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在国内已经有几个翻译版本,但是缺乏整全详尽的注释和深入的解读。《〈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以晚期希腊哲学文献为依据,融会中世纪以来各个重要版本,翻译、注释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是汉语学界在严格的一手文献基础上,以详尽的篇幅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作品所做的完全符合西方古典学规范的注疏作品。
《〈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一直位居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首位,对该著作的研究和评注也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成为整个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现在保持下来的古代以希腊文写作的《〈范畴篇〉评注》仅有珀尔菲琉斯、德克希珀斯、赫尔米亚的阿莫尼俄斯、辛普里柯俄斯、菲洛珀诺斯和厄吕姆匹俄多洛斯、厄里阿斯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笺注者以这些早期中世纪即公元1世纪至6世纪的《范畴篇》评注为线索,对范畴篇进行全面翻译、疏解。
《〈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溥林,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西方古典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西方中世纪哲学、德国哲学。已编译、出版多部学术专著。
导论
一、亚里士多德的遗产
二、古代评注者视野中的《范畴篇》
《范畴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范畴篇》笺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虽然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但其叙事节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尤其体现在对关键术语的梳理上。很多哲学史著作在处理这些古老术语时,会陷入术语学的泥沼,将重点放在词源考证上,读起来枯燥乏味。但在这部书中,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引导我们穿越迷宫的向导,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某个词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定义的,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些定义背后的“问题意识”。比如,当讨论到“范畴”如何与世界的存在方式挂钩时,书中引用那些古代评注者的观点,往往能瞬间点亮我们理解的盲区。那些评注者并非只是对文本进行润饰,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时代语境去“测试”亚里士多德理论的边界和适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那种平衡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不同时期的思想碰撞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哪一种解释更具说服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结论。
评分阅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慢读”哲学文本的方式。如今的学术著作,很多都追求效率和结论的简洁性,恨不得把所有的论证步骤都压缩到极致。然而,这部关于《范畴篇》的笺释,却似乎在有意地放慢脚步,它将焦点放在了“评注”本身,这意味着我们要跟随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思想者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跨越了数个世纪的对话网络。这种对话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重声音。想象一下,当我们面对一个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晦涩定义时,书中会引出A学派的解释,接着是B学派的反对意见,然后再是某个晚期注释家试图调和矛盾的努力。这种层层叠叠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真理”的认知——真理似乎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靶子,而是在历史的阐释中不断被修正和细化的过程。对我而言,这种深入到“注释层”的考察,比单纯研读原典更具启发性,因为它展现了哲学思想的动态性和韧性,证明了即便是最基础的概念,也需要不断的阐发才能维持其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一个被视为“古典学末期”或“新柏拉图主义前奏”时期的思想遗产,重新注入了现代哲学的讨论活力。通常情况下,晚期希腊的评注工作,容易被简单地归类为“维护”或“解释”的辅助性工作,似乎只是在为那些更伟大的早期思想家做注脚。然而,这部笺释有力地证明了这些评注者自身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是多么深刻。他们面对的困境——如何让两千年前的文本在新的认知环境下保持其解释力——是极具挑战性的。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些评注者在试图弥合“本体论”与“神学”之间鸿沟时的挣扎与智慧。这种对“解释的努力”本身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谦逊而又充满敬意。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学术深度,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次要的、承前启后的环节之中,它们是思想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桥梁。
评分作为一个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如何巧妙地将“史学”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很多关注《范畴篇》的研究往往会过于侧重于对逻辑结构的解构,而忽略了这些文本产生和流传的历史背景。然而,这部笺释似乎深谙“没有历史的哲学是僵死的”这一道理。通过追踪晚期希腊评注的脉络,我们得以一窥这些哲学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冲突中被“实践”和“应用”的。例如,某些评注者为了迎合当时流行的思想潮流,可能会对某些晦涩的段落进行“温和化”处理,而另一些则可能为了维护传统的纯粹性而采取更为激进的捍卫姿态。这种历史的褶皱感,让冰冷的逻辑条文一下子有了温度和人性。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土壤而独立存在,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感。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光是“范畴篇笺释”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核心,那可是哲学史上最难以啃透的硬骨头之一。作为一名对古希腊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其实对原著本身感到望而生畏,总觉得那些概念太过抽象,逻辑链条过于严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堂奥。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时,我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期待。我一直好奇,在亚里士多德之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消化、理解并阐释这些基础性概念的?他们是成功地将“范畴”的理论变得更易懂,还是在诠释的过程中,又加入了更多令人费解的思辨?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不是直接重述亚里士多德的论证,而是通过历史的回声,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思辨场域。这种“借道”的策略非常高明,它暗示了文本的生命力不在于其自身的孤立存在,而在于它如何被后世的学人所激活和塑造。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古代评注家们,诸如Porphyry或者Simplicius之流,是如何处理那些关键的区分,比如“本质”与“偶性”之间那些微妙的张力,这对于理解西方形而上学的演变至关重要。
评分希腊哲学不好做,能做好的都是经典。抄录一下自己在别的地方作的评论:此书由一个“导论”,《范畴篇》完整译文,“集解”(原题笺释,我以为清末的集解体更类似),以及三个附录(算上参考文献则有四个附录)组成。新翻译的《范畴篇》与方书春据英译本转译的相比,有很大修订。集解的每段都给出希腊文原文和译文,集解主要用中世纪的材料,由此可以窥见西方古学。附录一是波菲利《<范畴篇>导论》的新译,旧译有王路版本,我已经发在豆瓣了。附录二、 三是术语索引和人名对照表。最后附有参考文献,比较实用。——总之,这个本子的质量很高,值得购买。
评分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评分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评分《范畴篇》一直位居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首位,对该著作的研究和评注也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成为整个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现在保持下来的古代以希腊文写作的《<范畴篇>评注》仅有珀尔菲琉斯、德克希珀斯、赫尔米亚的阿莫尼俄斯、辛普里柯俄斯、菲洛珀诺斯和厄吕姆匹俄多洛斯、厄里阿斯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笺注者以这些早期中世纪即公元1世纪至6世纪的《范畴篇》评注为线索,对范畴篇进行全面翻译、疏解。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评分印刷不错,内容很好,准备细读
评分还不错。卡洛斯·富恩特斯与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并称“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是20世纪以来世界纯文学的标杆,2012年5月病逝,再次成为全球文学界关注的焦点。富恩特斯是一位“入世”的文豪,是21世纪“360度的大知识分子”(墨西哥著名学者埃曼努尔·卡瓦略语)。他的作品无不与墨西哥的社会和历史相关。《富恩特斯作品: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几乎融合了墨西哥从1905年至2000年的各大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这个处在拉丁文化与美国文化交流和冲突的边界地区的国度近百年的风云变幻。
评分很好,做得很踏实。
评分是中国人整理的,希望不要让我失望。按照大多数注释者的意见,《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早期的逻辑学著作,它集中考察了逻辑范畴的分类及规定。但是,它在逻辑地规定范畴的同时,涉及了许多后来为《形而上学》所发挥的第一哲学内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概括来说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进一步说是关于存在本体的学说。《范畴篇》的第一哲学意义,就在于它通过范畴分类,找出并确定了第一哲学的对象——本体存在;初步规定了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本体范畴;并提出了确定存在及其本体的第一哲学标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一简略论述。对存在的范畴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哲学都研究存在,但存在究竟指什么,众说不一
评分两的争论很不寻常。通常,在分歧如此之深刻和激烈的情况下,几乎很少能有严肃的讨论,但双方理解问题的愿望比坚持他们的立场的愿望更强。这是他们为什么那样彻底地阐明他们命题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