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在国内已经有几个翻译版本,但是缺乏整全详尽的注释和深入的解读。《〈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以晚期希腊哲学文献为依据,融会中世纪以来各个重要版本,翻译、注释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是汉语学界在严格的一手文献基础上,以详尽的篇幅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作品所做的完全符合西方古典学规范的注疏作品。
《〈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一直位居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首位,对该著作的研究和评注也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成为整个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现在保持下来的古代以希腊文写作的《〈范畴篇〉评注》仅有珀尔菲琉斯、德克希珀斯、赫尔米亚的阿莫尼俄斯、辛普里柯俄斯、菲洛珀诺斯和厄吕姆匹俄多洛斯、厄里阿斯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笺注者以这些早期中世纪即公元1世纪至6世纪的《范畴篇》评注为线索,对范畴篇进行全面翻译、疏解。
《〈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溥林,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西方古典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西方中世纪哲学、德国哲学。已编译、出版多部学术专著。
导论
一、亚里士多德的遗产
二、古代评注者视野中的《范畴篇》
《范畴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范畴篇》笺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这部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光是“范畴篇笺释”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核心,那可是哲学史上最难以啃透的硬骨头之一。作为一名对古希腊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其实对原著本身感到望而生畏,总觉得那些概念太过抽象,逻辑链条过于严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堂奥。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时,我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期待。我一直好奇,在亚里士多德之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消化、理解并阐释这些基础性概念的?他们是成功地将“范畴”的理论变得更易懂,还是在诠释的过程中,又加入了更多令人费解的思辨?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不是直接重述亚里士多德的论证,而是通过历史的回声,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思辨场域。这种“借道”的策略非常高明,它暗示了文本的生命力不在于其自身的孤立存在,而在于它如何被后世的学人所激活和塑造。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古代评注家们,诸如Porphyry或者Simplicius之流,是如何处理那些关键的区分,比如“本质”与“偶性”之间那些微妙的张力,这对于理解西方形而上学的演变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一个被视为“古典学末期”或“新柏拉图主义前奏”时期的思想遗产,重新注入了现代哲学的讨论活力。通常情况下,晚期希腊的评注工作,容易被简单地归类为“维护”或“解释”的辅助性工作,似乎只是在为那些更伟大的早期思想家做注脚。然而,这部笺释有力地证明了这些评注者自身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是多么深刻。他们面对的困境——如何让两千年前的文本在新的认知环境下保持其解释力——是极具挑战性的。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些评注者在试图弥合“本体论”与“神学”之间鸿沟时的挣扎与智慧。这种对“解释的努力”本身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谦逊而又充满敬意。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学术深度,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次要的、承前启后的环节之中,它们是思想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桥梁。
评分作为一个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如何巧妙地将“史学”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很多关注《范畴篇》的研究往往会过于侧重于对逻辑结构的解构,而忽略了这些文本产生和流传的历史背景。然而,这部笺释似乎深谙“没有历史的哲学是僵死的”这一道理。通过追踪晚期希腊评注的脉络,我们得以一窥这些哲学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冲突中被“实践”和“应用”的。例如,某些评注者为了迎合当时流行的思想潮流,可能会对某些晦涩的段落进行“温和化”处理,而另一些则可能为了维护传统的纯粹性而采取更为激进的捍卫姿态。这种历史的褶皱感,让冰冷的逻辑条文一下子有了温度和人性。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土壤而独立存在,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感。
评分阅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慢读”哲学文本的方式。如今的学术著作,很多都追求效率和结论的简洁性,恨不得把所有的论证步骤都压缩到极致。然而,这部关于《范畴篇》的笺释,却似乎在有意地放慢脚步,它将焦点放在了“评注”本身,这意味着我们要跟随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思想者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跨越了数个世纪的对话网络。这种对话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重声音。想象一下,当我们面对一个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晦涩定义时,书中会引出A学派的解释,接着是B学派的反对意见,然后再是某个晚期注释家试图调和矛盾的努力。这种层层叠叠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真理”的认知——真理似乎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靶子,而是在历史的阐释中不断被修正和细化的过程。对我而言,这种深入到“注释层”的考察,比单纯研读原典更具启发性,因为它展现了哲学思想的动态性和韧性,证明了即便是最基础的概念,也需要不断的阐发才能维持其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虽然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但其叙事节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尤其体现在对关键术语的梳理上。很多哲学史著作在处理这些古老术语时,会陷入术语学的泥沼,将重点放在词源考证上,读起来枯燥乏味。但在这部书中,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引导我们穿越迷宫的向导,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某个词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定义的,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些定义背后的“问题意识”。比如,当讨论到“范畴”如何与世界的存在方式挂钩时,书中引用那些古代评注者的观点,往往能瞬间点亮我们理解的盲区。那些评注者并非只是对文本进行润饰,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时代语境去“测试”亚里士多德理论的边界和适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那种平衡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不同时期的思想碰撞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哪一种解释更具说服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结论。
评分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经典不需解释
评分《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是“西方文论经典”系列图书之一种,收入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著作数十种。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国内发表过,另有少数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两个部分,读者可通过作者简介、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了解这些文论家的学术地位、主要观点、突出贡献等等,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同时,“它山之石”,亦有益于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等著作以及近百篇中英文论文;主要译作有约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门罗·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学简史》、杰克·斯佩克特的《弗洛伊德的美学》等。 丁国旗,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执行主编,《外国美学》编委。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另有译文2篇。主要著作有《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独著)、《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合著)、《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合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合著)等,另有文学随笔2部,主编、参编各种学术文集、高校文科教材等10余部。
评分我知道历史,却不知道真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谎言。我来底特律是为了拍摄一部关于墨西哥壁画家在美国的电视纪录片。说心里话,我对拍摄这个曾是第一座汽车之城的大都市的衰落更感兴趣。就是在这座城市里,亨利·福特拉开了汽车批量生产的序幕,从此这种机器比任何一个政府都更牢固地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评分这一个系列的书籍都是经典
评分——施特劳斯
评分很好,做得很踏实。
评分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评分《范畴篇》在国内已经有几个翻译版本,但是缺乏整全详尽的注释和深入的解读。本书以晚期希腊哲学文献为依据,融会中世纪以来各个重要版本,翻译、注释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是汉语学界第一次在严格的一手文献基础上,以详尽的篇幅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作品所做的完全符合西方古典学规范的注疏作品。
评分这一个系列的书籍都是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