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農業職業培訓係列用書:農業技術指導員培訓教材(種植業)》是農業職業培訓係列教材中的一種。這本教材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製定的《國傢職業標準》要求,結閤浙江省域特點,組織相關專傢集體編寫而成。培訓內容主要涉及職業道德、職業守則、專業基礎知識、相關法律法規和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不同等級的操作技能要求。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職業道德
第一章 職業道德基本知識
第一節 道德概念
第二節 職業道德
第二章 職業守則
第一節 愛崗敬業,服務三農
第二節 尊重科學,求真務實
第三節 吃苦耐勞,無私奉獻
第四節 團結協作,勇於創新
第二部分 理論知識
第三章 專業基礎知識
第一節 植物學及植物生理學基礎知識
第二節 農作物栽培基礎知識
第三節 農作物病蟲草害發生與防治基礎知識
第四節 土壤與肥料基礎知識
第五節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基礎知識
第六節 農産品貯藏、保鮮、加工基礎知識
第四章 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第一節 農業法
第二節 農業技術推廣法
第三節 種子法
第四節 農藥管理條例
第五節 植物檢疫條例
第三部分 技能操作
第五章 高級工技能操作要求
第一節 信息采集處理
第二節 技術示範推廣指導
第三節 技術谘詢培訓
第六章 技師技能操作要求
第一節 信息采集處理
第二節 技術示範推廣指導
第三節 技術谘詢培訓
第七章 高級技師技能操作要求
第一節 信息采集處理
第二節 技術示範推廣指導
第三節 技術谘詢培訓
第四部分 鑒定試捲實例
職業技能鑒定國傢題庫(一)
職業技能鑒定國傢題庫(二)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二節 職業道德
一、職業道德的含義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係的符閤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首先,在內容方麵,職業道德總是要鮮明地錶達職業義務、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道德準則。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會道德和階級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職業、行業以至産業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錶現為某一職業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習慣,錶現為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們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質。
其次,在錶現形式方麵,職業道德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它總是從本職業的交流活動的實際齣發,采用製度、守則、公約、承諾、誓言、條例,以至於標語口號之類的形式,這些靈活的形式既容易為從業人員所接受和實行,而且也容易形成一種職業的道德習慣。
再次,從調節的範圍來看,職業道德一方麵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內部關係,加強職業、行業內部人員的凝聚力;另一方麵,它也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與其服務對象之間的關係,用來塑造本職業從業人員的形象。
最後,從産生的效果來看,職業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職業化”,又能使個人道德品質“成熟化”。職業道德雖然是在特定的職業生活中形成的,但它絕不是離開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而獨立存在的道德類型。任何一種形式的職業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的要求。職業道德與各種職業要求和職業生活結閤,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
一、職業道德的特徵
職業性。職業道德的內容與職業實踐活動緊密相連,反映著特定職業活動對從業人員行為的道德要求。每一種職業道德都隻能規範本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行為,在特定的職業範圍內發揮作用。
實踐性。職業行為過程,就是職業實踐過程,隻有在實踐過程中,纔能體現齣職業道德的水準。職業道德的作用是調整職業關係,對從業人員職業活動的具體行為進行規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道德衝突。
繼承性。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會被作為經驗和傳統繼承下來。即使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同樣一種職業因服務對象、服務手段、職業利益、職業責任和義務相對穩定,職業行為的道德要求的核心內容將被繼承和發揚,從而形成瞭被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普遍認同的職業道德規範。
具有多樣性。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道德標準。
……
前言/序言
農業技術指導員培訓教材(種植業):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閤,賦能新時代農業發展 本書並非一本淺嘗輒止的入門指南,而是專為緻力於成為新時代優秀農業技術指導員的專業人士量身打造的深度培訓教材。它以係統性、前瞻性、實用性為核心,旨在全方位提升參訓人員在種植業領域的理論素養、實踐技能和綜閤服務能力,從而有效應對當前農業發展麵臨的挑戰,引領農民走嚮科學化、精細化、綠色化的現代化農業道路。 一、 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石:深耕作物生長規律與科學原理 教材首先將引領讀者深入理解各類主要作物(如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果樹、食用菌等)的生長發育規律。這並非簡單的農業知識羅列,而是基於植物生理學、遺傳學、土壤學、氣象學等基礎學科的原理,剖析作物在不同生育階段對光照、溫度、水分、養分、空氣等環境因素的需求與響應。例如,在講解小麥的返青期管理時,教材將詳細闡述低溫對分蘖的影響,以及適當的水分和氮肥供應如何促進分蘖節的形成,為後期産量奠定基礎。同樣,對於果樹的開花坐果期,教材會深入分析花粉活性、授粉媒介、激素調控等微觀機理,指導指導員如何通過環境調控和生物技術手段提高坐果率。 更進一步,教材將深入探討病蟲草害發生的生態學原理和生理生化機製。我們將詳細解析病原菌(如細菌、真菌、病毒)的侵染途徑、繁殖方式、緻病機理,以及害蟲的生命周期、取食危害、繁殖策略,還有雜草的競爭機製和生命周期。這有助於指導員理解“為什麼”病蟲害會發生,從而掌握“如何”進行精準防控,而非被動應付。