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道”只是停留于字面的解读么?“道”只是舞文弄墨时的引用么?“道”只是“国学”重要的关键词么?如此这般,“道”也就远离了人间烟火,也许,远离了老子的初衷。
问道,不仅是庙堂上的侃侃而谈,不仅是哲学层面的探究,问的是世间百态,问的是芸芸众生,接了满满的地气,问的是平凡的人和事。道的是众妙之门的解脱,道的是入世出世间的随意自如,道的还有轻松的人生、洒脱的生活。
问道,有恣意盎然的诗意,有滋润灵魂的清凉,用可以卸去精神重担的“无为”之手,轻巧地拨弄芜杂的“有为”人生。
内容简介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是雪漠的又一部文化力作,也是《雪煮《道德经》》系列的第一辑,日后将陆续推出第二辑、第三辑以及第四辑。在本书中,他没有延续一贯的对《道德经》作为学问进行注解的方式,立足于东方哲学却跳出东方哲学的研究框架,告诉人们如何“修道”。现代人远离“道”,而专注于“术”,这正是现代社会充满精神困惑和热恼的原因,《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证量,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本书旨在告诉人们如何将《道德经》“学以致用”,如何运用传统智慧,如何解决心灵问题,如何改善生命质量,如何改造命运,将哲学化为生活的方法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荣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奖项,连续六次获敦煌文艺奖,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代表作有西部小说系列:《野狐岭》《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深夜的蚕豆声》等;西部文化系列:《一个人的西部》《特别清凉》《光明大手印》《空空之外》系列等;诗集:《拜月的狐儿》;入选“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其“甘肃省优秀专家”“德艺双馨文艺家”“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等称号。
目录
为往圣继绝学(代序)
第一章
在有无生灭中,触碰众妙之门
第二章
无为中,看破分别的虚幻
第三章
窥破欲望,做生命的 王
第四章
湛然空寂,游龙画凤
第五章
在一叶一花中,默然起舞
第六章
无中生有,有中生妙
第七章
在无私的行为中,成就公心
第八章
圣人如水,滋润万物
第九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十章
圣人修炼的三部曲
第十一章
心中有 空 ,天地自宽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纷繁世界?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身心兼修
第十四章
用身心融入得道者的境界
第十五章
穿行于红尘的圣者
第十六章
融入虚静,以笃诚滋养人生
第十七章
如何治理家、国、心?
第十八章
守候大道,返璞归真
第十九章
探寻绝学无忧的秘密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看破随缘
第二十一章
恍惚无执中的光明历历
附录
揭秘内丹:揭露天机的道歌
后记
精彩书摘
最美的人生答卷
《道德经》还没讲完,书已经出版了第一辑。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该说的话还有很多,我会一点点写在接下来的书里。其中有一句话,我在这本书中说过,但下本书我也许仍然会说,下下本书或许还是会说。为什么?因为,这句话太重要了,却往往被人遗忘。
那么,我要说的到底是哪句话呢?
“研究文化最大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的话,文化的意义就很有限。”
“很有限”的意思是,它毕竟还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忽略有些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付出的努力,也不能忽略文化给人心带来的美好感受。在这个欲望泛滥的社会里,这种感受就像一桌肉菜旁边的好茶——你吃了过多的肉,正嫌油腻,别人突然给你倒了一杯好茶,你品了一口,隽永的茶香弥漫开来,化解了生命中所有的重浊。老子的智慧就是这样,它没有慷慨激昂、让你热血沸腾的味道,总是淡淡的,你心中的世界就像淹没在雾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你的生命也变得轻灵飘逸了。因为,有一种让你沉重的东西消失了,你的愁绪变轻了。这一点,跟佛教文化很像。
但是,这种感觉不管多么美好,多么清新,它也仅仅是感觉而已,是会消失的。你接触它时,会觉得世界变得很美,你发现了一种你经常忽略的美。但是,当你回到红尘生活,回到纷繁的世相之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时,你就会丢掉那种感觉。你会忘记你曾经发现的美好。这时,眼前的人不美了,眼前的世界也不美了,一切又变成了你过去所认为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没有学以致用。你把文化当成一朵美丽的花,品味它的清香,欣赏它的美丽时,你有了一份好心情,觉得云淡风轻,但是,当你转身离去时,这朵花——也就是这种文化——就从你的世界里消失了,跟你再也没有关系。这时,多好的智慧,多美的觉悟,都对你的生命起不了作用。它只是一朵盛开在你心外的“花”。
现在,很多人接触传统文化都像走马观花,他们不会把这朵花种在心里,不会把这种美变成自己的东西,让自己的心里也盛开一朵花。所以,他们永远只是“路过”而已,包括很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他们不管使出多大的力气研究那朵花,对它有多么熟悉,他们自己都不可能散发出花的芬芳。
所以,我每次展示东方哲学、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时,都会强调,它们只对真正实践的人有用。这种用,也许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但它会像一个小小的种子,在你的生命中生根发芽,总有一天,它会完全地绽放,让你的生命散发出一种独有的香气。
我希望,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也能这样。
不要走马观花地了解老子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让它解决你人生的难题,让你的心变得豁达一些,广阔一些,在充满欲望的世界里,发现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在这个充满喧嚣、繁忙的社会里,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宁的心灵空间,永远做自己的主人,拥有自己的灵魂,并且永远忠于自己的灵魂。
我讲《道德经》,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此。
文天祥从容殉国时,留下了一篇赞文,赞文上写道,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要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之书,所学的究竟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读好书,读圣贤之书,所学的正是圣贤的活法,让这种活法指导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对一种信念贯彻一生,让自己的灵魂有支点,让这个支点决定整个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文天祥因此而问心无愧。这就是古代哲人的气度。在名利诱惑和苟且偷生面前,他们可以坦然地选择死亡、接受死亡、面对死亡。在他们心里,能够真正将一种精神守候一生,也就如愿以偿了。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气度呢?
