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树标,杨菁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抗日战争
  • 中国战区
  • 军事史
  • 历史人物
  • 国民政府
  • 战争
  • 传记
  • 近代史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1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92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4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全面讲述了蒋介石在八年抗战过程中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对共等等各方面的政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那一场灾难带给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害!《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比较全面客观地介绍了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作所为,较为客观地评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时期的作用,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抗日战争历史和意义。

作者简介

  杨树标,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生,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1960至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进修,参加田家英主持的《中国通史》现代史册编写组与何干之主持的《蒋介石传》编写组。此后一直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任教。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民国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与当代台湾史的教研。著有《蒋介石传》、《宋美龄传》、《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抗日战争史新论》、《民国要人家事》等20多部著作,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
  
  杨菁,1967年生,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当代台湾史的教研。独自或合作撰写了《宋子文传》、《百年宋美龄》、《宋子文家事》、《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宋美龄、严倬云与中华妇女》等10余部论著,先后在《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浙江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蒋介石从“剿共”的位置上转过来
1.“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寇入侵的态度
2.怎样对待“一二八”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
3.庐山训练内容的变化
4.在国民党五大和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5.同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开始有限度的转变

第二章 蒋介石的庐山谈话
1.命令宋哲元抵抗
2.统帅部会议
3.庐山谈话

第三章 蒋介石比较努力的作战
1.军事准备
2.“八一三”淞沪会战
3.忻口会战
4.南京保卫战
5.徐州会战
6.被选为国民党总裁
7.武汉会战

第四章 蒋介石指挥有限度的攻势
1.战略方针的重新制定
2.南昌会战
3.随枣会战
4.第一次长沙会战
5.桂南会战与参谋长会议
6.枣宜会战
7.上高会战
8.晋南会战(中条山战役)
9.第二次长沙会战

第五章 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1.对日正式宣战
2.第三次长沙会战与西安军事会议
3.与史迪威相处
4.派宋美龄赴美求援
5.出席开罗会议
6.常德会战与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
7.豫中会战
8.长衡会战与黄山整军会议
9.桂柳会战
10.湘西会战
11.滇缅会战

