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收尾部分的处理,避免了常见的“圆满”或“突兀”的收场,而是留下了一种绵长的回味。作者没有试图给出一个关于上海未来的明确预测,而是将叙事的焦点定格在了2010年前后,那一刻的上海,正站在新的全球化浪潮的起点上,既承载着过往的厚重记忆,也充满了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憧憬与迷茫。这种恰到好处的收束,让读者得以将自己的思考与书中的历史脉络对接起来。全书行文如行云流水,结构严谨却不失灵动,大量引用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图片,起到了极好的佐证和渲染作用。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改变你对这座城市固有印象的力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上海的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城市生命力与韧性的生动教材。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它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个案之间切换自如,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信息过载的疲惫感。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指挥家,时而用磅礴的交响乐展现时代背景,时而又切换到一段悠扬的独奏,聚焦于某个特定人物或某个角落的小故事。例如,书中对某一时期新兴报刊文化兴盛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思想解放的早期火花如何在一个高密度的人口中心迸发,那种知识分子们在言论空间中小心翼翼地试探边界的场景,充满了张力。这种叙事上的灵活度,使得原本可能板滞的编年史变得如同小说般引人入胜。对于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通往理解特定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复杂性的桥梁,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经济数据或建筑变迁,作者也能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画面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引人注目,那种老照片的质感立刻将我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年代史梳理,毕竟跨度长达一百多年,信息量必然惊人。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没有陷入对政治事件的过度纠缠,反而将焦点精准地对准了这座城市的“呼吸”。我尤其欣赏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处理方式,比如对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交错地带的描述,那种仿佛能闻到旧时梧桐树下雨后泥土气息的文字,让我这个从未亲历那个时代的人,也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书中对不同阶层市民生活侧面的描摹非常细腻,从洋行的职员到码头上的搬运工,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立足之地,那种挣扎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心境,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个穿梭于旧上海街头的观察者,耳边是黄包车的铃声和不同口音的叫卖声,那种强烈的沉浸感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给予的。它不是在陈述历史,而是在重现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矛盾与魅力的上海灵魂。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上海的“身份认同”危机与重塑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冷静与洞察力。它不像某些地方志那样充满维护性的赞美,而是敢于直面这座城市历史上作为“他者”的角色定位,以及在不同政治气候下,这种定位如何被不断地被解构和重写。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分析部分,那些关于电影、文学和时尚如何从最初的模仿、吸收,逐步发展出具有鲜明上海烙印的“海派文化”的论述,极具启发性。这种文化上的内生性创造力,才是这本书成功捕捉到的城市精髓。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上海“做了什么”,更是在深究上海“如何成为自己”的过程——一个不断吸收外部养分,又不断试图定义自身的动态过程。这种自我审视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记录,上升到了对城市精神层面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现代化”这一概念在上海这片土壤上复杂裂变的深刻洞察。它没有用简单的“进步”或“落后”来标签化历史进程,而是细致地剖析了西方文明的涌入如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催生了摩天大楼和精致的西式生活,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失衡。书中对早期金融业发展和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崛起的论述,颇具学术深度,但表达上却保持了极强的可读性。它没有回避历史的灰暗面,比如对早期城市治理中的腐败现象和底层民众生存困境的描绘,这些毫不留情的揭示,反而让这座城市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处理转型期叙事的手法,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不断拉扯、重构身份认同的过程,被捕捉得极为精准。读完后,我对上海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那些光鲜亮丽的符号上,而是理解了它那建立在无数次碰撞与融合之上的复杂肌理。
评分下午下单,第二天早上就送到了,用硬纸盒装好不怕淋雨,很满意
评分印刷质量好,再现了上海的那一段历史,适合对老上海有兴趣的同学。京东半价活动时抢的,这价格相当不错了。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很不错的书,早想入手了,终于赶上减返了。
评分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有意思的书!旅行中经历痛苦、喜悦、激情、孤独,甚至死亡。1934年的上海大全()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指南之一。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中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上海19世纪中期到来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已经成功地在这片黄浦江边的淤滩之上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对于外国殖民者来说,上海最初是作为鸦片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的对于清政府来说,上海则标志着民族被奴役的屈辱。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在上海等地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他们后来竭力斗争以期甩掉的帽子。在过去的近170年间,虽然历经了外敌入侵、民族解放战争、内战以及自然灾害,上海始终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充满着相反相成的对立与矛盾。今天,正如对19世纪的冒险家和创业者而言的那样,上海依然是时尚、文化、商业和机会的代名词只不过,现代上海是由当代中国企业家和各方汇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国投机者所创造的。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现代中国形成的缩影。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编著者为上海这座极富魅力的城市提供了一部完美的视觉历史。当有一天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也许并不能从躁动、焦虑、疲惫、浮华的世俗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但它的确净化了内心的世界,让我更理性地看待生活。1934年的上海大全()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指南之一。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中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上海19世纪中期到来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已经成功地在这片黄浦江边的淤滩之上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对于外国殖民者来说,上海最初是作为鸦片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的对于清政府来说,上海则标志着民族被奴役的屈辱。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在上海等地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他们后来竭力斗争以期甩掉的帽子。在过去的近170年间,虽然历经了外敌入侵、民族解放战争、内战以及自然灾害,上海始终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充满着相反相成的对立与矛盾。今天,正如对19世纪的冒险家和创业者而言的那样,上海依然是时尚、文化、商业和机会的代名词只不过,现代上海是由当代中国企业家和各方汇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国投机者所创造的。上海1842-2010
评分从编纂此书的工作量来看,是一本伟大的作品
评分刘香成的视角的确独到,加上搭世博的顺风车,整合了许多官方未公布资料
评分喜欢大上海,喜欢石库门,喜欢外滩,通过这本书,看见以前的上海是多么大气,远东第一都市!以前的上海市正宗的移民城市!现在沦为2线城市了!
评分相当不错的一本书,比较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