有些人觉得,传播这种美好是一种幸福,但事实上,承载这种美好才是最大的幸福。这时,你不但是美好的享用者,还是美好的创造者。
面对生命的叩问,文天祥最好的答卷是他自己,老子、庄子最好的答卷也是他们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我最好的答卷肯定也是自己。
那么,你有这样的追问吗?你会用这样的眼光观照自己的一生吗?如果会的话,你就能看到另一种风景,你对生命也会有另一种看法。
我所说的“另一种”,就是跟主流不一样的意思,它是你的世界观,是你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深深植入你生命的程序。当你的生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将智慧融入你的血液,变成你生命的本能时,你才有可能妙用它。
我写过一本书,叫《深夜的蚕豆声》,其中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西部人的独特之处,是表现在他们的起心动念之间的。比如,老顺很穷,但他知道了巴基斯坦人向他买鹰,是为了让鹰去运毒的时候,就毅然决然地把钱退还给人家,还协助公安粉碎了毒贩的阴谋。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就该这么做,他没有什么理念,也没有什么主张,也没啥贯彻一生的信念。但他的生命里,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程序,这就是文化。这文化,已成为老顺的生命本能。”
面对老子的智慧时,也是如此。
我之所以讲《道德经》,就是想保存一种属于我自己的解读。
我希望更多的朋友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老子,真正学会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改善自己的人生,在生命落幕的那一刻,能够交出一份相对完美的人生答卷。
其余的话,我会在后面的《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之二、之三、之四中贡献给读者。
——2016年11月5日定稿于沂山书院
……
前言/序言
代序
为往圣继绝学
雪漠
壹
2016年春天,我开始讲《道德经》,跟之前解读《金刚经》一样,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很久之前,我就想开一个国学讲堂,办一些公益讲座,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看过很多解读国学的书,虽然很好,但大多缺少了一种真正的、东方哲学的角度。就是将道理融入生命,将哲学化为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跟西方哲学是很不一样的。
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但生活中的他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和女学生爱得死去活来,比如对恩师胡塞尔忘恩负义,又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当了大学校长,因为诸如此类的行为,一些人非议他,觉得他的行为和哲学不一致,思想上很伟大,有些行为反而不如一般人。这就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不要求哲学家言行一致,但东方哲学有这种要求。东方哲学认为,你认可什么哲学、推行什么思想,就需要像你认可的那样活着,用你的行为来表达你的思想。比如,老子既然写了《道德经》,就必须骑青牛出关,如果他在官场或党校讲坛上讲《道德经》,人们就会觉得他很滑稽;庄子既然写了《逍遥游》,他就必须卖草鞋,他如果不卖草鞋,跑去当宰相,大摇大摆,装腔作势,别人也会笑话他;孔子推行“仁”,推行天下为公,就必须像丧家之犬那样,到处推行他的哲学。换句话说,你的生命必须和你的哲学融为一体。东方哲学关心的是人该怎么活,人为什么而活,人活着时应该在乎什么等问题。但是,很多讲国学经典的人,在这一点上,没有讲明白。
讲《道德经》的人数以千计,虽然都讲得很好,各有所长,但大多把《道德经》作为学问进行注解和讲解,我不想这么讲,我想讲的是传统智慧如何用,也就是如何解决心灵问题,如何改善生命质量,如何改变命运。有很多朋友对我说,雪漠老师,您讲讲《道德经》吧,您的《道德经》,肯定跟别人讲的不一样。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证量的东西,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您从修道的角度去讲,或许更能讲出老子的本意。当然,这只是他的看法。不管怎么样,我会讲出我独有的东西。在深解《金刚经》的时候,我称之为“为世界留下另一种解读”,对《道德经》的解读,其实也是这样。
贰
《道德经》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个字,很精炼,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不足,诸子百家的很多著作都是这样。那时写书要刻在竹子上,刻五千言就需要很长时间了,当时的学者作家们就没办法把文章写长,一般都写得非常精炼。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写得像《大漠祭》《猎原》《白虎关》那么长,上百万字,他得刻上多久才刻得完啊?所以,当时的学富五车,听起来虽然很多,但事实上,一车书也就一百来卷,不会太多的。这么小的篇幅之中,却涵括了那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精髓,这不能不让人敬畏。
