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疇篇〉箋釋:以晚期希臘評注為綫索》在國內已經有幾個翻譯版本,但是缺乏整全詳盡的注釋和深入的解讀。《〈範疇篇〉箋釋:以晚期希臘評注為綫索》以晚期希臘哲學文獻為依據,融會中世紀以來各個重要版本,翻譯、注釋瞭亞裏士多德《範疇篇》,是漢語學界在嚴格的一手文獻基礎上,以詳盡的篇幅對亞裏士多德的經典作品所做的完全符閤西方古典學規範的注疏作品。
《〈範疇篇〉箋釋:以晚期希臘評注為綫索》一直位居亞裏士多德著作的首位,對該著作的研究和評注也一直占據首要位置,成為整個哲學討論的核心問題之一。現在保持下來的古代以希臘文寫作的《〈範疇篇〉評注》僅有珀爾菲琉斯、德剋希珀斯、赫爾米亞的阿莫尼俄斯、辛普裏柯俄斯、菲洛珀諾斯和厄呂姆匹俄多洛斯、厄裏阿斯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箋注者以這些早期中世紀即公元1世紀至6世紀的《範疇篇》評注為綫索,對範疇篇進行全麵翻譯、疏解。
《〈範疇篇〉箋釋:以晚期希臘評注為綫索》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亞裏士多德以及《範疇篇》研究的長篇導言,論述亞氏與漫步學派的關係,亞氏作品的發現、編輯、分類、流傳以及曆代評注等。第二部分是《範疇篇》的中譯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臘文,然後附上中譯文,最後係譯者溥林詳盡全麵的箋釋。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傢。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曆山大的老師。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
溥林,重慶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後,四川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西方古典哲學與宗教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古希臘哲學、西方中世紀哲學、德國哲學。已編譯、齣版多部學術專著。
導論
一、亞裏士多德的遺産
二、古代評注者視野中的《範疇篇》
《範疇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範疇篇》箋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成功地將一個被視為“古典學末期”或“新柏拉圖主義前奏”時期的思想遺産,重新注入瞭現代哲學的討論活力。通常情況下,晚期希臘的評注工作,容易被簡單地歸類為“維護”或“解釋”的輔助性工作,似乎隻是在為那些更偉大的早期思想傢做注腳。然而,這部箋釋有力地證明瞭這些評注者自身的創造力和洞察力是多麼深刻。他們麵對的睏境——如何讓兩韆年前的文本在新的認知環境下保持其解釋力——是極具挑戰性的。閱讀過程中,我能明顯感受到那些評注者在試圖彌閤“本體論”與“神學”之間鴻溝時的掙紮與智慧。這種對“解釋的努力”本身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基調非常謙遜而又充滿敬意。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學術深度,往往隱藏在那些看似次要的、承前啓後的環節之中,它們是思想長河中不可或缺的橋梁。
評分作為一個讀者,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如何巧妙地將“史學”與“哲學分析”結閤起來。很多關注《範疇篇》的研究往往會過於側重於對邏輯結構的解構,而忽略瞭這些文本産生和流傳的曆史背景。然而,這部箋釋似乎深諳“沒有曆史的哲學是僵死的”這一道理。通過追蹤晚期希臘評注的脈絡,我們得以一窺這些哲學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教育體係、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衝突中被“實踐”和“應用”的。例如,某些評注者為瞭迎閤當時流行的思想潮流,可能會對某些晦澀的段落進行“溫和化”處理,而另一些則可能為瞭維護傳統的純粹性而采取更為激進的捍衛姿態。這種曆史的褶皺感,讓冰冷的邏輯條文一下子有瞭溫度和人性。它提醒我們,即便是最抽象的哲學思辨,也無法脫離其所處的時代土壤而獨立存在,這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曆史感。
評分這部書的標題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學術重量,光是“範疇篇箋釋”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亞裏士多德的本體論核心,那可是哲學史上最難以啃透的硬骨頭之一。作為一名對古希臘哲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其實對原著本身感到望而生畏,總覺得那些概念太過抽象,邏輯鏈條過於嚴密,非專業人士難以窺其堂奧。因此,當看到這本書的副標題——“以晚期希臘評注為綫索”時,我心中湧起瞭一股強烈的期待。我一直好奇,在亞裏士多德之後,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是如何消化、理解並闡釋這些基礎性概念的?他們是成功地將“範疇”的理論變得更易懂,還是在詮釋的過程中,又加入瞭更多令人費解的思辨?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它不是直接重述亞裏士多德的論證,而是通過曆史的迴聲,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思辨場域。這種“藉道”的策略非常高明,它暗示瞭文本的生命力不在於其自身的孤立存在,而在於它如何被後世的學人所激活和塑造。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古代評注傢們,諸如Porphyry或者Simplicius之流,是如何處理那些關鍵的區分,比如“本質”與“偶性”之間那些微妙的張力,這對於理解西方形而上學的演變至關重要。
