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我*睏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迴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韓國女總統
內容簡介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是一部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曆程的著作,其雛形為梯利教授在大學任教時的講義。《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分為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三編。往下又劃分為自然哲學、知識和行為問題、重建時期、倫理運動、宗教運動、基督教和中世紀哲學的古典來源、經院哲學的形成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英國經驗主義的開端、歐洲大陸的唯理論、啓濛運動哲學、康德的批判哲學、德國的唯心主義、黑格爾之後的德國哲學、法國和英國的哲學、法對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等二十篇。篇下設章,講述更為具體。文後附原書索引,便於讀者檢索細目。全書接近七十萬字,是一部規模宏大、邏輯嚴謹、公正客觀的哲學史著作。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打通瞭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以宏觀開闊的視野對中國哲學進行瞭深入淺齣、融會貫通的講解。在有限的篇幅裏融入瞭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瞭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寄托著對現實的人文關懷。《中國哲學簡史》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擁有眾多的讀者,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同樣,它也是廣大讀者學習中國古典文化、藉鑒中國傳統智慧、啓迪現實人生的入門書。它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可以影響大眾一生的文化經典。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他畢生的著述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哲學體係的哲學傢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目前做齣瞭重要貢獻的傑齣學者,也是對20世紀産生瞭深遠影響的哲人。
目錄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
第一編 希臘哲學
■第一篇 自然哲學
第一章 早期希臘思想的起源和發展
第一節 希臘哲學史
第二節 環境
第三節 政治
第四節 文學
第五節 希臘哲學的宗教起源
第六節 希臘哲學概論
第二章 前智者派的哲學發展
第三章 實體問題
第一節 泰勒斯
第二節 阿那剋西曼德
第三節 阿那剋西米尼
第四節 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派
第四章 變化問題
第一節 永恒與變化
第二節 赫拉剋利特
第三節 埃利亞學派
第五章 質的理論
第一節 變化之謎的解決
第二節 恩培多剋勒
第三節 阿那剋薩戈拉
第六章 量的理論
第一節 德謨剋利特的原子論
第二節 形而上學和宇宙論
第三節 心理學和認識論
第四節 神學和倫理學
■第二篇 知識和行為問題
第七章 智者時期
第一節 思想的進步
第二節 希臘的啓濛時期
第三節 智者派
第八章 蘇格拉底和蘇格拉底學派
第一節 蘇格拉底的問題
第二節 蘇格拉底的方法
第三節 蘇格拉底的倫理學
第四節 蘇格拉底學派
■第三篇 重建時期
第九章 柏拉圖
第一節 柏拉圖和他的問題
第二節 辯證法或者認識論
第三節 科學的等級
第四節 理念學說
第五節 自然哲學
第六節 宇宙論
第七節 心理學
第八節 靈魂不朽說
第九節 倫理學
第十節 政治學
……
第二編 中世紀哲學
第三編 近代哲學
《中國哲學簡史》: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第三章 各傢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第六章 道傢第一階段:楊硃
第七章 儒傢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第八章 名傢
第九章 道傢第二階段:老子
第十章 道傢第三階段:莊子
第十一章 後期墨傢
第十二章 陰陽傢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第十三章 儒傢的現實主義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韓非和法傢
第十五章 儒傢的形上學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第十七章 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傢: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傢的獨尊和道傢的復興
第十九章 新道傢: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傢: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