《道德经》影响了诸多西方作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甘地和托尔斯泰等。托尔斯泰曾在很多作品中介绍过老子,尼采和黑格尔们对老子也非常敬仰和熟悉。海德格尔的哲学中也有《道德经》的很多痕迹,可见,他的思想与老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说,《道德经》是世界上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典籍,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奥地利、瑞士等国有很多人还把《道德经》送给女儿,作为结婚贺礼。
叁
关于老子,有很多谜团,他的姓氏就是其中的一个谜团。有人说他姓李,叫李耳,但这更像是代号,因为老子的耳朵很大,两耳垂肩,就像人们叫我大胡子一样;有人说他不姓李,姓老,叫老聃,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姓李的人;还有人说老子也不姓老,因为那个时代同样没有姓老的人,但《二十四孝》中就有个老莱子,他就是春秋时代的楚国人,他就姓老,有人认为,老莱子与老子就是同一人;甚至有人认为,老子不是一个人,而是好几个人的“集合体”,《道德经》也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几代人的思想结晶。答案到底是哪一个?说不清,没有人能证明,毕竟那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我更倾向于有老子这个人,世界也更倾向于有老子这个人……总之,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个谜团,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不过,我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他姓老还是姓李,并不重要,关于他的很多讨论到底答案如何,都不重要。真也罢,假也罢,都过去了。留下的只是他的著作,影响世界的,也是这些著作。如果没有这些著作,他姓什么叫什么,没有人会关心;有了这些著作,他姓什么叫什么,都没关系。因为,他的作品已经构成了他,《道德经》那短短的五千言,已经为他赢得了整个世界的敬仰,让他成了一个任何时代都忽略不了的伟人。
我常对学生们说,读好书,首先就要读老庄。为啥?因为你登上山顶,才能窥得万象。如果始终在山脚下转来转去,你一辈子都不会知道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什么书才是好书。我从小就读老庄,十八岁起,把《道德经》和《逍遥游》录在录音机里,当成我每日背诵的功课。每天早上起床,我首先会打开录音机,一边洗漱扫地,一边跟着录音背老庄。我当然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一切,更不知道有一天我会坐在这里,为大家解读《道德经》。
命运中有一些很奇怪的事情,你说不清。一个果子成熟之前,有很多小小的细节,都在促成它最后的结果。我的很多书都是这样出来的。一个因缘推动另一个因缘,最后就出了一本书。当然,出现这本书最早的缘起,定然是老子与尹喜——也叫关尹子——在函谷关的相遇。因为,如果没有关尹子的求道,就不会有《道德经》;有了《道德经》,但没有关尹子的传播,它也不会广传于世;没有《道德经》的广传于世,我就不会在十八岁的时候背诵《道德经》、从中汲取营养;没有当年在《道德经》中汲取营养的那段经历,也许我今天就不会解读《道德经》。那么,看了《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之后,读者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拭目以待吧。这至少说明,不管世界如何变幻,有些东西始终还是有意义的,它就是承载了真善美的行为。它是我们唯一可以在虚无中建立的存在,也是人类对抗无常的唯一方法。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老子和关尹子相遇的故事:“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过去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官”——相当于图书馆馆长——大概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周室诸侯开始争权夺势,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老百姓也不再尊重周天子了,老子知道周室将亡,于是辞官西去,途经流沙河,想沿着西域到印度去。过函谷关的时候,他遇到了辞官转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尹喜向老子求道,老子推辞了好几次,尹喜一再坚持,怎么都不肯放老子出关,于是老子便为尹喜传道,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列仙传》对此也有记录,还提到了“紫气东来”的故事:“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尹喜精通历法,善观天象,能知过去而见未来,还是个修道之人,懂得看气。有一天,他看到一片紫气冉冉而来,知道有高人来了。因为,据说气的颜色代表此人的功夫,气呈紫色,说明此人功夫很高。于是尹喜沐浴斋戒,迎候圣人。没过几天,果然迎来了骑着青牛的老子。关于这一点有一种说法:尹喜做了函谷关令后的某一天,观星象得知老子要来;还有一种说法:尹喜观星象知道有圣人西来,于是辞去大夫一职,转任函谷关令,专门在函谷关迎候老子。不管哪种说法才是真的,关尹子都确实在函谷关等到了老子,向老子拜师求法,随后老子写出《道德经》,再由关尹子广传于世。
