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涵先生年譜

高一涵先生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大同 著
圖書標籤:
  • 高一涵
  • 年譜
  • 人物傳記
  • 曆史
  • 近代史
  • 地方史
  • 傢族史
  • 譜係
  • 名人
  • 清史
  • 民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文化齣版社
ISBN:97878074075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9330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高一涵先生年譜》包括:序言、先生本門一族世係錶摘選、高一涵先生各個年齡段的傢世以及附錄等內容。

目錄

序言—走近高一涵
先生本門一族世係錶摘選
傢世
1895年一1889年(1歲~4歲)
1890年一1891年(5歲~6歲)
1892年一1901年(7歲~16歲)
1902年一1905年(17歲~20歲)
1906年(21歲)
1907年(22歲)
1909年(23歲)
1909年一1910年(24歲~25歲)
1911年(26歲)
1912年(27歲)
1913年(28歲)
1914年(29歲)
1915年(30歲)
1916年(31歲)
1917年(32歲)
1918年(33歲)
1919年(34歲)
1920年(35歲)
1921年(36歲)
1922年(37歲)
1923年(38歲)
1924年(39歲)
1925年(40歲)
1926年(41歲)
1927年(42歲)
1928年(43歲)
1929年(44歲)
1930年(45歲)
1931年(46歲)
1932年(47歲)
1933年(48歲)
1934年(49歲)
1935年(50歲)
1936年(51歲)
1937年(52歲)
1938年(53歲)
1939年(54歲)
1940年(55歲)
1941年(56歲)
1942年(57歲)
1943年(58歲)
1944年(59歲)
1945年(60歲)
1946年(61歲)
1947年(62歲)
1948年(63歲)
1949年(64歲)
1950年(65歲)
1951年(66歲)
1952年(67歲)
1953年(68歲)
1954年(69歲)
1955年(70歲)
1956年(71歲)
1957年(72歲)
1959年(73歲)
1959年(74歲)
1960年(75歲)
1961年(76歲)
1962年(77歲)
1963年(78歲)
1964年(79歲)
1965年(80歲)
1966年(81歲)
1967年(82歲)
1968年(83歲)
1978年
附錄
一: 評高一涵
二: 高一涵先生文存一覽
三: 參考文獻資料

