人快乐”。
埃及人拥有复杂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习俗,他们崇拜自然,尤其崇拜太阳神。这种崇拜和信仰后来逐渐形成了权力巨大的祭司集团。到现在为止,我们能够知道的埃及的神明的名字,已经有2000个之多。但是崇拜这些神的人们并不完全敬畏或者遵从神的指引。在埃及人看来,如果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公众的利益,是可以不遵循甚至违背神的旨意的。可以出于道德的目的求神,也可以出于不道德的目的求神帮助。因此,神庙中举行的复杂的仪式,既是一种对神表达崇拜的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祈求神的帮助的活动。在新王朝时期,人们开始相信,在今世如果正直并且善良,那么就可以在来世获得永生,这种来世说在民众中越来越普及。
(图11)
因为越来越多的埃及人都相信来世,新王朝时期,一本叫做《亡灵书》的小册子开始为埃及人提供通往来世的指南。这本书价格不高,而且能够随身携带,因而埃及人通常把这本书放在自己的墓中。这本书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民众崇拜冥神奥赛里斯的助力。很多人相信,在《亡灵书》的指引下,每个人都能得到永生。
对埃及人来说,没有人知道来世的样子,所以来世是充满未知的,只能在头脑中加以想象。在埃及人想象的世界里,来世是个有很多道门的地方。要想在来世中顺利地遨游,就必须清楚每一扇门的作用。但是因为没有人了解来世,一张导航的地图是如此必要,所以《亡灵书》应运而生了。它是一份可以指导人们如何在来世穿行的地图,还能教会人们怎么样通过死亡后的审判。如果离开了《亡灵书》的指引,就会在来世中迷失。
《亡灵书》价格低廉,每个人都买得到。人们相信,有了它的保护和指引,每个人都能在死后通过审判,并且在来世获得永生,因此,通往来时的大门是一直敞开的。这样的思想代表了古代埃及人第一次产生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自觉却立刻被巫术的思想扼杀在萌芽中了。
因为相信来世,所以埃及人不但把死去的尸体制成木乃伊,也想要这具肉身所处的墓穴能够坚固。因为这个朴实的理由,埃及人用石头建造陵墓,金字塔就是这样的陵墓。所有金字塔都建造在尼罗河的西岸,因为埃及人认为,就像太阳是从西方落下一样,来世的方向就在西方。
吉萨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市郊。远远望去,这里就是荒芜的沙漠,但是在金字塔盛行的年代,这里是一片繁忙的工地,附近是采石场和工匠的居所。喧嚣散尽,今天的吉萨只剩下一片荒漠,和荒漠中等待人们发现的遗迹。吉萨的金字塔可以说是一个金字塔的建筑群,它的入口位于北方。这个金字塔群落有众多金字塔、周围的围墙、金字塔东侧的祭坛、祭坛与河谷之间的通道以及在河谷边上用来把法老的尸身制作成木乃伊的享殿。这些金字塔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的规模最大。这座金字塔的塔底占地达到13英亩,高达481英尺。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使用了230万块重达2.5吨的巨大石块。建造这座金字塔使用的是最简单的工具:杠杆、滚筒、辅助的坡道还有人力,甚至都没有用到滑轮。
如此巨大的金字塔到底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这引起了很多争论,并且形成了若干种理论。到了最近一些年,有考古专家认为,金字塔的斜坡就是用来推送石块的,随着金字塔高度的增加,斜坡也在上升。有人认为斜坡是一级一级直接上升的,也有人认为是绕着金字塔呈螺旋状上升的。在这些关于金字塔的争议中,有一种理论尤其特别,因为这种理论认为,金字塔根本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而是出自外星人之手。
在所有跟金字塔有关的论点里,最主要的论点都认为,这些高大的建筑是法老的陵寝,而不是所谓的纪念碑或者是外星人留在地球的标记。金字塔的外形,以及它们反射阳光的本领,都展现出与太阳神崇拜相关的特点。在古埃及的文化里,法老是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言,埃及人有这种观念,自然就建造出了这种形象的金字塔。
传说中,埃及的工匠们在建造金字塔时具有十分高的热情,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正在建造的是能够决定他们的幸福的神的宫殿。不知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因为我们或许还可以假设,无论这些工匠对于修建金字塔有没有热情,他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是,这两种假设都证明了埃及国王具有绝对权威。在埃及,法老被认为具有神的属性,不存在世俗的法老,只有神圣的国王。所以,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不存在一部法典来规范世人的行为,法老即是神,神的话就是法律。
在古埃及的传说中,奥赛里斯是掌管冥界的神。他的弟弟赛特出于嫉妒杀死了他,并把他的尸体切成13块,扔进了尼罗河。奥赛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历经艰难险阻,寻回尸体的碎片,拼成了完整的奥赛里斯。伊西斯的忠贞感动了众神,让她受孕并诞下了荷鲁斯。荷鲁斯长大后,杀死了弑父仇人赛特,并成为传说中掌管人间的神。在古埃及人看来,奥赛里斯是他们的第一代国王。奥赛里斯能够死而复生,所以他成了冥神,统治着人死后的世界。他的儿子又成了人间的国王。荷鲁斯死后,后来到冥界取代父亲成为冥界的王,他就成了奥赛里斯,他的儿子则是荷鲁斯,这就形成了一个轮回。
所以古埃及人认为,法老活着的时候,就是荷鲁斯,是掌管人间秩序的神明。法老死后,就成了奥赛里斯,新的法老成了荷鲁斯。在这循环往复的轮回中,法老代表着人间和冥界的秩序。法老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他具有神的属性,是至高无上的。即便法老因为自身或其他的原因死亡了,新即位的法老依然掌握着王权和神权。这个观念在整个古埃及的历史中贯穿下来。古埃及人迷信来世,而法老是自然而然享有来世的,普通人如果想要得到永生,就要效忠王室。如果死后能够埋葬在王陵旁边,是一件莫大的幸事,即便不能葬身于此,在这里建一座墓碑也是很好的。
法老至高无上的王权是通过以宰相为首的官僚机构得到保证和加强的,因此这些官僚也被称作是“国家的管家”和“国王的耳目”。在宰相之下,有负责尼罗河上的运输事务的掌玺大臣,负责牲畜的蓄养和管理的赏赐大臣,负责掌管全国财政和征收赋税的财政大臣,年景不好时,财政大臣还要向地方分发种子和牲畜。中央以下,还有负责管理地方的各州州长和管理城市和村庄的市长。和其他国家发展的情况一样,各州州长通过聚集大量的钱财,得到更为强大的权力,到了最后,公然对抗中央政权。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古王朝的分裂和之后长达几个世纪的混乱来加以说明。到了中王国时期,埃及虽然得到统一,但是法老们再也没有恢复之前的权力。虽然法老依然被视为神的代理人,但是他们实际的权力是要和贵族分享的。正因为这样,中王国时期有时也被称作封建时期。