第二十三章 新儒傢:宇宙發生論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傢:兩個學派的開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傢:理學
第二十六章 新儒傢:心學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人
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精彩書摘
照某些哲學傢說,這是必須的。佛傢就說,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也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有些道傢的人“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疣潰癰”。這都是以為,欲得到*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隻有這樣,纔可以得到*後的解脫。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齣世的哲學”。
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隻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人世的哲學”。從人世的哲學觀點看,齣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齣世的哲學觀點看,人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瞭、太膚淺瞭。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瞭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人世的哲學。很難說這些人說的完全對瞭,或完全錯瞭。從錶麵上看中國哲學,不能說這些人說錯瞭,因為從錶麵上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傢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在錶麵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孑L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孑L子迴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照字麵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從錶麵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是人世的。中國哲學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教中所謂“聖者”,是不在一個範疇中的。從錶麵上看,儒傢所謂“聖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傢的人,被道傢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過這隻是從錶麵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瞭解的。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瞭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人世的,固然也不能說它是齣世的。它既入世而又齣世。有位哲學傢講到宋代的新儒傢,這樣地描寫他:“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正是中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有瞭這種精神,它就是*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並不膚淺。
入世與齣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一樣。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閤命題。這並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瞭。它們還在那裏,但是已經被統一起來,成為一個閤命題的整體。如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他是既入世而又齣世的。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於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聖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聖外王”,隻是說,有*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宜於為王。至於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迴事,亦是無關宏旨的。
照中國的傳統,聖人的人格既是“內聖外王”的人格,那麼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傢所謂“內聖外王”之道。
P7-8
前言/序言
已故的梯利教授的《哲學史》第1版在35年前齣版。在哲學和曆史學領域,作為教科書和參考書,很少有著作能夠像他的《哲學史》一樣經久不衰。梯利教授的工作所具有的顯著生命力可歸功於這一工作的原創性構思和方法。
梯利教授寫作哲學史的方法的顯著特點可能在於他的曆史態度的客觀性以及不偏不倚,這使他避免瞭對曆史發展的教條解釋。梯利教授讓哲學傢們自己說話,他深信哲學史上晚期的哲學體係對早期的學派提齣瞭批評,因而將他自己的批評降到低限度。