前言/序言

  ―走近高一涵
  高一涵—這是一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繞不過去的人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由於種種原因,他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留給人們一個模糊的背影。然而,他又與陳獨秀、李大釗、鬍適、王星拱、蔡元培、章士釗、於右任、邵飄萍、張大韆、魯迅、許怡蓀、高語罕、劉希平、硃蘊山……這一係列的名字聯在一起,和他們有著深深的交集。提到他們、研究他們,就繞不過高一涵這個名字。
  打開20世紀初,那些被人們追逐、爭相傳閱的報紙雜誌,如:《甲寅月刊》、《新青年》、《每周評論》、《努力周報》、《甲寅日報》、《晨報》、《現代評論》、《東方雜誌》、《晨光》、《新生活》、《北大社會科學季刊》……署名高一涵、一涵、涵、涵廬的文章比比皆是,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堪列前茅。他無可辯駁的是那個年代思想啓濛的一員戰將,一個為新文化運動衝鋒陷陣、搖旗呐喊的鬥士。
  然而,自1930年後他逐漸淡齣學界、報刊、論壇,淡齣瞭人們的視野。新中國成立後.他也極少被學者所關注和研究。據徐州師範大學吳漢全教授的統計,在1999年張春麗發錶《“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高一涵啓濛思想初探》之前,尚未有學者專門研究過高一涵。而在同一年,研究五四時期的其他曆史人物的論文有:李大釗65篇、鬍適83篇、陳獨秀74篇、魯迅405篇、蔡元培42篇。直至當今,研究高一涵的專著還是瞭瞭。
《瀚海星辰:古代天文觀測與曆法變遷研究》 一捲史詩,縱覽星河流轉的韆年軌跡。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古代文明中天文觀測的起源、發展及其與社會、文化、宗教的復雜互動。我們不隻是記錄數字與星圖的演變,更試圖重構那些仰望星空的人們的思想世界與宇宙觀。本書的視野橫跨歐亞大陸,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記錄,到古希臘的幾何模型;從中國古代復雜的渾儀與簡牘,到瑪雅文明精確的太陽曆。 第一部分:文明之初——星空啓示錄 本章聚焦於人類文明早期,天文現象如何滲透到原始宗教和農業活動之中。我們將詳細考證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與巴比倫)的星占學基礎。巴比倫人,作為最早的係統性觀測者,其月相觀測的精度令人驚嘆。我們分析瞭他們如何將黃道劃分為十二宮,以及這些早期觀測成果如何被後來的希臘天文學傢所繼承和“幾何化”。重點探討瞭泥闆文書上的天文記錄,如“金星錶”,揭示瞭其背後的數學邏輯與祭祀需求。 在中國,本部分著重考察“觀象授時”的製度化過程。從甲骨文中的日食、月食記錄,到《尚書·堯典》中對歲首的確立,勾勒齣早期王朝將天文權力視為政治閤法性來源的脈絡。我們詳細比對瞭不同時期“晷影”的測量方法,以及早期“圭錶”的形製演變,論證瞭農時對早期社會穩定的極端重要性。 第二部分:希臘的理性之光與幾何化嘗試 當目光轉嚮愛琴海,我們進入瞭天文學的“哲學時代”。本部分詳盡剖析瞭泰勒斯、亞裏士多德的宇宙觀如何奠定西方天文學的早期框架——地心說。重點分析瞭柏拉圖的“完美球體”觀念如何影響瞭後世的理論構建。 核心內容聚焦於三大巨匠: 1. 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不僅是地球周長的首次精確測量者,其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影子夾角)進行地理測量的壯舉,體現瞭早期科學思維的典範。本書將細緻重構其實驗路徑與誤差來源。 2. 希帕剋斯(Hipparchus):他被譽為“天文學之父”。我們將詳細解讀其編製恒星目錄、發現歲差的裏程碑性工作。通過對現存文獻的考證,重建他所使用的三角學基礎。 3. 托勒密(Ptolemy):重點分析其集大成之作《至大論》(Almagest)。我們將剝開其復雜的本輪、均輪、偏心輪係統,揭示其數學模型如何精確解釋肉眼可見的行星逆行現象,盡管其物理模型是錯誤的,但其數學描述的強大生命力值得深思。 第三部分:歐亞大陸的並行發展與技術交融 本章將打破東西方知識傳播的壁壘,探討古代印度、伊斯蘭黃金時代與東亞天文學的相互影響與獨特貢獻。 在印度,我們考察瞭阿耶波多(Aryabhata)的著作,特彆是其對“地日運動”的早期猜想,以及他對三角函數(正弦錶)的貢獻。 伊斯蘭天文學的黃金時代,是挽救和發展希臘遺産的關鍵時期。我們探討瞭巴格達、開羅、馬拉加等地“天文颱”(Zij/Zijes)的建立。重點分析瞭海什木、比魯尼等學者對托勒密模型的修正,如引入“阿納西圓”(Al-Sufi’s correction),以及他們如何完善瞭觀測儀器,如星盤的製作工藝。 在中國,宋元時期的技術革新尤為突齣。我們深入研究瞭蘇頌的水運儀象颱,分析其齒輪傳動係統如何集計時、演示、觀測於一體,展現瞭機械工程學在天文應用上的巔峰成就。同時,對比瞭中國對“星占”與“曆法”的嚴格區分,這與同時期歐洲的教會主導的天文活動形成瞭鮮明對比。 第四部分:曆法係統的構建與哲學意義 曆法不僅僅是時間的記錄工具,更是宇宙秩序在人間秩序的投射。本部分將係統比較不同文明的曆法體係: 陰陽閤曆(中國、巴比倫):如何通過閏月調節月相與迴歸年的偏差。分析瞭從顓頊曆到授時曆的精密化過程,以及“朔望月”與“迴歸年”的精確數值的確定。 純太陽曆(古埃及、早期羅馬):其優勢在於與農業季節的穩定同步,以及其在曆法改革中遇到的政治阻力(如愷撒的儒略曆改革)。 太陰曆(伊斯蘭):純月亮的周期如何使得齋月等宗教節日具有“漂移性”,以及這種曆法在不同地理位置對時間認知的影響。 我們還將探討曆法中的“時代觀”:中國古代“三統”概念與西方“創世紀年”在本質上如何反映瞭不同文明對時間起點與終結的哲學思考。 結論:從肉眼到望遠鏡的過渡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簡要概述16世紀哥白尼的日心說革命,並非作為終點,而是作為對前一韆多年所有觀測與數學模型積纍的總結與超越。我們強調,托勒密和中國古代天文學傢所積纍的觀測數據,是哥白尼和第榖得以發現體係性錯誤的基石。本書旨在嚮讀者展示,即使沒有現代物理學和光學設備,人類理性通過精密的幾何學和不懈的觀測,也能描繪齣宇宙的宏大藍圖。 適閤讀者群體: 曆史學、天文學史、科學史領域的專業研究者,以及對古代文明、早期科學思想和時間計量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注重原始資料的解讀和跨文化比較,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古代天文全景圖。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高一涵先生年譜》會是那種讀起來非常晦澀、隻有專業人士纔能啃下來的曆史資料匯編,但實際閱讀體驗遠超預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懂得如何在保持曆史準確性的前提下,運用流暢的筆法來引導讀者。比如,描述高先生在特定時期遭遇的政治壓力時,並沒有采用大段的政治說教,而是通過描繪他日常生活的細微變化——比如書房的布置、與傢人的對話頻率——來側麵烘托氣氛,這種含蓄的錶達方式,更具震撼力。整本書讀完,我仿佛陪著高先生走過瞭一段漫長而麯摺的旅程,深切體會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肩負的沉重責任與內心的掙紮。它不僅記錄瞭“做瞭什麼”,更深刻地挖掘瞭“為什麼這樣做”。

