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传》的作者既为传主同乡,复“伤英雄无嗣之凄凉”,特以30余年时光为此一为中国民主宪政牺牲先驱画像。全书“综合叙述与分析解释并重,对若干重要史实均力求提供新记录与新解释”,被视为海内外有关宋教仁研究的奠基之作。
本书作者既为传主同乡,复“伤英雄无嗣之凄凉”,特以30余年时光为此一为中国民主宪政牺牲先驱画像。全书“综合叙述与分析解释并重,对若干重要史实均力求提供新记录与新解释”,被视为海内外有关宋教仁研究的奠基之作。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是中国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又是民初国民党的创始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31岁。本书作者既为传主同乡,复“伤英雄无嗣之凄凉”,特以30余年时光为此一为中国民主宪政牺牲先驱画像。全书“综合叙述与分析解释并重,对若干重要史实均力求提供新记录与新解释”,被视为海内外有关宋教仁研究的奠基之作。
吴相湘(1912-2007),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负责校勘《明实录》。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入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部工作,专事收集战争资料编纂战史,撰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文稿。20世纪70年代,编著出版《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最早记录了中国军民长期抗战的历史,也是学术界公认迄今为止,最为权威和优秀的抗日战争史著作。他根据故宫档案编著的《晚清宫廷实纪》、《清宫秘谈》,揭露数百年来紫禁城中隐踪秘事,很有史事价值。他引用英国、日本外交档案写成《孙逸仙先生传》,披露了大量国内书刊从未涉及的史料。他撰著的《民国百人传》、《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先驱》、《民国政治人物传》、《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等民国著名人物传记,开民国史研究之人物研究的先河。他研究历史注重以史料为基础,主编出版了一系列史料丛书,如《中国现代史料丛书》、《中国现代史丛刊》、《中国史学丛书》、《民国史料丛刊》、《乡村建设史料汇编》,为史学界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长编。他发表的大量史学论文,已辑成《近代史事论丛》、《历史与人物》等书刊出版发行。并著有长篇自传《三生有幸》。
自序
第一章 求学时代之环境与背景
一 经世致用学风之复兴
二 讲求时务注意新学
三 湖南自立自保之主张
四 湖南留日学生刊行《游学译编》
五 民族主义之教育与湖南自治论
六 武昌文普通中学堂与革命风潮
七 科学补习所与华兴会举义之失败
第二章 日本六年
一 《二十世纪之支那》与《醒狮》
二 中国革命同盟会之成立
三 革命建设基础在高深学养
四 游说马侠与间岛问题
五 同盟会之悲欢离合
第三章 对内政外交的主张
一 对外关系之认识
二 建设真正民权之立宪政治
三 遵奉民生主义推行社会政策
第四章 大革命爆发前后
一 同盟会中部总会之组织
二 长江上下游的奔走联络
三 临时政府之组织
四 袁世凯阴谋与宋之对策
第五章 政党政治之尝试
一 同盟会之团结与改造
二 不恋权位只重政见
第六章 为民主宪法牺牲
一 国民党之组织
二 孙黄北游之前后
三 国会议员选举与大政见
四 盖棺论不定
引用史源及重要参考资料
一、宋氏本人著述
二、同时人著述
三、手写本及档卷
第一章 求学时代之环境与背景
宋教仁,中国现代史上一伟人也,其人之重要性,不仅由于彼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之主要组成分子、中国同盟会之发起人;更由于彼能以实际之行动,力求促进中国政党政治之正轨,虽所志未遂,遽以身殉;然其主张,迄今固仍为中国人奋力追求之目标,国父孙逸仙先生尝谓:“宋氏乃为中国宪法而牺牲之第一人”[1],诚为符合历史之的论。
宋氏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湖南民性自古坚忍慓悍,操之过激,铤而走险,语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盖其明证。降及近代,曾国藩即利用此特性创立湘军,以一省系天下之安危,转移举国之风气,其事固有足多者,桃源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同为中国人士所熟知,山明水秀,溪回曲折,优美之自然环境,对于生于斯长于斯之宋氏,自不能无其影响。虽然宋氏尝有言曰:“吾则沅湘间产也,地近江浦,犹念曾国藩、左宗棠者起自布衣书生,而能摧陷大敌,人奉为宗,其是非亡足论,观其识度,无忝于英雄,其民又乐为之致死,岂其风烈遂粲于今?!”[2]是湖南强悍之民风与曾国藩辈倡导之经世致用之学术环境,对于宋氏思想与事业之感召,显然更甚于前者。
一、经世致用学风之复兴
经世致用之学原为中国文化之正宗,孔子曰:“士,任重而道远。”固慨乎其言矣。北宋范仲淹秀才先忧后乐之呼吁,益振醒知识分子之责任感与自尊心。同时司马光纂辑《资治通鉴》复为经世致用学者订一重要典范。不幸南宋以降,士大夫痛国家之多难,慷慨激昂,转多虚憍之论。历经辽金元三朝,中国知识分子遂遭遇空前之迫害,明初复创八股制艺以束缚读书人之思想,又用廷杖诏狱以凌磨士大夫之尊严;致使当时士人唯有逃避现实。逮朱明覆亡,顾亭林诸氏奔走呼号,力倡“行己有耻,博学于文”,痛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始为经世致用之学开启一新途径。
宋教仁传然时值满清入主中夏,固绝不愿见此种学风之滋长,且为巩固其统治权,更复变本加厉,以摧残之、压迫之,文字狱之繁兴,博学鸿儒科之创立,四库全书馆之设置,交相为用,务使士大夫无法冲破种种网罗,如不入我彀中,即自屏于政治之外。雍正乾隆时,达官自刻奏议,往往得罪,记清代名臣言行者亦犯大不韪,于是文人著书立说,多不涉当世之务,繁琐考证之风特盛,固士气消沉已极之明证。逮嘉庆朝,仁宗天资长厚,略变两朝箝制之意,历二十余年之久,后生新进,顾忌渐忘,稍稍有所撰述,虽未必即时刊行,然能动撰述之兴,即其生机已露也。至道光初叶,则时事之接触,切身之患,不得不言者有盐务、河工、漕运三大端,议论蜂起,贺长龄、魏源竟汇而刻之,命名《皇朝经世文编》,于道光六年(1826)行世。[3]未几,海警渐动,士大夫急欲周知外事,疆臣又为之倡导,道光二十四年(1844)魏源纂辑之《海国图志》梓行,是为中国近代士人综合中外资料所为知己知彼之第一部著作;而其先一年,何绍基、张穆创建顾亭林祠于北京广宁门内之慈仁寺,岁举祀事。有谓此为中国近百年世运之关键者。[4]以今论之,要非过甚其词。
盖学风士习从此丕变,士大夫一反前此空疏逃禅之积弊,而秉持亭林之诏示,振经世之绝学,身体力行,见诸行事,曾国藩则其代表焉。观乎曾氏服官京师,尝读书于顾氏祠侧,对于亭林极尽向往之诚,创立湘军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号召,用儒生为统将,募农夫充行伍,士人匹夫均因此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壮志,湖南全省之义声震天下,遂使举国之人咸知引国事为己任,民权之得伸,自此始也[5];而其传刻《王船山遗书》,民族大义因之流播益广,有谓曾氏言行即为辛亥革命肇端者[6]。宜乎宋氏誉之英雄,今人谓近百年世运之关键有在也。
宋氏出生于1882年,其时曾国藩已早殁,自不能望见丰采,然流风余韵固犹盛传于洞庭衡岳间,且湘军仍肩天下之重任,旌旗声威正远及天山南北,所谓“无湘不成军”,尤为三湘人士常引以自豪者。宋氏自幼即喜闻当时事,尤喜谈兵,尝嬉戏簿诸邻儿名氏,呼集山阿,树巾为旗帜,自登磐石上指挥部勒之[7],是环境影响使之然也。
