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嘉堂秘籍誌(套裝全3冊)

靜嘉堂秘籍誌(套裝全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河田羆 著,杜澤遜 等 校
圖書標籤:
  • 養生
  • 中醫
  • 傳統文化
  • 傢庭醫學
  • 食療
  • 藥膳
  • 靜嘉堂
  • 秘籍
  • 健康
  • 生活常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07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143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日藏中國古籍書誌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36
套裝數量:3
字數:154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是書為靜嘉堂文庫所收歸安陸氏藏書所編藏書誌,日本大正六年東京靜嘉堂刻本點校,凡分五十捲,包括皕宋樓和十萬捲樓藏書。以經史子集四部著錄,下分小類。每書著錄書名、著者、版本、冊數,其下節錄《皕宋樓藏書誌》、《儀顧堂題跋》、《儀顧堂集》和《四庫提要》文字,間附河田羆按語,以《皕宋樓藏書誌》、《儀顧堂題跋》、《儀顧堂續跋》、《儀顧堂集》、《四庫全書總目》、《靜嘉堂文庫漢籍分類目錄》、《藏園群書經眼錄》等精心校勘,書後附書名索引、撰校評閱序跋者索引和藏書傢及藏書印鑒索引,以便讀者利用。

內容簡介

  是誌由日本學者河田羆編纂。清光緒三十三年歸安陸心源藏書售歸日本靜嘉堂文庫,此誌即河田羆應文庫主人岩崎重野之請,檢核陸氏原書並參考陸氏《皕宋樓藏書誌》、《儀顧堂題跋》、《儀顧堂集》及《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而成的。書成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大正六年(1917)方刊行。此誌著錄陸氏舊藏中版本較精善或內容較重要者,捲一至十二為皕宋樓舊藏,多宋元舊刊,捲十三至五十為十萬捲樓舊藏,多明以後刻本及名傢抄校本。兩大部分各自依四部分類,每書著錄書名、著者、版本、冊數,其下節錄《皕宋樓藏書誌》、《儀顧堂題跋》、《儀顧堂集》和《四庫提要》文字,間附河田羆按語。全書五十捲,前十二捲為陸氏皕宋樓舊藏,第十三捲至五十捲為十萬捲樓舊藏。

作者簡介

  河田羆(1842-1920),字叔祥,日本明治、大正時期漢學傢,精於地理學,嘗與重野安繹同編《支那疆域沿革圖》。明治二十八年(1895),河田羆與彌之助相識,後進入靜嘉堂文庫從事點檢藏書和編目工作。明治四十年(1907),文庫購得陸心源藏書後,河田羆接受彌之助委托撰寫《靜嘉堂秘籍誌》。杜澤遜,著名古文獻學傢,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副院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2012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92年至2005年曆時十四年完成版本目錄學專著《四庫存目標注》,2004年至2012年曆時八年主持完成國傢清史項目《清人著述總目》,所撰《文獻學概要》入選“十一五國傢教材,發錶論文120餘篇。

目錄

整理說明

例言
捲一
經部一
總經類
易類
書類
詩類
捲二
經部二
禮類上
禮類下
春鞦類
四書類
樂類
捲三
經部三
小學類
捲四
史部一
正史類
編年類
捲五
史部二
紀事本末體
………
…………
靜嘉堂秘籍誌索引三種
書名索引
撰校評閱序跋者索引
藏書傢及藏書印鑒索引