关于老子后来的行踪,世人也有很多说法,甚至有人说老子继续西行,去了印度,收了释迦牟尼做弟子,《老子化胡经》就有相应记载。但这种说法不对,是道人杜撰的,他只是想显示道家的高明而已。不过,道家确实有一种东西跟佛家是契合的,非常了不起。本书侧重的正是这方面内容。《庄子·天道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最后回了故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鹿邑,离孔子所在的山东曲阜不远。据说,孔子还去拜访过老子,向老子求道。《吕氏春秋》《韩非子》《庄子》中都有记载。也许这种说法是真的。
至于老子是什么时候死的,说法也有很多,有人说不知所终,有人说九十一岁,也有人说一百多岁。《庄子·养生主》中还记载了众人吊唁时的情形。据说,当时整个村子的人都在痛哭,老人哭得像死了孩子一样,年轻人哭得像父母死去一样。老子的朋友秦佚来吊唁时,却干号三声就离开了。有人追上来问,你不是老子的朋友吗?怎么能这样吊唁呢?秦佚说,“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通祈)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帝者,天也)之悬解。”这句话说的是秦佚不伤心的原因,他认为,生也好,死也好,都是顺应自然,当你顺应自然的时候,哀乐的情绪就自然不能进入你的心。这是古人对治烦恼的一种智慧。
不过,也有人认为,上文谈到的老子,是另一个老子。人们更愿意接受一个出了函谷关,不知所终的老子。
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哲学思想,都能解决人的心灵问题、灵魂问题,甚至是命运的问题,但现代人大多不知道,远离“道”,而专注于“术”,正是现代社会充满精神困惑和热恼的原因。
就像《道德经》,虽然大家都知道它,但看过的人有多少?尤其在现代社会,有多少学者以外的人,会去研究《道德经》?有多少人会真正实践《道德经》里的智慧?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很多外国人从小就看《道德经》,黑格尔甚至称之为“真正的哲学”,还承认自己的很多思想都源于《道德经》。可惜,很多中国人对《道德经》也罢,对老子也罢,反而不甚了解。
肆
当然,我不会从哲学的角度解读《道德经》。一来,很多人都这么解读,不缺我一个,我只想讲一些别人没讲过的东西;二来,尹喜向老子请教的时候,不是求学,而是问道,也就是说,《道德经》是讲如何修道的。这是《道德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如果远离这个目的,我的解读也就没有意义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来了个客人,问你:“你学过算术吧?能不能告诉我一加一等于几?”你会怎么回答他?你会不会说一些天文学的知识?或是物理学的知识?还是哲学的思辨?不会。假如你这么回答的话,人家会觉得你很荒唐。所以,尹喜问道的时候,老子讲的也是修道的东西。我这次就想从这个角度入手,把修道的东西讲出来。我觉得,这可能更接近老子的本意。我也不去谈兵家的东西,虽然很多人都会读到兵家的东西。我只想从修道和妙用层面讲一讲《道德经》。
中国的道家文化太伟大了,老子真是功不可没。为什么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时,马上就成了中国重要的文化支柱呢?老子的传道起了铺垫作用。老子对“道”的表述,和佛教的“真如”“空性”非常相似。我上面说的,道家跟佛家契合的东西,也正是这一点。因为这种相似性,佛道后来浑然一体,佛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佛教中有“五级证道”的说法,其中包括资粮道(创造求道所需要的条件)、加行道(求真理所付出的劳动)、见道(看到道是什么、它在你生命中有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修道(慢慢保任见到的道)、无修道(在生命中证得道体)。这里的“道”,还有得道高僧的“道”,“平常心是道”,都源于老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可惜,道教现在鱼龙混杂、人才凋零,很少有人真正把道家文化传播开来、发扬光大。整个中国文化都是这样,其中也包括儒家文化。实际上,儒家和道家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不在佛家之下。世界之所以不了解它们,不是它们本身的问题,而是传播的问题。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师,但人们传播得不够,有时也太过于片面,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他们,也没有办法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比如道教,很多人对道教的传播都偏重于道术,像算命、阴阳、风水等,它们只是道教文化中的小术,属于道的妙用,还不是道体。道教有太多的好东西,后人都没有挖掘出来。现在的很多道书之中,很少见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要是没有修道,没有访道,也没有证道。他很难进入真正的道家和道教。道教和佛教一样,都是必须实证,才能真正进去、真正见道的。
中国传统文化太伟大了,它们可以铸就一个有智慧的、大写的、自在的、世界无法忽视的人。
很小的时候,我就亲近过道教,还经过了认真的修道,后来遇到佛教,觉得佛教更超越,就
老子的心事 雪煮 道德经(第一辑)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老子的心事 雪煮 道德经(第一辑)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