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工程伦理
:49.80元
作者:李正风、丛杭青、王前 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302438151
字数:525000
页码:3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肩负着指导各培养单位开展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职责。教指委通过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结构的研究并结合来自行业企业的意见建议,发现加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伦理素养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2015年春季,教指委组织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的十几位专家合作编写了《工程伦理》教材,共同录制《工程伦理》在线课程,为今后开设“工程伦理”公共课做好准备。这一举措对于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内容提要
当代工程伦理教育受到高度关注。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有利于提升工程师伦理素养,加强工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同进化; 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共享、和谐发展。本教材以培养工程师及其他工程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使其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提高其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为基本目标,系统阐述了工程伦理的相关内容。全书分为“通论”和“分论”两个部分,通论主要探讨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工程实践过程中人们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的工程领域遇到的特殊问题,以及共性的伦理问题在这些领域的特殊表现,分析不同工程领域的工程伦理规范。教材编写努力体现“案例教学为特点,职业伦理教育为重心”的教学理念。本教材采取纸质 电子的形式,并配有MOOC课程,可作为工程领域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广大工程科技和工程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有着高度敏感的工程师,我坚信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福祉,因此,工程伦理的实践必须将社会责任置于首位。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平性问题、技术应用中的弱势群体保护、以及工程师如何在公共服务领域承担伦理责任等方面的论述。然而,我惊讶地发现,本书的大部分篇幅竟然是关于古代神话传说中英雄的冒险故事,以及对这些故事中蕴含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的解读。书中讲述了从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到中国古代的孙悟空,这些英雄人物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伟大目标。这些故事固然激励人心,也展现了人类追求卓越的品质。但是,与现实工程领域中需要解决的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相比,这些神话故事显得有些遥远和抽象。我渴望在书中找到关于“城市规划中的社区参与伦理”、“数字鸿沟的伦理弥合”、“公共工程项目中的腐败防范伦理”等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的讨论。书中是否探讨了在工程项目决策中,如何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是否提供了在面对社会不公时,工程师应如何发声并采取行动的伦理框架?这些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至关重要的议题,在这本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英雄史诗的解读,而非一本指导工程师如何在社会变革中践行伦理的书籍。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我们日常的工作涉及到大量数据处理和用户交互,因此,我特别关注软件工程中的伦理问题,比如用户隐私保护、算法的公平性以及系统的安全性。翻开这本书,我满怀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技术环境中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然而,令我略感意外的是,本书的内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对古典文学作品中哲学思想的解读,以及对古代哲学家关于“善”、“美”、“真理”等抽象概念的探讨。书中引述了大量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的论述,试图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提炼出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虽然这些哲学思想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和价值的思考,但它们与现代工程实践,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具体伦理挑战,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我期待在书中看到关于“数据加密技术中的隐私伦理”、“人工智能决策中的公平性算法设计”、“网络安全中的责任边界”等更为具体和贴近实际操作的议题。书中是否探讨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工程师如何主动识别并规避潜在的伦理风险?是否提供了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如何权衡不同伦理原则的思考框架?这些在我的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并未得到直接的解答。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工程伦理的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哲学思辨与文学赏析的合集。
评分我是一名在医疗器械行业工作的工程师,我们研发的产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工程伦理对我来说意味着严谨、责任和人道主义。拿到这本书,我非常期待能够找到关于医疗工程伦理的案例研究,或者关于如何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确保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伦理准则。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本书的大部分内容竟然是关于艺术史上的雕塑流派演变,以及不同时期艺术家对人体形态的描绘。书中详细分析了古希腊雕塑的理想化之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结构的精确模仿,以及现代主义艺术对形式的颠覆与创新。这些艺术鉴赏的内容本身很有趣,也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但是,对于一个关注医疗器械伦理的工程师而言,这些内容与我的职业需求似乎相去甚远。我期望书中能探讨关于“医疗数据隐私的伦理边界”、“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争议”、“医疗设备的可及性与公平性”等与我的专业领域紧密相关的伦理议题。书中是否提供了在设计植入式医疗器械时,如何充分考虑长期使用的伦理风险?是否探讨了在临床试验中,如何确保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与权益?这些在医疗器械工程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伦理考量,在这本书中并未得到深入的阐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艺术欣赏指南,而非一本指导我如何以伦理之心从事医疗工程的书籍。