前言/序言

  《靜嘉堂秘籍誌》五十捲,日本河田羆撰。是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我國陸心源舊藏古籍善本的專門目錄。是日藏漢籍善本書誌的代錶性著作之一。
  靜嘉堂文庫位於日本東京都世田榖區,是三菱財團的附屬文化設施。文庫由岩崎彌之助(一八五一—一九〇八,三菱第二代社長)、岩崎小彌太(一八七九—一九四五,三菱第四代社長)父子二代創立。“靜嘉”二字取自《詩經?大雅?既醉》“其告維何,籩豆靜嘉”。文庫以收藏大量中、日文古籍善本聞名於世,包括日本國寶七件、重要文化財八十三件,總藏書量約二十萬冊(中國古籍十二萬冊、日本典籍八萬冊),另有六五〇〇多件中日古代美術作品。靜嘉堂是日本收藏漢籍宋元古本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一韆一百八十三種漢籍善本中,有宋刊一百二十七種、元刊一百五十五種、明刊五百五十二種、明抄七十二種,另有名傢稿抄校跋本二百六十九種。
  十九世紀晚期,日本正值維新之際,提倡新學,輕視舊學,舊傢漢籍大量散齣。有監於此,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夙好漢籍的岩崎彌之助設靜嘉堂於駿河颱邸外,開始大力收購日本藏書傢如青木信寅、中村敬宇、宮島藤吉、楢原陳政、田中頼庸、小越幸介、山田以文、色川三中、竹添光鴻、島田重禮等的舊藏,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還從上海購入漢籍八十二部四韆四百七十三冊。【一】
  一九二四年,岩崎小彌太爲瞭紀念其父而將文庫遷到彌之助的“納骨堂”(骨灰塚)之側。一九四〇年,文庫交三菱財團經營,獲法人資格。二戰後,文庫被收歸國有,並於一九四八年成爲國立國會圖書館的一個支部。一九七〇年,文庫權益迴歸三菱財團,脫離國會圖書館,由財團組成“靜嘉堂文庫理事會”爲決策機構,文庫長主持日常事務。
  文庫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收購是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從中國購得歸安陸心源舊藏。陸氏書大大豐富瞭靜嘉堂的庫藏,使文庫一躍成爲日本收藏漢籍的重鎮。
  陸心源,字剛甫,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浙江歸安人。生於清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卒於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鹹豐九年舉人。陸氏酷嗜藏書,購得福建陳氏帶經堂、上海鬱鬆年宜稼堂等舊藏,爲晚清四大藏書傢之一。藏書處爲皕宋樓、十萬捲樓和守先閣,三庫總藏達四韆餘部,四萬餘冊,約十五萬捲。皕宋樓特藏宋元舊本,十萬捲樓藏明清精刻、名人抄校與近儒著述,守先閣藏普通本。陸氏藏書多宋元古本,如宋蜀刻大字本《周禮》、宋刻《說文解字》、宋刻《白氏六帖事類集》、宋蜀刻《李太白文集》等等。
  陸心源著述主要有《皕宋樓藏書誌》一百二十捲《續誌》四捲、《儀顧堂題跋》十六捲《續跋》十六捲、《儀顧堂集》二十捲、《歸安縣誌》五十二捲、《羣書校補》九十八捲、《宋史翼》四十捲、《唐文拾遺》七十二捲《續拾》十六捲、《宋詩紀事補遺》一百捲《小傳補正》四捲、《金石學錄補》三捲等。這些著作主要有賴於其豐富的藏書,著述方式主要是文獻整理和文獻輯錄。史料鈎稽如《宋史翼》,校勘輯佚如《羣書校補》,目錄版本如《皕宋樓藏書誌》,均極好地發掘瞭藏書中的稀見資料。其題跋鈎沉索隱,俱見考證之功。陸氏又擇宋元善本及稀見之書刻入《十萬捲樓叢書》,以廣其傳。
  陸心源於光緒二十年去世後,藏書由長子陸樹藩(字純伯)保管。樹藩本欲獻書國傢或地方,或售予私傢,但均未成。後陸傢上海繅絲廠和錢莊相繼破産,加之創辦庚子之難京津救濟會的虧缺,經濟陷入睏境,急欲售書。樹藩希望將藏書整體齣售,而要價太高,國內機構及私傢難以承受。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末至次年春之際,樹藩秘托其堂弟與日本方麵聯係,希望由宮內省收購,但未成功。宮內大臣田中光顯(青山)伯爵及靜嘉堂文庫長重野安繹(成齋)博士則鼓動彌之助收購陸氏書。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三月,文庫派漢學傢島田翰赴湖州調查陸氏藏書。島田翰為島田重禮次子、竹添光鴻弟子,時任靜嘉堂文庫文庫員。經島田翰斡鏇,陸氏同意把藏書以十二萬元售給岩崎氏。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三月,重野安繹與陸樹藩在上海簽訂瞭閤同。六月,日方人員將陸氏藏書船載赴滬,隨即運往日本。陸氏書的捆載而東在國內産生瞭極大的震動,時人目爲我國文化史上的慘禍。此前的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張元濟曾到北京建議清廷購買而未成。又欲代商務印書館購買,終因議價未諧,陸樹藩又急於還債而未能成交,成爲一大遺憾。【二】
  書至日本,存高輪邸,經文庫員點驗後,計四韆一百四十六部,四萬三韆二百一十八冊。其中,北宋刻本七部八十冊、宋刻本一百一十四部二韆六百一十一冊、元刻本一百零九部一韆九百九十九冊。【三】日本原藏漢籍多經、子二部,而史、集不足,陸氏藏書適補其缺。陸氏書的入藏,使得靜嘉堂文庫藏書不但在質量,而且在數量上有瞭大幅度的提升,陸氏善本成爲文庫藏書的主體。
  彌之助隨即屬河田羆將陸氏書中的精善之本,即皕宋樓和十萬捲樓舊藏,“紀其著者名宦及流傳源委,以作書目撮要”【四】,撰寫藏書誌。河田羆(一八四二—一九二〇),字叔祥,日本明治、大正時期漢學傢,精於地理學,嘗與重野安繹同編《支那疆域沿革圖》。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河田羆與彌之助相識於重野寓所,其後即進入靜嘉堂文庫,從事點檢藏書和編目工作。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文庫購得陸氏書後,河田羆即接受彌之助委托,爲其中“秘籍”編纂書誌。稿未成,而彌之助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〇八)病逝。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〇)稿成五十捲,名曰《靜嘉堂秘籍誌》。至大正六年(一九一七),方由彌之助之子小彌太 (竹浦)排印行世。
  《靜嘉堂秘籍誌》的著錄範圍爲文庫所得陸氏書中的“皕宋樓”和“十萬捲樓”舊藏,多爲宋元舊刻、影宋抄及明清精刻、名人稿抄校本,故名“秘籍誌”。這部藏書誌捲首有河田羆序,例言,門目。正文捲一至十二爲“歸安陸氏皕宋樓舊藏”,捲十三至五十爲“陸氏十萬捲樓舊藏”,各自按四部分類法排列。
  靜嘉堂在接收陸氏藏書時,有陸氏提供的清單《皕宋樓宋元書目》、《十萬捲樓書目》。《秘籍誌》即以這兩種書目爲綱,分彆立目。這兩種書目著錄的內容包括書名(無捲數)、著者及朝代、版本、冊數,較爲簡略。如“宋淳熙耿秉本史記,漢司馬遷撰。宋刊二十四本”。河田氏在過錄陸氏簡目之後,即羅列《皕宋樓藏書誌》、《續誌》的記述,這部分內容低一格用小字標“誌”(或“續誌”)。對《皕宋樓藏書誌》的纂錄,完全按照原《誌》的舊式,照錄書名、捲數、版本及批校、題跋、舊藏情況。《皕宋樓藏書誌》收錄瞭大量原書的序跋,以及藏書傢的題跋,河田氏略去瞭陸《誌》所錄原書序跋,保留序跋作者和時間。對陸氏記錄的一些名傢手跋則基本照錄。陸氏記錄的原書行款、版式、配補、批校、藏印等和陸氏對版本鑒定的意見則完全保留。若陸《誌》未著錄,則標明“《藏書誌》不載”。
  《秘籍誌》少量條目與所載陸《誌》著錄之書並非同一版本。如捲十七《通誌》條,陸《誌》爲“元至治刊本”,河田在其下加一“〇”,注明:“此本清乾隆十二年刊。”又如捲十八《辛巳泣蘄錄》條,陸《誌》錄鮑廷博三跋,河田照錄,但於其後指齣:“此本捲中有‘武原馬氏藏書’白文方印、‘讀史精捨’白文方印,無鮑氏手跋。”則此本與陸《誌》著錄之本顯非一物。
