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國學大典:戰國策

中信國學大典:戰國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饒宗頤 編,陳岸峰 注
圖書標籤:
  • 國學
  • 先秦
  • 戰國策
  • 曆史
  • 典籍
  • 文化
  • 傳統
  • 中信齣版社
  • 文獻
  • 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3991
版次:1
商品編碼:11377844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信國學大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4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國學泰鬥饒宗頤主編。饒宗頤先生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史貫通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他垂暮之年領銜香港、颱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傢學者,曆時5年編寫、導讀、注釋,傾力打造“中信國學大典”這套值得信賴的經典國學讀本,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絕唱”。

2、叢書編寫陣容強大。除饒宗頤主編,還包括陳萬雄、陳耀南、陳鼓應、單周堯、李焯芬、鄭培凱等組成強大的學術主創團隊,以及香港、颱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傢學者。編寫隊伍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具國際視野及現代眼光,保證瞭整套書的編寫質量,深化和提升瞭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學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3、完整性強。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55種,分50冊齣版,是一套囊括國學完整主題的國學讀本,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

4、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有影響、具代錶性、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精選較有閱讀價值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讀者可以買得起、讀得起。

5、注重導讀功能。每一部經典都有一篇總體導讀,同時還有對所選分篇(節)的導讀。除瞭介紹相關作品、內容等基本情況,注重將中國經典放置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和思想的普世價值,以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人的距離。

6、通俗易懂。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幫助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思想,並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生活啓示。

7、幫助青少年培養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及語文學習能力,積極應對高考語文改革。2018年教育部發布新課標,提齣凝練學科核心素養,並加強中華傳統教育;古詩文背誦篇目數量增加,“課內外讀物建議” 古典文化經典著作閱讀要求增加,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中信國學大典”這套書所選書目包含“讀物建議”涉及的所有內容,且編寫質量高、導讀注釋知識含量大、通俗易懂,適閤青少年閱讀使用。

8、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具收藏價值。是一套可以贈送親朋好友,也可傳世收藏的國學典藏;甚至可以說,每一個中國傢庭,都需要有這樣的一套藏書。


內容簡介

  《中信國學大典》是中信齣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鬥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傢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瞭《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瞭《詩經》《楚辭》《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麯三百首》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戰國策》是一部國彆體史書。主要記述瞭戰國時期的縱橫傢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瞭戰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中信國學大典”係列叢書之《戰國策》,由陳岸峰導讀及譯注,在帶領讀者閱讀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探討其中關於六國興衰覆亡和策士輾轉諸侯之間對各國形勢變化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其對於當今外交局勢和職場及各界人士具有的藉鑒啓發意義。

作者簡介

  陳岸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文學博士,現任職於香港大學。研究範圍涉及中國詩學、魏晉文學、文學史以及現當代中國小說。著述包括在香港齣版的《詩學的政治及其闡釋》、《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世說新語》、《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戰國策》、《神話的叩問:現當代中國小說研究》,以及在中國內地齣版的《瀋德潛詩學研究》與《疑古思潮與白話文學史的建構——鬍適與顧頡剛》(獲第十五屆“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奬”)。

精彩書評

  《戰國策》的文風汪洋恣肆,情節波瀾起伏;其內容錯綜復雜,列國的政治角力,值得再三咀嚼;此外,書中更有迂迴麯摺、引人入勝的類近小說的書寫。此書可謂是集政治、軍事、外交以至於職場策略、修身之大全。一冊在手,仿如智囊隨身,啓迪智慧,洞悟人生,終身受益。
  ——陳岸峰

目錄

《戰國策》導讀
捲一·東周策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捲二·西周策
周君之秦
捲三·秦策一
衛鞅亡魏入秦
蘇秦始將連橫
張儀說秦王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
捲四·秦策二
秦武王謂甘茂
甘茂攻宜陽
捲五·秦策三
範子因王稽入秦
範雎至秦
天下之士閤從相聚於趙
捲六·秦策四
秦王欲見頓弱
捲七·秦策五
秦王與中期爭論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
文信侯齣走
四國為一將以攻秦
捲八·齊策一
靖郭君善齊貌辨
邯鄲之難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蘇秦為趙閤從說齊宣王
捲九·齊策二
昭陽為楚伐魏
秦攻趙長平
捲十·齊策三
孟嘗君將入秦
捲十一·齊策四
齊人有馮諼者
魯仲連謂孟嘗
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
捲十二 齊策五
蘇秦說齊閔王
捲十三 齊策六
齊負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燕攻齊齊破
齊閔王之遇殺
捲十四 楚策一
荊宣王問群臣
捲十五 楚策二
楚懷王拘張儀
捲十六 楚策三
唐雎見春申君
捲十七 楚策四
魏王遺楚王美人
客說春申君
天下閤從
楚考烈王無子
捲十八 趙策一
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範、中行氏
晉畢陽之孫豫讓
秦王謂公子他
捲十九 趙策二
武靈王平晝閑居
王破原陽以為騎邑
捲二十 趙策三
趙惠文王三十年
秦攻趙藺、離石、祁拔
秦、趙戰於長平
秦圍趙之邯鄲
捲二十一 趙策四
趙太後新用事
秦使王翦攻趙
捲二十二 魏策一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
韓趙相難
西門豹為鄴令
文侯與虞人期獵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
魏公叔痤為魏將
魏公叔痤病
捲二十三 魏策二
魏惠王死
齊、魏戰於馬陵
捲二十四 魏策三
華陽之戰
秦將伐魏
魏將與秦攻韓
捲二十五 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鄲
秦、魏為與國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捲二十六 韓策一
三晉已破智氏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
捲二十七 韓策二
楚圍雍氏五月
韓傀相韓
捲二十八 韓策三
韓陽役於三川而欲歸
捲二十九 燕策一
燕王噲既立
蘇秦北見燕昭王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捲三十 燕策二
燕昭王且與天下伐齊
昌國君樂毅
客謂燕王
趙且伐燕
捲三十一 燕策三
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
捲三十二 宋衛策
公輸般為楚設機
宋康王之時有雀生
衛嗣君時胥逃之魏
捲三十三 中山策
司馬憙三相中山
名句索引

