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以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艺术档案的存留管理方式及其意义为视角,通过各种哲学,社会学新思想对媒介体本体的揣测进行分析与哲学思辨。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亚媒介空间,概述了《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研究的缘起,分析视角以及意义,简述了亚媒介主体和符号流,以及媒介体作为讯息时的情况;第二部分分别借助对莫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曼纳、乔治·巴塔耶和雅克·德里达等多位当代欧美哲学大师在媒介体领域见解的研究分析,得出揣测,时间与媒介体之间的紧密关系,并提出了不少独具慧眼的哲学思索,值得阅读与研究。
内容简介
当今的艺术往往以揣测为源:艺术展现的只是日常的表象,人们总在琢磨其背后隐匿的秘密。只有某种诡谲的、色彩斑斓的画面才会彻底唤起我们的注意。《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中向我们解释了揣测怎样在不同的媒介中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自马勒维奇与杜尚以来,人们总是在为“现代艺术中究竟何为艺术,何为俗物”这类问题争论不休。
艺术是值得人们去揣测的东西,就好比将一把铲雪锹或者一小撮米放在博物馆中一件广受认可的艺术品旁边,任由人们去讨论,这就一定会引起揣测。这类争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可能为在物质上有限的艺术作品开启了一个潜在的可以无限反思的空间。通过《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作者论证了艺术与媒介间广泛的现象学,同时也把其先前一本著作《论新事物》中的一些论题进行了拓展。
作者简介
鲍里斯.格罗伊斯1947年生,纽约大学俄罗斯和斯拉夫学系全球杰出教授(gIobaI distinguished professor),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设计大学艺术与媒介学院资深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整体艺术品斯大林割裂的苏联文化》(1988)、《论新事物》(1992)、《思考的艺术》(2008)等。 张芸,1965年生,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研究生毕业,德国艾希斯泰特天主教大学博士。 刘振英1960年生,德国海德堡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硕士,现任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I 亚媒介空间
亚媒介主体和符号流
媒介真相及其例外状况
媒介本体揣测与哲学怀疑
媒介真诚性的现象学
他者的目光
媒介成了讯息
特例情况与媒介真理
Ⅱ 揣测经济
莫斯:象征交换或水下文明
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曼纳或漂浮不定的能指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me):与太阳较劲的破它来示
雅克·德里达:紧缺的时间及其幽灵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搭乘过山车的崇高
符号的时间
揣测就是媒介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媒介真相及其例外状况
在媒介表面流动的符号流不可能是真正无限的——这也就像人们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假设一个无限神性的主体性来设想在亚媒介的空间中藏匿的、暗中左右着符号流的主体。单一的一“自然的”或者通过技术生产的——媒介载体基本上都要对符号进行两种运作:存储和传输。操作符号的整个媒介经济就是通过这两种运作来进行运转。符号只能通过这两种运作流动,而且是通过特别建立的媒介渠道从一种符号的存储器转移到另外一种。所有符号载体的存储能力以及联系着它们渠道的传输能力是受限制的和有限的(bcgrcnzt und endlich)。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关于无限符号流的言论变得不足为信。
实际上,哪种符号载体能够承载无限的符号游戏或者无限的符号流呢?符号可以是物质的——它们首先是物品,是世界中的物件。符号和媒介载体也同样是真实的、物质的和有限的:书本、银幕、电影、计算机、博物馆、图书馆以及石块、动物、人类、社会和国家。所有媒介经济的运作都仅仅是通过这些有限的媒介载体来进行,因而与符号打交道的可能性也只是有限的几种。在任何地方人们都不可能遇上无限数量的符号和无限的符号流——这仅仅是出于非常简单的原因,因为既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着用于存储无限数量的符号或者进行传输的,能够具备无限存储能力的符号载体。这样关于符号的无限海洋和无限符号流的话语听起来尽管很美,但鉴于现有媒介载体的有限性和由此形成的可估算性以及它们之间进行交换吋种种操作的可能性,这个话语实际上十分不可信。
这就意味着,人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有限符号经济的、在暗中左右和控制着这种交换的有限主体。应该强调的是,这里并不涉及标记的过程。如果愿意这样看,人们或许可以宣称,不存在一个有限的——甚至是无限的——一主体能够生产与控制在媒介的经济框架之内储存和交换的符号意义。事实上,在这种运作中可能产生的意义和效果是无法估测和无法控制的。这里涉及的是亚媒介的、操纵性的主体,它并不顾及符号的意思、意义及所指来使用符号。符号经济的主体不能理解为意义的生产者,生产者凭借它自身的意图赋予符号意义并通过自我意识的清晰性和准确性来保证符号意义的稳定性。这样一个生产意义和控制意义的开明主体会理所应当地遭到后结构主义的完全解构。