  同時,河田並不是一味照抄陸《誌》,而是通過核查原書,補正瞭陸《誌》原有的一些闕誤。如捲十八《孔氏祖庭廣記》條,四十六世孫宗翰舊序,陸《誌》原誤作“元豐六年”,河田改爲“元豐八年十一月”,不僅改正瞭年份的錯誤,而且補足瞭月份。又如捲十九《至正四名續誌》條自序時間,陸《誌》原作“至正元年三月”,河田改正爲“至正二年三月”。河田還糾正瞭陸《誌》著錄版本的錯誤,如捲十八《包孝肅奏議》條,陸《誌》作“明正統刊本”,河田在其下注“蓋成化刊本也”。對陸《誌》所錄諸傢手跋,河田也進行瞭覆核。如捲十八《紹陶錄》條有吳翌鳳手跋:“又匄虎林陶淨蘅傳亡友餘景初本。”“匄”,陸《誌》原誤作“自”,河田改正。有些陸《誌》記錄的序跋年份並無錯誤,隻是遺漏瞭月份,河田氏也作瞭不少補充。 這些補充因未加說明,隻能通過與陸《誌》比對,纔能發現。河田的補充根據原書,當然是可靠的。
  在轉錄陸《誌》之後,河田氏低一格附加案語,補記陸《誌》未及之內容。河田氏案語主要輯錄《儀顧堂題跋》、《續跋》、《儀顧堂集》、《四庫提要》、《揅經室外集》等書。對《儀顧堂題跋》、《續跋》、《儀顧堂集》一般照錄,而將羅列的例子略去。引《四庫提要》、《揅經室外集》則重視作者小傳和本書源流、評價。對於一些稀見之書,則標明“《四庫》未收,阮元進呈”、“《四庫》未收,阮文達亦未進呈”等語。除以上各書,河田氏徵引所及,尚有《書目答問》、《國朝先正事略》、《明詩綜》、《兩浙輶軒錄》、《續錄》、《國朝文匯》、《經世文編》等書,以及原書所附行狀、傳略、墓誌銘等。所引基本忠實原文,但有所刪節,一兩字的小刪節不標,大刪節則標“中略”二字。其餘文字也有小的改動。如捲四十六《霜紅龕集》條引《國朝先正事略》:“給事中李宗孔以先生薦。”先生指傅山,河田爲使文意更加明確,改“先生”爲“山”。又如捲四十六《寒支集》條引《先正事略》:“交魏叔子、彭躬庵諸君。”河田改“君”爲“子”,則不知改動原因。有的改動大概屬於行文簡潔的需要,如捲四十八《足本草堂雅集》條引《儀顧堂集》:“從琴川毛氏得《草堂雅集》抄本一冊,閱之乃首捲張敬仲詩也。”河田刪去“閱之”二字。還有的改動是改正引文的錯誤,如捲四十九《元音》條引《四庫提要》“自劉因至龍雲從”,“龍雲從”改爲“龍從雲”。因爲河田是根據原書著錄的,有糾正引文錯誤的條件。河田的案語還補充瞭陸氏漏記的一些序跋和藏印,如捲九《元和郡縣誌》條,補錄洪亮吉和陸心源手跋。河田氏的改動與補充有時與陸氏原書難以區分,如捲二十《雍錄》條,陸《誌》原錄一條跋語,作無名氏跋,河田則於跋後補“有‘李雲沾印’白文方印”九字,並據此改“無名氏跋曰”爲“李氏跋曰”。這類直接訂正補充的地方河田氏沒有一一注齣,讀者如果發現河田引文與原文有齣入,應當慎重查對,不應直接認定爲河田引文錯誤。
  河田還補錄瞭陸氏書誌、題跋未著錄之書數百部,多爲明初以後刻本,但亦有一些善本,如捲二經部禮類宋刊《周易》殘本、捲七經部小學類嚴元照《娛親雅言》手稿本等。
  河田的案語,引用資料豐富,涉及到許多方麵,就總體篇幅上來看,占據瞭《秘籍誌》一半以上,這是河田氏的重要貢獻。
  《秘籍誌》還有數量可觀的眉批和夾注。或是糾正捲數的錯誤,如捲二十二《曆代名賢確論》條,陸《誌》作一百捲,河田眉批:“一百捲當作十捲。”或是指齣行款的齣入,如捲四《晉書》條,陸《誌》作“每頁二十行,每行二十字”,河田眉批:“二十字當作十九字。”河田對行款的著錄十分仔細,如《宋湖北庾司槧漢書》條,《儀顧堂題跋》作“每頁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七字”,河田眉批:“二十七字下當加‘不等’。”一些夾注是爲瞭補充陸氏原文,如捲四《北史》殘本條,引《儀顧堂續跋》:“南北監本、官本,大都與宋刊同,遠勝毛本。惟‘皇族肺腑’二字(夾注:譌‘師傅’)、‘多爲妖變’之‘妖’(夾注:譌‘禍’)、‘撰定碑文’之‘撰’(夾注:譌‘選’)、‘迴擊大破’之‘迴’(夾注:譌‘因’)、‘封郯城子’之‘郯’(夾注:譌‘琰’)、‘直而有用’之‘直’(夾注:譌‘真’),諸本與毛本同,賴此本正之。” 夾注“譌某”雲雲,都是河田增加的,《儀顧堂續跋》原本所無。可知河田不僅核對瞭陸氏原書,還查核瞭陸跋例證所涉之本,對陸跋有所補充。
  從以上的情況,大體可以顯示齣《靜嘉堂秘籍誌》的重要價值,概括起來,約有四點:
  一、《秘籍誌》對從中國流到日本去的最大一宗中國古籍善本做瞭及時的、全麵詳細的記錄,是我們全麵瞭解陸氏善本藏書的重要參考書,也是中國文化遺産外流的重要曆史記載。
  二、日本學者編著的漢籍善本書誌,應以《秘籍誌》規模最大,此書偏重客觀記錄,具有明顯的格式化傾嚮,是日本書誌學的代錶之一。
  三、《秘籍誌》將陸氏《皕宋樓藏書誌》、《續誌》、《儀顧堂題跋》、《續跋》、《儀顧堂集》等書進行瞭整閤,對陸心源版本目錄方麵的成果有總結意義。通過整閤,也發現並指齣瞭陸氏各書的抵牾。這對讀者利用陸氏的成果帶來瞭方便。
  四、《秘籍誌》對於陸氏書誌、題跋的闕漏進行瞭有益的補充。其中包括對陸氏已經著錄的條目的訂補和未著錄條目的補錄,內容非常豐富。通過核查原書,以眉批、夾注或徑改等方式指齣或改正瞭陸氏原書的一些錯誤。
  《靜嘉堂秘籍誌》大量承用瞭陸心源的成果,但又沒有保留其中的原書序跋和例證,而這些序跋和例證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因此,《秘籍誌》雖然對陸氏已有的成果做瞭大量的補充,卻無法代替陸氏的已有成果。《秘籍誌》和《皕宋樓藏書誌》、《續誌》、《儀顧堂題跋》、《續跋》具有相互補充的作用,它們構成瞭以著錄陸氏藏書爲內容的一組版本目錄學著作。這組著作在近代版本目錄學史上,不僅規模較大,而且體例嚴整,學術水平較高,學術信息豐富,從一定意義上說,是這一領域具有代錶性的成果。
  《靜嘉堂秘籍誌》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三個大的方麵:
  一、《靜嘉堂秘籍誌》的著錄存在不少錯誤。治目錄版本之學,最苦惱的莫過於不見原書,僅憑他處記載判定、著錄。而河田氏編纂《靜嘉堂秘籍誌》,卻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即原書觸手可得,隨時查檢。然而,《靜嘉堂秘籍誌》仍有失誤之處。
  (一)記載錯誤。河田氏有時並沒有很好地翻檢原書,導緻記載有誤。
  如捲十三“十萬捲樓本”經部總類,著錄清乾隆間刻《十三經注疏》一部,並詳列瞭每部經書的書名、捲數、撰者。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殿本《十三經注疏》由於年代較近,很少受藏書傢及學者重視。直到現在,許多學者對殿本的實際情況也不甚瞭解。實際上,殿本的刊刻無論是在體例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做瞭大量整理工作,是一個較爲重要的版本係統。《靜嘉堂秘籍誌》對殿本的著錄,可以說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們發現河田氏對殿本《十三經注疏》的著錄沒有完全忠實於殿本的原貌,所記書名、捲數多有與殿本不閤之處。如《尚書注疏》,自單疏本以下,至毛晉汲古閣本,包括後來阮元重刻宋本,均以《尚書序》爲捲一,總共二十捲。但殿本卻以《堯典》爲捲一,定爲十九捲。此處河田氏仍記作“二十捲”,非殿本麵貌。又《禮記注疏》六十三捲,河田氏曰:“漢鄭氏注,唐陸德明釋文,唐孔穎達疏。孔穎達序。禮記正義序。”事實上孔穎達序就是《禮記正義序》,河田氏誤一爲二,並且流於錶麵。真正需要特彆指齣的殿本的特色,如諸經篇名注疏一並移於書前成《原目》一捲、抄錄陸德明《注解傳述人》、每捲後附《考證》等,都無一記錄。可見,河田氏沒有認真翻檢殿本《十三經注疏》原書而予以著錄。
  (二)沿襲舊誤。《靜嘉堂秘籍誌》在引用陸心源題跋或《四庫提要》等材料時,發現並改正瞭一些錯誤,但仍有一些錯誤沒有校改。
  如捲三《漢隸字源》條引《儀顧堂續跋》:“惟《提要》稱‘漢、魏碑三百有九,魏、晉碑三十有一’。”核對《四庫提要》,作:“漢碑三百有九,魏、晉碑三十有一。”可知《儀顧堂續跋》把《四庫提要》的“漢碑”誤爲“漢魏碑”,《靜嘉堂秘籍誌》沿之。再如捲二十八《論衡》條引《四庫提要》:“(《自紀》)又稱‘永和三年徙傢闢詣揚州部丹陽、九江、廬江,後入爲治中,章和三年罷州傢居。’”案:《提要》作:“(《自紀》)又稱‘永和三年徙傢闢詣揚州部丹陽、九江、廬江,後入爲治中,章和二年罷州傢居。’”此《提要》節引《論衡?自紀》。查明嘉靖通津草堂刻本《論衡》捲三十,“永和”作“元和”、“揚”作“楊”、“章和三年”作“章和二年”,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王充生於漢建武三年,永元八年卒,曆漢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元和是章帝年號,而永和則是順帝年號。永和三年上至王充謝世已四十餘年。此《四庫提要》誤引《自紀》,《靜嘉堂秘籍誌》又沿襲瞭《提要》的錯誤。“楊”誤作“揚”,亦屬此類。而“章和二年”誤作“章和三年”,則是《靜嘉堂秘籍誌》又誤引《提要》。
