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济学与实在》是Economics and Reality的中译本。作者围绕经济学的方法论争,从批判实在论、社会理论的视角,剖析了各种观点的理论基础以及推论过程中的逻辑偏差,深入探讨了经济学的现状、可能性与限度等问题,提出了经济学研究所应采取的方法,弥补了主流经济学的不足。英文版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读物。《经济学与实在》的读者对象包括经济学、哲学专业的高校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感兴趣的其他专业人士,以及关心经济学和经济问题的读者。
作者简介
T.劳森(Tony Lawson),剑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哲学家、数学家。著作甚丰,主要有《经济学与实在》和《重新定向经济学》两部名著。创建“剑桥实在论论坛”和“剑桥社会本体论研究小组”并主持其活动,担任“剑桥大学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剑桥经济学杂志》、《女性主义经济学》等多本著名国际性学术期刊的撰稿人。演化政治经济学欧洲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批判实在论研究中心的创建人和理事,重点研究经济学方法论和英国工业,批判实在论社会科学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他的影响。
龚威,副教授,1968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从西南大学退休后担任广东培正学院专职教师、英语教育中心第一教研室主任。1996-1997年在美国东门诺大学(Eastern Mennonite University)和海斯顿学院(Hesston College)做客座教授,教授中国文化与汉语,兼修经济学,具有扎实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基础。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种相当肤浅的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取向已经流行好几十年了。正如劳森的批判所表明的那样,该问题因这种取向显得更加糟糕。重新兴起了对方法论的严肃讨论,这是令人感到欣喜的事。劳森的《经济学与实在》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阿克塞尔·莱琼霍夫德(Axel Leijon hufvud),特伦托大学
劳森的《经济学与实在》既饶有趣味又非常深刻,必将有助于形成21世纪的经济学。各流派的经济学家都应当感谢他。
——马里奥·里佐(Mario Rizzo),纽约人学
对主流经济学的大多数批判可能过分草率或粗鲁,有的甚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相比之下,劳森的批判既彻底深刻,又有分寸,因而更具摧毁力,他还直接促使了能够推动经济学进步的建设性方案的产生。
——伊恩·斯蒂德曼(lan Steedman),曼彻斯特城市大学
在《经济学与实在》中,劳森表达了他关于经济学实践的深思熟虑的观点。即便那些不赞同他的结论的人,也会从深入思考以及与对他的观点的回应中获得教益。
——沃伦·塞缪尔斯(Warren Samuels),密歇根州立大学
目录
前言与致谢
第一部分 科学与经济学
第一章 决裂点的持续紧张
第二章 实在论、解释与科学
第三章 超验实在论的优越性
第四章 实证主义的遗产
第五章 争论的本质
第六章 走向更加丰富的本体论
第二部分 现代经济学的问题
第七章 计量经济学
第八章 经济“理论”
第九章 替代方法和成功解释的基础条件
第十章 主观主义
第十一章 现代经济学的限度
第三部分 人的能动性与社会
第十二章 社会与经济的再生产相互依赖
第十三章 简论行动主体
第四部分 经济解释
第十四章 主要目标与可能的障碍
第十五章 不能利用实验方法的经济科学
第十六章 抽象
第十七章 论经济学中的真理
第十八章 例证说明
第五部分 经济政策与预测
第十九章 经济政策与有目的的变革
第二十章 经济科学与预测
注释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精彩书摘
换句话说,对C.门格尔来说,如果承认科学研究的对象(如铜的原子结构)就世界上的真实事物而言(诸如铜的个体片段)是理想的、正确的话,那么,假设这样的对象同时不可能是真实的就是错误的。对C.门格尔来说,为了成功地阐明结构本体论,有必要在事件和事态或事情的层面对规律和联络这些东西的关系进行重点约束与归属——在那里,事实上所有这样的假设关系也许从来不会实际出现。然而,这里支持的观点表明,规律反而适用于真实存在的结构和相关的机制、力与趋势。根据这后一个观念,而不是前一个,正是世界本身(其中包括化学元素、电子、夸克和行为、反应与场等),而不是我们对其的看法,必须被承认为是理想的(当其是理想的时候)。
结果是C.门格尔喜欢的经济学出发点不能得到支持。只有能动力或结构的全称概念才事后发现能从自然领域保留到社会领域。虽然铜的理想的电子结构是真实的,能解释铜的导电能力,但无所不知或不可错的概念却不表达任何人拥有的结构或能力。它们不是被拥有的能力,而也许是也许不是被使用的能力,如果是作为趋势被使用,它们也许因在发挥作用,但由于对抗的形而上的有色眼镜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没有被意识到。它们根本不是真实的人的能力。它是人性的一个本质方面,人的状况是,人们是可错的、对其处境和未来是不能断定的、在选择上是受限的、是由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各样的考虑驱动的。另外,假如情况并非如此,正如C.门格尔在别的地方提到过的那样,包括货币在内的大多数授权体制将可能会(故意和非故意地)以我们所经历的方式永久被再生产就是不可想象的了。
这样,经济学中这个特别的理想化理论的错误就显而易见了。没有认识到某些认识论上有意义的科学局面的真正重要性,即那些在其中造成了事件(近似)规则性的局面,意味着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具体地说,在这样的局面下,没有正确领会科学的目标主要是从经验上确定和理解非经验机制,而是错误地认为所造成的任何事件规则性,或在这样的条件下可造成的事件规则性,或至少被归属于事件规则性,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这种错误的理解,加上既认为科学中被认为有意义的这种事件规则性极少以其精确的形式被观察到,又意识到与其详尽阐述相关联的科学知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阐明实在提供了某种一般见解,这些看法鼓励了在社会研究中的错误做法。
……