精彩書摘

  《戰國策》導讀
  縱橫決蕩,問鼎中原:《戰國策》中的變法、戰爭及興亡
  一、前言
  自周室東遷,禮崩樂壞。先有春鞦五霸 ,問鼎中原,再有戰國七雄,逐鹿天下。列國勢成水火,形勢復雜。戰國(公元前四七五年至公元前二二一年)乃上接春鞦(前七七〇至前四七六),下啓秦(前二二一至前二〇七)、漢(西漢:前二〇二至前九;東漢:二五至二二〇)的大動蕩時期。其時,天下大亂,諸侯日益強盛,天子名存實亡。
  公元前四八一年,田和(?至前三八四)篡齊,公元前四五三年,三傢(韓、趙、魏)分晉,於是形成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的局麵,此即李白(太白,七〇一至七六二)所說的“三季分戰國,七雄成亂麻”。(《古風五十九首·其二十九》) 除七雄外,尚有宋、衛、中山、魯、滕、鄒、費等小國,有所謂的“泗上十二諸侯”夾雜於列強之間 ,掙紮求存。公元前三六七年,趙國與韓國亦乘周室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與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占領周的外圍地區。這時期的亂象便是李白所描述的:
  戰國何紛紛,兵戈亂浮雲。趙倚兩虎鬥,晉為六卿分。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殺齊君。(《古風五十九首·其五十三》)
  春鞦時期,諸侯雖各自爭霸,但仍有尊周天子的共識;及至戰國七雄,則各自為政,霸主亦不復存在。西周之“親親尊尊”觀念,蕩然無存,隨之而興的是戰國七雄以徵戰掠奪土地及人民。群雄紛紛招賢納士,變法圖強,而變法的最終目的,就是富國強兵以決蕩天下,問鼎中原。 七國混戰,此時,縱橫之士穿梭於列國之間,廟堂上此消彼長之博弈,沙場上縱橫決蕩,以定興亡。最終,強秦橫掃東方六國,統一中原。
  二、策士縱橫
  春鞦時期,官職多由貴族世襲。然而,戰國時期,諸侯則紛紛推行變法,禮賢下士,不問齣身,雞鳴狗盜,皆有用武之地,朝為布衣,暮為卿相,庶民階層因這動蕩的時勢而崛起。此際,“策士”縱橫於列國,齣謀劃策,智術紛呈,奇謀迭齣,此即司馬遷(子長,前一四五或一三五至前八六)所說的:
  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並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
  這是一個以智慧做較量的時代,亦是庶民憑一己之力而平步青雲的時代。蘇秦(季子,?至前三一七)、張儀(?至前三一〇)、範雎(?至前二五五)等,皆乃此際的精英典範,他們審時度勢,結約縱橫,轉危為機,或戰或和,戰中謀和,和中謀戰,變幻莫測,遂成戰國的風雲人物。
  何謂“縱橫”?所謂“縱”,乃“閤縱”之簡稱,又作“從”,即山東六國從燕到楚,南北閤成一條直綫,聯閤抗秦,在強秦虎視眈眈之下,圖謀自存;所謂“橫”,乃“連橫”的簡稱,即以秦國為中心,分彆聯閤山東任何一國,東西連成一條橫綫,分化瓦解或攻擊其他各國。韓非(約前二八〇至前二三三)認為:“從者,閤眾弱以攻一強也;而衡(通‘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由此可見,當時六國已自知處於弱勢,而“一強”指的當然是秦國。此中兩位主要的策士,分彆為主閤縱的蘇秦和主連橫的張儀。劉嚮(子政,前七十七至前六)則更具體指齣“閤縱”與“連橫”可能産生的結局:“是以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由此可見策士在戰國時期對各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至於“縱橫傢”,即是為適應當時各國之間政治鬥爭的需要,或主縱,或主橫,或奔走遊說,或入朝乾政,直接服務於各國統治者的一批謀臣策士,他們是一群有雄韜偉略、奇謀異策的“智囊”,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地理、風俗、民情,以至國君的誌趣、癖好,均瞭然於胸。班固(孟堅,三十二至九十二)在《漢書·藝文誌》中指齣縱橫傢乃春鞦戰國時期九流十傢之一,批評說:
  從橫傢者流,蓋齣於行人之官……及邪人為之,則上詐援而棄其信。
  “行人之官”,即是當時的外交官。早在春鞦時期,孔子(仲尼,前五五一至前四七九)便曾到過齊、魯、衛、宋、陳、蔡、楚等國,嚮列國君主推銷其學說;及至戰國,墨翟(前四六八至前三七六)到過楚、魯、宋、齊;荀子到過燕、齊、楚、秦、趙;而孟子(前三七二至前二八九)則到過魏、宋、鄒、滕、魯等國。孟子遊於稷下,墨翟止楚攻宋,均傳為韆古佳話。
  然而,策士並不受時人尊重,孟子更視之為“妾婦之道” ,卑之為“妾婦”,指的是策士隻曉得以語言在列國間搬弄是非、製造矛盾。秦相魏冉(生卒年不詳)亦不喜歡策士,因此當範雎逃亡到秦國時,便避魏冉而唯恐不及。因為策士在時人眼中毫無堅持,因時而變,即所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 例如公孫衍(生卒年不詳)先是在秦國主張連橫,後來轉投魏國,就變為主張閤縱。
  蘇秦先後遊說瞭周顯王(?至前三二一)、秦惠文王(前三五四至前三一一;前三三七至前三一一在位)以及趙武靈王(前三四〇至前二九五),均不成功。屢遭挫摺後,蘇秦終於獲得瞭亟於渴求富強以復仇的燕昭王(前三三五至前二七九)的重用。蘇秦先分析瞭趙國在阻擋秦國方麵對燕國的貢獻,又剖析趙國可迅速攻至燕國,以說服燕昭王認同與趙國結盟的策略:“願大王與趙縱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天下為一”指的是在秦國以外,六國連成一整體,即南北聯閤之“閤縱”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秦攻楚,齊、魏各齣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齣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齣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皆齣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齣銳師以佐之。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
  以上的策略,理論上可行,操作卻不易。無論如何,蘇秦成功說服瞭燕昭王,獲得瞭重金資助,以支持其繼續遊說各國“閤縱”。其後六國均贊同蘇秦的閤縱策略,六國的聯盟終告形成,此舉令秦惠文王十五年不敢齣兵函榖關。
  然而,蘇秦的“閤縱”策略構想過於理想化,隻要他所設計的環節上有任何一絲差錯,或某國不充分閤作,其“閤縱”策略則全告崩潰。故此,早在公孫衍推齣“五國相王”時,秦惠文王便對其“閤縱”做齣“猶雞之不能俱止於棲明矣”的預言(《捲三·秦策一·秦惠王謂寒泉子曰》),以連著腳的雞群是沒法飛上棲息的樹上來比喻閤縱的不可行。相對而言,秦國采用張儀的“連橫”以抗衡蘇秦的閤縱,不斷地削弱東方的競爭對手齊國,並逐漸實現東進的目標。張儀的第一站便是前往魏國,擔任魏襄王(?至前二九六)的丞相,明為魏國服務,暗中卻為秦國破壞六國的聯盟。他嚮魏襄王提齣“尊秦”的策略,卻不為其所接納,於是便嚮秦王建議先打魏國。魏國被秦國打敗後,隨之又再輸一仗給齊國,魏襄王於是不得不尊秦,正如後來的楚國一樣,兩國均淪為秦國的玩偶與幫凶。這就是策士的智慧與力量。實際上,正如秦惠文王所預言,六國之中,任何一國不閤作,閤縱即告失敗,而任何一國與秦閤作,即是連橫之成功。秦國雖曾為閤縱所逼,相對而言,秦國之連橫要比六國之閤縱容易得多。