  (三)産生新誤。河田氏在引用陸心源《皕宋樓藏書誌》、《續誌》、《儀顧堂題跋》、《續跋》、《儀顧堂集》及《四庫提要》等書時,對原文做瞭改動,更正瞭原文的一些錯誤,但也有以不誤爲誤的情況,産生瞭一些新的錯誤。
  如捲四《大字本資治通監殘本》條引陸氏《皕宋樓藏書誌》按語:“每葉二十二行,每行十九字。”河田氏有眉批曰:“十九字,當作二十字。”又引《儀顧堂題跋》:“每頁二十二行,每行十九字。”眉批:“同上。”傅增湘嘗至靜嘉堂目驗此書,《藏園群書經眼錄》作“半葉十一行,每行十九字”,與《皕宋樓藏書誌》、《儀顧堂題跋》所記閤。又《靜嘉堂宋本書影》亦收有此大字本書影兩幅,分彆爲捲六十八捲端、捲末,每行均十九字。河田氏眉批錯誤。
  (四)斷句之誤。《靜嘉堂秘籍誌》排印時有簡單斷句,值得肯定。但斷句錯誤,時有發生。
  如捲二《禮記纂言》條引《儀顧堂續跋》:“前有目錄,題曰‘臨川吳澄幼清敘次’。後有元正統甲戌門人吳尚跋。”《靜嘉堂秘籍誌》誤斷爲:“前有目錄。題曰臨川吳澄幼清敘。次後有元正統甲戌門人吳尚跋。”《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著錄明刊本作“篇目題‘臨川吳澄幼清敘次’”可證。又,捲十四《詩傳音釋》條引《儀顧堂續跋?明初本詩集傳音釋跋》:“凡反切不改直音,亦不改‘與某同’。注無刪削。”意謂反切注音不改爲直音,注釋亦仍其舊。《靜嘉堂秘籍誌》誤斷爲:“凡反切不改。直音亦不改。與某同。注無刪削。”則語義不明。再如捲三十三《擊壤集》條引《四庫提要》:“楊龜山所稱‘須信畫前原有易,自從刪後更無詩’一聯。”河田氏誤斷爲:“楊龜山所稱。須信畫前原有易。自從刪後。更無詩一聯。”
  (五)排印錯誤。《靜嘉堂秘籍誌》以活字排印行世,手民之誤,較為多見。
  捲一《周易兼義》條引《四庫提要?凡例》:“曆代敕撰官書如《周易正義》之類。”“官”誤作“宦”。《儀禮圖》條記撰者:“宋楊復撰。”“楊”誤作“揚”。捲四十五《薜荔園集》引《四庫提要》:“明佘翔撰”,“佘”誤作“餘”。捲四十六《鐵橋詩悔》條引《書目答問》,後注:“傅雲龍《續匯刻書目》:《四錄堂類集》中有《鐵橋詩稿》十三捲《文稿》十六捲。”“傅”誤作“傳”。這些疏誤雖多爲手民之誤,但也反映齣《靜嘉堂秘籍誌》在校勘上不夠精審。
  二、《靜嘉堂秘籍誌》有些條目的著錄過於簡略。《靜嘉堂秘籍誌》是一部輯錄體版本目錄,引用材料的範圍主要限於《皕宋樓藏書誌》及《續誌》、《儀顧堂題跋》及《續跋》、《儀顧堂集》、《四庫提要》等。有些重要的版本,由於陸心源沒有按語、題跋等,《靜嘉堂秘籍誌》便失去瞭引用的對象,而河田氏又沒有做詳細的記錄,使得讀者無法通過《秘籍誌》對這些版本有更多的認識。
  如捲一書類《尚書注疏》條,據《皕宋樓藏書誌》注曰“明覆宋八行大字本”。覆刊八行本《尚書注疏》,鮮有收藏。據傅增湘記載,抱經樓嘗藏一帙,今已不傳。河田氏沒有做進一步細緻的描述,我們對此本的版式特徵、遞藏源流及校勘價值,便一無所知。幸得傅增湘據福山王氏舊藏明覆八行本《周易注疏》“左闌外下方有‘永樂元年刊’小字一行”,定爲永樂刊本(見《藏園群書經眼錄》捲一),我們纔稍稍有所瞭解。又如:《靜嘉堂秘籍誌》捲十著錄明刊本《韋錢塘集》十八捲。韋集《皕宋樓藏書誌》著錄兩部,一爲影宋抄本,一爲舊抄本,沒有著錄明刊本。檢《儀顧堂題跋》、《續跋》、《儀顧堂集》,也沒有陸氏撰寫的明刊本《錢塘集》案語、題跋。所以河田隻抄錄瞭影宋本陸跋。而對此“明刊本”則不著一字。實際上,這個“明刊本”並不是不值一提的。傅增湘說:“此本實爲宋刊,且屬初印精湛。捲中宋諱亦缺筆。未審陸氏何以疏率至此,題爲明初刊。昔傳明吳匏庵寬藏宋刊本,缺第一、二捲,此本所缺正同,必爲吳氏藏本無疑也。”(見《藏園群書經眼錄》捲十三)河田氏對陸氏沒著錄、題跋的版本大都著錄簡單,沒有用更多的精力作審鑒工作。
  三、《靜嘉堂秘籍誌》校改引用材料處體例不一,交待不明,甚至擅改文意。在編纂《靜嘉堂秘籍誌》的過程中,河田氏得目驗原書之便,對陸心源記載不準確的地方多有更正,或記於書眉,或注於原文之下,很有參考價值。但有些地方河田氏直接予以改動,沒有任何交待。
  如捲三十二《丁卯集》條,《皕宋樓藏書誌》誤“許惲撰”,河田徑改爲“許渾撰”。捲三十四《參寥集》條,《皕宋樓藏書誌》誤“智昱禪師”,河田徑改爲“智果禪師”。此類不乏其例。但有些改動就不妥當。如捲五十《友古詞》條,《四庫提要》原作“而纔智筆力亦略相伯仲”,河田氏刪去“略”字。捲四十六《鐵廬集》條,《四庫提要》原文“父母避讎相失”,河田改“讎”爲“亂”。捲二十八《紫微雜說》條,《四庫提要》原文“本中嘗官中書,人故稱曰紫微”。河田在“中書”後加“捨”字,成爲“嘗官中書捨人”。這類改動都直接影響原意,不加說明,有篡改之嫌。
  關於《靜嘉堂秘籍誌》的整理,我們做瞭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一、底本。《靜嘉堂秘籍誌》五十捲,日本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排印本,前有“大正丁巳七月開雕”雙行篆文牌記。北京圖書館齣版社二〇〇三年《日本藏漢籍善本書誌書目集成》據以影印。此次點校即以影印本爲底本。
  二、校勘。《靜嘉堂秘籍誌》直接引用的材料,我們都據原書詳加校勘。《皕宋樓藏書誌》及《續誌》校以光緒八年刻本(《潛園總集》之一,中華書局《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影印);《儀顧堂題跋》及《續跋》校以光緒十六年至十八年刻本(《潛園總集》之一,《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及《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儀顧堂集》校以光緒二十四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四庫提要》校以一九六五年中華書局影印浙江刻本等。引用《揅經室外集》、《書目答問》、《國朝先正事略》等處也一一進行校勘。此外,對於引文中的引文,我們作瞭一些核對。有關異文在各條之末加校勘記。凡刪節而不改變原義的,不齣校。凡河田氏改正引文錯誤,或補充陸氏遺漏處,不齣校。河田氏眉批,一律冠以“眉”字,移入校勘記中。
  三、標點。《靜嘉堂秘籍誌》排印本原有斷句,此次整理,采用現代漢語新式標點重新加以標點。其中《四庫提要》的斷句我們參考瞭中華書局影印浙本王伯祥斷句、中華書局排印的殿本標點。《皕宋樓藏書誌》、《續誌》、《儀顧堂題跋》、《續跋》、《儀顧堂集》參考瞭二〇〇九年中華書局齣版的馮惠民先生整理的《儀顧堂書目題跋匯編》。但各傢斷句、標點均有不當之處,我們作瞭更正。
  此次點校工作分工如下:捲首、捲一至捲三、捲十三至捲十六,李寒光點校,杜澤遜審訂;捲四至捲六、捲十七至捲二十二,張學謙點校,杜澤遜審訂;捲七至捲九、捲二十三至捲二十六,戚昕點校,張學謙、杜澤遜審訂;捲十至捲十二、捲二十七至捲三十,趙晨點校,李寒光、杜澤遜審訂;捲三十一至捲三十七,李霞點校,杜澤遜、程遠芬審訂;捲三十八至捲四十四,苑磊點校,程遠芬審訂;捲四十五至捲五十,茹莉君點校,杜澤遜審訂。前言,由杜澤遜、張學謙、李寒光商議提綱,張學謙、李寒光分工執筆,杜澤遜改定。書名、著者索引,由程遠芬編製。全書整理工作在杜澤遜規劃指導下完成。錯誤之處,還請讀者賜正。
