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来新夏 著
图书标签:
  • 人物年谱
  • 历史
  • 传记
  • 文化
  • 近现代史
  • 中国历史
  • 人物
  • 史学
  • 参考工具书
  • 增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23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44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2
字数:1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叙录明末迄清末三百年间人物年谱,收录谱主1251人,叙录年谱1581篇。全书分为十卷,前八卷为书录,按年代编次,卷九为知而未见录,卷十谱主、谱名、编者、谱主别号索引。所著录者,除卷九,均为编著者经眼。著录内容包括谱主小传,年谱著录情况,年谱内容特色、价值等,十分丰富,一书在手,既可以指引门径,又有省却翻检之功。

作者简介

来新夏,1923年生,浙江萧山人。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曾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校图书馆馆长、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系系主任等职。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顾问、日本独协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南开大学教授、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学术团体职务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古典目录学、中国近代史、方志学和图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2002年获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年度“杰出贡献奖”、2003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术著作有《林则徐年谱新编》、《古典目录学》、《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近代史述丛》、《中国地方志》、《北洋军阀史》、《结网录》、《邃谷文录》、《三学集》和《清人笔记随录》等近30种。随笔集有《冷眼热心》、《路与书》、《依然集》、《邃谷谈往》、《枫林唱晚》、《一苇争流》、《且去填词》及《来新夏书话》等10余种。

目录

卷首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序言凡例
卷一 生于明卒于清人物
卷二 生于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人物
卷三 生于乾隆时期人物
卷四 生于嘉庆时期人物
卷五 生于道光时期人物
卷六 生于咸丰、同治时期人物
卷七 生于光绪元年至十九年前人物
卷八 生于光绪二十年后人物
卷九 知而未见录
卷十
1.谱主索引
2.谱名索引
3.编者索引
4.谱主别名字号索引
卷尾 原印本代序与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以外的、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历史研究、人物传记、年谱编纂等相关领域中,与您提到的特定书籍不重叠的深度内容。 --- 《帝国史镜:十八世纪欧洲权力格局的重塑与文化变迁》 本书聚焦于18世纪的欧洲大陆,一个充满矛盾与革新的时代。它并非仅仅是关于君主与战争的记录,而是深入剖析了“启蒙”思想如何渗透入政治结构、社会阶层乃至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之中,最终形塑了现代世界的雏形。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将政治事件、思想流变与社会经济的脉动紧密结合,展现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欧洲图景。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微观解构与重构 本书的首要目标是超越传统的“大人物传记”模式,深入探究18世纪欧洲“权力场域”的运作机制。我们审视了绝对君主制在实践中的局限性与适应性,特别是通过对普鲁士、奥地利和法国这三个核心国家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中央集权体制在面对地方精英、教会势力以及新兴商业阶层时的微妙博弈。 一、行政技术与官僚体系的“启蒙”实验: 详细考察了腓特烈大帝时期和约瑟夫二世统治下,国家机器如何试图通过“理性化”管理来提升效率。这包括土地普查的尝试、税收制度的改革,以及对司法体系的统一化努力。我们重点分析了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地方层面的阻力,例如贵族对“特权”的固守,以及农民对新式税负的抵触,这些“执行障碍”构成了理解该时期政治现实的关键。 二、议会、沙龙与公共领域的兴起: 不同于宫廷内部的密室政治,本书极为重视“公共领域”的勃兴。我们考察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成熟,它如何成为贵族与新兴金融寡头进行利益交换的平台。同时,对巴黎、维也纳等地的知识分子沙龙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学分析,探讨了这些空间如何超越了传统学术机构,成为跨越阶层传播政治哲学和社会评论的非正式权力中心。我们试图勾勒出,在印刷术与信件往来构建的无形网络中,何种“舆论”力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朝堂决策。 第二部分:思想的地理学与知识的传播路径 启蒙思想并非铁板一块,其在欧洲不同区域的接受程度、阐释方式乃至改造过程,展现出显著的“地理差异性”。本书致力于追踪这些核心观念的“迁徙史”。 一、苏格兰启蒙与实用主义的根基: 专门辟出一章研究苏格兰启蒙运动,它与法国启蒙的激进倾向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侧重于亚当·斯密、大卫·休谟等人的思想如何根植于商业伦理与社会经验,探讨了“道德情感论”如何为后来的经济学理论奠定社会学基础,而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性探讨。 二、启蒙的“边缘化”与保守化: 本书审视了启蒙思想在东欧和南欧的接受过程。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政治崩溃中,知识分子的“启蒙”如何未能挽救国家主权;而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大帝对伏尔泰的推崇,如何服务于“开明专制”的政治工具,以及这种“精英化的启蒙”与底层社会现实的巨大鸿沟。这部分内容挑战了启蒙运动的普适性叙事。 三、宗教改革的余波与世俗化的张力: 18世纪并非完全是理性的胜利。我们分析了天主教和新教在这一时期内部的复兴运动(如虔敬主义、贵格会运动),这些运动如何与启蒙的理性主义形成张力,并在民众层面保留了强烈的精神诉求,成为日后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潜在土壤。 第三部分:社会经济的转型与日常生活的印记 历史研究绝不能脱离物质基础。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对18世纪社会经济肌理的精细考察,探究物质生活变化如何塑造了新的社会认同。 一、农业革命与人口爆炸的互动: 详尽分析了新的耕作技术(如条田制改良、新作物的引入)如何提高了欧洲的承载力,以及这一人口增长在不同地区引发的结构性差异——在英国引发了早期工业化的驱动力,而在法国和意大利则加剧了对土地的竞争与社会不满。 二、消费主义的萌芽与阶层标识: 这是一个“物的时代”的开端。本书研究了咖啡、茶叶、蔗糖等“新奇商品”如何从殖民地进入欧洲,并迅速成为特定阶层身份的象征。我们考察了新兴中产阶级如何通过购买和展示这些商品,来构建区别于贵族和工匠的文化认同。从家具风格、服饰变化到饮食习惯的细微调整,都反映了社会地位的流动与重估。 三、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的重塑: 欧洲的城市在18世纪经历了显著的物理重塑。我们分析了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规划(如维也纳的环城大道)如何服务于君主的宏大叙事,以及工业化前夕,城市贫民窟的扩张、卫生条件的恶化,如何成为新的社会治理难题。通过对城市犯罪记录和慈善机构档案的分析,展现了“被遗忘者”在光辉启蒙叙事下的生存状态。 结语:通往革命的路径 本书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审视18世纪末期,上述所有结构性力量——政治僵化、思想激进化、经济不平等——是如何汇聚在一起,最终引爆了法国大革命。我们认为,革命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百年间结构性张力释放的必然结果。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幅详尽的、去中心化的18世纪欧洲历史地图,强调了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非仅仅关注少数关键人物的决策。 《帝国史镜》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新颖的理论框架,为研究18世纪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综合性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历史人物的整理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做到“增订”并体现出价值提升的却不多见。如果说初版已经是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这个“增订本”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是真正让我佩服的地方。这种修订工作,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校对,而是需要重新审视大量新出土的史料和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既有的框架之中。这种持续的打磨和完善,显示了作者对历史事业的长期承诺。它让我感觉,我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活的、不断生长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需要精确、权威的历史人脉和事件时间线索的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可靠的工具之一,其价值远超其定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补白”的书籍。很多通史类著作为了宏观叙事,总会舍弃一些看似边缘却很关键的信息点。这本工具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用一种近乎档案整理的方式,将这些“边角料”系统化了。我特别欣赏它在人物关系梳理上的细致程度,有时候一个跨越了三代人的家族传承脉络,通过这本书的梳理,变得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推手至关重要。它不像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传记合集,更像是一个高度浓缩、经过提炼和交叉验证的史料数据库。每一次翻阅,我都有种在历史迷宫中找到新的出口的感觉,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个领域的,当时感觉资料分散、不成体系,查找起来简直是灾难。直到我翻阅了市面上几本相关的工具书,才发现信息组织的方式对研究效率的影响有多大。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时间轴的构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生卒年份,而是巧妙地将人物置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交际网络之中,这种“见微知著”的手法,让我对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比如,它对某个小人物的记录,往往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主流圈子的动态,这种细节的捕捉非常到位。这种编排方式,真正体现了“知见录”的精髓——不仅是知道,更是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整合。对于想深入了解某个历史片段脉络的人来说,它提供了最好的导航图。