第六章 蒋介石同汪精卫的分歧
1.对汪精卫投降日本的态度
2.同日本的秘密和谈
3.同汪伪的往来勾结

第七章 蒋介石没有忘记反共
1.招牌换记的统治思想
2.不断制造摩擦
3.加强特务统治
4.乘机控制西南

第八章 蒋介石实施战时经济体制
1.所面临的严重困难
2.建立战时经济体系
3.建立四联总处

第九章 蒋介石的战时教育思想
1.国防教育思想
2.民族文化教育思想
3.智、德、体、群“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尾声——蒋介石在1945年的声音
附录一 大事记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蒋介石从“剿共”的位置上转过来
  1.“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寇入侵的态度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的标志,也是蒋介石从“剿共”的位置上转过来的开始。
  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是比较了解的。早年(1907年),蒋介石留学日本,对日本的国情开始有了了解。据记述:“盖当先抵日之后,道途观察,虽仅及其表面,然可窥见日本政府施行新政之效力,故决定除在学校学习一切外,一有余暇,即竭力设法以研究日本军事、政治、工商、市政及外交上各种方略之内幕,并往参观各种机关之管理,录之于书,而备他日改造本国之借镜。”①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赴日,对日本的国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一年9月29日,蒋介石携张群、宋子文及副官孟超然、留日同乡孙鹤皋、机要秘书陈舜耕等离开上海去日本。据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于1927年10月4日编撰的报告书《国民党统一问题》记载:“蒋介石于九月二十九日由上海来到长崎,目下去云仙静游,虽然宣称还要去美、德、法等国,但由于正在为将来划策之际,所以欧美之行,尚难肯定。”这一天,蒋介石对东方通讯社记者发表谈话:“余此次来日,乃欲观察及研究十三年以来进步足以惊人之日本,以定将来之计划。且余之友人居日者甚多,欲乘此闲暇之机会,重温旧好。并愿藉与日本诸名流相晋接,此外则并无何等之目的。关于此后之事,尚无何等决定。现拟赴云仙小住,暂事静养。”蒋介石到达日本后,到云仙宝塚、奈良、神户、大津、箱根大涌谷、小涌谷、汤本、芦之湖、河口湖、热海、伊东、东京等地转了一圈。他认为:“日本进步之速可惊,社会秩序与教育亦均有进步。未至日本以前,以为其物质进步,精神必衰退;今乃知其兴盛犹未艾也。”他很感慨地说:“日本建设猛进,不知吾国何日乃能臻此耳!”他认为日本对华的方针归纳起来有五点:“(1)满蒙经济发展。(2)满蒙为日俄战争牺牲所得来;日俄之战,为东亚存亡之战。日本之侵略中国,即基于此观念之误,而漠视中国革命进步之环境。(3)投资满洲交通实业,谓中国人皆受其惠。(4)不在政治上吞并满洲,致担负义务。(5)须保留其在满洲之权利。”他又认为日本对华政策有三点错误:“(1)以为中国革命成功,其东亚地位动摇。(2)利用中国南北分裂,从中操纵。(3)利用无知军阀,压制民众。”
  10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告日本国民书》,要求日本方面对于其自辛亥革命以来的对华政策有所反省,呼吁中日圆满合作。蒋介石首先说:“中正遵奉中国国民党孙总理之遗嘱,从事于中国国民革命,与贵国人士暌违久矣。此次辞职周游,先来贵国观光,对于各种事业之进步,良用钦佩。至个人此来,辱荷各界人士竭诚优遇,尤深感谢。”接着,蒋介石说了一大段话:“窃忆我孙总理尝称中日两国为兄弟之邦,无论在任何方面观察,均有唇齿相依之关系。中正深信贵国国民,希望我中华民族之解放与独立,必较他国国民尤为真实,且贵国人士提倡中日两国之亲善,已有多年,惜乎未得其道,故至今尚难实现。此我两国有识之士莫不引为憾事者也。中正尝以为欲期中日亲善之实现,必先扫除两国亲善之障碍。障碍为何,厥为中国国民所共弃之军阀也。”“惟其间有不明中国国情之国家,不顾东亚之安危,徒眩惑于目前短小之权利,利用我国民所痛心疾首之万恶军阀,以间接压制我民众,阻挠革命与新兴势力之膨胀,而连结国际永久不解之仇恨,以贻我东亚民族无穷之耻辱。”“吾人确信我中日两国根本之亲善,非利用军阀所能成功,亦非少数人互相结合所能奏效;必待我两国国民与国民间,有自动的及自觉的精神之团结,乃能达其目的,是以吾人今后努力亲善工作,首当扫除国民间从前之误会与恶感,以及亲善障碍之军阀,并切望日本七千万同文同种之民族,对于我中国革命运动彻底了解,而予以道德及精神之援助,是实为我革命进行莫大之助力,亦即我两国根本亲善之良谟也。否则军阀之恶势力一日不除,我国国民必多增一日之痛苦,国民革命之完成固因之延长时日,而我两国之亲善亦无从实现,其影响于东亚全局之大,固不待言,而最近世界之战祸,亦将胚胎于其间,是诚足为我两国前途忧也。”日本对蒋介石的呼吁置之不理,正如日本产经新闻社古屋奎二所说:“日本军阀充耳不闻,毫无接受之意,只顾疾足狂奔,一如预言所指——把全世界卷入了战争的惨祸。”①
  这次在日本,蒋介石开始了一些实质性的接触。蒋介石通过日本黑龙会首领头山满,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陆军大臣向川义则、参谋总长金井范三及参谋次长南次郎进行秘密商谈。始终参与其事的日方要角,为田中义一的心腹南次郎。蒋介石同田中义一会谈是11月5日下午1时30分在东京青山私邸进行。蒋介石与张群同去,日方佐藤安之助陪席。谈话经过由佐藤记录,并于同月14日由日本外务次官出渊函送驻华公使,驻上海、汉口及奉天各总领事参考。这次会谈中,田中义一表示对蒋介石“将不惜充分援助”,其先决条件有三个。一为蒋介石必须反共。田中义一说:“日本对贵国之内争一切不加干涉,然在贵国有共产党跋扈,则断难旁观。”二为蒋介石必须“不牺牲日本之权利”。三为蒋介石“先行巩固南方”。田中义一说:“时至今日,最善之策,依然是先统一长江以南,俟基地巩固,再着手北伐。”田中义一又说日本并未帮助张作霖,只不过“日本之所愿惟在满洲维持治安而已”,换句话说,你蒋介石可以北伐打张作霖,不过日本在满洲的权益必须照旧,蒋介石不仅把田中义一作为“前辈”看待,而且对田中义一所谈明确表示:北伐可以暂不进行,日本在华的权益可以维护。蒋介石说:“本人如共产党跋扈则再起,否则纵令孙南下亦决心不再起”,“军队内有共产主义者侵人则不胜寒心”,“对于不可从今立即北伐之高论,全然有同感,俟南方巩固而后北伐,亦然”。“首相言中曾谓不得牺牲日本之权利,本人亦相信在中国之日本利益如得安全,则中国之国利民福亦可安全,两国之利害毕竟共通者也。”不过,蒋介石认为必须进行北伐打垮张作霖,“则满蒙问题既易解决,排日亦可绝迹”。
  ……

