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

《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溥林 编
图书标签:
  • 范畴篇
  • 亚里士多德
  • 逻辑学
  • 希腊哲学
  • 晚期希腊哲学
  • 评注传统
  • 文本研究
  • 哲学史
  • 古典哲学
  • 形而上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19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486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在国内已经有几个翻译版本,但是缺乏整全详尽的注释和深入的解读。《〈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以晚期希腊哲学文献为依据,融会中世纪以来各个重要版本,翻译、注释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是汉语学界在严格的一手文献基础上,以详尽的篇幅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作品所做的完全符合西方古典学规范的注疏作品。

内容简介

  

  《〈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一直位居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首位,对该著作的研究和评注也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成为整个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现在保持下来的古代以希腊文写作的《〈范畴篇〉评注》仅有珀尔菲琉斯、德克希珀斯、赫尔米亚的阿莫尼俄斯、辛普里柯俄斯、菲洛珀诺斯和厄吕姆匹俄多洛斯、厄里阿斯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笺注者以这些早期中世纪即公元1世纪至6世纪的《范畴篇》评注为线索,对范畴篇进行全面翻译、疏解。
  《〈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溥林,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西方古典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西方中世纪哲学、德国哲学。已编译、出版多部学术专著。

目录

导论
一、亚里士多德的遗产
二、古代评注者视野中的《范畴篇》
《范畴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范畴篇》笺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在阐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时,曾这样介绍了他的生平:他出生了,劳作了,死了(Er wurde geboren, arbeitete und starb.)。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传纪作品和介绍不可谓不多矣,但简约如斯者则不多见。当1976年海德格尔去世时,柏林艺术界在其所致的悼词的末尾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这句话,并加上了一句话:“但是,因为他的劳作,世界在他死后已经与他生前大不相同(Aber die Welt war, weil er gearbeitet hatte, nach seinem Tode anders als vor seiner Geburt)。”加上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年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Stagira),公元前322年去世于尤卑亚岛(Euboea)上的卡尔塞斯(Chalcis),享年63岁。他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情:追随柏拉图20年(公元前367-347年),教育亚历山大8年(公元前342年-334年),创建吕克昂学园进行教学和著述12年(公元前334年-323年);而最后一件事可视为亚里士多德一生的真正劳作。
  一、亚里士多德与漫步学派
  当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被暗杀,其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4年重返雅典,创立吕克昂学园。由于是异邦人,亚里士多德不能在雅典置产,因此他在雅典城外东郊租建了一些房子建立了自己的学园。该地方被称作吕克昂(Λ κειον),故亚里士多德的学园也被称作吕克昂学园。
  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吕克昂就已经是雅典青年人喜欢的聚集场所。在柏拉图的对话中不止一次提到该地,苏格拉底经常在那儿同人谈话,例如:
  (1)《游叙弗伦篇》(Euthyphro):
  哦,苏格拉底,发生了什么新奇的事情,使得你离开在吕克昂那儿的各种讨论,现在来到国王执政官的回廊前溜达?
  (2)《会饮篇》(Symposium):
  他来到吕克昂,洗了澡,像其他时候那样度过了那天剩下的时光,就这样一直呆到晚上,然后回家休息。
  (3)《吕西斯篇》(Lysis):
  我当时沿着城墙外面的小路--就在那城墙的下面,从阿卡德米径直前往吕克昂。
  (4)《吕西斯篇》(Lysis):
  我回答说,从阿卡德米来,正往吕克昂去。
  (5)《欧绪德谟篇》(Euthydemus):
  哦,苏格拉底,昨晚在吕克昂你与之谈话的那人是谁?
  从柏拉图开始,许多哲学家就一边同人漫步一边进行讨论,希望由此能锻炼身体,免得它成为灵魂活动的阻碍;在当时,这些人都被称作漫步者(ο Περιπατητικο)。也就是说,漫步学者最初并不仅仅指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人,到了后来才用漫步学派(Περ πατο)专指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所建的学派。根据记载,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教学活动大致分为两类,同时其著作也相应地分为两类。一类是通俗的(ξωτερικ),一类是深奥的(σωτερικ)。据说他每天在吕克昂上午讲授深奥的学说,晚间则讲授通俗的学说。奥卢斯·盖里乌斯(Aulus Gellius,约公元125-180年)在其《阿提卡之夜》(Noctes Atticae,20.5)中曾这样生动地描述了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活动:
  亚历山大王的老师、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其著述以及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据说有两种类型。一些被称为通俗的,一些被称为深奥的。那些关乎修辞练习、论辩能力和公民事务之知识的,被称作通俗的;而那些致力于更为深奥和精微的哲学的,以及关乎自然之研究和辩证讨论的,则被称作深奥的。在吕克昂,他早上从事深奥方面的研究,那些没有天资、没有教育基础以及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和苦干精神的人,是不允许出席的;晚上,在同一个地方他举行通俗方面的讲座和练习,并且不加限制地对所有青年人开放。因此,他将一个称为晚间漫步,另一个称为晨间漫步;因为在这两个时间他都一边漫步一边讨论。他的著作,即关于所有这些同样主题的论述,也分为两种,一种叫通俗著作,一种叫深奥著作。
  通俗的学说是关于当时在希腊城邦中流行的修辞学、论辩术、政治事务的知识;就成书而言,这类学说包括了亚里士多德早期模仿柏拉图对话而写成的作品以及其他一些单篇著作,一般认为这类作品由亚里士多德本人亲自写成,文字优美,论证严密,这些作品希腊化时期还广为流传,古罗马的西塞罗将它们的语言比喻为金子般的河水(flumen orationis aureum):
  ……

