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三立年谱长编(上中下)》作者曾编有《散原精舍诗文集》、《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等文献资料图书,在以丰富的文献基础之上,编撰这部年谱长编,全面立体地呈现陈三立的人生轨迹,对一些重要活动如湖南维新、赣路修筑、松门雅集、清凉山雅集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并对他的社会交游网络也进行全面的勾勒,再现出陈三立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影响。相信本书的出版,对陈三立研究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史、学术史等的研究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郭序
张序
自序
发凡
谱前
传记资料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一
咸丰三年癸丑(1853) 一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 二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 三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 四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 五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 六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 七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 八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 九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 十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 十一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 十二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 十三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 十四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 十五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 十六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 十七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十八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 十九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二十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二十一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二十二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 二十三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 二十四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 二十五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 二十六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 二十七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二
光绪六年庚辰(1880) 二十八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 二十九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 三十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 三十一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 三十二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三十三岁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三十四岁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三十五岁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三十六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三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 三十七岁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三十八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三十九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四十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 四十一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四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四十二岁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四十三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四十四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五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四十五岁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四十六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六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四十七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四十八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四十九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五十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七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五十一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五十二岁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 五十三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八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五十四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五十五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五十六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九
宣统元年己酉(1909) 五十七岁
宣统二年庚戌(1910) 五十八岁
宣统三年辛亥(1911) 五十九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
民国元年壬子(1912) 六十岁
民国二年癸丑(1913) 六十一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一
民国三年甲寅(1914) 六十二岁
民国四年乙卯(1915) 六十三岁
民国五年丙辰(1916) 六十四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二
民国六年丁巳(1917) 六十五岁
民国七年戊午(1918) 六十六岁
民国八年己未(1919) 六十七岁
民国九年庚申(1920) 六十八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三
民国十年辛酉(1921) 六十九岁
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 七十岁
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 七十一岁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 七十二岁
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 七十三岁
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 七十四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四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 七十五岁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 七十六岁
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 七十七岁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 七十八岁
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 七十九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五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 八十岁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 八十一岁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 八十二岁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 八十三岁
陈三立年谱长编卷十六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 八十四岁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 八十五岁
谱后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 卒后第一年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1939) 卒后第二年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1942) 卒后第五年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 卒后第六年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 卒后第十一年
民国三十八年己丑(1949) 卒后第十二年
附录
一、主要徵引参考文献
二、谱中人物小传
精彩书摘
范当世《故湖南巡抚义宁陈公墓志铭》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丙申,故湖南巡抚义宁陈公卒於南昌府城之西四十里曰峭庐者,其孙衡恪,吾甥也,抵书通州,曰:“父毁疾甚,不能亲告哀,惟泣言吾祖身後之文辞非外舅莫属,庶几不远千里而临恤焉。”於时西人方以联军破京师,两宫出走,州县皇皇日有警,不能遽行,至闰八月戊申,乃得走诣公殡,哭尽哀。已又持伯严而泣,伯严曰:“兹已略状先君行实矣,卜以十月辛卯葬於此,必吾子铭。”呜呼!公之所为,虽吾友若吴冀州犹不尽知之,则吾固不可以无述。先是二十一年,中东和议成,公以直隶布政使督湘军粮台,见马关和约而泣日:“不国矣!”因大望相国李公,至其使还留天津,亦不往见。吴冀州方主莲池书院,颇为公言李公,公益愤其辞。而吾弟钟会试归过公有言,公并诮之,曰:“若兄弟皆主李者耶?”然吾後得其平心之言,则公尤望李公极知不堪战,不以死生去就回上意,而猥随俗塞谤取祸败空国至於斯也。其年八月,上擢公湖南巡抚,公益若茹痛而之官。以湖南号天下胜兵处,而民智尤塞,遏绝西法至不通电竿,於是举李公及湖广总督张公所已尝马,及为之而实不至,或并不得马者,穷听夕讨论,次第而毕行之。行之两年,而湖南风气盛开,吏治亦称最。至二十四年,上感於主事康有为之所称奏,益决意变法,而屡诏嘉公忠,公以上将大有为则无往而不须才,遂罄举平生所知京外官之能者与所属吏士之可用者三十余人,备上之采择。於时京官在京者,独杨锐、刘光第,而外官在京者,独候补道惮祖祁。上遂擢祖祁为厦门道,而用杨锐、刘光第与谭嗣同、林旭者,并为新政章京。公疏言四章京虽有异才,然臣恐其资望轻而视事易,愿得大臣领之,复力荐张公之洞。疏上,而皇太后训政,四章京诛,公坐滥保匪人,废斥不用,然固不罪公所为也,而人遂汹汹,目公以康党。康亦当世之所尝识也,尝以其下第时,过当世天津,当世独许其才,不喜其学。已闻上召对康有为,时公疏言其长短所在,推其疵弊,请毁其所着书曰《子L子改制考》者,心独喜其与吾意同也。湖南既设时务学堂,其官绅并缘《时务报》,推梁启超为主讲,而公从之。及《湘报》与学堂所论有疵,公则为之遏其渐,剖析而更张之,吾未见其为谁氏党也。自吾束发读书,慕思曾文正公之为人,而愿覩当时之亲炙者,若张廉卿先生,若吴冀州,既师友之矣。若公,若奉新许公,皆以其不识,而心袒公也。其後公独尚余之文学而托以孙,而许公抚广东,亦介吴冀州必余往。许公不言维新者,方裁缺欲归,公诣书督劝甚挚。许公曰:“岂须我耶?”余曰:“不然,此公义相取,陈公何必旧,公又何必新耶!”及公斥,三巡抚缺罢裁,而许公亦用谗废弗录,死而无人惜之。然则公虽不如往日之所为,又岂得全於兹世哉?公讳宝箴,字右铭。按《状》,公曾祖讳腾远者,始由闽上杭迁义宁竹煅里。祖讳克绳,用孝义化服乡里,学者称为韶亭先生。父讳伟琳,母李氏,并有懿德高行,在郭侍郎嵩焘所着文中。