前言/序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发现:“经济学已经日益成为数学的一个深奥分支,而不是研究现实问题的学问。”①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R.科斯(Ronald Coase)则说:“现行经济学是飘浮在空中的一种理论体系,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没有多少关系。”②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家,特别是以剑桥大学T.劳森为主要代表的批判实在论者对主流经济学的弊端已进行了多年的批判。他们认为,主流经济学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方法来建立经济学体系,因而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更不能给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数作依据。T.劳森的意图不但在于批判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弊端,而且在于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改变经济学现状和社会现实。这里着重介绍T.劳森的经济学方法论即批判实在论和他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以及他对如何改造西方经济学的战略思路。西方经济学惯于使用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的科学哲学与方法论。W.汉兹(Wade Hands)在一篇描述经济学方法论的进步状况和新方向的论文中说,关于经济学中实在论的讨论已成为“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实在论之争,自从从工具主义者与科学实在论者的辩论中派生出来后一直进行着。各种“实在论”正出现于方法论文献中,尤其是对经济学方法论影响极大的科学实在论。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与实在的书籍简介,专注于描述不包含您提到的《经济学与实在》一书中所涵盖的特定主题: --- 书名: 《非线性系统的演化:复杂性、不确定性与社会互动》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传统均衡模型和线性假设之外,真实世界经济系统所呈现出的复杂性、非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挑战了诸多主流经济学流派的基石——诸如完全理性预期、市场出清的必然性以及信息对称的假设——转而关注结构性变化、路径依赖和涌现现象在塑造宏观经济图景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从静态到动态:突破均衡的藩篱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将经济分析从静态均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向一个更加动态和演化的视角。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往往将经济活动视为一个趋向于稳定状态的过程,但现实世界充满了波动和结构性重塑。我们首先审视了非线性动力学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引入诸如洛伦兹吸引子、分岔理论和混沌理论等概念,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简单的模型中,微小的初始条件变化也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长期结果。 重点关注不确定性与信息结构的非对称性。与风险(可量化的不确定性)不同,我们深入探讨了弗兰克·奈特所定义的“真正的”不确定性,即那些我们甚至无法预先定义的事件。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何系统性地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并催生了制度性干预的必要性。我们分析了“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的概念如何通过非理性的信念传播和羊群效应,驱动经济周期,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泡沫和崩溃的形成过程中。 第二部分:复杂性经济学的范式转移 本卷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复杂性”为中心的分析框架。复杂性经济学不再将经济主体视为原子化的、相互独立的决策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互动网络中的节点。我们将引入网络理论,分析信息流、资本流动和社会信任如何在不同拓扑结构的社会网络中传播、放大或衰减。 一个关键的议题是代理人异质性与学习。经济主体不是完全理性的优化者,他们是具有有限认知能力、基于经验和社会规范进行适应性学习的行动者。我们考察了不同学习规则(如模仿、贝叶斯更新、强化学习)的差异如何导致宏观层面的非平均化和聚合的困难。这些异质性代理人之间的互动,而非个体理性选择的简单加总,构成了宏观现象的真正来源。 本书也深入探讨了结构演化的机制。经济系统并非围绕既定技术和偏好运行,而是这些要素本身在持续演化。我们分析了技术范式转换(Technological Paradigms)如何通过“创造性破坏”的过程重塑产业结构、技能需求和收入分配。这种结构性的变迁往往伴随着长期的、非线性的调整过程,传统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分析难以捕捉其动态本质。 第三部分:制度、约束与路径依赖 经济学研究不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和制度环境。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从纯粹的数学模型转移到制度的内生性和历史的约束性。我们检视了制度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形成的,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反过来限制了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即路径依赖。 我们探讨了不平等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与认为不平等是效率的必要副产品或自然结果的观点不同,本书考察了极端的不平等如何扭曲市场信号、削弱社会凝聚力,并最终可能通过政治经济机制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或衰退。制度性设计,例如劳动市场的规则、财富的代际转移机制,是如何固化这些结构性差异的。 最后,我们分析了全球化的非均衡效应。全球生产网络的复杂性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但也加剧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脆弱性。地缘政治的冲突、气候变化的冲击以及全球供应链的中断,都揭示了高度耦合系统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系统性风险。我们强调,理解这些风险需要超越传统的跨国资本流动模型,转向对全球治理结构和风险溢出机制的深刻洞察。 总结 《非线性系统的演化》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更具描述力和解释力的工具,用以理解一个充满异质性、历史偶然性和持续演化的世界。它不是一套关于“如何实现最优结果”的规范性手册,而是一部关于“世界如何实际运作及其内在限制”的深刻探索。本书适合所有对超越传统教科书框架、拥抱经济思想前沿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理解当代社会经济挑战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