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
“上海,是一个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反差的国际大都会。她俗艳,然而美丽;虚荣,但又高雅。上海是一幅宽广壮阔、斑驳陆离的画卷,中国与外国的礼仪和道德相互碰撞,东西方的好与坏在这里交融。”
内容简介
1934年出版的《上海大全》(All about Shanghai and Environs)是上海早的旅游指南之一。《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中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上海:19世纪中期到来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已经成功地在这片黄浦江边的淤滩之上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对于外国殖民者来说,上海初是作为鸦片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的;对于清政府来说,上海则标志着民族被奴役的屈辱。1842年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在上海等地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他们后来竭力斗争以期甩掉的帽子。
在过去的近170年间,虽然历经了外敌入侵、民族解放战争、内战以及自然灾害,上海始终是中国著名的城市,充满着相反相成的对立与矛盾。今天,正如对19世纪的冒险家和创业者而言的那样,“上海”依然是时尚、文化、商业和机会的代名词;只不过,现代上海是由当代中国企业家和各方汇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国投机者所创造的。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现代中国形成的缩影。《上海: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1842-2010)》编著者为上海这座极富魅力的城市提供了一部完美的视觉历史。
作者简介
刘香成(Liu Heung Shing),资深新闻传媒专家,著名新闻摄影记者。1951年生于香港,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1976年开始担任《时代》周刊摄影记者,1978年派驻北京。1981年进入美联社后,在全球各地任职。1997-2006年,先后出任时代华纳常驻中国代表中国区副总裁。2008年担任北京奥组委顾问,目前担任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策展人。他曾获得多项摄影类奖项,并于1992年获普利策奖,成为目前华人唯一获此殊荣者,并于2004年被《巴黎摄影》杂志遴选为当代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99位摄影师之一。著作包括:《中国:1976-1983》(China after Mao)(企鹅1983年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苏联:一个国家的解体》(USSR, the Collapse of an Empire)(美联社1992年版),以及《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China, Portrait of a Country)(塔森2008年版)。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英国著名艺术策展人和评论家,中国当代艺术史学家,她为各种期刊和展览图录撰写文章。著作包括:《艾未未》(Ai Weiwei)(斐顿2009年版)和《九条命: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斯卡罗2006年版,八艺区出版社2008年版)。她也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一书的合著者。目前她即将完成另一部著作《从撞击到盛行: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Bang to Boom: Chinese Art in the 1990s),该书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一个时期内起作用的各种力量。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借用这句话,可以说,上海是撬动中国的一个支点,因此,也是撬动中国和世界之问关系的一个支点。眼前这本摄影集,就是对这一撬动过程的片段纪录。”
——余秋雨
“150多年来,上海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想象。这本出色的画册用令人悲欣交集的影像抓住了城市演进的整个过程:暗涌的野心、可笑的投机者、东西方的较量,以及终,中国骄傲的现代表达。”
——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 英国《金融时报》集团公司中国
目录
余秋雨序
编著者的话
上海的故事
大事记
第一章 现代上海的诞生
第二章 南京政府“黄金十年”
第三章 兵临城下
第四章 信仰的跳跃
第五章 从样板到蓝图
第六章 迈向未来
摄影师小传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关于上海的神话在过去的168年里逐渐增加而广为流传,且完全不同于中国任何其他的城市。每一位对这个城市发表评论的作者不得不对她表示敬意。确实,人们很难抗拒这种冲动,上海的过去是如此的令人着迷。上海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能让每个人都会对其有自己的看法——即便仅仅是想象。她的浪漫堪比巴黎;特定时代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似有伦敦郊外的影子,又有欧洲装饰艺术的风格,以及利物浦码头的风采(外滩正是以此为样板而建);她有着高楼耸立的未来城市的风景,令人联想到纽约或者芝加哥;而她作为贸易港口则超过了新加坡、鹿特丹以及香港。上海散发着无法掩饰的魅力,令今天所有在这个城市居住或旅游的人都为之驻足流连。21世纪的游客可以证明,这样的驻足几乎是无法抗拒的。