前言/序言


《烽火中的远征:民国陆军抗战前线见证录》 作者:王立群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580页 定价:88.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高层决策或宏大战略的叙事,而是以一名亲历抗战的陆军中级军官的视角,深入还原了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真实图景。作者王立群,曾任陆军第八十八师某团参谋,亲历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关键战役的残酷洗礼。全书以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的形式组织,细致入微地勾勒出抗战前中期,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和后勤全面落后于日军的极端困境下,如何依靠坚韧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支撑起民族存亡的防线。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士兵阶层”的关注。它摒弃了传统史书中对将领功过或政治风云的过多渲染,转而将笔墨投向了在泥泞的战壕、破败的村庄和惨烈的巷战中挣扎求生的普通军人。王立群以其冷静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记录了从入伍受训到一线作战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新兵的恐惧、老兵的麻木、军官团内部的摩擦与团结,以及战斗间歇时,士兵们对家乡、对和平的朴素渴望。 核心章节与内容侧重: 第一部分:烽烟初起——淞沪的血与火(1937年夏至秋) 本部分详述了第八十八师在淞沪战场,尤其是在罗店、大场等地段的惨烈经历。作者没有采用宏观的战役部署描述,而是聚焦于连排级的战斗细节。例如,如何用缴获的日军地图辨认方位;如何应对日军的毒气攻击,缺乏合格防护装备下的无奈;以及在白冷关等地,中国军队如何以人力填补火力上的巨大差距。王立群详细记录了部队在缺乏有效炮火支援下,徒手或仅凭轻武器与日军装甲部队周旋的绝望情景,以及每一次阵地易手背后,数以百计的生命消逝。 第二部分:整军与撤退——从南京到武汉的转移(1937年底至1938年春) 南京陷落后,部队的溃散与重组成为核心主题。本章着重描写了在混乱的撤退过程中,军纪的维持与瓦解。作者记录了部队如何与难民混杂在一起,在日军的空中侦察和地面扫荡下,艰难地向西移动。其中穿插了对战后伤员救治的零散记录,揭示了当时军医系统的极度匮乏和后送的无序状态。同时,王立群也记录了在重庆、武汉等地,部队被要求进行“整训”的过程,士兵们面对新的口令和新的装备,心理上的不适与重塑。 第三部分:战线拉长——徐州与台儿庄的血肉磨坊(1938年春) 徐州会战,特别是台儿庄的巷战,是本书浓墨重彩的部分。作者所在的部队虽非直接参战主力,但作为侧翼协防力量,亲身经历了战役前夕的紧张部署和战役后的“清理战场”。书中着重描绘了战壕中的生活,如何利用有限的粮食和水源维持战斗力。对于台儿庄的战术运用,作者提供了一线军官对日军“快速穿插”战术的初期不适应,以及随后如何通过“以空间换时间”和“近战消耗”来扭转局势的战术思考。重点突出了基层士官在战术执行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后方的侧影——军需与人心(1938年中期) 本章不再专注于正面冲突,而是深入探究了战争机器的后勤支撑系统。作者回忆了他作为参谋,参与过几次物资调拨会议的经历。内容包括棉衣的配给标准远低于前线需求、弹药的型号混杂与老旧、以及粮食运输队伍在路上被日军和土匪劫掠的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王立群记录了士兵们在长期的战争压力下,对“抗战能打多久”的普遍迷茫,以及如何通过阅读前线发下的、经过严格审查的报纸,来维持信念。 第五部分:中原的坚守——武汉会战的消耗战(1938年夏末) 武汉会战标志着中国军队从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转变。本书描绘了这种转变对士兵心理的影响。战斗的残酷性并未降低,但进攻的频率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漫长、消耗性的防御战。王立群记录了在九江、瑞昌等地的防御战中,中国军队如何学会利用地形,进行有效的火力点设置和反渗透作战。他着重分析了不同兵种(如工兵、辎重兵)在整个战役中承受的压力,以及在炮火洗礼中,他们如何依靠“老套筒”和“大刀”等传统武器进行殊死抵抗。 学术价值与历史定位: 《烽火中的远征》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第一手的、非官方视角的抗战史料。它填补了以往史书中对普通士兵精神状态和战场日常细节描写的空白。本书资料翔实,考证严谨,作者对于战术层面的描述专业且具体,不仅是研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极佳参考,更是了解民国军队组织形态和士兵心理变化的重要窗口。全书语言朴实,情感克制,力求还原历史的“粗粝感”,而非进行浪漫化的英雄塑造。它让读者得以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中,支撑起抗日防线的,是无数凡人的血肉和意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感,远远超出了我对历史人物传记的预期。它不像是传统意义上歌颂或批判的某位领导人,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将蒋介石置于“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这个特殊身份下,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审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蒋介石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在国民党内部、在与共产党之间、在与盟军的复杂关系中,寻找出一条可行的抗战之路的描写。这其中充满了政治博弈的智慧,也暴露了其决策过程中的艰难与取舍。例如,书中对处理“皖南事变”前后,蒋介石与共产党之间微妙关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个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对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所面临的政治压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蒋介石的局限性,而是将其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他的决策,去分析他的成功与失败。