公生而顾视落落然,七岁始宿外塾,则谓其师曰:“昨有不能寐者三人,我父、我母、及我是也。”年二十一举於乡,从父治乡团抵粤寇。父劳卒,哀昏得狂症,已仍战寇保其乡。咸丰十年,人都会试,留交其俊义。文宗狩热河,颇有所建白於枢府。已而走湖南,就易公佩绅、罗公亨奎所谓果健营者,与俱拒寇来凤、龙山问。石达开以十万众来犯,粮且尽,公乃风雪中着单絮衣,走永顺募粮,矢与营士冻饥,感动郡守,输银米济军,而守益坚。寇不逞,引去。骆文忠公督四川,遮果健营与俱,而公归省母,出就曾文正公安庆,文正公绝重之。李公鸿裔典幕职,且挟公代己。公乐亲战事,则之席公宝田江西军,言於沈文肃公,使席公大重,颇为席公设奇策歼群寇,禽洪福填。江西平,叙公官知府,再就曾文正公江宁。文正公改督直隶,公乃以养母就官湖南,始终调护席公平苗之军,俾不为谗构。而功以成,擢道员,经理苗疆善後事,惩治宁远豪族欧阳氏之械鬬,皆有功绩可述。署辰永沅靖道也,其治曰镇箪,故苗疆,务和民苗安其习,忧其僻万山无以养,教之以植茶种竹树,招人制刨,使刨薯为粮,名之曰薯丝。及为巡抚,阅兵至镇箪,则倚薯丝佐粮者多矣。丁母忧,服阕,授河北道,三年,河不为灾而盗敛迹,创致用精舍,遴三州之秀,延师教之。擢浙江按察使,数月,以前河南临刑呼冤狱免官,则与张君互讦时也,其语颇传於士大夫间。免归,而护湖南巡抚庞公奏起公,辞以疾。彭刚直公防广东,旨交差遣,不赴。张公之洞方督两广,奏调公,公一行,而河大决郑州,诏襄李文正公治河,文正公不即用公言,河不时塞,公归。十五年秋,今相国王公抚湖南,奏公爱惜羽毛,宜特用,遂召人都。十六年授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加头品顶戴。为治大放胡文忠公,务饬吏清讼原而联以情,手书劝勉。人传其与总督张公廷诤至不惮而卒从之。
……
前言/序言
2011年10月,年谱完稿,这距离我动手搜集材料、准备编撰这部年谱的2001年,已经过去了十年。
这部年谱的编撰,源於2001年《散原精舍诗文集》的校点,当时上海古籍出版社希望能在诗文集之後附一部陈三立简谱,因彼时未曾板及马卫中、张修龄所编陈谱,还不认识手中有一部陈三立年谱未刊稿的张求会,自己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编成一部年谱,所以最後,诗文集中付之阙如。但从那时起,便已萌生了编一部陈三立年谱的念头,而这竟成为此後十年裹我最挂心的事情。
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去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图文津馆阅看古籍。每天早晨七点半坐上公交车,八点半左右到达,中午出来吃面,下午四、五点钟返回。我很喜欢古籍阅览室裹的昏暗氛围:晕黄灯光,灰暗桌面,和那些高大立柱,颇有青灯古卷的味道。那时年谱骨架初立,经过这半年的丰富,由二十万字增至三十五万字。也是在这时,见到了此前曾因夏曾佑生平问题通过一次信、张求会力荐的马忠文。
2008年夏天南下上海、南京、长沙、广州访书。在长沙颇有收获,待了将近一周,几乎每天晚上都到湘图附近的一家面馆去吃阳春拌面,油大盐大辣子多,让我对湖南的饮食文化有了真切的感受。这是我有生以来路途最长的一次旅行,从济南到广州:在南京见到潘益民,长沙见到吴仰湘和杨代春,广州见到张求会、左鹏军、刘铮、胡文辉等,都是倾慕已久的旧友新朋。
2010年,江西赣州近代文学年会上,收到董俊珏赠送的他与导师马卫中合撰的《陈三立年谱》,於是开始有人问我年谱进展的情况。我有些着急起来,同时心中也生出小小的失落。我的老师郭延礼先生催问过我好几次,说:“资料没有穷尽的时候,差不多就杀青吧。”我知道先生是在安慰我。但我心中仍有不甘:明明知道“东西”在那儿,我却不能看到它。这些“东西”主要包括余肇康日记、陈庆年日记、徐乃昌日记、柳诣徵日记等。尤其余肇康日记,它对於呈现陈三立在两湖书院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活动尤其重要。然而现在,我却无从看到它们。
带着这种不甘心,我於2011年10月杀青谱稿。我的老师王学典先生用浓重的乡音说:“伙家,你这也是十年磨一剑啊!”我很高兴,也真心希望它能像贾岛所说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不管它“霜刃”锋利与否,这年谱的撰成,实在要感谢很多人。
广州张求会,2005年在我们刚认识不久还未谋面的情况下,慨然以其《陈三立年谱》手稿相赠,工楷十三册五百余页;20u年年底,他主动承担清样审校工作,前後义务工作九个月。因此,这本年谱不啻是我们两人合作的产物,我要把它献给他。北京马忠文,不但引见我去清史编纂处图书室、近代史所图书馆.,还提供了一份至阕重要的陈三立《申报》全文索引,使我能够按图索骥,便利地查到几乎所有与陈三立相关的《申报》文献。南京潘益民,因为合作整理《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得以目睹他在南京图书馆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文抄稿。长沙吴仰湘,第一次见面便以花费数年心血整理而成的《师伏堂日记》慷慨相赠,其中的大量记载对於了解甲午至己亥间陈三立的活动十分重要。他的同事杨代春,不但导我游览了树木蓊郁的岳麓书院,还曾专程前往湘图代我查阅《赣路书牍》。台湾潘光哲,2009年借赴台开会之机在那因书本堆积而极显逼仄的办公室襄见到他,他带我参观了胡适纪念馆、郭廷以图书馆,并为复印馆藏的陈三立书札。上海朱铭,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数次寄下他所整理的章士钊诗歌别集和与陈三立相关的文献。北京艾俊川,仅缘网上相识,便欲寄来他所收藏的《珠泉草庐师友录》,後因担心路途浮沉而未果,然其高情厚意,自然铭感在心。广州胡文辉,不但赠我皇皇两巨册的《陈寅恪诗笺释》,还在一篇谈梅兰芳的文章襄为我提供了了解陈三立与梅兰芳关系的线索。当然,还有在上海大学工作的刘奕,感谢他为我复制上海图书馆所藏萍乡文氏族谱卷首的手书陈序,我想从中集到陈三立写下的“谱”字,後来发现,这手书并非陈三立手笔。还有那些一直从事陈三立研究的学者,如胡迎建、刘经富、杨萌芽、孙虎、杨剑锋等,他们的研究都加深了我对陈三立的理解。
我的老师郭延礼先生,多年来一直关心、鼓励、提携、督促我的研究工作,他献身学术的坚定,令我惭愧;王学典先生,他犀利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多次给我启示,令我心折,跟他做博士後工作的三年,让我受益匪浅,遣部年谱也在这三年中得到极大丰富;杜泽逊先生,十三年一笔一画写成二百多万字的《四库存目标注》,他甘於冷寂、淡薄宁静的学术境界,令我景仰。他们是我在山东大学工作的动力与方向。这本书要献给他们。
同时,还要感谢山东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国家清史编纂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古籍部(或解放前期刊部、近代文献部)工作人员的热情、专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经他们之手检出的种种文献,使陈三立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书籍简介:不系之舟——近代文人精英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 书名:不系之舟——近代文人精英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权威学者或研究团队]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有深厚学术背景的出版社] 页数: 约1500页(四卷本或多卷本的学术专著) 装帧: 精装典藏版/函套 定价: [具体定价] --- 引言:历史洪流中的文化守望者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一个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传统文化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的时代。