地处东亚的上海拥有着异域情调,这是她额外的诱惑。如今,这种异域情调早已不是构筑在外国人的陈旧模式之上,而是为上海人自己所钟爱,并将它精致化、市场化。由此,上海的吸引力是如此的不同于北京。北京作为首都,常常与宏大图景,与意识形态相关联。如果说北京代表了现在的中国,那么上海则代表着未来。一位摄影师充满激情地称上海是“明日世界最重要的都市”。在中国,这种不同可能与天然的地域观念以及两地之间的竞争相关。北京作家老舍曾说,他不能爱上海,因为他心里有个北平。这暗示了对两个城市的感情可谓互不相容。一个更近的例子谈到两地差异的是当代舞蹈艺术家金星,她于2000年搬到上海,她说:“我是个非常生活型的人,如果在国内选择一个生活很舒适、很方便的话,上海是我的首选。而且上海是个非常女性化的城市,我所指的是城市的气候和她的气质都非常的有魅力,所以我选择了上海。北京像个老爷们,粗糙了一点,但是还是蛮有思想的,像中国的男人一样。”
前言/序言
《百年沧桑:中国近代都市的变迁与记忆》 引言:历史的十字路口,现代的诞生之地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坐标,而是将目光投向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那些作为时代缩影和转型枢纽的都市群落。我们探讨的是一座座城市如何在中国传统社会解构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双重挤压下,经历痛苦的蜕变、野蛮的生长,最终塑造出独特而复杂的现代性面貌。这些城市,是帝国衰亡的见证者,也是民族复兴梦想的试验田。它们承载着工业化初期的喧嚣与肮脏,也孕育着新思想、新阶级和新生活的萌芽。 第一部分:通商口岸的崛起与殖民遗产的交织(约1840s – 1910s)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及沿江口岸被迫开放的历史脉络。重点不再是单一城市的地理演变,而是“口岸”这一城市形态在中国腹地扩张的模式。 1. 门户的打开与空间的重构: 详细考察了早期租界的设立与扩张如何撕裂了传统的城市肌理。我们分析了“外人社会”与“本地社会”之间物理和心理上的隔离带如何形成,以及这种隔离如何催生了具有双重属性的城市空间——既是全球贸易的节点,也是主权沦丧的伤疤。涉及的案例包括但不限于早期广州、天津等地的开埠经验,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引入(如电报、码头、铁路的雏形)如何重塑城市功能。 2. 商业资本的渗透与社会结构的震荡: 探讨了早期外商和买办阶层如何通过控制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和现代运输业,迅速积累财富并挑战传统士绅的经济霸权。书中将分析这些新兴的商业精英如何开始介入城市管理和公共事务,尽管这种介入往往带有依附性和妥协性。对传统手工业作坊和城市行会的衰落与适应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揭示了早期城市无产阶级的诞生过程。 3. 法律、秩序与权力的多重界限: 租界内部的司法权、警务权与中国地方政府的管辖权之间的模糊地带,构成了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独特景观。我们审视了领事裁判权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冲击,以及中国官员在维护主权和应对社会动荡时所采取的复杂策略。 第二部分:国民革命与城市现代性的初探(约1910s – 1937) 辛亥革命之后,城市作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和新文化传播的媒介,其角色得到了显著提升。本部分关注国家权力重构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动向。 1. “模范”城市的蓝图与现实的张力: 考察了民国初期知识分子和规划者们对“现代化都市”的想象,包括市政建设的尝试、公共卫生系统的初步建立以及学府、医院等现代公共机构的集中。通过对比不同城市(如北京的政治中心化、上海的商业化扩张)的规划努力,展现了宏大愿景与地方资源、军阀割据等现实困境之间的巨大鸿沟。 2. 新文化的熔炉与社会风尚的变迁: 城市成为新思潮、新艺术、新生活方式的发源地。深入探讨了报刊、电影、戏剧等大众媒体如何塑造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和消费习惯。着重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青年学生以及新兴的职员阶层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模式和话语权争夺。 3. 工业化进程中的劳资关系与阶级冲突: 随着民族资本和部分外资的深入发展,城市中的工厂数量和工人规模显著增加。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城市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组织化努力以及他们与资方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这是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变化的关键一环。 第三部分:战争、占据与城市创伤(约1937 – 1949) 战火吞噬了大部分沿海和内陆的重要城市,这段历史揭示了现代城市在极端压力下的脆弱性与韧性。 1. 沦陷时期的城市生态: 描绘了被占领城市中,政治权力真空、经济崩溃以及市民日常生活的艰难维持。重点分析了物资黑市的繁荣、抵抗运动的潜伏以及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在“殖民”与“合作”之间的道德困境。 2. 战时的空间重组与难民潮: 战争导致了空前的内部迁移和难民潮,城市承载力面临极限。我们考察了城市周边环境的急剧变化、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地方政府在维持基本社会服务方面所做的抢救性工作。 3. 解放战争的遗产: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城市从军事目标转变为新政权的接管对象。本书分析了政权更迭时期,城市精英的流散与留存,以及新政权如何迅速介入城市管理,试图重塑其政治和社会面貌。 结论:遗存与展望 本书总结了近代中国城市在近一百二十年间,从传统市镇向现代都市转型的复杂路径。这些城市共同的命运是:在外部压力下被动开启现代化进程,在内部分裂中挣扎求存,最终成为承载新中国建设重任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它们留下的,既有清晰可见的西式建筑和现代基础设施的骨架,更有难以磨灭的社会阶层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持久张力。这些历史遗存,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当代中国都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