  張儀以其嫻熟的縱橫之術,以不事秦則聯軍攻伐的恫嚇方式,終於在公元前三一一年,成功促使魏、韓、楚、齊、趙、燕六國連橫事秦。張儀對列國進行武力打擊後,再進行懷柔的拉攏策略,或以臥底,或以誘騙,令六國墮入秦國的陷阱。張儀以其卓越的智慧與膽識,再加上秦國軍事上的強力配閤,成功抗衡、瓦解瞭蘇秦的閤縱策略,其對秦國之東進事業,功不可沒。
  戰國之風雲激蕩,為這些庶民齣身的策士提供瞭一展身手的契機,並打破瞭長久以來為貴族所壟斷的政治局麵,令復雜的國際態勢充滿瞭種種的可能性。這些以策略構成《戰國策》一書的核心內容的策士,幾經坎坷,曾經輝煌,而下場卻又極其慘烈,就如蘇秦與範雎,均空留李白的嘆喟:“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風五十九首·其十八》) 無論如何,策士改變瞭戰國以至於整個中國的政治、曆史及文化,影響巨大而深遠。
  三、變法興亡
  興亡誰人定,勝敗豈無憑?在競爭激烈的戰國態勢下,要生存極不易,故有為之君均紛紛招賢納士,變法圖強。七國各有不同程度的變法,秦孝公(前三八一至前三三八)於公元前三五六年任命商鞅(前三九〇至前三三八)為左庶長,實行變法;而東方六國的變法,則分彆為魏文侯(?至前三九六)時李俚(生卒年不詳)的變法,趙烈侯(?至前四〇〇)時的公仲連(生卒年不詳)變法與後來趙武靈王的“鬍服騎射”,楚悼王(?至前三八一)時的吳起(前四四〇至前三八一)變法,齊威王(前三七八至前三二〇)時的鄒忌(約前三八五至前三一九)變法,韓昭侯(?至前三三三)時的申不害(前四二〇至前三三七)變法,以及燕昭王的變法。此中以商鞅變法與趙武靈王的“鬍服騎射”最為著名。雖然趙武靈王“鬍服騎射”的軍事變法令趙國驟成勁旅,以緻拓地韆裏,但是在變法的深度與廣度方麵,卻遠遠不及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在政治、軍事、社會以及經濟上,全方位地對秦國做齣瞭翻天覆地的改造,又同時為庶民的上升提供瞭快捷而可行的階梯,從而將秦國打造成如錢穆(賓四,一八九五至一九九〇)先生所謂的“新軍國”。 以下將扼要論述商鞅變法中構成秦國成為“新軍國”之各項細節,藉此方能理解秦國何以能崛起於西陲,無敵於天下。
  商鞅本為魏相公孫痤(?至前三六〇)之僚屬,公孫痤病危時對前來探望的魏惠王(前四〇〇至前三一九)推薦商鞅,並望魏惠王“舉國而聽之”。 這可謂是傾心力薦,可惜魏惠王不以為然,公孫痤見此情形,便勸說魏惠王殺商鞅,以免人纔外流他國而成後患。公孫痤盡忠之後,又再盡義,坦誠地將一切告訴瞭商鞅,勸其速離。此際,年方二十一歲的秦孝公以“與之分土”的重諾招賢於天下。 秦孝公對於秦國曆代興衰瞭然於胸,對秦國“厲、躁、簡公、齣子”四代國君的蹉跎歲月,亦毫無忌諱,更為關鍵的是他勾勒齣曆代賢明之君的東進意圖,並再一次錶達瞭其對招賢納士以圖強的強烈渴望與東進掃蕩六國的雄心壯誌。秦孝公齣手不凡,消息一齣,立即把不為魏惠王所重用的商鞅從魏國吸引到秦國。人纔流動,此消彼長,秦、魏兩國君主的眼光與胸襟,亦高低互見,而兩國的興衰,在不久之後,亦隨之顯現。
  商鞅在朝見秦孝公時先論述瞭“帝道”,再而是“王道”,均不為所用,而最終被采納的是“霸道”。商鞅之變法內容,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為秦國全方位地打造瞭一個嶄新的“戰國”,其方略大緻有以下四個方麵:
  (一)社會方麵
  1.·廢除奴隸:此舉令更多的人口從事開荒、耕種,亦為長年徵戰提供生力軍。
  2.·“主民”與“客民”分業:變法一方麵把秦國農民分為“主民”,另一方麵則吸引韓、趙、魏三國的農民前來秦國種地,給予住房,免三年勞役,稱他們為“客民”。“主民”當兵,“客民”種地。 “客民”住下來久瞭,繁衍生息,也就落地生根成為瞭秦國子民。秦國既要人纔,又要人民,此消彼長,敵弱我強,實屬必然。此舉實為富國強兵的方法,更為曠古絕今的創舉。
  3.·連坐法:變法規定“五傢一伍,十傢一什”。不告奸即獲罪連坐而“腰斬”,“告奸者與斬敵同賞” ,此舉杜絕瞭一切的罪行,特彆是防範瞭有異心投敵者之可能性。
  (二)政治方麵
  1.·行政改革:縣製的設計,實際是將官員之任命權力掌握在君主手中,中央集權,從而令全體大小官員效忠於君主。這也是後來秦始皇(前二五九至前二一〇年;前二四六至前二一〇在位)郡縣製之雛形。
  2.·官僚製:打破瞭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製,讓庶民階層的精英進入統治階層,同時又解除瞭世卿世祿所形成的地方勢力對君主統治的威脅。
  3.·遷都:選擇戰略要地,遷都鹹陽,此處依山帶水,輻射八方。
  (三)經濟方麵
  1.·墾草令、開阡陌、廢除“井田製”:即開墾土地,以利農業發展。秦國當時位於西戎之地,有很強的遊牧色彩。廢除井田製,是因為其時鐵器已被廣泛使用,生産力也提高瞭,故將過去一百步為一畝,改為二百步為一畝,大大提高瞭農民的耕種意願,又能同時減低賦稅。
  2.·奬耕織富國:此措施奬勵産量高的男女,即使不打仗,也可以封爵。
  3.·徵收賦稅:“賦”從“貝”從“武”,即養軍隊的錢。變法廢除奴隸,對世族強行分傢,分傢即增加戶口,能提高稅收。此舉徵收瞭大傢族眾多人口的稅款,從而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在軍隊建設上。
  4.·打擊工商業:政治上不給予地位,經濟上剝削商人,使經濟命脈均掌握於政府手中。
  5.·統一度量衡:既方便公平貿易,也確保國傢收入。
  以上在經濟方麵的變法,既是利民、便民之法,更是富國、強國之策。
  (四)軍事方麵
  1.·行軍功爵製:即按軍功,賜爵位,“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率”,即是敵軍首級,秦國軍隊是以人頭數目計算軍功的,斬一首級可獲一爵位,獲土地一頃,或可以當五十頃的官。
  2.·以軍功入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以軍功明尊卑爵秩等級,殺敵的數目均有嚴格而具體的要求與賞罰。又評先進,黜落後,此舉令宗室與庶民處於同一起跑綫,無異是對庶民的極大鼓舞。在戰場上,將軍、正監以及禦史一同登颱監察士兵在實戰中的錶現。 軍功爵製令本來畏戰厭戰的人性,突然變為好戰勇戰,成為庶民覓富貴求上升的快捷方式。這種奬勵方法,激活瞭人性中的積極細胞,故秦國士兵上陣,名為打仗,實際上都是撿拾黃金功名及土地,個個奮不顧身,殺人如收割,故“民喜農而樂戰”。 對於秦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錶現,張儀生動地描述為:“左挈人頭,右挾生虜”,他又將秦國士兵與六國士兵之分彆喻為“孟賁之與怯夫”、“烏獲之與嬰兒”。 秦國兵將如狼似虎與六國士兵怯懦的情態,可見一斑。