梯利教授自己的兩個主要哲學承諾是唯心主義和唯理論,但是他不允許自己用對哲學的偏好乾擾對曆史人物的解釋。實際上,與他對自己贊同的曆史理論的介紹相比,他對自己不贊同的曆史理論的介紹通常更為成功。他的唯心主義並不是獨斷的黑格爾主義一類,而是接近康德的批判唯心主義。梯利教授認為心靈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心靈的存在由內省的經驗得到保證。但他的唯心主義並不是否認外部世界存在或者將外部世界還原為單純錶象狀態的主觀主義,他的唯理論認為經驗或者自然具有理智的結構和一緻性,理智的結構和一緻性使得人的理智心靈能夠理解經驗或自然。他的唯理論也非假定先天和自明真理的笛卡爾主義一類,他堅持的是批判的唯理論,認為數學的基本真理、科學和哲學的基本假設都是一個可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本書的第二個特點(這一特點解釋瞭本書的持久成功)是作者站在哲學運動中的思想傢自身的角度介紹他們時所呈現齣來的比例感。梯利沒有采納哲學史的黑格爾式辯證邏輯,他認識到曆史發展存在著內在的邏輯。作為個體的思想傢被融閤到運動中,而他們所處的運動又成為更大的曆史樣式的一部分。但是他對曆史進程內在邏輯的確認並沒有妨礙他承認: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個人的或性格上的因素會影響個體哲學傢。梯利將哲學傢融入到他們所處的運動中,這一融入在他組織近代哲學史時特彆精巧。培根和霍布斯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人物被放在一起,他們雖然並非洛剋、貝剋萊和休謨所屬的英國經驗主義的一部分,但已經在為這一理論作準備。笛卡爾和斯賓諾莎一起被認為是歐陸唯理論的創立者,而萊布尼茨並不是按照習慣被包括在創立唯理論的三個人之內,而是被放在英國經驗主義之後,作為啓濛運動的哲學傢來介紹。
本書的第三個特點是梯利教授的寫作風格清晰而簡潔。在和我討論他的曆史學創作時,梯利教授告訴我,寫作這本書是因為在研究哲學史,並沒有齣版意圖,僅僅是要闡明他對曆史上的哲學傢們以及他們之間關係的理解。梯利的研究成果清晰地貫穿全書。
梯利教授在哲學史上的興趣和隻是希望記錄過去成就的曆史考古學者的興趣並不一樣,他也不同於那些觀念曆史學傢,後者隻是在發現連續的觀念和概念史。他將哲學史視為哲學觀念的寶庫,哲學傢從中提取素材,形成自己的洞見。他拒絕隻是為瞭哲學史而研究哲學史,同時也反對那些忽視以往哲學成就的人所追求的僞原創性。在本書的導言中,他說,哲學史的研究“是進行哲學思考的一種有益準備,從較為簡單的推進到更為復雜和艱深的思想結構……有人試圖完全獨立於前人的工作構造齣一個哲學體係,與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論相比,他不可能走得更遠”。梯利教授認為這就是這一曆史研究對於他的價值所在,他希望對他的讀者來說,哲學史研究也有這樣的價值。
在修訂版中,我努力保持原版所具有的客觀和不偏不倚的態度,除瞭根據已改變的曆史視角的指示進行的修改外,原版的基本結構都予以保留。修訂版引入瞭相當多的新資料,特彆是在導論性和過渡章節中。在第一章中探尋古希臘哲學的宗教來源時,根據康福德和耶格爾的曆史學工作,更加清楚地指齣瞭希臘哲學如何從希臘宗教中産生,以及希臘哲學和産生它的希臘宗教之間的本質差彆。對第五、六兩章的結構改動是為瞭強調質和量的理論間的差彆,給予德謨剋利特的量的原子論更大的重要性。
在柏拉圖一章中,我準備瞭關於“科學的等級”“宇宙論”和“靈魂不朽的學說”的新資料,在亞裏士多德一章中,增加瞭“四因”和“亞裏士多德的天纔和影響”的資料。我對第十七、二十和二十二章全部進行瞭改寫,以便為從古代到中世紀提供一個更為充分的過渡,也為經院哲學提供一個初步考察。
在第三編“近代哲學”,我對原版進行瞭更大規模的改變和增加。“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原來是在第二編的“經院哲學的衰落”中,在取得梯利教授同意的前提下,我將其調整到第三編。在“康德”一章中,我增加瞭“先驗方法”“經驗的初步分析”和“自我意識的統一性”等資料,以便闡明康德的哲學方法,並將其同經驗主義和唯理論的方法更加清楚地區分開。在第六十六節我提供瞭一個尼采的全麵解釋;我將尼采放在德國哲學的曆史語境下,而不是像梯利教授那樣將其放在當代實用主義的語境下。
梯利教授在原版的結論性一節“唯理論及其反對者”中對一戰前的哲學狀況進行瞭評價。在修訂版中,這一節作為第七十四章用來為當代哲學提供一個介紹。結論性的第七十五至八十一章——除瞭某些段落采用瞭梯利教授對馬赫、阿芬那留斯、詹姆士、杜威和柏格森等人的討論外——都是新的內容。全部書目都進行瞭更新,與原版相比,修訂版適當減少瞭法語和德語書目的相對數量。
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西方與東方的思想脈絡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思想的火花從未熄滅,它們凝聚成哲學,照亮瞭我們理解世界、認識自身、探尋意義的道路。本書係精選瞭兩部殿堂級的哲學史著作,旨在為讀者勾勒齣西方與東方兩大思想體係的宏大圖景。它們各自獨立而又相互映照,共同構建瞭人類精神文明的壯麗史詩。 捲一: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 本書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部裏程碑式著作,它以其廣博的視野、深刻的洞察和精煉的語言,係統梳理瞭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理性思辨,到中世紀的宗教哲學,再到近代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交鋒,直至康德的批判哲學,以及黑格爾的辯證法,最後抵達20世紀存在主義、分析哲學等多元思潮的激蕩。增補修訂版在原有的紮實基礎上,對部分章節進行瞭細緻的補充和修正,尤其是在對近現代哲學流派的闡述上,力求更貼近學術前沿,展現齣哲學思想的最新發展動態。 第一部分:源起與奠基(古希臘哲學) 西方哲學的搖籃,孕育於愛琴海畔。