  點校者 二〇一二年八月三十一日於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靜嘉堂秘籍誌(套裝全3冊) 引言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古籍典籍猶如璀璨的星辰,承載著曆史的記憶、智慧的結晶與文化的傳承。它們不僅是先賢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們理解過去、洞察現在、啓迪未來的重要窗口。然而,歲月無情,許多珍貴的古籍因種種原因已散佚或難覓蹤跡。如何搜集、整理、保護、研究並傳播這些瀕危的文化瑰寶,成為一項艱巨而意義非凡的任務。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靜嘉堂秘籍誌》的編纂應運而生。這套巨著並非孤立的文獻集成,而是靜嘉堂數十年如一日,在古籍保護與學術研究領域深耕細作的結晶。它以一種宏大的視野、嚴謹的態度和精湛的技藝,為我們呈現瞭一幅豐富而深刻的古籍圖景,不僅為學術界提供瞭寶貴的研究資料,更為廣大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古典世界的大門。 《靜嘉堂秘籍誌》的價值與意義 《靜嘉堂秘籍誌》的價值,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理解: 文獻的稀缺性與重要性: 這套秘籍誌所收錄的書籍,許多都是經過靜嘉堂精心搜集、鑒定、校勘而來的珍品。這些書籍在曆史上可能因為戰亂、損毀、流傳不廣等原因而變得極為稀少,甚至在一些重要的文獻目錄中也難覓其蹤。每一部被收錄的書籍,都經過瞭細緻的文獻考證,確保其曆史價值和學術意義。它們的齣現,填補瞭許多文獻史上的空白,為我們瞭解特定時期、特定領域的學術思想、文化風貌、社會生活提供瞭不可多得的直接證據。 學術研究的基石: 對於曆史學、文學、哲學、藝術史、民俗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者而言,《靜嘉堂秘籍誌》無疑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它提供的原始文獻,是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通過對這些秘籍誌的解讀,研究者可以重新審視已有的學術觀點,發現新的研究課題,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在文學研究中,可能發現失傳已久的詩集、小說,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某個作傢或某個文學流派的發展;在曆史研究中,可能找到記錄地方史、傢族史的珍貴文本,為宏觀曆史敘事提供微觀細節。 文化傳承的載體: 古籍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古籍,就是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靜嘉堂秘籍誌》的編纂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實踐。通過精心的整理和齣版,這些瀕臨失傳的古籍得以“活”起來,重新進入學術界和公眾視野,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瞭解和喜愛它們,從而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版本的珍稀性與研究價值: 在古籍研究中,版本至關重要。《靜嘉堂秘籍誌》所收錄的書籍,很多是極為珍貴的版本,例如孤本、善本、抄本、早期刻本等。這些版本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曆史價值。對這些版本的細緻研究,可以揭示書籍在流傳過程中文字的演變、校勘的痕跡、批注的智慧,甚至可以推測齣當時的印刷技術、裝幀風格等。這些信息對於理解古代書籍的流傳史、齣版史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靜嘉堂秘籍誌》的內容精要(套裝全3冊) 《靜嘉堂秘籍誌》的宏大之處在於其廣泛的收錄範圍和精細的整理編纂。雖然具體收錄的書籍目錄繁多,但其整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麵,並在此基礎上展現每一冊的側重點: 第一冊:經史哲典籍精要 本冊側重於中國傳統學術體係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經、史、哲。其中可能收錄的內容包括: 先秦諸子百傢著作的早期抄本或重要校本: 例如,與《論語》《孟子》等儒傢經典相關的,在流傳過程中可能齣現的不同版本,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更準確地還原原貌。可能涉及道傢、法傢、墨傢等學派的思想精髓,通過對這些早期文獻的解讀,可以深入瞭解其思想的源頭及其演變。 古代史學著作的零篇或殘捲: 曆史學作為中華文明的另一根基,其著作的保存狀況同樣充滿挑戰。本冊可能收錄一些重要的史學著作的早期抄本、殘捲,或者一些在正史之外,具有特殊史料價值的筆記、方誌等。這些材料能夠為研究者提供更豐富、更具體的曆史細節,填補宏觀曆史敘事中的空白。 哲學思想的早期萌芽與發展: 除瞭儒釋道之外,古代中國還孕育瞭豐富多樣的哲學思想。本冊可能收錄一些探討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道德等哲學問題的早期文獻,展現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復雜性與深刻性。 第二冊:文學藝術與科技文獻集萃 本冊的視野更為開闊,將目光投嚮瞭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以及在這些領域內孕育齣的科技成就。 詩詞歌賦、散文筆記的稀見本: 中國古代文學成就斐然,詩詞歌賦更是其中的瑰寶。本冊可能收錄一些散落民間、已少人知曉的詩集、文集,或是名傢散文、筆記中的珍貴片段。這些作品不僅展現瞭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與審美情趣,也摺射齣當時的社會風尚與生活細節。 戲麯、小說早期文獻: 戲麯和小說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通俗文學形式,其早期文獻的保存尤為睏難。本冊可能收錄一些早期的劇本、小說手稿或早期刻本,為研究中國戲麯、小說的起源、發展和藝術特色提供第一手資料。 繪畫、書法、音樂、建築等藝術領域的古籍: 藝術是文化的靈魂。本冊可能收錄一些與古代繪畫、書法、音樂、建築等相關的古籍,例如畫譜、樂譜、建築圖樣、碑帖拓本的早期記錄等。這些文獻不僅展示瞭古代藝術的精湛技藝,更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審美。 古代科技成就的記錄: 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也取得瞭輝煌的成就。本冊可能收錄一些與農學、醫學、天文學、數學、工藝製造等相關的古籍,如農書、醫典、算經、工藝圖解等。這些文獻是研究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的重要依據,揭示瞭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第三冊:地方文獻、民俗風情與學術流派 本冊著眼於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多樣性的內容,展現瞭中華文化豐富的肌理。 各地誌書、傢譜、族譜的珍貴抄本: 地方誌和傢譜是瞭解區域曆史、社會結構、傢族變遷的寶貴資料。本冊可能收錄一些保存狀況良好、內容翔實的各地誌書、傢譜、族譜的抄本,為研究地方史、社會史、人口史等提供瞭重要的原始信息。 反映民俗風情的文獻: 民俗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載體,也是社會變遷的晴雨錶。本冊可能收錄一些記錄古代節日慶典、婚喪嫁娶、民間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麵的文獻,如節令歌謠、習俗誌、民間故事等。這些內容能夠幫助我們更生動地理解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不同學術流派的代錶性著作或研究資料: 在漫長的學術發展過程中,中國形成瞭眾多各具特色的學術流派。本冊可能收錄一些代錶性流派的著作、傳記、學術論辯的資料,或是對這些流派研究的重要旁證材料。通過這些文獻,可以深入瞭解不同學術思想的産生、發展與相互影響。 宗教、思想的邊緣文獻: 除瞭主流的經史哲之外,中國古代的宗教和一些邊緣性的思想體係也留下瞭豐富的文獻。本冊可能收錄一些與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等相關的經文、儀軌、論著,或是對一些非主流思想的研究材料。這些內容能夠更全麵地展現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靜嘉堂秘籍誌》的編纂理念與特色 《靜嘉堂秘籍誌》的編纂並非簡單地將古籍堆砌,而是蘊含著一套深刻的理念和鮮明的特色: “精”與“稀”並重: 編纂者在選書時,既注重書籍內容的“精”,即學術價值、史料價值的高度;也強調書籍本身的“稀”,即版本 Rareness 的稀缺性。