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挽狂澜于既倒的伟人(套装上下册)

斯大林:挽狂澜于既倒的伟人(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东雄 著
图书标签:
  • 斯大林
  • 苏联历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政治人物
  • 二战
  • 苏联卫国战争
  • 历史研究
  • 20世纪史
  • 红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303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011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5
套装数量:2
字数:7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个立誓成为传教士的鞋匠家庭的儿子,却最终走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道路,并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统帅、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之一;一个在没有一点革命意识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却在欧亚大陆和世界政治舞台上显赫扬威。这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而他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20世纪初叶至中期世界风云人物——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斯大林,这位列宁的布尔什维克的忠诚护卫者,在国内革命厮杀和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炮声中出手不凡,机智果断,不但随列宁一道掀起影响全人类的“十月风暴”,而且建立了苏维埃“红色革命政权”,从此,社会主义革命新纪元的烈火在全世界熊熊燃烧。
  斯大林真正具有“震撼力的炸弹”,就是摧毁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坚不可破”的军事堡垒,扫除一切阻碍世界和平、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顽固敌手,尤其以震天动地的威猛降服了横霸一时的“混世魔王”——希特勒、墨索里尼……
  《斯大林:挽狂澜于既倒的伟人(套装上下册)》语言朴实,叙述生动,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斯大林求学、从政、当家执政、治国安邦、卫国战争时期的形象,以及他所犯的一些错误,同时也披露了斯大林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逸事”。斯大林在其政治生涯中曾去过一段小小弯路,但远远抹杀不了他致力于苏联人民解放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以及世界和平的伟大功绩。
  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奠基人。

目录

第1章 鞋匠铺里的娃娃
第2章 手捧《圣经》唱反调
第3章 笔杆子登场
第4章 坚定的布尔什维克
第5章 政治新星出手不凡
第6章 十月风暴
第7章 红色革命政权
第8章 苏维埃护卫使者
第9章 第十次代表大会
第10章 一身兼四职
第11章 列宁与斯大林
第12章 大张旗鼓显身手
第13章 高层权力“论剑”
第14章 两起突发事件
第15章 托季联盟
第16章 肃反和清党
第17章 反目成仇对头过招
第18章 对外一盘棋
第19章 大战前夜
第20章 炸弹突然燃爆
第21章 抹不掉的列宁格勒
第22章 莫斯科保卫战
第23章 帮助中国抗日
第24章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第25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
第26章 德黑兰会议
……

精彩书摘

  1916年底,沙皇政府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内外交困,处于崩溃的边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俄国的成年男子在无数条战线上萎谢于沟壑之中,在西伯利亚的政治流放犯甚至都被强制应征入伍。这一年年底,斯大林也被迫离开库莱卡的居住地,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兵体检委员会去。由于他童年时代招致的左臂残废,这位未来的大元帅被免除了兵役。1917年2月,斯大林被允许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近郊居住到流放期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沙皇政府的腐败无能,俄国军队屡遭失利。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地区,成群结队的百姓流离失所,广大民众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引导下,广大工人群众首先起来斗争。1914年后半年,全俄不同地区的工人先后举行了70次罢工,1915年罢工运动超过1000次,1916年达1500次,参加人数多达100万以上。在工人运动的影响下,士兵厌战、反战情绪日益浓厚,成百上千的士兵逃离前线,不愿再为沙皇政府卖命。与此同时,俄国许多地区的农民也展开了斗争,他们打开地主的粮仓,赶走地主,烧毁庄园,分掉了地主的牲畜和农具。俄国的欧洲部分如此,亚洲部分也积极行动起来。1916年,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先后发生了几万人的起义斗争。
  在国内轰轰烈烈的民众运动此起彼伏、人民大众已经觉醒的条件下,1917年2月26日,布尔什维克党号召人民举行总起义,成立临时政府。工人首先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士兵也转向起义。到第二天晚上,已有6万多士兵转到革命方面来。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很快就取得了重大胜利,他们逮捕沙皇政府的大臣和沙皇军队的将军,释放政治犯,并在当天晚上举行了彼得堡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彼得堡起义胜利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城市以及前线的士兵,他们也仿效彼得堡的工人和士兵,纷纷举行起义。这样,统治俄国长达3个世纪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被革命的力量推翻了。
  革命刚刚获得胜利,继彼得堡工人士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之后,全国各地也都出现了苏维埃。然而,当布尔什维克党在街头率领工人、士兵及市民们进行战斗而许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还被关在监狱或仍在流放地被监禁之际,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却窃取了苏维埃的领导权。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贯惧怕武装的革命运动,为了扼制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置人民大众的利益于不顾,迫不及待地同国家杜马中的资产阶级代表达成协议,决定成立以李沃夫大公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列宁在国外敏锐地识破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卑鄙伎俩,并且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性质。他这样写道:
  这个新政府并不是偶然凑合起来的一群人。这是已经上升到执掌俄国政权地位的新阶级,即资本主义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1917年3月12日,斯大林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径直回到了阿利卢耶夫家,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时阿利卢耶夫全家人都在:谢尔盖和他的妻子奥尔加,儿子费奥多尔,大女儿安娜(她写的回忆录中记述了斯大林这次回来的情况),小女儿娜杰日达(当时只有16岁,还在上学)。斯大林兴致勃勃地回答了他们提出的有关西伯利亚生活的问题,他以幽默的话语,讲述了他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到彼得堡沿途每个车站都有农民发言人在发表演说,他们兴奋地说道:“神圣的革命,等待已久的、亲爱的革命终于到来啦。”他们把回来的政治流放者当成从战场归来的勇士一样欢迎。
  第二天一大早,斯大林不顾旅途的疲劳,就乘坐电车去《真理报》社。费奥多尔、安娜、娜杰日达陪同他前往,因为他们要在市中心附近寻找出租的住房。在分手的时候,斯大林情绪非常好,并一再叮嘱说:“别忘了在新房子里给我留一个房间!别忘了!”
  ……