前言/序言



《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 引言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Categories)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奠基性著作,其核心概念和逻辑体系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部简短而精炼的文本,历经千载,其原初意义的理解始终伴随着阐释的挑战。晚期希腊哲学家们,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智慧遗产,倾注了大量心力,通过细致的评注、系统的阐释,试图廓清《范畴篇》的迷雾,还原其思想的真貌。 本书《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正是聚焦于这一关键的阐释历史,深入剖析晚期希腊哲学家们对于《范畴篇》的理解、解读与发展。本书并非简单地对《范畴篇》文本进行逐句的现代语言翻译或概括,而是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那些承载着历史智慧的目光——那些在古希腊晚期,由博学而审慎的哲学家们留下的篇篇笺注。通过梳理和分析这些宝贵的评注资料,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丰富、更为立体、更为富有历史纵深的《范畴篇》解读图景。 晚期希腊哲学的背景与《范畴篇》的命运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哲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新学派的兴起、思想的演变,都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面临着被遗忘或被误读的风险。尤其是在希腊化时期及以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和基督教的传播,古典哲学的地位日渐受到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致力于保存和阐释古典智慧的哲学家们,以其坚韧的学术精神,维系着古希腊哲学的火种。《范畴篇》作为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性文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成为了这些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晚期希腊哲学家们对《范畴篇》的评注,并非出于一种被动的保存,而是积极主动的学术活动。他们通过阅读、比较、质疑、补充,力图克服文本的模糊之处,弥合不同理解之间的裂痕,并将其思想资源与当时的哲学关切相连接。这些评注,如同层层叠叠的历史回声,为我们理解《范畴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书的研究路径与核心内容 本书的研究核心在于“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这意味着,我们并非直接分析《范畴篇》文本本身,而是将晚期希腊哲学家的评注作为理解《范畴篇》的“密钥”。本书的研究路径将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 一、 晚期希腊哲学家的选择与评注资料的梳理 本书将选取若干在《范畴篇》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晚期希腊哲学家,如亚历山大·阿弗洛狄西亚斯(Alexander of Aphrodisias)、波菲利(Porphyry)、普罗提诺(Plotinus)及其门徒,以及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者等。我们将尽可能地搜集、整理和考证这些哲学家关于《范畴篇》的评注、评论、笔记等文献资料。这包括对现有古希腊文、拉丁文以及阿拉伯文译本的考察,力求获取最原始、最可靠的评注文本。 二、 《范畴篇》核心概念在晚期希腊评注中的解读 《范畴篇》的核心概念,如“范畴”(categories)、“属”(genus)、“种”(species)、“特性”(property)、“偶性”(accident)、“本体”(substance)以及“属性”(attributes)等等,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基础。本书将逐一深入探讨这些概念在晚期希腊评注中的具体解读。 本体(Substance)的解读: 亚里士多德将本体视为最根本的存在,其他一切都以本体为前提。晚期希腊哲学家们对此有着怎样的理解?他们是如何区分第一本体(individual substances)与第二本体(universal substances)的?他们对本体的“独立存在性”有什么样的阐释?是否存在对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修正或发展?本书将通过分析阿弗洛狄西亚斯对本体的详尽解释,以及新柏拉图主义者如普罗提诺对“至上者”(The One)与本体之间关系的探讨,来揭示其思想的多样性。 范畴(Categories)的结构与层级: 《范畴篇》列举了十大范畴,但其相互关系和层级结构并非一目了然。晚期希腊哲学家们如何理解这十大范畴的划分依据?他们是如何分析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优先顺序的?是否存在对十大范畴体系的修正或质疑?本书将考察波菲利如何从属与种的角度来理解范畴,以及其他哲学家对这些范畴的语法、逻辑和形而上学意义的辩析。 属性与本体的关系: 《范畴篇》区分了作为事物本质的“定义”和作为事物偶然性的“描述”。晚期希腊哲学家们如何理解属性(如颜色、大小)与本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否认为某些属性是本体固有的,而另一些则是可变的?本书将考察这些评注者如何阐释“所有体”(quantities)与“性质”(qualities)等范畴,以及它们如何与本体发生关联。 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融通: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既可以看作是逻辑学的入门,也可以看作是形而上学的初步探索。晚期希腊哲学家们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他们是否认为对范畴的理解是进行逻辑推理和认识世界的基础?本书将分析这些评注者如何运用逻辑工具来阐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及他们是否试图将《范畴篇》中的概念体系化,以应对后来的哲学挑战。 三、 评注中的争议、发展与创新 哲学的发展并非完全的继承,更包含着争议、修正与创新。