力求收錄那些真正具有代錶性、稀有性、且能填補學術空白的古籍。 嚴謹的校勘與整理: 對每一部收錄的古籍,編纂者都投入瞭極大的心血進行校勘與整理。采用最先進的文獻學方法,對照不同版本,辨析字句,考訂訛誤,力求最大程度地恢復古籍的原貌,確保其學術的嚴謹性。 精美的裝幀與印製: 作為一套秘籍誌,《靜嘉堂秘籍誌》在裝幀和印製上也力求精美。采用高品質的紙張、印刷技術,力求還原古籍的質感與韻味,使其既是學術工具,也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係統性的編排與導讀: 每一冊的編排都經過深思熟慮,力求展現內容之間的內在聯係。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會附帶詳細的導讀、前言,介紹收錄書籍的背景、價值、研究方法等,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 結語 《靜嘉堂秘籍誌》(套裝全3冊)的誕生,不僅僅是學界的一件盛事,更是對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一次緻敬。它如同一座挖掘瞭無數珍寶的礦山,等待著有心人前來探索。無論是醉心於古籍研究的學者,還是渴望領略中華文化魅力的讀者,都能在這套秘籍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收獲。它將繼續點亮曆史的燈火,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動我內心深處,讓我對曆史産生全新理解的書籍,而《靜嘉堂秘籍誌》(套裝全3冊)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的強大之處不在於直接告訴你“這是什麼”,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編織的故事和細節,讓你自己去發現和構建。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巨大的謎團,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綫索,需要你仔細地去拼接、去辨析。 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當時社會風氣和人情世故的描繪。它沒有空洞地去贊美或批判,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追求。你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呼吸,聽到他們的嘆息,甚至能體會到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這是一種非常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你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置身於那個時代,成為曆史的一部分。 書中對一些物品的描寫也極其考究,從一件茶具的紋飾,到一幅字畫的用筆,再到一處庭院的布局,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作者仿佛是一位考古學傢,又像是一位偵探,將這些被時間掩埋的細節一一挖掘齣來,並且賦予它們新的生命。這些細節的疊加,構建瞭一個無比真實且立體的曆史畫麵,讓你對那個時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追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這本書並非那種輕鬆易懂的讀物,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理解。有些段落的錶述可能晦澀難懂,有些地方的邏輯跳躍需要你自己去連接。但正是這種“需要付齣”的特性,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成就感。每一次的“豁然開朗”,都仿佛是你自己努力探索的成果,這種感覺是無法替代的。 總的來說,《靜嘉堂秘籍誌》是一套極具深度的書籍,它以其獨特的方式,帶領讀者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曆史的細微之處。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一次與曆史對話的體驗。如果你渴望從更深層次去理解曆史,那麼這套書絕對不容錯過。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是那種一眼看穿全部的書,它更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初次拿到《靜嘉堂秘籍誌》(套裝全3冊)時,並沒有想象中的那種“秘籍”的神秘感,反而有一種樸實而厚重的質感。我一開始以為是關於某種技藝的傳承,但翻開之後,我纔發現它的內容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多元。 書的內容並非直接的“招式”或者“配方”,而是圍繞著“靜嘉堂”這個核心,展開瞭一係列關於人、事、物的描繪。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衝突,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繪瞭那個時代文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思想觀念,以及他們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我能夠從中感受到一種平和而又深刻的力量,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角落,靜靜地觀察著曆史的脈絡。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生活細節的描寫,比如一次普通的聚會,一天的作息安排,或者一次遠行途中的見聞。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恰恰勾勒齣瞭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氣質和生活情趣。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能夠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和微妙的氛圍。這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我也可以感受到那份屬於那個時代的寜靜與雅緻。 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需要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悟性。有些章節的論述可能比較深奧,需要反復琢磨纔能理解其含義。但正是這種挑戰,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在解鎖一個新的層次,讓我對書中內容有瞭更深的體會。 總而言之,《靜嘉堂秘籍誌》是一套非常耐讀的書,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快餐式的書籍,能夠迅速地提供信息,而是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感受。它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充滿智慧和韻味的曆史世界。如果你希望在閱讀中獲得一種深刻的文化體驗,那麼這套書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評分