前言/序言


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抉择:世界近现代史中的权力、变革与人性 一、 革命的序章与旧世界的崩塌: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剧变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至19世纪中叶欧洲革命浪潮达到高潮的这段风云变幻的时期。我们首先聚焦于启蒙思想的兴起,探讨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为随后的政治动荡埋下了思想的火种。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被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它不仅仅是巴黎市民对面包和自由的诉求,更是资产阶级挑战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结果。本书详细梳理了三级会议的召开、巴士底狱的陷落,以及《人权宣言》的诞生,分析了雅各宾派的激进与热月政变的过渡,旨在揭示这场革命内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在追求普世价值的同时,也孕育了恐怖与专制的新形式。 紧随其后,拿破仑·波拿巴的崛起与陨落构成了理解欧洲权力重塑的关键一环。我们不仅关注其军事上的辉煌成就,更侧重于他通过《拿破仑法典》对欧洲大陆的法律与行政体系进行的现代化改造。法典如何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如何巩固了资产阶级的胜利,并间接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本书论述的重点。同时,对维也纳会议的重建及其在欧洲建立的“均势”体系的脆弱性进行深入剖析,展示了保守势力试图逆转历史潮流的努力最终如何被民族主义的烈火所吞噬。 19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其影响被全面展开。本书详细描述了蒸汽机的发明如何彻底改变了生产力布局,城市化进程如何加剧了阶级对立。在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的煤烟与机器轰鸣声中,无产阶级的诞生及其生存状态被细致描绘。在此基础上,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如欧文、傅立叶的理想国构想,是知识分子对工业化初期残酷现实的一种人文主义回应。 二、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角力:19世纪下半叶的全球格局重塑 进入19世纪下半叶,民族主义从一种文化认同演变为强大的政治建构力量。本书将重点考察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进程。俾斯麦的外交手腕与“铁血政策”,展示了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理想主义如何屈服于现实政治的算计。对德意志统一的分析,着重探讨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与现代化转型。 与此同时,亚洲和非洲的传统帝国正遭受来自西方工业强国的系统性冲击。本书详细梳理了殖民扩张的内在逻辑,即工业资本对原材料和新市场的贪婪需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提供了一个反向学习和快速现代化的独特案例。对日本“脱亚入欧”的路径分析,揭示了其在保留天皇权威外壳下,如何迅速建立起高效的工业和军事机器,并由被殖民者转变为新的帝国主义者。 经济领域,垄断资本的出现标志着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终结。大型托拉斯和卡特尔的形成,以及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冲突埋下了经济根源。本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熟及其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分析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政党如何在各国议会体系内争取工人权益的实践与策略分歧。 三、 帝国体系的顶峰与世界大战的阴影:20世纪初的危机 20世纪初的欧洲,表面上是歌舞升平的“美好年代”,实则暗流涌动。民族国家间的联盟体系——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立——构筑了一个极其敏感的权力平衡。本书深入分析了两次摩洛哥危机和巴尔干战争如何不断试探着欧洲列强的底线。 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式火炮、机枪和海军竞赛(英德海军竞赛),使得战争的潜力被无限放大,这催生了一种矛盾心理:既对战争的破坏力心知肚明,又被军国主义的浪漫叙事所裹挟。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点燃这堆干柴的火星,本书细致还原了七月危机中各国决策层的焦虑、误判与最终的失控,揭示了现代官僚体制和军事动员机制如何使得政治家们难以逆转战争的惯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旧有欧洲秩序的彻底破产。不同于以往的战争,堑壕战的残酷性、新式武器的毁灭性,以及总体战模式对后方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全面动员,重塑了人们对战争的认知。本书不回避战争对人性的极端考验,从凡尔登的绞肉机到索姆河的泥潭,展现了那一代人面对工业化屠杀的绝望。 四、 破碎的和平与新的秩序探索:战后重建与革命的浪潮 战争结束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试图在战胜者的利益和民族自决原则之间寻找平衡,但其本质上的惩罚性条款,为日后的复仇主义情绪埋下了深埋的种子。本书重点讨论了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理想主义与欧洲现实政治的妥协,以及这一体系在面对德意志的经济崩溃和复仇情绪时的结构性弱点。 在帝国瓦解的废墟之上,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崛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被置于全球背景下考察,它不仅是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的产物,更是世界范围内阶级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布尔什维克如何利用战争的疲惫和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后内战的残酷性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探索,构成了理解20世纪政治光谱的关键一章。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战后初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反思。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前卫艺术的爆发,是对旧有理性秩序崩溃的艺术化表达。同时,女性在战争期间承担起生产角色的经历,加速了她们争取选举权和公共领域权利的进程。通过对这些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梳理,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充满矛盾、变革剧烈且影响深远的近现代世界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当我合上最后一页,心中涌起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斯大林本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关于一个国家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艰难前行。书中对斯大林在苏联解体前后的影响的探讨,以及对他所留下的遗产的分析,引发了我对历史周期律和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斯大林晚年政策的解读感兴趣。在他执政后期,苏联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又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的?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他描绘成一个僵化的统治者,而是试图展现他在复杂局势下,依然在思考和调整。虽然对书中某些观点的看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其呈现的史料之丰富、分析之深入,足以让人信服。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去探究历史的真相,去理解那些看似遥远的人物和事件,与我们今天的世界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研究,绝非简单的定论,而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修正的过程。