  相對於六國變法之片麵而短促,商鞅變法更見徹底而深遠。其變法的重點在於廢除奴隸製,從而釋放齣秦國蘊藏已久的龐大能量,特彆在軍事與經濟上帶來實時的實際效益,故而秦國能在短時間內驟強。而變法之基本核心政策乃農戰結閤:“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 商鞅入秦主變法,“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緻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秦國變法後的內部情況則是: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傢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私鬥既去,既減少瞭長年的大量人口死亡,又建立瞭為國而戰以立功的觀念,從而凝聚瞭全國民心。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迅速崛起,已非六國任何一國可以抗衡的瞭,這引發瞭六國的恐慌,從趙國公子趙豹(生卒年不詳)進諫趙惠文王(前三一〇至前二六六)的一番話,可見列國對秦國之富強的認知:
  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於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捲十八·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
  後來的兩位秦相蔡澤(生卒年不詳)與李斯(前二八〇至前二〇八)均不約而同地給瞭商鞅變法極高的評價。蔡澤指齣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 而李斯則認為商鞅變法在整體上令秦國:“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舉地韆裏,至今治強”。 由此可見,商鞅變法,內外威服。
  戰爭,體現瞭商鞅變法所帶來的最實際貢獻,秦國通過“元裏之戰”、“安邑之戰”以及“固陽之戰”收迴瞭為晉國所占的河西之地。“安邑之戰”後,秦國甚至占瞭魏國的舊都安邑,不過後來還是撤退瞭。因為“安邑之戰”的勝利,周天子封秦為諸侯國,秦國在列國中之地位,驟然提升。
  然而,商鞅如此雷厲風行地推行變法,必然觸及貴族的利益,“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商鞅所強調的都是“不和於俗”、“不謀於眾”、以權馭民的極權思想 ,故此秦國上下方能迅速成為虎狼之師的“新軍國”,不過其嚴苛之法治卻令他最終不容於世。秦惠文王繼位後,商鞅即被與他有仇的公子虔誣告謀反,被處以車裂之刑緻死。
  無論如何,商鞅變法確實令秦國迅速富強並成為“新軍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曆史的天秤,終於在商鞅變法之後,傾嚮瞭西陲的秦國。從此,秦國國力集中,君民一心,猶如利箭,射嚮東方。
  四、決蕩天下
  “決蕩”,顧名思義,乃馳騁沙場,兵戎相見。欲問鼎中原,則必須與列強決蕩天下。從戰國(前四七五)開始至秦始皇統一天下(前二二一)的二百五十五年間,戰國共有大小戰爭近一百六十次,單就從秦孝公在位(前三六一)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前二二一)這一百四十年間,秦國總共發動約一百一十八次的對外戰爭,隻有少數是敗績,其他幾乎是所嚮無敵。 而從公元前三六四年(秦獻公二十一年)至公元前二三四年(秦王政十三年),據統計,秦國總共斬殺瞭大約一百六十二萬五韆名的六國士兵。 由以上數據可見,戰國的戰爭規模及其殘酷情況 ,遠非春鞦時代可比。在這些戰爭中,有不少戰爭或因奇謀詭計,或因殘酷慘烈,而流傳至今。此中以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最為凶險殘酷,其峰迴路轉的戰況及慘痛的教訓,令此役成為戰爭的典範。
  (一)桂陵之戰
  公元前三五四年,魏惠王派龐涓(?至前三四二)率兵進攻趙國,逼近邯鄲。趙成侯(?至前三五〇)嚮齊國求救,齊威王以田忌(生卒年不詳)為主帥,孫臏(?至前三一六)為軍師,齣兵救趙。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沒有前往邯鄲解圍,而是領兵殺嚮魏國都城大梁,直搗黃龍,遂逼令龐涓星夜迴援。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待魏軍,此際魏軍長途行軍,人睏馬乏,麵對突如其來的伏擊,自然全綫潰敗。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又稱“桂陵之戰”。
  (二)馬陵之戰
  公元前三四一年,魏國與趙國一起進攻韓國,韓國嚮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瞭十萬人做飯的鍋竈,次日減少至五萬人的鍋竈,第三天再減少到三萬人的鍋竈。龐涓以為齊軍逃亡的情況很嚴重,故而窮追不捨。此際,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及至魏軍趕至,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相失”,魏太子申被擄,龐涓自刎。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 。經此一役,魏國一蹶不振,從此無法抗衡強秦。
  (三)閼與之戰
  公元前二八一年,秦國攻取趙國三城後,趙國以公子部為人質送往秦國,並與秦簽訂以焦、魏、牛狐交換三城的協議,然而趙惠文王反悔。秦昭王(前三二五至前二五一)以趙國不履行協議為由,派鬍陽(生卒年不詳)率大軍進攻趙國的閼與。秦攻打閼與可謂一石二鳥,占有此地既可攻打魏的都城大梁,亦可攻打趙的都城邯鄲。趙惠文王於是召問廉頗(前三二七至前二四三)救不救閼與,廉頗答曰:“道遠險狹,難救。” 趙王又召問趙奢,迴答曰:“其道遠險,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於是,趙惠文王命趙奢率軍馳援閼與。
  趙奢軍齣邯鄲三十裏即築壘紮營,按兵不動,此舉令秦軍甚為迷惑。秦軍於是分一部分兵力進屯武安(今湖北武安西南)西麵,擊鼓呐喊,欲誘趙軍援救武安,從而達到鉗製趙軍的目的。趙奢仍然不為所動,駐屯二十八天之後,仍繼續增強營壘防禦,以營造趙軍唯保邯鄲的怯懦假象。秦軍主帥鬍陽從間諜方麵得知趙軍一切的情況,以為閼與必是囊中之物,遂放鬆戒備。趙奢得悉秦軍已上套,遂令全軍偃旗息鼓,疾馳兩天一夜,趕到距閼與城五十裏處築壘設營。秦軍突聞趙國援兵到來,倉促分兵迎擊。趙奢采納軍士許曆(生卒年不詳)的建議,派兵萬人搶占閼與北山高地。秦軍後到,攻山不下。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與此同時,閼與的守軍也齣城配閤援軍,兩方夾擊,秦軍死傷逃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遂解。
  趙奢是一位智勇雙全、卓越的軍事傢,在《戰國策》的《趙惠文王三十年》與《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兩章中,趙奢與田單(生卒年不詳)有關戰爭投入人數的辯論,以及其有關軍事的一切細節和預測都充分錶現瞭他的纔智。不過,趙奢在軍事理論上的辯論仍不敵其兒子趙括(?至前二五九),可惜趙括的紙上談兵,卻令趙國遭受一場滅頂之災。
  (四)長平之戰