虽然,世变日亟,国难益殷,对于宋氏之新刺激亦更加甚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作者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对宋教仁先生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所具备的超凡智慧和远见卓识。他对于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共和的国家的设想,在当时看来是何等的前瞻和大胆!书中对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当时的情况下制定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从中学习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真理的执着探索,以及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展现出的高超政治智慧。更让我动容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生命践行了他对共和的承诺。这种精神的力量,穿越了时空,依然能够激励着我们。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民主共和的道路并非坦途,而是由无数像宋教仁先生这样的先行者,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其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与现实的残酷。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宋教仁先生少年时期的求索之路,他如何在懵懂中awakened,如何接触西方思想,又如何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书中对他参与创办政党的描写尤其精彩,那些勾心斗角、政治博弈的场面,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的暗流涌动。我被他对于民主共和的坚定信念所打动,也为他在实现理想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而感到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幅描绘中国近代政治变迁的宏大画卷。我从中看到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艰辛历程,也看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英勇身影。读罢掩卷,心中激荡不已,对那位“二十世纪初中国最伟大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崇敬。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窥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陨落。作者在叙述宋教仁先生生命最后阶段时,那种沉重的笔调,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悲剧性。当他满怀希望,即将为国家建设挥洒才华之际,却遭遇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暗杀。书中对那段历史的回顾,充满了悬念和感叹。我试图去理解,在那个权力斗争激烈的年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位致力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政治家,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一声对历史真相的追问,对正义的呼唤。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涌动着对宋教仁先生的无限惋惜,也对那个动荡的时代充满了感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关于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以及关于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具感染力,让我这个对历史人物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读得津津有味。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运用了一种近似于讲故事的方式,将宋教仁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从他在故乡的成长,到远赴日本学习,再到回国投身革命,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深刻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交往的描写,那些历史上的巨头们,在作者笔下鲜活起来,他们的对话、争论、合作,都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与政治的博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关注了宋教仁先生作为政治家的光辉一面,也触及了他作为一个人,也会有烦恼、会有迷茫、会有坚持。这种多维度的展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仿佛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符号,而是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只是他的肩上扛起了更为沉重的历史使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宋教仁先生坚毅的面庞仿佛穿越了时空,凝视着我。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为国家民族命运呕心沥血却又命运多舛的志士仁人。宋教仁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共和”二字紧密相连,他被誉为“中华民国国父”之一,其政治思想之深远,对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之贡献,都令我充满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先行者,探寻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渴望看到书中如何描绘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他如何运用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而奔走呼号。同时,我也想知道,在他辉煌的政治生涯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细节?那些历史书本上淡淡几笔带过的过往,在这本书中是否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让我感受到一个真实、立体的宋教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历史的长河,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宋教仁先生的智慧、勇气与担当,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做出的每一个艰难而重要的抉择。
评分一直喜欢全面地了解宋教仁
评分好书
评分是正版,质量不错。正在看。
评分是正版,质量不错。正在看。
评分书很好,要好好研究一下!
评分好,很好,非常好,噎死。z
评分好书
评分一直喜欢全面地了解宋教仁
评分学历史的同学推荐的,据说是很好的传记作品。看了一半来评价,确实是大家之作,很严谨。书是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