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自杀
超级星光大道
超大掏空案
小蒋逝世
麦当劳入侵
台湾的一月,当真是百花齐放,什么事都有……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记忆”这种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执着于探讨“人们是如何记住发生的这件事”的。书中有好几段篇幅,是纯粹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描写,那种跳跃的、碎片化的记忆片段,精准地还原了一个人在经历重大创伤后,大脑处理信息时那种不连贯和自我欺骗的状态。我记得有一个场景,描写了一场家庭聚会,表面上所有人都谈笑风生,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客套话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未被言说的情感张力,那种“说与不说之间”的微妙地带,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到那里时,我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那种凝固的、几乎要爆裂开来的压抑感。而且,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充满了实验性,它大量采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甚至略带粗粝的表达方式,与那种宏大的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感觉作者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记录者,而更像是一个亲身经历、正在痛苦挣扎的同伴,他的文字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原始力量,让你无法逃避地去面对那些复杂的人性幽暗之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困惑,也同时最着迷的一点,是作者对时间维度的处理方式。它似乎完全抛弃了线性的时间概念,而是将不同年代的事件和人物,并置于同一个叙事空间内进行对话和碰撞。你可能前一秒还在阅读关于二十世纪初的描写,下一秒就突然被拉回到作者写这本书时的当下感受,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流动的。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对于追求清晰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我承认,我有时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绘制一张“时间地图”,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一旦你接受了这种“时间的混响”的叙事逻辑,你会发现它带来了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历史并非终结,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在当下不断重演。书中对“重复性”的探讨尤其深刻,通过对比两个相隔甚远的事件中人物的相似反应,作者成功地揭示了一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难以摆脱的宿命感。这本书的结尾,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结论或希望,它只是将所有的线索轻轻放下,留给读者一个巨大而开放的空间去自行感受和填补,这种“不言而喻”的处理,比任何强行灌输的观点都更具力量和持久的回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带着复古情怀的字体排版,配上那种略显陈旧的纸张质感,让人一拿到手就仿佛穿越回了某个特定的年代。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幅手绘的插图,线条虽然粗犷,但却充满了故事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初读时,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论述,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然而,翻开第一章,我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家常的口吻,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的命运之中。比如,其中描绘的一个茶馆老板的日常,看似琐碎,却折射出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固化,那种微妙的张力,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更妙的是,作者在叙事中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当地的俚语和谚语,这些“土味”的表达,非但没有降低文本的格调,反而如同给朴实的食材撒上了一把独特的香料,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地道和富有层次感。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也极为精巧,看似松散的章节安排,实则暗藏着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引导着读者从纷繁的细节中,逐渐把握住事物发展的整体脉络,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惊喜不断。