我们不关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风云或军事角力,而是将目光投向一批杰出的文人精英——他们是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最后传承者,也是新旧交替时期文化精神的塑造者。他们以笔为舟,以学为帆,在时代巨浪中坚守文化自信,同时又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外来文明,力图为民族的未来探寻一条既不失根基又具现代性的发展之路。 第一卷:士风的重塑与学术的坚守(约1860s-1911) 本卷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传统学术体系在内忧外患中的挣扎与转型。近代文人精英,许多出身于科举体系或饱读经史子集,他们首先是儒家伦理的忠实践行者。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和西方思想的涌入,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学”的价值与功用。 核心内容聚焦于: 1. 经学在转型期的地位: 研究乾嘉学派的余绪如何影响早期维新派对“实学”的探索。重点分析几位代表性人物如何从考据义理中寻求救国之策,例如如何将宋明理学中的“致良知”精神转化为公民道德的构建基础。 2. 私塾与书院的社会功能变化: 详述在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的背景下,传统书院如何艰难地进行自我革新,是完全走向停办,还是悄然融入近代教育体系。例如,某位著名学者如何在其家乡的“诂经精舍”中,增设算学、格致学课程,培养具有“中体西用”观念的门生。 3. 诗文中的“微言大义”: 考察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政治隐喻与文化焦虑。他们的诗赋不再仅仅是风雅酬唱,而是承载了对国家命运深沉的关怀。本卷通过对大量未刊或鲜为人知的尺牍、日记的解读,揭示出他们在面对政局动荡时,如何通过古典文学形式来寄托其“兴亡之感”。 第二卷:共和浪潮中的文化身份认同(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政治体制的巨变,但也给文人群体的身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终生未曾“出仕”于新政府,他们如何安置自己的学问与抱负? 本卷探讨的重点包括: 1. “遗民”心态与“隐逸”哲学: 考察那些不愿卷入军阀混战或不认同共和体制的学者,他们如何选择退守书斋,以“读书人”的身份对抗时代的喧嚣。他们的“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主动选择了一种文化上的坚守阵地,以保持学术的纯粹性。 2. 新文化运动的复杂接纳: 分析部分保守派文人对“打倒孔家店”的真实态度。他们并非全然排斥白话文或科学精神,但对传统伦理体系的彻底颠覆持保留意见。书中将详细对比几位大师级人物对《新青年》核心观点的辩驳与吸收过程,展现出思想交锋的微妙之处。 3. 家族记忆与文化赓续: 研究近代精英如何利用家族资源和私家图书馆,来抵抗官方教育体系对传统知识的“重构”。例如,如何通过整理家藏善本、资助地方教育,确保特定学派的学术命脉不至断绝。 第三卷:抗战烽火下的精神谱系(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文人的立场与行动成为检验其文化担当的试金石。本卷关注知识分子在国家存亡之际所展现出的集体意志与个体牺牲。 本卷着重分析以下议题: 1. 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与文人迁徙: 详述在日寇入侵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背负着沉重的书箱,辗转万里,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维持高等教育的运转。这不仅是教育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国文人精神风骨的集中体现。书中将收录大量关于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的对比记述。 2. 文化战线上的笔墨论争: 研究在国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下,不同政治光谱的文人如何通过文学、史学、哲学著作进行思想动员。探讨“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利用传统文化符号来激发民众的抵抗意志。 3. 晚年定论与学术遗产的整理: 许多老一辈学者在战争后期已至暮年。本卷关注他们如何利用短暂的宁静时期,对一生所学进行最后的梳理和总结,为后世留下清晰的学术坐标。 第四卷:历史的穿透与当代的启示 本书的终结部分,旨在超越时间线,探讨这些近代文人精英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收录的议题包括: 1. 士人良知的现代诠释: 探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年代应如何转换为主体责任意识。分析这些先贤在面对技术爆炸、全球化冲击时,其学术训练所提供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传统与现代的再平衡: 总结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现代化需求之间的张力。他们的经验教训在于,任何激进的颠覆都可能导致文化断裂,而审慎的继承与批判性的转化才是长久之道。 3. 学术规范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剖析这些精英学者在治学上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对材料的尊重,以及这种严谨背后蕴含的对“真理”的敬畏。 结语:不系之舟,文化远航 《不系之舟》力求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去理解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群体的“精神侧影”。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摆渡人,其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至今仍是民族复兴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本书并非简单的传记汇编,而是一部探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艰难维系文化脊梁的深度研究。 --- 本书特色: 史料翔实: 结合档案、私人信函、日记,以及长期被忽视的区域性学刊,力求还原历史的立体面貌。 视野宏阔: 突破地域限制,对跨地域、跨学科的文人互动进行系统梳理。 问题意识强: 紧扣“身份认同”、“文化焦虑”、“学术转型”等当代史研究的前沿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