评分

阅读这类历史性著作,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生硬、晦涩的文风,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语言的驾驭能力却显得游刃有余。它的行文流畅自然,虽然内容密集,但却很少出现拗口的句式或过于学究气的表达。即便是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新手,也能相对轻松地跟上节奏。这种平衡的艺术非常难把握——既要满足专业人士的考据需求,又不能让普通读者感到枯燥。书中对一些争议性事件的处理也颇为得当,作者显然是秉持着谨慎的态度,提供了不同的观点供读者参考,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性的态度,反而极大地增强了其作为参考书的可靠性和包容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是一绝,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上就觉得是花了心思的。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墨迹清晰有力,即便是标注的小字也毫无费力之感。阅读体验极佳,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翻下去。设计上,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空洞,又给眼睛留下了呼吸的空间。而且,对于一部涉及如此庞大信息量的工具书来说,清晰的索引和目录结构是成功的关键。这本的目录设计得非常直观,查找起来非常顺畅,很多时候我只需要扫一眼就能定位到我需要的信息模块,这对于做研究或者只是偶尔查阅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也许封面设计可以再大胆一些,但话说回来,这种厚重的历史书籍,稳重内敛的风格或许才是最合适的。总之,从实体的角度来看,它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是值得收藏和常置于案头的佳作。

评分

很强大的一部人物年谱,厚重,极具购藏研读价值。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给个好评吧~

评分

建议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以上的人购买。

评分

很多年了,从他们认识起,从我认识他们起,始终这样。

评分

很好的一部工具书,但是感觉内容还是不是很全啊。

评分

来新夏先生一直是我尊重的学者,尤其是在版本目录学方面和谱牒学方面的造诣。这本书对于查阅清代人物的年谱资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收录非常全面,且有简明解题,是不可多得、常备案头的谱牒类工具书。

评分

京东送货及时,品相很好,反映不错!

评分

好书不多说,收了细细看!

评分

此书为查考近三百年人物的生平提供了全面宝贵的线索,研治清史、民国史的人应该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