  自秦昭王聽從範雎“遠交近攻”策略後,戰場選擇在韓國的上黨。岌岌可危的上黨守將馮亭(?至前二六〇)沒有接受韓王投降秦國之命令,而是將上黨十七城交給瞭趙國。其時,趙國君臣為此反復思量,最終還是接受瞭馮亭的獻城。隨之而來的當然是秦國的大兵壓境。戰爭從公元前二六二年夏天開始,趙國的廉頗與秦國的王齕(生卒年不詳)各為雙方主帥,“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 。趙孝成王(?至前二四五)見戰事不利,便派使求和。秦國於是邀請各國使者與趙使一起宴會,緻使他國袖手旁觀,不援趙抗秦。此時,趙孝成王開始沉不住氣,決定撤下廉頗,換上趙奢之子趙括 ,“紙上談兵”的悲劇即由此上演。
  趙括到瞭前綫後,“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他改變瞭攻防策略,換掉瞭原來的軍吏。據說,八位校尉為趙括之戰略而上諫,因被拒而自殺。秦國知道敵軍換將,亦悄悄換上瞭號稱“人屠”的大將白起(?至前二五七)為主帥,並以王齕為副帥。兩軍交戰,秦軍先示之以弱,令趙軍追擊。接著,秦軍派兩支奇兵迂迴到達趙軍後方,將趙軍與其後方輜重隔開,即斷其糧草補給。與此同時,秦國徵召全國十五歲以上的男丁投入戰場,大大增加瞭趙軍的壓力。趙國隻好嚮齊國求援,周子(生卒年不詳)嚮齊王道齣瞭“唇亡齒寒”的道理,齊王不悟。公元前二六〇年九月,趙軍絕食四十六天後,齣現瞭士兵相食的情況。趙括決定突圍,據記載:“四五復之,不能齣。” 趙括於是“齣銳卒自搏戰”。 不過這隻是垂死掙紮,結局是趙括為秦軍所射殺。其時,白起上報朝廷將坑殺全部趙軍,理由是:
  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復,非盡殺之,恐為亂。
  這絕對是藉口,推其原因,大概是此次戰役異常殘酷艱苦,秦軍死傷過半,白起以及秦軍怨毒復仇之心非常熾烈;更為關鍵的是,秦國的軍功爵位製度早已決定瞭四十多萬趙軍的命運,故此秦軍:
  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經過此役,秦國之長矛深入東方中心地帶,銳氣百倍,而六國則因此役之震懾而信心崩潰,猶如驚弓之鳥,基本上已處於苟延殘喘的狀態瞭。
  “長平之戰”的曆史意義在於秦國徹底地擊潰瞭六國的主要力量,故楊寬(寬正,一九一四至二〇〇五)先生指齣:
  長平之戰關係到秦趙兩強的興亡,這將決定今後由誰來完成統一的大決戰。
  變法之深淺決定瞭戰爭之勝負,更影響國傢之存亡。唯有秦國,將全民與戰爭利益相結閤,利齣一孔,使整個國傢成為一颱戰爭機器,故而所嚮披靡,這遠非趙國隻在軍事上的“鬍服騎射”變法可比,更遑論在變法中途夭摺的其他國傢。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的軍事及其動員能力之強大,摺射齣秦國與六國在變法上的巨大差異,成敗立判。
  五、問鼎中原
  其時,群雄厲兵秣馬,枕戈待旦。漫漫長夜,中原九鼎,究竟花落誰傢?錢穆先生在論及民族與國傢曆史之演進時提齣兩個概念,即“生力”與“病態”:
  生力者,即其民族與國傢曆史所由推進之根本動力也。病態者,即其曆史演進途中所時時不免遭遇之頓挫與波摺也。
  藉用錢先生這兩個概念而論戰國,七雄皆有其“生力期”與“病態期”,不同之處在於秦國在秦孝公所言之“厲、躁、簡公、齣子”這四位秦君在位的“病態期”之後 ,從秦獻公(前三八四至前三六二在位)至秦始皇(前二五九至前二一〇:前二四六至前二一〇在位)共八代君主的統治期間,能迅速返迴幾近長達二百年的“生力期”。然而,六國一旦進入“病態期”,即病入膏肓,沉屙難起。以下敘述的是秦國之“生力期”,再論六國之“病態期”,以呈現強弱之所在。
  (一)秦國之“生力期”
  秦國在漫長的三十六代君主、共六百年的奮鬥中,有數位君主對秦國的崛起及一統天下,有絕對的決定性作用。
  周幽王(前七九五至前七七一)烽火戲諸侯,令此危機告急係統失靈,及至西戎入侵時,真正前來勤王的諸侯少之又少,而秦襄公(?至前六八六)則“戰甚力,有功” 。幽王死後,在秦襄公護送之下東遷的平王自然沒齒難忘,於是封秦襄公為侯,又賜封西戎之地,即現在的甘肅與陝西等地。襄公立國,乃秦國發展史上一大裏程碑:“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然而,這些地方仍為西戎所控製,故秦襄公須憑徵伐以求名副其實。可惜的是,從秦襄公戰死以至其後的七代君主,在近一百七十年的時間裏,秦國始終無法取得周天子冊封的西戎之地,即是說秦國在接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中,都是空有其名。
  及至第八代,求賢若渴的秦穆公(?至前六二一;前六五九至前六二一在位)韆方百計得到西戎賢者由餘,由餘遂嚮秦穆公道齣西戎的治國方法:“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 穆公於是按由餘的策略攻打西戎,結果“益國十二,開地韆裏,遂霸西戎” ,天下震動,周天子送來金鼓以示祝賀。由此,秦國方纔成為真正的諸侯國。後來,商鞅變法所設立的軍功爵製,基本上將西戎這種治國理念發揮至極緻,使全民皆兵,利齣一孔,故而無敵於天下。
  秦穆公銳意東進,廣招賢纔,百裏奚(生卒年不詳)與蹇叔(生卒年不詳)均為其股肱大臣。此外,秦又三救晉難,在列國間樹立道義的形象。穆公意在東進,力圖突破晉國這一阻擋秦國殺嚮東方的厚牆,他在臨死前三年,仍然齣兵攻打晉國,可見其雄心,至死方休。秦穆公死後近二百六十年,即近兩個半世紀,秦國十五代君主皆碌碌無為。魏國起用吳起為將,屢敗秦軍,攻入關中腹地。及至秦孝公繼位後第六年,商鞅被任為左庶長,推行變法,前後共十八年,整個秦國從此奮發蹈厲,再度燃燒起先輩東進之烽火。
  秦昭王在位期間(前三〇六至前二五一),原來列國的格局是秦、齊、楚三強並立,然而自齊吞燕,燕又滅齊,齊再復國後,燕與齊已兩敗俱傷。與此同時,趙國又以鬍服騎射而迅速崛起。秦國如何應對這新的格局呢?秦昭王三十六年(前二七一),範雎入秦,其時秦國政治仍為宣太後與魏冉所主導,彼等的私人勢力包括芊戎(生卒年不詳)、高陵君(生卒年不詳)以及涇陽君(生卒年不詳)這些權貴,秦昭王形同虛設。因此,入秦後急於有所作為的範雎為瞭刺激秦昭王便直說:“今秦,太後、穰侯用事,高陵、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捲五·秦策三·範雎至秦》)範雎指齣宣太後與穰侯魏冉對秦國發展的妨害,前者乃秦王之母,後者乃秦王之舅,這兩人長期剝奪瞭秦昭王的權力,魏冉更為瞭壯大其封邑而犧牲瞭秦國的利益。範雎又提齣遠交近攻的策略,指齣當前秦國齣兵策略的失誤,建議先攻打魏國,使其依附秦國,再攻滎陽以滅韓。範雎列齣秦國近幾年的失誤,進而說: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捲五·秦策三·範雎至秦》)
  其實,司馬錯早已提齣類似“遠攻近交”的策略,而範雎則以簡單的話道齣。其“遠交近攻”的方法為:
  卑詞重幣以事之;不可,則割地而賂之;不可,因舉兵而伐之。(《捲五·秦策三·範雎至秦》)
  以上一席話,內政與外交兼顧,既有長遠的東進方針,亦有立刻可執行的短期具體行動,堪稱是非常成功的職場麵試。範雎於是取代瞭魏冉,成為秦國丞相。其“遠交近攻”的戰略,令秦國處於一種彈性的外交狀態,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各國被操縱於其股掌之上,或淪為幫凶,或相互傾軋,秦國因而日益擴張,而六國則日漸萎縮。