評分閱讀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罕見的“慢讀”哲學文本的方式。如今的學術著作,很多都追求效率和結論的簡潔性,恨不得把所有的論證步驟都壓縮到極緻。然而,這部關於《範疇篇》的箋釋,卻似乎在有意地放慢腳步,它將焦點放在瞭“評注”本身,這意味著我們要跟隨的不是一個單一的思想者的綫性發展,而是一個跨越瞭數個世紀的對話網絡。這種對話的魅力在於其復雜性和多重聲音。想象一下,當我們麵對一個亞裏士多德提齣的晦澀定義時,書中會引齣A學派的解釋,接著是B學派的反對意見,然後再是某個晚期注釋傢試圖調和矛盾的努力。這種層層疊疊的閱讀體驗,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真理”的認知——真理似乎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靶子,而是在曆史的闡釋中不斷被修正和細化的過程。對我而言,這種深入到“注釋層”的考察,比單純研讀原典更具啓發性,因為它展現瞭哲學思想的動態性和韌性,證明瞭即便是最基礎的概念,也需要不斷的闡發纔能維持其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雖然建立在嚴謹的學術基礎上,但其敘事節奏卻齣乎意料地引人入勝,尤其體現在對關鍵術語的梳理上。很多哲學史著作在處理這些古老術語時,會陷入術語學的泥沼,將重點放在詞源考證上,讀起來枯燥乏味。但在這部書中,我感覺作者更像是一位引導我們穿越迷宮的嚮導,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某個詞在不同時期是如何被定義的,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這些定義背後的“問題意識”。比如,當討論到“範疇”如何與世界的存在方式掛鈎時,書中引用那些古代評注者的觀點,往往能瞬間點亮我們理解的盲區。那些評注者並非隻是對文本進行潤飾,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時代語境去“測試”亞裏士多德理論的邊界和適用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觀點時的那種平衡感,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將不同時期的思想碰撞清晰地呈現齣來,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哪一種解釋更具說服力。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有結論。
評分還不錯。卡洛斯·富恩特斯與馬爾剋斯、略薩、科塔薩爾並稱“拉美文學爆炸”四主將,是20世紀以來世界純文學的標杆,2012年5月病逝,再次成為全球文學界關注的焦點。富恩特斯是一位“入世”的文豪,是21世紀“360度的大知識分子”(墨西哥著名學者埃曼努爾·卡瓦略語)。他的作品無不與墨西哥的社會和曆史相關。《富恩特斯作品:與勞拉·迪亞斯共度的歲月》幾乎融閤瞭墨西哥從1905年至2000年的各大重要曆史事件,展現瞭這個處在拉丁文化與美國文化交流和衝突的邊界地區的國度近百年的風雲變幻。
評分《西方文論經典(第五捲):從文藝心理研究到讀者反應理論》是“西方文論經典”係列圖書之一種,收入自19世紀後期以來,在西方文學理論發展史中最具代錶性作傢的經典文論著作數十種。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國內發錶過,另有少數是在國內首次翻譯發錶的。每篇選文都包含選文正文和閱讀識解兩個部分,讀者可通過作者簡介、選文正文和閱讀識解,瞭解這些文論傢的學術地位、主要觀點、突齣貢獻等等,具有文獻參考價值和資料收藏價值。同時,“它山之石”,亦有益於我們創建中國特色的文論體係。 作者簡介 高建平,1955年生於江蘇揚州,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美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文學理論研究室主任,國際美學協會秘書長,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外國美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國藝術的錶現性動作》(英文)、《畫境探幽》、《全球化與中國藝術》等著作以及近百篇中英文論文;主要譯作有約翰·杜威的《藝術即經驗》、彼得·比格爾的《先鋒派理論》、門羅·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學簡史》、傑剋·斯佩剋特的《弗洛伊德的美學》等。 丁國旗,河南省滎陽市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秘書長,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執行主編,《外國美學》編委。主要從事馬剋思主義文藝學、美學、文學基礎理論研究,已在《文學評論》、《文藝報》等國內重要學術報刊發錶論文90餘篇,另有譯文2篇。主要著作有《馬爾庫塞美學思想研究》(獨著)、《新編馬剋思主義文藝學》(閤著)、《中國馬剋思主義藝術理論發展史》(閤著)、《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閤著)等,另有文學隨筆2部,主編、參編各種學術文集、高校文科教材等10餘部。
評分特彆厚!能把原著解釋清楚。
評分古代經典認為,由於人性的軟弱或者依賴性,普遍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不曾夢想曆史的一個完成。他們用他們的心靈之眼看到這樣一個幸福的社會,一個人性在其中有最高可能的社會。但由於他們也看到人的力量是多麼的有限,他們認為這一最好政體的實現要依靠運氣。
評分很好,做得很踏實。
評分——施特勞斯
評分還不錯。卡洛斯·富恩特斯與馬爾剋斯、略薩、科塔薩爾並稱“拉美文學爆炸”四主將,是20世紀以來世界純文學的標杆,2012年5月病逝,再次成為全球文學界關注的焦點。富恩特斯是一位“入世”的文豪,是21世紀“360度的大知識分子”(墨西哥著名學者埃曼努爾·卡瓦略語)。他的作品無不與墨西哥的社會和曆史相關。《富恩特斯作品:與勞拉·迪亞斯共度的歲月》幾乎融閤瞭墨西哥從1905年至2000年的各大重要曆史事件,展現瞭這個處在拉丁文化與美國文化交流和衝突的邊界地區的國度近百年的風雲變幻。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