评分我是一名在生物工程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工程伦理对我而言意味着审慎、责任和对生命的尊重。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满怀期待地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关于基因编辑的伦理边界、生物伦理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以及在生物技术应用中如何平衡科学探索与社会伦理的指导。然而,令我大跌眼镜的是,本书的大部分篇幅竟然是关于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以及对宇宙奥秘的哲学解读。书中详细讲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颠覆了地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如何描绘了宇宙的规律,以及哈勃定律如何揭示了宇宙的膨胀。这些天文学的知识本身具有极大的启发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对宇宙的敬畏。但是,对于一个在生物工程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内容与我日常工作中的伦理考量似乎相去甚远。我期待在书中找到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议”、“人工生命体的伦理界定”、“生物武器的伦理防范”等与我的专业领域直接相关的伦理议题。书中是否探讨了在进行基因改造研究时,如何充分评估潜在的伦理风险?是否提供了在面对潜在的生物伦理危机时,研究人员应如何采取负责任的态度?这些在我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伦理问题,在这本书中并未得到深入的探讨。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天文学史的科普读物,而非一本指导我在生物工程领域践行伦理的书籍。
评分我是一名在网络安全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保护信息系统和用户数据的重任,因此,工程伦理对我来说意味着诚信、安全和用户至上。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数据隐私保护的伦理原则、网络攻击的伦理界限、以及在网络安全事件中的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深入探讨。然而,我惊讶地发现,本书的大部分内容竟然是关于电影艺术史的发展,以及对不同时代电影风格和叙事手法的分析。书中详细介绍了默片时代的表现力,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叙事结构,以及新浪潮电影的实验性突破。这些电影鉴赏的内容本身很有意思,也能够让我们了解艺术的发展演变。但是,与网络安全领域中日益严峻的伦理挑战相比,这些内容显得有些离题万里。我渴望在书中找到关于“加密算法的伦理选择”、“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伦理应用”、“网络监控与个人隐私的伦理平衡”等与我的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议题。书中是否探讨了在发现系统漏洞时,工程师应如何权衡披露与保密的伦理考量?是否提供了在面对复杂的网络攻击时,如何做出能够最大限度保障用户利益的伦理决策?这些在网络安全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伦理考量,在这本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电影艺术的评论集,而非一本指导我如何在网络安全领域践行工程伦理的书籍。
评分作为一名在科技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对“工程伦理”这个词汇的意义有着深刻的体会,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必须时刻铭记于心的行动指南。收到这本书,我满怀期待地翻开,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深度思考。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与我预期的“工程伦理”主题似乎有着显著的偏差。书中大量篇幅聚焦于某些新兴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例如人工智能的早期萌芽,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挑战。章节中详细梳理了从符号主义到连接主义的演变,并通过大量案例分析,阐述了不同技术流派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节点下是如何影响社会进程的。虽然这些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技术发展史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有所启发,但对于一个以“工程伦理”为导向的读者而言,这些内容显得过于宏观和历史化,缺乏对当下工程师所面临的具体伦理困境的直接回应。例如,书中花了很长的篇幅去讨论计算机科学起源时期的一些哲学思辨,以及早期计算模型的设计理念。这些内容虽然能帮助我们理解技术思想的演变,但并未深入探讨在当前大数据、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现实问题中,工程师应如何应用伦理原则来指导设计和决策。我期望书中能够出现关于“技术责任”、“算法偏见”、“数据安全”、“环境保护”等直接与工程实践相关的伦理议题的深入剖析,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思考框架。然而,这些期待中的核心内容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从更广阔的社会和哲学层面来解读技术,而非直接触及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具体道德难题。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技术发展史的百科全书,而非一本指导工程师行为准则的伦理手册。
评分我是一名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我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无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未来发展,因此,工程伦理对我而言意味着对社区负责和对环境负责。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伦理、社区参与式规划的伦理考量、以及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伦理讨论。然而,我惊讶地发现,本书的大部分内容竟然是关于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以及不同时期园林风格的演变和审美特点。书中详细描绘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法国宫廷园林的对称之规,以及英国自然主义园林的野趣之韵。这些园林艺术的介绍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能够让我们领略不同地域的审美情趣。但是,与城市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伦理问题相比,这些内容显得过于专注于形式和美学,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环境伦理考量。