晚期希腊哲学家们在评注《范畴篇》时,并非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哲学立场和对文本的理解,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不同学派的解读差异: 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柏拉图主义者、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以及后来新柏拉图主义者,在对待《范畴篇》时,必然存在着立场和方法的差异。本书将重点考察不同学派在理解某些关键概念时的分歧,例如,对于“偶性”的本体论地位,或者对于“本体”的唯一性等问题,是否存在激烈的辩论。 对亚里士多德原意的忠实与超越: 评注者们在力求忠实于亚里士多德原意的前提下,也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哲学思考融入其中。他们是否在某些方面深化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们是否对原有的概念体系进行了扩展或重塑?例如,新柏拉图主义者如何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思想与他们关于“流溢”(emanation)的形而上学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批判性审视与概念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本身也面临着被审视和挑战。晚期希腊哲学家们的评注,也包含了对某些概念的批判性反思。例如,他们是否对《范畴篇》中某些定义或分类提出了质疑?他们是否试图在逻辑上更严谨地界定某些范畴?本书将揭示评注者们在面对文本时,所展现出的思想活力和批判精神。 四、 评注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晚期希腊哲学家们对《范畴篇》的评注,并非仅仅是学术史上的零星事件,而是为后世的哲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世纪哲学的影响: 许多中世纪的哲学家,如阿奎那(Thomas Aquinas)、波爱修斯(Boethius)等,在研究亚里士多德时,都借鉴了晚期希腊哲学家的评注。本书将简要追溯这些评注如何影响了中世纪对本体论、类与种、以及逻辑学的理解。 近代哲学的影响: 即使在近代哲学兴起之后,对亚里士多德本体论的讨论,也仍然绕不开对《范畴篇》的经典解读。晚期希腊评注所提出的某些问题和解决方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近代的哲学思潮。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旨在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范畴篇》阅读体验。通过聚焦于晚期希腊哲学家的智慧之眼,我们得以: 1. 深入理解《范畴篇》的复杂性: 《范畴篇》文本虽然简短,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复杂性,往往需要借助后世的阐释才能充分显露。晚期希腊评注提供了一种历史性的、富有洞察力的解读框架。 2. 认识哲学史的连续性与发展: 通过分析晚期希腊哲学家们如何继承、理解、阐释甚至修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体会哲学史的连续性和内在动力。 3. 发掘被忽视的思想资源: 晚期希腊哲学家的评注,作为珍贵的哲学文献,其价值有时被低估。本书的梳理和分析,将有助于发掘这些被忽视的思想资源,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4. 促进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性反思: 通过了解不同的阐释,我们可以更加批判性地审视亚里士多德的原著,认识到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后世哲学家们在其基础上取得的进步。 5. 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借鉴: 即使在当代,关于本体论、范畴论等基础哲学问题,仍然是重要的研究领域。晚期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仍可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结论 《范畴篇》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思想丰碑,而晚期希腊哲学家们的评注,则是照亮这座丰碑的璀璨星光。本书《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正是致力于重新点亮这些星光,通过它们折射出的历史智慧,引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深邃、更加丰富的《范畴篇》世界。这趟思想之旅,不仅是对古老文本的探究,更是对哲学思想生命力的追寻,是对人类理性探索永恒价值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虽然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但其叙事节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尤其体现在对关键术语的梳理上。很多哲学史著作在处理这些古老术语时,会陷入术语学的泥沼,将重点放在词源考证上,读起来枯燥乏味。但在这部书中,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引导我们穿越迷宫的向导,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某个词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定义的,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些定义背后的“问题意识”。比如,当讨论到“范畴”如何与世界的存在方式挂钩时,书中引用那些古代评注者的观点,往往能瞬间点亮我们理解的盲区。那些评注者并非只是对文本进行润饰,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时代语境去“测试”亚里士多德理论的边界和适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那种平衡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不同时期的思想碰撞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哪一种解释更具说服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结论。