……
前言/序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人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則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申西”(王国维语),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绝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棱镜”本是物理学士的术语,意指复合光透过“棱镜”便分解咸光谱。丛书所以取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意在透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if)史面貌和当代进展,并反映出选编者的理解和匠心,进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內。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项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兔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作出贡献。
丛书编委会
2000年秋于南京大学
《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媒介信息所包围。从古老的口头传说到印刷品,再到如今形形色色的数字媒介,媒介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行为乃至于社会结构的建构。然而,我们对于媒介本身,对于媒介如何成为我们经验世界的中介,对于媒介现象的本质,却常常缺乏深入的理解。 《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剖析媒介现象的核心,揭示媒介作为一种“媒介体”的独特存在方式及其对我们经验世界的影响。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媒介形式的罗列与评介,也不是对媒介技术发展的简单梳理,而是回归到媒介现象本身,借助现象学的哲学根基,去审视媒介在构成我们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第一章:媒介的“在场”与“缺席”——现象学的媒介审视 本章将是理解全书思想的基石。我们首先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的“在场”与“缺席”这一核心概念。当我说“我看到一则新闻”,这“看到”并非直接感知,而是通过媒介——报纸、手机屏幕、电视画面——来实现的。媒介在使信息“在场”的同时,也意味着信息以一种被过滤、被重塑的方式呈现,原初的事件或经验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缺席”。 我们将追溯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大师的思想,将他们的“意向性”、“此在”、“世界-在家”等概念,巧妙地运用到媒介的分析中。媒介并非简单的工具,它本身就携带着一种“观看”的方式,一种“思考”的模式。它影响着我们如何“意向”某个事物,如何将事物纳入我们的“世界-在家”的体验之中。 例如,当我们阅读一篇报道时,我们并非直接与事件本身发生关联,而是与文本、图像、排版所构成的“媒介体”发生互动。媒介体以其特定的结构和形式,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塑造我们的理解。这种引导和塑造,恰恰构成了媒介的“在场”,而原初的、未被媒介化的事件,则退居为一种“缺席”。 本章还将讨论媒介的“经验性”维度。媒介并非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经验。当我们触摸手机屏幕,听到广播的声音,看到闪烁的字幕,这些感官体验构成了我们与媒介的直接联系。这种感官层面的“在场”,是理解媒介本体论的重要起点。 第二章:媒介的“视域”与“遮蔽”——空间、时间与认知的重塑 媒介的“在场”与“缺席”是如何实现的?这与媒介所构建的“视域”息息相关。本章将深入探讨媒介如何通过其特有的结构,塑造我们的“视域”,从而影响我们对空间、时间的感知,以及我们认知世界的框架。 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属性。报纸是平面的、线性的,它将事件压缩在有限的版面和固定的时间内呈现。广播是声音的,它能够在空间上实现即时传播,但在时间上却具有瞬时性,错过了便难以重现。而数字媒介,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信息可以跨越地理界限,实现全天候的互动。 然而,媒介的“视域”构建,并非总是一种纯粹的拓展。如同海德格尔所言,“遮蔽”是“揭蔽”的伴随。媒介在打开一个“视域”的同时,也必然会“遮蔽”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电视新闻的画面选择和剪辑,就在无形中限定了观众的观看角度,屏蔽了其他未被呈现的画面。网络信息的海量,虽然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也可能因为算法的推荐而形成“信息茧房”,将个体“遮蔽”在特定的信息流中。 本章将引入“地平线”的概念,探讨媒介如何将不同的“地平线”——我们过去的经验、当下的感知、对未来的期待——整合起来,形成我们理解当下的“视域”。媒介的“视域”构建,是理解我们如何在这个媒介化的世界中“观看”和“理解”的关键。 