评分从装帧设计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可以被珍藏的书籍。硬壳精装,纸张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对内容肃然起敬的感觉。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无论是文字的锐利度,还是那些历史照片的影印清晰度,都无可挑剔。那些黑白照片,仿佛能让人嗅到照片上留下的年代气息,细节处的颗粒感都被完美地保留了下来。这本书的编排思路很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正文-注释”结构,而是将大量的补充材料,如信件摘录、日记片段、甚至是法律文书的节选,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穿插在正文的页眉或页脚,甚至是作为独立的“插页”出现。这种“多媒体”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每当正文叙述到某个关键点时,突然跳出一个来自当事人的原始文本,那种冲击力是单纯的叙述无法比拟的。它让你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被整理好的故事,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档案室里,亲自翻阅着一手资料,进行着自己的历史构建。这是一种对读者智识的尊重,也是对“真相”本身的虔诚致敬。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比我想象的要高一些,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边喝咖啡边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探险。作者在文本中埋设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去细细揣摩,很容易就会错失掉很多精髓。比如,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特定颜色的布料,它在不同的章节里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人物命运的重大转折,初读时我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具描写,但经过几次反复琢磨,结合后半部分的内容,我才恍然大悟,那其实是作者用来影射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视觉符号。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解码”的过程,对我这种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迫使我不断地查阅补充资料,去核对那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书中所描述的偏差,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求知过程,反而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时而如同急流瀑布,信息量巨大,情绪饱满,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像退潮后的沙滩,留出大片的空白和留白,供人驻足、反思,整理思绪。这种动静结合的张力,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极具冲击力。
评分怎样了解一段历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从日子的角度去切入,于是有了这本《台湾的台》——从1月1日到12月31日的台湾“编日体”,记载台湾400多年的历史碎片的记忆。 台湾有很多沉痛悲伤的历史,也有很多开心快乐的过往;有好事,也有坏事;有当年的小事,但影响深远;也有当年的大事,但是早已被人遗忘…… 这些过往的有关台湾的人、事、物就在眼前,400多年恍如走马灯一般转瞬即逝。你刚上了舞台,就已经谢幕。 《台湾的台》以洗炼的形态,来承载台湾最恢宏的400年,以一种特有的人文关怀为那些珍视人性的真善美和人类价值的人们,守护着生命的源头和灵魂的中心。 查看全部 作者简介 到尾,既不姓“到”,更没有兄弟叫“从头”。宅男一枚,绝非日本货,正宗四川成都制造,专长是把四川话说成外国话。 1976年生于台北,2008飞来北京。在台湾时叫“外省人”,在大陆时叫台湾人。前台湾《FHM男人帮》杂志主编,现任“到尾帮”创意策书工作室主创。著有《干男怨女》一书。 怎样了解一段历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从日子的角度去切入,于是有了这本《台湾的台》——从1月1日到12月31日的台湾“编日体”,记载台湾400多年的历史碎片的记忆。 台湾有很多沉痛悲伤的历史,也有很多开心快乐的过往;有好事,也有坏事;有当年的小事,但影响深远;也有当年的大事,但是早已被人遗忘…… 这些过往的有关台湾的人、事、物就在眼前,400多年恍如走马灯一般转瞬即逝。你刚上了舞台,就已经谢幕。 《台湾的台》以洗炼的形态,来承载台湾最恢宏的400年,以一种特有的人文关怀为那些珍视人性的真善美和人类价值的人们,守护着生命的源头和灵魂的中心。 查看全部 作者简介 到尾,既不姓“到”,更没有兄弟叫“从头”。宅男一枚,绝非日本货,正宗四川成都制造,专长是把四川话说成外国话。 1976年生于台北,2008飞来北京。在台湾时叫“外省人”,在大陆时叫台湾人。前台湾《FHM男人帮》杂志主编,现任“到尾帮”创意策书工作室主创。著有《干男怨女》一书。 怎样了解一段历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从日子的角度去切入,于是有了这本《台湾的台》——从1月1日到12月31日的台湾“编日体”,记载台湾400多年的历史碎片的记忆。 台湾有很多沉痛悲伤的历史,也有很多开心快乐的过往;有好事,也有坏事;有当年的小事,但影响深远;也有当年的大事,但是早已被人遗忘…… 这些过往的有关台湾的人、事、物就在眼前,400多年恍如走马灯一般转瞬即逝。你刚上了舞台,就已经谢幕。 《台湾的台》以洗炼的形态,来承载台湾最恢宏的400年,以一种特有的人文关怀为那些珍视人性的真善美和人类价值的人们,守护着生命的源头和灵魂的中心。 查看全部 作者简介 到尾,既不姓“到”,更没有兄弟叫“从头”。宅男一枚,绝非日本货,正宗四川成都制造,专长是把四川话说成外国话。 1976年生于台北,2008飞来北京。在台湾时叫“外省人”,在大陆时叫台湾人。前台湾《FHM男人帮》杂志主编,现任“到尾帮”创意策书工作室主创。著有《干男怨女》一书。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在编写的过程中,我好几次流下了眼泪。台湾过去有很多沉痛悲伤的历史,自不必说,但有些开心快乐的过往,我总是忍不住去想。那时我亲爱的爷爷奶奶还活得好好的,他们那时在台湾的哪里呢?在做什么?也有去凑这样那样的热闹吗?他们开心吗?接着,我就很难不想到,他们从四川到了台湾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台湾,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开展新希望,否则时势比人强,越走越是尽头,到时候要转换就很困难了。
评分台湾的台 还没开始看
评分1976年生于台北,2008飞来北京。在台湾时叫“外省人”,在大陆时叫台湾人。前台湾《FHM男人帮》杂志主编,现任“到尾帮”创意策书工作室主创。著有《干男怨女》一书。
评分非常好看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凑单用的,还没读。应该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