评分

阅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慢读”哲学文本的方式。如今的学术著作,很多都追求效率和结论的简洁性,恨不得把所有的论证步骤都压缩到极致。然而,这部关于《范畴篇》的笺释,却似乎在有意地放慢脚步,它将焦点放在了“评注”本身,这意味着我们要跟随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思想者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跨越了数个世纪的对话网络。这种对话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重声音。想象一下,当我们面对一个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晦涩定义时,书中会引出A学派的解释,接着是B学派的反对意见,然后再是某个晚期注释家试图调和矛盾的努力。这种层层叠叠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真理”的认知——真理似乎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靶子,而是在历史的阐释中不断被修正和细化的过程。对我而言,这种深入到“注释层”的考察,比单纯研读原典更具启发性,因为它展现了哲学思想的动态性和韧性,证明了即便是最基础的概念,也需要不断的阐发才能维持其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一个被视为“古典学末期”或“新柏拉图主义前奏”时期的思想遗产,重新注入了现代哲学的讨论活力。通常情况下,晚期希腊的评注工作,容易被简单地归类为“维护”或“解释”的辅助性工作,似乎只是在为那些更伟大的早期思想家做注脚。然而,这部笺释有力地证明了这些评注者自身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是多么深刻。他们面对的困境——如何让两千年前的文本在新的认知环境下保持其解释力——是极具挑战性的。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些评注者在试图弥合“本体论”与“神学”之间鸿沟时的挣扎与智慧。这种对“解释的努力”本身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谦逊而又充满敬意。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学术深度,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次要的、承前启后的环节之中,它们是思想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桥梁。

评分

作为一个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如何巧妙地将“史学”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很多关注《范畴篇》的研究往往会过于侧重于对逻辑结构的解构,而忽略了这些文本产生和流传的历史背景。然而,这部笺释似乎深谙“没有历史的哲学是僵死的”这一道理。通过追踪晚期希腊评注的脉络,我们得以一窥这些哲学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冲突中被“实践”和“应用”的。例如,某些评注者为了迎合当时流行的思想潮流,可能会对某些晦涩的段落进行“温和化”处理,而另一些则可能为了维护传统的纯粹性而采取更为激进的捍卫姿态。这种历史的褶皱感,让冰冷的逻辑条文一下子有了温度和人性。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土壤而独立存在,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感。