例如,對於稻瘟病的防治,教材將深入分析稻瘟病菌的孢子傳播、侵染過程,以及稻田環境(濕度、溫度、通風)對其發生流行的影響,從而指導員製定基於環境監測和抗病品種選擇的綜閤防治方案。 土壤科學是種植業的根基。教材將係統介紹土壤的物理性狀(質地、結構、容重、通氣性、保水保墒性)、化學性狀(pH值、有機質、全量及速效養分含量、CEC、AEC等)和生物性狀(微生物種類及活性、土壤酶活性等),以及這些性狀如何影響作物的養分吸收和生長發育。我們將詳細講解土壤改良的各種技術,如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消毒、物理改良(如深耕、免耕)等,並結閤不同土壤類型和作物需求,指導指導員製定科學的土壤管理方案。 二、 聚焦現代種植技術:掌握精細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核心技能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對現代種植技術的深度解析和實踐指導。我們將超越傳統的農耕經驗,係統介紹和推廣當前最先進、最有效的種植技術。 1. 現代耕作與栽培技術: 精準耕作與保護性耕作: 詳細闡述免耕、少耕、秸稈覆蓋、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分析其對土壤結構改善、水分保持、減少水土流失的長期效益,並指導如何根據不同作物和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耕作方式。 高産栽培模式: 針對不同作物,介紹當前公認的高産栽培技術體係,包括優良品種的選用、科學密度的確定、閤理的播種或移栽技術、不同生育期的水肥管理策略、病蟲草害的綜閤防治措施、以及適時適量的收獲技術。 設施化栽培技術: 深入講解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的結構設計、環境控製(光、溫、水、氣、肥)的關鍵技術、不同作物在設施內的栽培模式、以及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提升設施農業的産量和品質。例如,在講解智能溫室控製時,會詳細介紹傳感器原理、PLC控製係統、大數據分析在作物生長環境優化中的應用。 特色種植技術: 針對部分特色作物,如藥用植物、香料植物、食用菌等,介紹其特殊的生長習性、栽培環境要求和關鍵技術環節,指導員能夠掌握這些特定領域內的專業知識。 2. 綠色植保與生物防治: 植物保護基礎: 係統講解植物病理學、昆蟲學、雜草學的基礎知識,使指導員能夠準確識彆病蟲草害的發生原因、傳播途徑和危害特點。 綠色植保理念與技術: 強調“預防為主,綜閤防治”的植保方針,深入介紹物理防治(如誘捕器、防蟲網)、農業防治(如輪作、間作、抗性品種)、生物防治(如天敵利用、微生物農藥)等綠色植保技術,並指導如何將其有機結閤,構建有效的綜閤防治體係。 農藥安全使用: 詳細闡述農藥的種類、作用機製、施用技術、安全劑型選擇、以及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防護措施,強調精準用藥、減量用藥,降低農藥殘留,保護生態環境和農産品質量安全。 病蟲害監測預警: 介紹各類病蟲害監測方法(如田間普查、誘捕器監測、氣象監測),並結閤現代信息技術,指導如何建立和運用病蟲害預警係統,實現早期發現、早期預警、早期防治。 3. 精準施肥與土壤健康管理: 作物養分需求與吸收規律: 詳細解讀各類作物在不同生育階段對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和吸收動態,結閤作物生長狀況進行分析。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係統講解土壤養分檢測方法、養分速效指標的解讀,以及如何根據測土結果、作物養分需求和肥料特性,製定科學的測土配方施肥方案,實現“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 新型肥料應用: 介紹緩釋肥、控釋肥、水溶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的特點、優勢和適用範圍,指導員如何科學選用和推廣。 土壤健康與可持續性: 強調土壤健康是可持續農業的基礎,介紹有機質提升、土壤改良、土壤酸化或堿化治理、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等技術,指導員能夠從長遠角度管理土壤,保障農業生産的可持續發展。 4. 農業機械化與智能化應用: 常用農業機械操作與維護: 介紹當前主流的種植業農業機械(如耕作機械、播種機械、植保機械、收獲機械)的基本原理、操作規程、日常維護和保養,確保指導員能夠為農民提供機械化作業的指導。 精準農業技術: 深入講解GPS導航、變量施肥、變量噴藥、遙感監測、無人機應用等精準農業技術,闡述其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産成本、提升農産品品質方麵的作用,指導員如何理解和推廣這些技術。 智能化農業裝備: 介紹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如智能灌溉係統、智能溫室控製係統、作物生長監測係統等,幫助指導員瞭解並引導農民應用先進的智能化裝備。 三、 提升服務能力與綜閤素質:成為農民信賴的“技術參謀” 優秀的農業技術指導員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和溝通能力。本書將貫穿培養指導員成為農民真正信賴的“技術參謀”的目標。 溝通與谘詢技巧: 教授如何與農民進行有效溝通,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和麵臨的問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農業技術。學習傾聽、提問、反饋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 問題診斷與分析: 引導指導員建立係統性的問題診斷思維,從作物生長環境、栽培管理、病蟲草害等方麵,全麵分析齣現問題的根源,並提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信息獲取與傳播: 指導員如何及時獲取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政策動態、市場趨勢,並有效地將這些信息傳遞給農民,幫助他們做齣科學的決策。 技術推廣與培訓: 學習如何組織和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班、現場觀摩會、示範田建設等活動,將先進技術有效地推廣到廣大農戶。 農業政策與法規理解: 簡要介紹與種植業相關的農業政策、補貼項目、法律法規,幫助指導員瞭解國傢的農業發展方嚮,並引導農民閤理利用相關政策。 案例分析與經驗交流: 本書將包含豐富的實際案例分析,涵蓋種植業生産中遇到的各種典型問題及其解決方案,鼓勵指導員通過實踐和經驗交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 結語: 《農業技術指導員培訓教材(種植業)》是一本承載著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産力的使命的著作。它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座連接理論與實踐、科研與生産的橋梁。我們堅信,通過係統學習本書,未來的農業技術指導員們將能夠更加自信、高效地為農業生産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中國這片沃土上,播種下希望,收獲著豐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