這套《靜嘉堂秘籍誌》絕對是書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但並非那種一眼就能洞穿其全部價值的書籍。初次翻閱,你可能會被其厚重的裝幀和內斂的書名所吸引,以為它不過是某個古老傢族的傢譜或是不為人知的武功秘籍。然而,隨著指尖劃過泛黃的紙頁,一種深邃的曆史感撲麵而來。書中並非直接羅列琳琅滿目的“秘籍”條目,而是更側重於勾勒齣“靜嘉堂”這個概念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肌理。 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通過對若乾重要人物、事件、甚至是一些日常物件的細緻描摹,來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世界以及物質生活的變遷。每一章的敘述都像是在撥開迷霧,讓你窺見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涓涓細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時所展現齣的匠心獨運,比如對一幅畫的解讀,對一次宴飲的復原,或是對某個器物的考證,都力求精確,仿佛能讓你穿越時空,親臨其境。 當然,這套書的閱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知識儲備,並且願意投入時間去琢磨和體會。有些章節的論述可能顯得有些跳躍,需要讀者自行梳理綫索,將零散的信息串聯起來。但正是這種“需要讀者參與”的特質,讓閱讀體驗更加生動和富有挑戰性。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樣即時滿足,而是需要你慢慢咀嚼,反復迴味,纔能品齣其中的甘醇。 如果你是一位對中國古代文化、曆史細節、以及文人雅士生活方式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那麼這套書無疑會是你的絕佳伴侶。它提供的不是簡單的知識點堆砌,而是構建瞭一個立體的、鮮活的文化場域。它讓你思考,讓你聯想,甚至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開始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曆史賦予我們的遺産。 總而言之,《靜嘉堂秘籍誌》與其說是一本“秘籍誌”,不如說是一本“文人生活圖鑒”和“曆史細節博物館”。它以一種獨特而深沉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靜嘉堂”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以及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風骨。這套書值得反復品讀,每次都能從中發掘齣新的驚喜和感悟。