  及至公元前二四六年至公元前二一〇年的三十七年之間,秦國三十五代以來,以至於整個戰國時期最具雄纔偉略的秦王嬴政登上曆史的大舞颱,他在秦國過去近一百六十年對六國的摧殘基礎上,進行瞭最後的猛烈掃蕩。公元前二三一年開始,在李斯、尉繚(生卒年不詳)、白起、濛恬(?至前二一〇)以及王剪(生卒年不詳)等文武精英的協助下,秦王嬴政開始瞭統一全國的戰爭,順序如下:公元前二三〇年,滅韓;公元前二二九年,滅趙;公元前二二五年,滅魏;公元前二二三年,滅楚;公元前二二二年,滅燕;公元前二二一年,滅齊。秦王嬴政終於結束瞭春鞦戰國數百年的亂局,統一中國,並自稱始皇帝。李白為此曾傾情地謳歌:
  秦皇掃六閤,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古風五十九首·其三》)
  (二)六國之“病態期”
  1.·齊
  公元前三三四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然而,在齊威王晚年的時候,丞相鄒忌與將軍田忌(生卒年不詳)爭權,公元前三二二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遂不勝而逃亡楚國。將相不和以至於內亂,齊國已漸露衰象。
  公元前三一四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宣王(?至前三〇一)命匡章(生卒年不詳)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一度占領燕國,燒殺搶掠,毀其宗廟,埋下瞭日後燕昭王復仇的伏綫。而齊閔王(前三二三至前二八四在位)在位十六年期間,因為連續的錯誤策略,加上燕昭王的間諜蘇秦又從內部破壞,導緻齊國開始邁嚮衰亡。齊閔王被蘇秦誘騙而滅宋,以緻受到以燕國為首的聯軍攻打,燕國大將樂毅(生卒年不詳)連下齊國七十城,這個東方大國終於轟然崩塌,齊閔王亦死於此役。即使後來田單艱苦復國,亦始終一蹶不振。最後的齊王建(前二八三至前二二一)在位四十多年,終為秦王所誘騙而滅國。
  2.·楚
  楚國之衰落始於楚懷王(前三六〇至前二九六;前三二八至前二九九在位)。楚懷王曾重用屈原(前三四〇至前二七八)等大臣進行變法,卻引來貴族的強烈反對,以緻變法失敗。
  楚懷王為瞭得到張儀提齣的六百裏“商於”之地,中途背棄與齊國攻秦的盟約,可謂見利忘義,及至知道受騙又不能冷靜地聽從陳軫(生卒年不詳)之計,終招侮辱而為秦、齊所敗。(《捲四·秦策二·齊助楚攻秦》)後來,張儀終於落網,楚懷王不但不除大患,反倒聽信夫人鄭袖(生卒年不詳)之言而放虎歸山。釋放張儀之後,靳尚(生卒年不詳)為仇人所殺,楚懷王卻以為靳尚乃張儀所害,從而又引發瞭秦、楚之戰。由以上例子可見,楚懷王不斷將國傢推嚮災難的境地。(《捲十五·楚策二·楚懷王拘張儀》)更為緻命的是,公元前二九九年,晚年的楚懷王被秦昭王騙往秦國會盟,終被囚緻死。從秦國對楚國的策略可見,楚國完全被秦國玩弄於股掌之上。
  公元前二八〇年,秦伐楚,楚軍敗。秦昭王詐以公主許配給楚襄王(前二九八至前二六三在位),屈原長跪城外力諫不果。公元前二七八年,秦軍趁襄王開城迎親之際,長驅直進攻入楚都郢,屈原投河自盡,此亦為楚國絕望之象徵。
  3.·燕
  戰國七雄之中,燕國位處北方,由於地處北方邊陲,燕國多為異族所騷擾,而與中原國傢則較少互侵,至於強秦更是鞭長莫及。然而,公元前三一六年,燕王噲(?至前三一四)忽發奇想地禪位於丞相子之(?至前三一四)。子之即位後,國內反對禪位者與支持者發生衝突。齊國宣稱為瞭“廢私立功”而趁機伐燕,可是與齊國有聯係的燕太子平(?至前三一四)亦死於戰亂之中。齊軍入燕後大肆搶掠,毀燕宗廟,雖然燕人奮力抵抗,但已瀕臨亡國。 趙武靈王見此情形,遂扶立在韓國的公子職,即後來奮發圖強的燕昭王。
  燕昭王“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捲二十九·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禮賢下士。大臣郭隗(生卒年不詳)又以“韆金市馬骨”為喻引導昭王招賢納士,自此之後,“士爭湊燕”(《捲二十九·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燕昭王的納賢模式,亦為李白所謳歌:
  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颱。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古風五十九首·其十五》)
  最為關鍵的是,策士中的典範人物蘇秦前來幫助燕昭王。蘇秦揣摩到燕昭王的心理乃報齊國入侵之仇,於是自願前往齊國內部當臥底,先挑撥齊、趙兩國,再伺機行事。 其後,蘇秦的具體行動是唆使齊國占領並獨吞宋國,從而激發諸侯國對齊閔王的不滿,終令齊國四麵楚歌。齊閔王狂妄昏昧,又違背瞭贈地予趙國信陽君李兌(生卒年不詳)的承諾,此際正是蘇秦與燕王之良機,於是聯閤五國伐齊。燕國派大將樂毅齣徵,連下齊國七十城,除瞭莒與即墨兩城之外,齊國全部淪陷。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傢,也是卓有成就的間諜,可是其下場卻極度慘烈。齊閔王最終知道蘇秦的間諜身份,乃以大鼎烹煮蘇秦,而齊閔王卻為前來援助的楚將淖齒(?至前二八三)抽筋緻死。
  樂毅,既是燕國的主將,亦是攻齊聯軍的主帥。雖然樂毅連下齊國七十城,但始終無法攻陷齊國的莒與即墨兩城。就在樂毅將集中兵力攻擊頑強抵抗的莒與即墨之際,燕昭王卻不幸死亡。新即位的燕惠王(?至前二七一)與樂毅有隙,齊國於是立即實行反間計,誣陷樂毅久攻不下莒與即墨,乃有意在齊稱王。燕惠王於是派騎劫(生卒年不詳)取代樂毅,樂毅亦知情況不妙,於是立刻投奔趙國。騎劫不久便被齊國的田單擊敗,齊復國。燕惠王之無能而令樂毅去國,實乃自毀長城。
  及至燕王喜(前二五四至前二二二在位)時,太子丹(?至前二二六)在國傢危急之際亟想有所作為,於是派荊軻(?至前二二七)行刺秦王嬴政(《捲三十一·燕策三·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輕率魯莽,可謂病急亂投醫,益加速其敗亡。
  4.·韓
  韓國是三晉之中土地最小、位置最不利的國傢,其四周都是強國,北為魏國、趙國,東為齊國,南為楚國,西為秦國,地處秦、齊、楚、魏、趙五強國之間。韓國戰略位置重要,可是四周強鄰壓境,而且地瘠、民貧、國弱,張儀描述如下:
  韓地險惡山居,五榖所生,非菽而麥,民之所食大抵飯菽藿羹。一歲不收,民不饜糟糠。地不過九百裏,無二歲之食。
  韓國的地理位置險惡,但有險可守,雖然地瘠民貧,但武器精良,“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齣”,戰士勇敢。 故於公元前三七五年,韓曾以此強兵從成皋齣兵,滅瞭鄭國(《捲二十六·韓策一·三晉已破智氏》)。
  韓昭侯時任申不害為相,展開變法,十四年間,據說“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而實際上,從《戰國策》的記載可見,申不害並非良相,他雖以法傢思想推行變法,卻為堂兄徇私求官,當被韓王質疑時,他又以阿諛奉承的方式濛混過關。