評分

這本《高一涵先生年譜》讀起來,真像是在觸摸一段曆史的脈搏。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高先生從早年求學到後來投身某個領域的全過程,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讓人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背景的描繪,不僅僅是羅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事件如何影響高先生的決策和心路曆程。書中引用的那些原始文獻和私人信劄,仿佛是時間膠囊,讓我得以近距離感受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想象高先生在某個關鍵時刻所承受的壓力和做齣的抉擇,那種代入感非常強烈。這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像是一部微觀社會史,通過一個人的生命軌跡,摺射齣時代變遷的復雜性。對於研究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的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寶貴的、未經過度解讀的第一手資料。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頗具匠心,透露齣一種對“年譜”這一形式本身的尊重。高一涵先生的生平事件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作者巧妙地串聯在時間軸上,但讀起來卻一點都不枯燥。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許多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新聞報道和文藝評論的片段,這些“邊角料”信息,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高先生生活環境的感知。比如某次公開演講後,報紙上的措辭是如何評價他的風格,或者某位同僚私下對他的看法如何,這些細節使得高先生的形象瞬間立體瞭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符號化的名字。它讓你意識到,即便是偉大的思想傢,也是活在具體、瑣碎、充滿噪音的日常生活中的個體。這種立體感的營造,功不可沒。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對《高一涵先生年譜》的感受,那一定是“豐沛”。這本書的“豐沛”體現在多維度:史料的豐沛,觀點碰撞的豐沛,以及對高一涵先生內心世界的探索的豐沛。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高先生對文學藝術的見解那幾個章節,發現他的思想體係遠比我原先認為的要寬廣得多,他並非隻專注於某一領域的研究者,而是一個具有廣博人文關懷的智者。作者在梳理這些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交匯點時,展現瞭極高的整閤能力,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他思想的融會貫通之處。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願意反復翻閱,每次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理解層次,絕對稱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傳記著作。

評分

翻開這《高一涵先生年譜》,最先抓住我的是其敘事上的那種沉穩和剋製。不同於市麵上常見的、充滿煽情和主觀臆斷的“名人傳記”,此書更像是一份嚴謹的檔案整理,但又不失文學的溫度。高先生的學術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完善的,書中展現瞭清晰的邏輯鏈條,從早期的觀點萌芽到後期的成熟體係,每一步的學術進展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論述他如何處理幾次重大的學術爭議時,作者展現瞭極高的中立性和洞察力,沒有簡單地將是非歸咎於某一方,而是還原瞭當時思想交鋒的復雜語境。對於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瞭解一個思想傢如何“思考”的絕佳窗口,遠比隻看其最終成果來得更有啓發性。這種對知識構建過程的細緻呈現,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