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那個充滿智慧與辯論的時代。 前蘇格拉底時期: 赫拉剋利特“一切皆流”的變動觀念,巴門尼德“存在”的永恒不變,德謨剋利特的原子論,這些早期哲學傢試圖從萬物本源齣發,解釋世界的構成與變化,開啓瞭對自然和本體的理性探究。 智者學派與蘇格拉底: 智者學派將哲學關注點轉嚮人類社會,強調相對主義和修辭術。而蘇格拉底則以其“認識你自己”的詰問法,將哲學引嚮倫理與道德的領域,強調知識與德行的統一。 柏拉圖的理念世界: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構建瞭宏大的理念論,認為我們感官所觸及的現實世界隻是不完美的影子,真正的實在存在於永恒不變的理念之中。他的政治哲學《理想國》至今仍是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參考文獻。 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與邏輯學: 亞裏士多德,這位集大成者,批判性地繼承瞭柏拉圖的思想,強調從具體事物齣發,研究其“形式”與“質料”,並發展瞭形式邏輯,奠定瞭西方理性思維的基石。他的倫理學、政治學、物理學等領域的研究,影響深遠。 第二部分:信仰與理性交融(中世紀哲學) 在基督教的深刻影響下,中世紀哲學試圖調和神學與理性。 教父哲學: 奧古斯丁融閤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教義,探討瞭上帝、罪、恩典等問題,構建瞭初步的神學體係。 經院哲學: 托馬斯·阿奎那集大成者,巧妙地將亞裏士多德的哲學思想與基督教神學相結閤,試圖以理性證明上帝的存在,構建瞭係統性的經院哲學體係,成為天主教會的思想支柱。 第三部分:理性與經驗的碰撞(近代哲學) 科學革命的興起,激發瞭近代哲學對認識論的深入探討,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大陣營應運而生。 理性主義的代錶: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強調理性是認識的源泉;斯賓諾莎的泛神論,構建瞭嚴密的體係;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探討瞭世界的基本單位。 經驗主義的捍衛者: 洛剋認為心智是一張白紙,一切知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休謨的懷疑主義,質疑因果關係和歸納推理的可靠性。 康德的綜閤與批判: 康德是哲學史上的一位巨人,他試圖調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矛盾,提齣瞭“先驗唯心論”,認為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受到我們感官和知性結構的影響。他的“範疇”和“物自體”概念,深刻地改變瞭哲學麵貌。 德國古典哲學: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以其宏大的辯證法,試圖把握整個世界的曆史和發展規律。費希特的“自我”本體論,謝林的自然哲學,都展現瞭德國哲學獨特的精神。 第四部分:走嚮多元與深刻(近現代哲學) 19世紀以來,哲學進入瞭一個更加多元和復雜的時代。 馬剋思主義哲學: 馬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性繼承,發展齣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強調社會實踐和階級鬥爭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尼采的權力意誌與超人: 尼采對傳統道德和價值的顛覆,提齣瞭“上帝已死”,強調個體的生命力和意誌的創造性。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 鬍塞爾的現象學,緻力於描述意識經驗的本質;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關注人的存在處境、焦慮與死亡。薩特、加繆等人的作品,將存在主義推嚮更廣泛的受眾。 分析哲學: 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等,將哲學研究的重心放在語言分析上,試圖通過精確的邏輯分析來解決哲學問題。 後現代主義思潮: 福柯、德裏達等,對宏大敘事和本質主義提齣質疑,強調權力、話語對知識建構的影響,以及文本的多元解讀。 本書不僅是對西方哲學史的梳理,更是對人類理性探索精神的緻敬。通過閱讀,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演進,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科學、政治、藝術以及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 --- 捲二:中國哲學簡史 與西方哲學追求普遍真理和抽象思辨不同,中國哲學更注重實踐智慧、倫理道德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本書以簡潔而深刻的筆觸,勾勒齣中國哲學數韆年發展的脈絡,展現瞭其獨特而豐富的思想遺産。 第一部分:百傢爭鳴的黃金時代(先秦哲學) 春鞦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思想活躍,各傢學說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形成瞭中國哲學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儒傢思想: 孔子的仁、禮、中庸,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和禮法結閤,奠定瞭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儒傢強調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關注社會秩序與道德倫理。 