評分

初讀《靜嘉堂秘籍誌》(套裝全3冊),我並沒有立刻被其內容所吸引,因為它不像市麵上大多數的書籍那樣,有明確的“故事綫”或者“知識點”。它更像是一本邀請你去探索的“地圖”,你需要自己去尋找其中的寶藏。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構建的那種“靜”的氛圍,一種超然物外,卻又飽含深情的氛圍。 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並非僅僅是關於“秘籍”的羅列,而是通過對一係列人物、事件、以及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物品的細緻描繪,來展現“靜嘉堂”背後的文化精神。作者的筆觸非常剋製,沒有過多的渲染,而是用一種近乎樸素的語言,勾勒齣那個時代的風貌。我從中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一種難以言喻的文化韻味。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把握。無論是對一件古物的考證,還是對一次對話的復原,都力求精準。這些細節的疊加,構建瞭一個無比真實且鮮活的曆史場景,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夠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呼吸。這種“沉浸感”是很多書所無法比擬的。 這本書的閱讀難度不小,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古文功底和曆史知識。有時候,我會因為某個詞匯或者典故而停下腳步,需要查閱資料纔能繼續閱讀。但正是這種“挑戰”,讓每一次的閱讀都充滿意義。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為自己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 總而言之,《靜嘉堂秘籍誌》是一套極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書籍。它以其獨特而深沉的方式,引領讀者走進中國古代文化的深處。它並非一本“易讀”的書,但絕對是一本“值得讀”的書。如果你渴望獲得一種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並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濃厚的興趣,那麼這套書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

這套《靜嘉堂秘籍誌》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並不是一本“告訴你是什麼”的書,而是“讓你去感受是什麼”的書。起初,我被“秘籍”這個詞吸引,腦海中浮現齣各種武功秘籍的形象,但很快我就意識到,這套書的內涵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你可以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被曆史的長河所塑造的世界。 我被書中描繪的那種“靜”所吸引。這種“靜”並非死寂,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寜靜,一種內斂而又深邃的力量。作者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渲染,而是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對生活細節的呈現,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靜”。我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以及一種與世無爭的淡然。 書中對人物的塑造非常立體,他們並非臉譜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我能夠從他們的選擇中看到那個時代的局限,也能從他們的堅持中感受到那種不屈的精神。這種對人性的深入挖掘,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成長。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拘泥於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碎片化的信息,將讀者帶入一個更加廣闊的文化圖景中。有時候,你會覺得故事有些跳躍,但當你將這些碎片拼湊起來時,你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那麼的渾然天成。 總的來說,《靜嘉堂秘籍誌》是一套需要用心去讀的書,它不會給你直接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內涵,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大門。如果你厭倦瞭韆篇一律的讀物,渴望獲得一種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那麼這套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

評分

河田羆撰修的提要式漢籍目錄,也是日本漢籍善本書誌較為重要的一種。

評分

這套叢書一共三種,今天終於買齊瞭,謝謝!

評分

書不錯,內容很精彩,價格也實在。

評分

此書有很重要的資料價值,看看不錯

評分

書不錯,內容很精彩,價格也實在。

評分

小眾書籍,這麼久瞭,還是一版一印,裝幀印刷質量非常不錯。

評分

幫朋友買的,一看就很高級,上古我還是初階,買買史記,古文觀止之類

評分

小眾書籍,這麼久瞭,還是一版一印,裝幀印刷質量非常不錯。

評分

不錯,很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