这种冷静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看待一个历史符号,而是真正地去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理解他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艰难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中国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真的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板正的说教式写法,而是用一种非常讲故事的方式,把“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史诗级的纪录片,只不过是用文字来呈现。书中对于战前、战中、战后的关键时刻的描绘都非常生动,尤其是蒋介石在处理内部矛盾、安抚民心、激励士气方面的具体措施,都让我对他的领导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蒋介石在对待盟友时那种既合作又保持警惕的态度,以及他在争取国际援助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领导人的多重角色。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一些不易被察觉的情绪和细节,使得蒋介石这个人物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整个抗战时期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它不仅仅是讲述战争的进程,更是深入挖掘了蒋介石在那个特殊时期所承担的巨大责任,以及他如何在这个角色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成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蒋介石在处理复杂外交关系时的描绘,他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地争取国际支持,同时又要保持中国的主权和独立,这其中的智慧和策略让我叹为观止。而且,书中并没有回避蒋介石的个人性格对决策的影响,而是将其融入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理解他的行为逻辑。我尤其对书中对蒋介石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反应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也感受到了他身上那种顽强的意志力。读完这本书,我对“最高统帅”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责任、是担当、是无数次艰难抉择的集合。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尤其是蒋介石,有了更加 nuanced 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坐上了一台时空穿梭机,直接回到了那个生死存亡的抗战年代,亲身感受了“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所经历的一切。我特别被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所震撼,不仅仅是战役的指挥,更是那些在幕后发生的,影响决策的种种因素。比如,书中详细描绘了蒋介石在面临战略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他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不同意见中做出最终决定。还有他对军事将领的任命与考核,对后勤补给的关注,以及在国际舞台上与盟友的周旋,都展现了他作为最高统帅的运筹帷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没有把蒋介石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也没有把他描绘成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巨大压力下的表现,他的优点和缺点,他的魄力与局限,都被真实地呈现出来。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这个头衔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权力象征,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是无数个日夜的思考与决断。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更加立体和 nuanced,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独特了!我一直以为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形象是定格在那个“领袖”的位子上的,要么就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的进程。但这本书却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这个具体的角色上,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充满挣扎和决断的蒋介石。它不仅仅是讲述战争的宏大叙事,更是深入剖析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人是如何肩负起如此重大的责任,是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制定战略、调兵遣将、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书中对蒋介石在处理国共合作、争取国际援助、应对日寇侵略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决策的描写,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获取到如此详实的资料,能够细致地展现出蒋介石在战时作为最高统帅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以及他个人的思考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以及作为领导者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重新审视了蒋介石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吸引人,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刻画,将历史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我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送的很快,内容也很详细。

评分

还不多,就是里面的内容略为单一

评分

书很快收到,老爸很满意,需要还会来的。

评分

送的很快,内容也很详细。

评分

总共买了六本书)

评分

正版书,质量没问题,

评分

很好很好,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了解很多的抗战记忆

评分

正版书,质量没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