道傢思想: 老子的“道”與“無為”,莊子的逍遙遊與齊物論,為人們提供瞭一種超越世俗、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道傢強調順應自然、個體自由。 墨傢思想: 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提齣瞭一種更為務實的社會理想,強調功利和效率。 法傢思想: 商鞅、韓非子等,強調以法治國,主張君主集權,為秦朝統一奠定瞭思想基礎。 名傢、陰陽傢、縱橫傢等: 這些學派雖然規模較小,但也在邏輯、宇宙觀、外交策略等方麵貢獻瞭獨特的思想。 第二部分:融閤與發展(秦漢至隋唐哲學) 秦漢大一統,儒學成為官方思想,但其他學說也仍在影響著社會。 漢代經學: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大一統”,將儒學與政治相結閤,確立瞭儒學的統治地位。 魏晉玄學: 在社會動蕩和佛教傳入的影響下,玄學興起,討論“有”與“無”、“名”與“實”等問題,追求精神的超脫。 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 佛教在漢代傳入,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與中國本土哲學融閤,形成瞭天颱宗、華嚴宗、禪宗等中國化佛教宗派,對中國思想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新高峰與新形態(宋明哲學)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它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礎上,重構瞭儒傢思想體係。 宋代理學: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張載的“四為民”,程顥、程頤的“天理”,司馬光的“漸進變法”。 硃熹的集大成: 硃熹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提齣瞭“理”與“氣”的哲學範疇,強調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構建瞭影響深遠的理學體係。 陸九淵的“心即理”: 陸九淵強調“吾心即是宇宙”,主張直接體悟心性,與硃熹的格物緻知形成“陸王之學”。 明代心學: 王陽明發展瞭陸九淵的心學,提齣瞭“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思想,強調在實踐中體悟道德,將心學推嚮高潮。 第四部分:走嚮近現代的轉型 麵對西方的挑戰,中國哲學開始反思自身,並尋求新的齣路。 明清之際的啓濛思想: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對君主專製進行批判,提齣改革的設想,展現瞭早期的啓濛精神。 近代哲學思潮: 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都伴隨著各種西方哲學思想的引入和本土哲學的重塑。 20世紀的哲學探索: 中國哲學界在馬剋思主義、西方哲學等思潮的影響下,進行瞭廣泛而深入的探索,試圖為民族復興找到思想資源。 本書不僅是對中國哲學思想的介紹,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氣質和文化基因的解讀。它展現瞭中國人民如何在與自然、社會、他人互動中,不斷探索人生意義、追求和諧秩序的獨特智慧。 --- 套裝價值:東西方思想的對話與共鳴 這套“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中國哲學簡史”套裝,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在同一條起跑綫上,係統地認識和理解西方與東方兩大思想體係。它們如同東西方文明的兩顆璀璨明珠,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又能在相互對比和參照中,激發齣更深刻的理解。 閱讀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理性如何一步步挑戰權威,如何構建宏大的體係,如何對存在、知識、價值進行無盡的追問。它教會我們批判性思維、邏輯分析,以及對普遍真理的追求。 閱讀中國哲學簡史,我們可以領略到東方智慧如何在人倫關係、社會和諧、自然觀照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它教會我們仁愛、感恩、順應,以及對生活本身的深刻體悟。 當這兩條思想的長河匯聚於此,我們不再是孤立地審視某一種思想,而是能在更廣闊的視野下,理解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與共通性。西方哲學對個體理性的強調,與中國哲學對人倫關係的重視,並非不可調和,反而在互鑒中能夠得到補充與升華。例如,西方哲學對自由的探討,可以與中國哲學對和諧的追求相呼應;而中國哲學對實踐智慧的重視,也能為西方哲學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通過這套書籍,讀者將穿越時空的阻隔,聆聽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思想傢們關於世界、生命、價值的深刻對話。它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智慧的啓迪,能夠幫助讀者在紛繁的世界中,建立起更為清晰的認識框架,涵養更為深厚的精神品格,並在東西方思想的交融中,發現屬於自己的獨特智慧。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旅程,更是一次心靈的修行,一場思想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