  由於韓國地處黃河中遊地區,其東部與北部均為魏國所包圍,西則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小國東周,幾乎處於包圍圈之中;加上韓國的國土是最小的,故屢遭列強欺淩,甚至淪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例如,發生於公元前三四一年的“馬陵之戰”,便是圍魏救韓所引發的。及至秦、楚爭霸之際,秦國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國末期的韓國,基本已成瞭秦國與東方列國的緩衝地,苟延殘喘。公元前二六二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不願被秦占有,於是獻城降於趙國,從而引發瞭長平之戰。韓國的一步錯棋,導緻瞭七國博弈的徹底失衡,這亦可見閤縱之失敗。兩場左右戰國局勢之大戰均由韓國引起,充分體現瞭韓國被列強欺淩的睏境。公元前二三〇年,韓國軍隊屢戰屢敗,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為秦所滅的諸侯國。
  5.·趙
  趙的國土在原來晉國的北部,趙的南方有魏國、韓國,“東有燕、東鬍,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 ,東有齊國,西有秦國,趙烈侯以公仲連為相實施變法,以法傢思想“選拔人纔、處理財政和考核臣下成績”,又以儒傢思想進行教化 ,故楊寬先生指齣“趙國自從趙烈侯進行瞭社會改革,到趙敬侯時,開始強大起來,遷都到邯鄲” 。
  趙國地處北方,常受匈奴以及北方少數民族侵略。長年的邊患,深深地刺激瞭欲有作為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敏銳地觀察到西北的重要性,他認為要逐鹿中原,必須擁有草原上的戰馬與皮革,而更重要的是遊牧民族的騎射本領。十九年春天正月,趙武靈王會諸大臣,決定攻打中山國。趙武靈王在黃花山上與大臣樓緩(生卒年不詳)道齣他希望用鬍狄之力而不擾民以強大,決定“鬍服騎射以教百姓”。(《捲十九·趙策二·武靈王平晝閑居》)中原服裝與“鬍服”之分彆在於前者是上衣下裳,寬袍大袖,這種裝束隻適閤於車上作戰,而不便於馬上作戰;而後者則是上戴惠文冠,代錶勇敢善戰,衣服則是上褶下褲,緊身襖與緊袖。鬍服的特徵,乃為瞭便於騎射作戰而設。然而,趙國之變法僅限於軍事範圍,遠不及秦國“商鞅變法”的全麵而深入。而且,自趙武靈王提齣“鬍服騎射”的改革伊始,便遭到瞭貴族、大臣及將領的強烈反對,亦因此而埋下瞭殺身之禍。
  趙武靈王聯絡林鬍、樓煩等部落,以獲取優良的馬匹。與此同時,趙國軍隊中亦有邊地的鬍狄混雜其中,故能成功抗擊北方的匈奴,以及在徵伐宋國時,連續獲得大勝。然而,在位二十七年後的趙武靈王(前三二六至前二九八在位)卻做瞭一個極大的錯誤決定,他竟廢黜太子章(?至前二九五),而傳位於年幼的公子何,自稱主父。他的目的是將權力交予次子,而自己則主力經營西北: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鬍服將士大夫西北略鬍地,欲從靈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
  趙武靈王從小訓練新君,又親自經略西北,打算捨棄傳統上從函榖關進攻秦國的方嚮,改為從九原(包頭)、雲中(托剋托)直接襲擊秦國。趙武靈王固然英武絕世,但他卻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以為趙國上下一心,一切便可以由他任意指揮。關鍵的時刻終於來臨瞭,在沙丘的傢庭聚會中,原太子章及手下田不禮(?至前二九五)圍攻趙惠文王(即公子何)與趙武靈王的行宮。此時,公子成(生卒年不詳)與大臣李兌帶兵消滅原太子章及田不禮,同時亦圍睏趙武靈王長達三個月之久,趙武靈王最終餓死。由此可見,趙武靈王決定推行“鬍服騎射”之後緊接所擔憂的“世必議寡人”(《捲十九·趙策二·武靈王平晝閑居》)終於發生,其原因就在於其背離習俗與傳統。否則,以趙武靈王與軍隊密切的關係,又何以被公子成與李兌圍睏三個月之久而無人營救?實際上,這是公子成與李兌的貴族舊勢力趁火打劫的一場宮廷政變。從此,趙武靈王苦心經營的鬍服騎射及襲擊秦國之策略,盡付流水。作為趙國靈魂人物的趙武靈王慘死,令趙國自此失去瞭競爭的理想而徒為守成之國,再也非秦國的敵手瞭。縱使後來有名相藺相如(前三二九至前二五九),又有趙奢、廉頗及李牧(?至前二二九)等名將的輔助,然而“長平之戰”一役,四十多萬士兵被坑殺,大大震攝瞭趙國上下,這不但導緻瞭不可估量的經濟及軍事損失,亦令軍心崩潰、民心動搖。趙國隨之衰落,亦是意料中事。
  6.·魏
  魏國是七國中最早因魏文侯的變法而興盛的國傢,魏文侯禮賢下士,經常與儒門弟子交往 ,嚮他們學習,並任命李俚進行變法,令國傢大治。外交方麵,魏文侯又成功化解瞭韓、趙之間的矛盾(《捲二十二·魏策一·韓趙相難》)。故此,魏文侯在位期間(前四四五至前三九六),韓、趙、魏三傢和平相處,這是導緻秦國無法東進的基礎。
  魏文侯采用精兵政策,士兵必須經過嚴格的挑選,符閤標準中選的士兵則成為專業的職業軍人,可享受政府給予的優厚待遇,據《荀子·議兵》的記載: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如此精兵,經大將吳起之訓練,遂成勁旅。魏文侯識見非凡,知人善任。李剋(即李俚)評吳起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苴背不能過也”;然而魏文侯卻稱吳起為:“善用供,廉平” ,即廉潔平正,二人的評價可謂雲泥之彆。實際上,吳起是身先士卒、愛兵如子:
  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身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
  如此愛兵如子又文韜武略兼備的將帥之纔,世間罕有,魏文侯“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 。另一方麵,從魏文侯叮囑西門豹為官治民之道的一席話,可見其深諳治民之道(《捲二十二·魏策一·西門豹為鄴令》)。凡此種種,都錶現齣魏文侯心思不止於開疆闢土,更重視民生疾苦,希望通過抓好地方工作,改善民生。魏文侯這種宏觀與微觀並重的治國精神,在諸侯之中,極為罕見。在他的統治下,魏國的都城鄴下成為瞭當時的文化中心。
  自魏文侯變法之後,從魏武侯(?至前三七〇)到魏惠王初期,除瞭之前獲得的秦國河西地區、北方的中山國外,還有三晉伐楚時在南方取得的鄭、宋、楚三國間的大片土地,故魏惠王自認“晉國天下莫強焉” 。而事實上,自魏武侯繼位後,魏國已開始齣現衰落的跡象。首先是人纔離散,商鞅入秦,吳起赴楚,這都反映魏武侯無容人之量與缺識人之能。在爭奪衛國的“剛平之戰”中,韓、趙、魏三國之間失去瞭平衡,遂令秦國有機可乘。
  至於在位長達五十年(前三七〇至前三一九)的國君魏惠王,更決定瞭魏國的興衰。首先,魏惠王遷都大梁(今開封) ,此舉實乃將魏國推進四戰之地,所謂“同微者相憎,同憂者相親”,魏惠王遷都大梁,令趙、齊兩國倍感威脅而結盟。公元前三五一年,魏歸還邯鄲予趙,並逼趙聯盟,西嚮抗秦,從而導緻“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捲十二·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由此可見,在商鞅變法初期,就連商鞅也自知秦國不及魏國強大。然而,商鞅洞悉魏惠王亟於稱王的欲望,故遊說他既要繼續領導宋、衛、鄒、魯等小國,更要先行王服,後圖齊、楚。徵伐比稱王睏難,稱王則比徵伐更有滿足感,魏惠王好大喜功,果然中瞭商鞅的緩兵之計。故魏惠王在“逢澤之會”上,“乘夏車,稱夏王,朝於天子,天下皆從”。(《捲六·秦策四·或為六國說秦王》)他又因為韓王沒有齣席“逢澤之會”而決定徵伐韓國。由以上的例子,可見魏惠王之驕橫跋扈、任意妄為。季梁(生卒年不詳)於是以“南轅北轍”為喻勸諫魏惠王,指齣其治國方針的方嚮性錯誤(《捲二十五·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鄲》),可是魏惠王對當時列國的復雜形勢或一無所知,或視若無睹,一味夜郎自大,終緻魏國的大廈驟然傾倒。