评分

第二段评价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对复杂人性的探索。书中的斯大林,远非教科书上刻板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我被书中对他如何应对二战的描绘深深吸引。面对纳粹德国的闪电突袭,苏联一度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但正是斯大林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钢铁意志和战略眼光,逐渐扭转了战局。书中对诺门罕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还原,细节丰富,充满了紧张与扣人心弦的张力。他如何与盟国协调,如何调动全国的力量,如何承受巨大的压力而毫不动摇,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领袖所应具备的素质。当然,书中也触及了其政治生涯中的一些黑暗面,例如大清洗的残酷,但同样,它试图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及对维护统治和国家安全的考量出发,提供一种理解的视角,而非简单的褒贬。这种试图全面呈现的努力,使得这本书更具深度和阅读价值。它挑战了我过去对这段历史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和理解。

评分

第一段评价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远见,书写着改写时代的篇章。当我翻开这套书,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历着一位伟人如何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危机中,力挽狂澜,将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推向强盛之路。书中对斯大林早年经历的细腻描摹,揭示了他性格中坚毅、果敢的根源,以及他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革命者,一步步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央。我尤为被书中对他领导苏联工业化进程的详尽分析所震撼。在那个帝国主义列强环伺、内部积贫积弱的背景下,他所推行的集体化和五年计划,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冒险,却也奇迹般地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项经济政策的背后,都凝聚着他深邃的思考和果断的决策。当然,书中并未回避他在某些决策上的争议,但更多的是从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解读,让我们得以理解那些看似残酷的措施,在当时条件下,或许是别无选择的求生之道。整本书的叙事流畅,语言生动,让我沉浸其中,仿佛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份磅礴的力量。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是一部令人惊叹的著作,它以宏大的叙事和细致的分析,勾勒出了一个在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形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斯大林在意识形态领域建树的阐述。在那个思想交锋激烈的年代,他如何提炼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其与苏联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斯大林模式,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书中详细解读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以及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也关注到书中对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谋略和手腕的刻画。无论是与西方盟国的复杂关系,还是在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博弈,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老练政治家的智慧和决断。书中对一些关键事件的解读,例如雅尔塔会议,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利益的博弈以及斯大林如何在其中为苏联争取最大利益。这种对历史事件多维度、深层次的挖掘,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20世纪政治史的精彩篇章。

评分

第五段评价 阅读这套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它以极其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辅以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斯大林。书中关于他如何巩固权力、处理党内异己的描写,虽然读来令人不适,但从历史的视角去理解,却能感受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权力运作的逻辑。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斯大林个人魅力和领导风格的描绘。他如何通过演讲、宣传等方式,凝聚人心,激发民族主义热情,这是他能够长期掌握权力,并带领国家度过难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书中也并未回避他性格中固执、多疑的一面,这些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真实。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提出问题,去思考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去理解宏大历史叙事背后,个体的选择与作用。它让我对20世纪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伟人”这个词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评分

本次购物感蛮好

评分

一般。

评分

质量不错是正版,包装太次。

评分

孩子喜欢

评分

不错的

评分

本次购物感蛮好

评分

书的内容符合史实,对斯大林的评价也较为公正,值得一读。

评分

嗯,不错

评分

书比较好懂,略知点历史的都能看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