埃及文明的最后一大特征,是国家对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的绝对控制。当时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和私营企业的概念,但是与两河流域文明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国家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农业和手工业,同时还负责分配劳动所得。国库和政府的仓库里,谷物成仓、牲畜成群,布料和金属工具成垛。这些资料由国家分配,供给全国人民生活,也作为荒年的储备。埃及人说,所有人的食物都出自国王之手。除了缴税,每个村庄都要派出男丁参加强制性的劳役,而那些宏伟的金字塔,就是这些劳工们最有名的劳动成果。
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认知冲击,尤其是在处理“全球化”这个概念的起源时。它将全球化追溯到了比近现代更早的时期,甚至是地理大发现之前,通过对不同大陆间物种、病原体和技术传播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世界”模型。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力,是很多纯粹的历史学家难以企及的。我感觉自己仿佛拿到了一个上帝视角下的操作手册,能够看到那些微小的、看似不相关的事件——比如某种作物的引进、一种冶金术的传播——是如何像蝴蝶效应一样,最终引发了远方帝国的衰落或新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合上书本,望着窗外发呆,脑海中构建着古老的商队、远航的船只、以及那些在信息极度匮乏的时代里做出的重大决策。它成功地将历史从“过去的故事”转化成了“理解现在的工具”。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深度挖掘。它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敢于挑战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标准叙事”,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态度,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进步”与“文明”。比如,对于几次工业革命的阐释,书中并没有一味歌颂技术带来的便利,而是着重分析了其背后隐藏的能源消耗模式、阶级剥削的隐形化,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不可逆转的改变。这种反思性的叙事,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当下所追求的“高速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字的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层含义,偶尔还会遇到一些复杂的社会学或人类学概念,需要停下来查阅补充材料,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强迫你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睡前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集中精力去“解码”的文明密码本。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初读时有些让人感到挑战,它不像市面上那些为了迎合大众阅读习惯而写得轻松愉快的历史读物。作者的笔触是极其冷静甚至略显疏离的,仿佛一位俯瞰万古的哲人,用一种近乎诗意的但又极度理性的语言,描绘着文明的兴衰更迭。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文化交流和冲突时的那种克制感,没有明显的褒贬,只是呈现事实的复杂性。比如,当讲述丝绸之路时,它不仅仅是贸易路线的串联,更是疾病、宗教、艺术形式互相渗透的“动态网络”。读到关于不同文明在同一历史节点上,如何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是因为他们对“秩序”和“价值”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时,我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一条单向的、必然通往某个终点的轨道,而是无数可能性交织而成的巨大迷宫。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史学界的“黑洞”,吞噬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但回馈却是无尽的知识星辰。我本以为自己对世界历史的脉络已有所了解,毕竟也翻阅过不少通史类的书籍,但这本书的视角之宏大、论证之精微,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和帝王将相,而是将人类文明的演进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探讨了地理环境、技术进步、思想变革这三股力量是如何在不同时空下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特别是在论述农业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不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到了社会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不均的早期根源。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在相似的生存压力下,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和制度体系。读完之后,看待新闻报道里的国际冲突,我都能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迁徙路线和资源争夺的影子,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关联性,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人类“心智”演变过程的关注。它没有沉湎于宏大的战争叙事或政治斗争,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探讨抽象概念是如何被人类群体接受并内化为行为准则的——比如“契约精神”、“神圣性”、“集体身份”的构建。在描绘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时,作者巧妙地将考古发现与社会理论相结合,阐释了为何某些社会选择中央集权,而另一些则发展出分散的权力结构。这种从物质基础到上层建筑的递进分析,使得整个历史图景变得坚实而有逻辑支撑。我发现自己不再满足于表层的历史事件,而是渴望探究支撑这些事件的底层“软件”。这本书就像一个深邃的知识海洋,每次潜入都能带回一些闪光的、足以改变你看待世界的珍珠,但同时也让你意识到,自己对整个海洋的了解还微不足道。
评分不错,小孩喜欢看,内容丰富
评分纸质质感不是太好,内容感觉一般,不知道和上下两侧的比那个好
评分这书挺好,没有太多的图,看着舒服。唯一不好的就是物流包装,有个气泡袋包装也好。
评分买来闲暇之时读一读,等孩子再大点了,还可以给她讲一讲。很好啊
评分可以
评分好东西,女儿说好。
评分非常完美,很漂亮呀,给儿子买的假日礼物!很喜欢看!还会再来买的!
评分值得一读 从人类起源到现代的发展 概括了整个世界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