我渴望在书中找到关于“保障城市居民住房权的伦理”、“应对城市内涝的工程伦理”、“保护城市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伦理”等与城市居民福祉息息相关的议题。书中是否探讨了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如何避免对原住民社区的冲击?是否提供了在面临高昂开发成本时,如何坚持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的伦理原则?这些在城市规划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伦理考量,在这本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园林艺术的鉴赏集,而非一本指导我如何在城市建设中践行工程伦理的书籍。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制造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工程项目的落地执行有着切身的体会,也深知每一个微小的设计决策都可能牵扯到安全、效率乃至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拿到这本《工程伦理》,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如何在项目风险管理中融入伦理考量、以及在跨文化工程合作中如何处理伦理冲突等方面的实际指导。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本书的重点似乎落在了对古代文明工程成就的赞颂以及对未来太空探索的浪漫畅想之上。书中详细描述了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从石材的开采、运输到精确的堆砌,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毅力。接着,笔锋一转,又描绘了人类登陆火星的宏伟蓝图,设想了未来殖民地的建设,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虽然这些内容展现了人类工程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也激发了人们对工程事业的敬畏之情,但它们与我理解的“工程伦理”核心——即工程师在现有和未来项目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我期待能看到关于工程师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如何确保公众安全,在开发新型药物时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患者健康,在处理工业废弃物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具体案例的讨论。书中是否探讨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工程师应如何做出最符合伦理的选择?是否提出了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工程师应如何坚守职业道德的策略?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在这本书中并未得到清晰的解答。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工程伦理的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工程奇迹和未来梦想的史诗。
评分我是一名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抱有强烈关注的工程师,在我看来,工程活动与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因此,工程伦理的实践就意味着要肩负起对生态系统的责任。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其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绿色工程、循环经济、环境风险评估等与可持续性紧密相关的伦理议题。然而,我惊讶地发现,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似乎聚焦于早期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及其社会影响。书中详尽地描述了蒸汽机的发明如何改变了生产方式,铁路的修建如何促进了交通运输,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在当时是如何被视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成就的。这些内容本身具有历史价值,让我们得以回顾工业化的进程,了解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力量。但是,在当今面临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严峻环境挑战的时代,仅仅回顾历史的辉煌成就,而没有深入反思这些成就背后可能带来的环境代价,并提出面向未来的伦理解决方案,似乎显得有些失焦。我渴望在书中找到关于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如何考虑其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如何在项目决策中优先选择对环境更友好的替代方案,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利益相关方的压力,坚持环境保护的伦理立场等方面的论述。书中对于“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排放限制”等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工程伦理问题,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工业文明发展史的记录,而非一本指导工程师如何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地球的伦理指南。
评分我是一名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的工程师,对我而言,工程伦理意味着对生命安全的极致追求和对未知领域的审慎探索。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望能够读到关于载人航天安全伦理、深空探测中的伦理挑战、或者航空器设计中的风险评估与伦理决策等方面的深刻见解。然而,令我意外的是,本书的大部分内容竟然是关于古典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以及对不同音乐流派和作曲家风格的细致分析。书中详细介绍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表达,以及现代音乐的创新尝试。这些音乐鉴赏的内容无疑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但是,对于一个在高度复杂和高风险的航空航天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来说,这些内容与我的专业伦理要求似乎相距甚远。我期待在书中找到关于“航天器制造中的材料伦理”、“卫星轨道垃圾的处理伦理”、“航空工业中的信息安全伦理”等直接关系到工程实践和公众安全的议题。书中是否探讨了在面临技术瓶颈时,工程师应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的伦理选择?是否提供了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做出能够最大限度保障生命安全的伦理决策?这些在我每天工作中都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这本书中并未得到深入的剖析。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音乐欣赏手册,而非一本指导我在航空航天领域践行伦理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