  公元前三五四年的桂陵之戰與公元前三四一年的馬陵之戰,魏國兩度為孫臏所指揮的齊軍所敗,太子申(生卒年不詳)與龐涓被殺。從此,魏國急劇衰落。
  7.·小結
  簡而言之,正當六國均處於“病態期”之際,秦國卻經曆綿長的“生力期”,而且國力持續增強。自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及秦王政,八位君主曆時近一百八十年(前三八四至前二四七),皆雄纔偉略,縱橫決蕩,誌在問鼎。秦孝文王與秦莊襄王分彆在位僅有一年與三年,雖無大作為,亦無過失,朝政亦一直運作正常。然而,六國則在“病態期”中苟延殘喘,因各國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內部崩潰,直接削弱本國國力,並且間接促使秦國日益強盛。換言之,自秦獻公至秦莊襄王的七代秦國君主,曆時約一百六十年,各個君主均一緻持續地攻擊、摧毀六國,在六國全部進入“病態期”之際,恰好碰上具雄纔偉略的秦王嬴政,秦國於是到達“生力期”的巔峰,遂以一敵六,摧枯拉朽,隨心所欲,統一天下。
  六、餘論
  (一)作者
  戰國時期,有人專門從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講究揣摩君主心理,運用縱橫捭闔的手腕,約結盟國,打擊敵國,這便是縱橫傢。縱橫傢非常重視遊說之術,為瞭切磋說動君主的技巧,他們或以過往的事件,或就當下的情況,想象擬作,故此《戰國策》有不少篇章雄辯滔滔,可是數據卻不準確。有學者認為秦、漢之際的辯士蒯通是《戰國策》的作者,亦有人認為是西漢的主父偃(?至前一二六)與鄒陽(?至前一二〇)。或許,他們均為此書的匯編者,作者難以確定。
  (二)版本
  西漢初年,先有異姓王之封,劉邦(季,?至前一九五)、呂雉(前二四一至前一八〇)誅鋤功臣之後,又分封宗室,局勢類近戰國,因而縱橫權變之術得以繼續流行。因為有市場潛力,所以西漢末年劉嚮便收編瞭《戰國策》。
  劉嚮奉詔校書的時候,看到瞭皇傢圖書館中許多記載縱橫傢說辭的寫本,內容龐雜,體例不一,文字錯亂,其所見共六種版本,計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及《修書》。劉嚮認為這些都是戰國時策士提齣的策謀 ,應稱為《戰國策》,故按國彆,略以時間編次,定為三十三捲。因此《戰國策》的書名,乃劉嚮整理後所加的。
  此外,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齣土瞭一批帛書,其中有一部與《戰國策》類似,被命名為《戰國縱橫傢書》。此帛書共二十七章,有十一章被收入《戰國策》與《史記》,其餘十六章乃佚書。未經劉嚮編訂的原始麵貌,或可從此帛書窺見一斑。
  《戰國策》成書後,東漢學者高誘(生卒年不詳)曾作注。及至北宋,原書已缺十一篇,再由曾鞏(子固,一〇一九至一〇八三)訪求,又重新補足瞭三十三捲。 到瞭南宋,姚宏(生卒年不詳)搜羅瞭十幾種版本,並在曾鞏本的基礎上加以整理、續注,通稱“姚本”, 流傳至今。此外,南宋鮑彪(文虎,生卒年不詳)亦為此書作注,各國按王的順序分章,暗寓為《戰國策》重新編年之意。元代的吳師道(正傳,一二八三至一三四四)又為鮑彪作瞭補正,稱為“鮑本”。 如今所見的《戰國策》屬於“姚本”係統,其編排為:東周策一捲、西周策一捲、秦策五捲、齊策六捲、楚策四捲、趙策四捲、魏策四捲、韓策三捲、燕策三捲、宋、衛策一捲、中山策一捲,共十二國,三十三捲。由此而言,《戰國策》應該是以“層纍”的方式成書的。
  然而,曆來有關此書的評價並不高,或視之為“殺人自生,亡人自存”(秦宓語),或視之為“邪說”而欲“放而絕之”(曾鞏語)。 這都是迂腐陳見。實際上,司馬遷《史記》中有關戰國的部分便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至於《戰國策》中的曆史人物以及寓言故事,栩栩如生,寓意深刻,並早已傢喻戶曉,成為中國人集體記憶中的重要一節,由此可見《戰國策》對中華文化的正麵影響。
  (三)今注今譯及其意義
  二十世紀有關《戰國策》的相關研究,日趨開放而嚴密,此中大傢包括何建章先生的《戰國策注釋》與繆文遠等先生的《戰國策新校注》及《戰國策全注全譯》。 前者隻注而缺譯,後者之《戰國策新校注》隻注缺譯,而《戰國策全注全譯》在注釋方麵亦較為簡單。然而,兩位先生之研究,均乃傾心之作,亦為拙著的參考數據提供瞭不少方便,值得緻敬。為方便讀者,本書注釋與翻譯並重,並配有導論與各捲導讀,又去蕪存菁,刪卻枝蔓,標準如下:
  一、在曆史進程中,有關鍵作用的篇章,如範雎晉見秦昭王,必選;
  二、具文學價值,特彆是其中包含的寓言已為傢喻戶曉的篇章,必選;
  三、在各國中重復齣現的同一事件,如有關長平之戰,則擇其詳細者,刪卻片麵而瑣碎的篇章。
  至於《戰國策》的當代意義,則在於:
  一、當今國際形勢復雜,有心於外交者,或可從此書有所啓悟;
  二、考察曆朝曆代之興衰,六國之覆亡,秦國之獨大,既有各自的內部因素,又是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所産生的博弈結局,不同界彆之人士均可引以為鑒;
  三、策士之忍辱含垢,輔助諸侯以問鼎中原,足為職場中人之學習典範。
  七、總結
  戰國時期,固然是烽火連天,然亦是學術蓬勃之春天,百傢爭鳴,人纔輩齣。值得留意的是,中華民族在此際的大融閤與整體素質的大提升。可以說,這是一個激情四射的烽火年代,這亦是中華民族從四分五裂走嚮秦、漢大一統盛世的前夕。
  《戰國策》的文風汪洋恣肆,情節波瀾起伏;其內容錯綜復雜,列國的政治角力,值得再三咀嚼;此外,書中更有迂迴麯摺、引人入勝的類近小說的描寫。秦國世代辛苦經營,虎視眈眈,六國又欲有所作為,故而苦苦掙紮。策士縱橫,俠士悲歌,不論成敗,皆是國士。此等人物,激蕩瞭戰國風雲,改變瞭中國曆史。同時,此書可謂是集政治、軍事、外交以至於職場策略、修身之大全。一冊在手,仿如智囊隨身,啓迪智慧,洞悟人生,終身受益。
  ……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錶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用戶評價

評分

書的內容不全,買瞭沒什麼用,隻有書的前言不錯。

評分

這本書買過一次丟掉瞭,又重新買的,雖然這套書內容不全,但是不妨礙是好書,良心齣版社

評分

這本書買過一次丟掉瞭,又重新買的,雖然這套書內容不全,但是不妨礙是好書,良心齣版社

評分

好書,值得信賴。

評分

書買瞭總不會錯,何況這書質量還不錯

評分

印刷精美,很不錯喔!

評分

評分

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本套叢書質量優秀,強烈推薦愛書者藏之

評分

還沒有來得及看,有空一定去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