评分

这部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光是“范畴篇笺释”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核心,那可是哲学史上最难以啃透的硬骨头之一。作为一名对古希腊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其实对原著本身感到望而生畏,总觉得那些概念太过抽象,逻辑链条过于严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堂奥。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时,我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期待。我一直好奇,在亚里士多德之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消化、理解并阐释这些基础性概念的?他们是成功地将“范畴”的理论变得更易懂,还是在诠释的过程中,又加入了更多令人费解的思辨?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不是直接重述亚里士多德的论证,而是通过历史的回声,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思辨场域。这种“借道”的策略非常高明,它暗示了文本的生命力不在于其自身的孤立存在,而在于它如何被后世的学人所激活和塑造。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古代评注家们,诸如Porphyry或者Simplicius之流,是如何处理那些关键的区分,比如“本质”与“偶性”之间那些微妙的张力,这对于理解西方形而上学的演变至关重要。

评分

希腊哲学不好做,能做好的都是经典。抄录一下自己在别的地方作的评论:此书由一个“导论”,《范畴篇》完整译文,“集解”(原题笺释,我以为清末的集解体更类似),以及三个附录(算上参考文献则有四个附录)组成。新翻译的《范畴篇》与方书春据英译本转译的相比,有很大修订。集解的每段都给出希腊文原文和译文,集解主要用中世纪的材料,由此可以窥见西方古学。附录一是波菲利《<范畴篇>导论》的新译,旧译有王路版本,我已经发在豆瓣了。附录二、 三是术语索引和人名对照表。最后附有参考文献,比较实用。——总之,这个本子的质量很高,值得购买。

评分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评分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评分

《范畴篇》一直位居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首位,对该著作的研究和评注也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成为整个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现在保持下来的古代以希腊文写作的《<范畴篇>评注》仅有珀尔菲琉斯、德克希珀斯、赫尔米亚的阿莫尼俄斯、辛普里柯俄斯、菲洛珀诺斯和厄吕姆匹俄多洛斯、厄里阿斯以及一位匿名作者。笺注者以这些早期中世纪即公元1世纪至6世纪的《范畴篇》评注为线索,对范畴篇进行全面翻译、疏解。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以及《范畴篇》研究的长篇导言,论述亚氏与漫步学派的关系,亚氏作品的发现、编辑、分类、流传以及历代评注等。第二部分是《范畴篇》的中译文。第三部分先列希腊文,然后附上中译文,最后系译者溥林详尽全面的笺释。

评分

印刷不错,内容很好,准备细读

评分

还不错。卡洛斯·富恩特斯与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并称“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是20世纪以来世界纯文学的标杆,2012年5月病逝,再次成为全球文学界关注的焦点。富恩特斯是一位“入世”的文豪,是21世纪“360度的大知识分子”(墨西哥著名学者埃曼努尔·卡瓦略语)。他的作品无不与墨西哥的社会和历史相关。《富恩特斯作品: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几乎融合了墨西哥从1905年至2000年的各大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这个处在拉丁文化与美国文化交流和冲突的边界地区的国度近百年的风云变幻。

评分

很好,做得很踏实。

评分

是中国人整理的,希望不要让我失望。按照大多数注释者的意见,《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早期的逻辑学著作,它集中考察了逻辑范畴的分类及规定。但是,它在逻辑地规定范畴的同时,涉及了许多后来为《形而上学》所发挥的第一哲学内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概括来说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进一步说是关于存在本体的学说。《范畴篇》的第一哲学意义,就在于它通过范畴分类,找出并确定了第一哲学的对象——本体存在;初步规定了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本体范畴;并提出了确定存在及其本体的第一哲学标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一简略论述。对存在的范畴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哲学都研究存在,但存在究竟指什么,众说不一

评分

两的争论很不寻常。通常,在分歧如此之深刻和激烈的情况下,几乎很少能有严肃的讨论,但双方理解问题的愿望比坚持他们的立场的愿望更强。这是他们为什么那样彻底地阐明他们命题的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