第三章:媒介的“身体性”与“触感”——体验的物质性维度 长期以来,媒介研究往往过于关注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解读,而忽略了媒介本身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所带来的“身体性”和“触感”。本章将重新审视媒介的物质性,强调媒介体验的身体维度。 当我们捧起一本书,感受纸张的纹理,闻到油墨的清香,这种触觉、嗅觉的体验,是书籍作为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滑动手机屏幕,感受屏幕的冰凉,按压按键的反馈,这种触感,是数字媒介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身体性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媒介内容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判断。 我们将借鉴身体现象学和触觉理论,探讨媒介的“触感”如何影响我们的“在场感”和“沉浸感”。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身体带入数字空间,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这种高度的身体性介入,使得媒介体验更加真实和强烈。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媒介的“物质性”如何影响信息的可信度和意义的生成。例如,纸质印刷品的“厚重感”和“不可篡改性”,往往会赋予其比电子文本更高的权威性。而不同材质的屏幕,其显示效果的差异,也会影响我们对内容的感知。 第四章:媒介的“互动性”与“共振”——主体间的关系与意义生成 在数字媒介时代,互动性成为媒介体验的核心特征之一。然而,我们对“互动性”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简单的“点击”和“反馈”。本章将进一步深化对媒介互动性的理解,将其视为一种能够促进主体间“共振”和意义生成的重要机制。 互动性并非仅仅是用户与系统的单向或双向反馈,它更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与他人互动时,我们并非孤立的主体,而是置身于一个由无数个“我”与“你”构成的网络之中。每一次的互动,都在生成新的意义,都在重塑主体的身份。 我们将探讨媒介如何通过其互动机制,促进“共振”的发生。共振意味着个体之间的情感、思想、观点产生某种程度的呼应和共鸣,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性的体验和理解。社交媒体的“点赞”、“评论”、“分享”等功能,正是促进这种共振的机制。 本章还将讨论媒介互动性所带来的“主体性”的变迁。在高度互动的媒介环境中,个体的“自我”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被建构和重塑。这种“流动的自我”和“关系的自我”,是理解当代主体性困境的重要视角。 第五章:揣测的艺术——媒介与不确定性的生存 “揣测”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媒介世界中,我们如何生存,如何理解,如何行动?本书认为,“揣测”并非简单的猜测或臆断,而是一种主动的、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意义的生存策略。 媒介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断裂的、带有潜在偏见的。我们需要在这些碎片中寻找联系,在断裂处进行连接,在偏见之外寻求真相。这个过程,就是“揣测”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的想象力、判断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媒介机制的深刻理解。 我们将探讨“揣测”的“能力”是如何在媒介体验中被培养和塑造的。例如,阅读小说需要我们根据情节的线索去揣测人物的动机和故事的发展。观看悬疑电影需要我们通过画面和对话去揣测凶手的身份。参与网络讨论需要我们去揣测不同观点的背后逻辑。 “揣测”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在信息爆炸和意义多元的时代,我们无法做到对一切都了如指掌。我们需要在有限的信息中做出判断,在模糊的界限中做出选择。“揣测”让我们能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立足之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结论:走向“媒介体”的自觉——重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应对媒介挑战的“秘籍”,而是希望通过现象学的深度解析,帮助读者建立一种对媒介本体的自觉认识。认识到媒介并非透明的镜子,而是积极参与我们经验世界构建的“媒介体”。 通过对媒介的“在场”与“缺席”、“视域”与“遮蔽”、“身体性”与“触感”、“互动性”与“共振”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媒介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存在。而“揣测”作为一种应对不确定性的生存策略,则帮助我们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保持清醒和能动。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从被动的媒介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媒介体”使用者。通过对媒介现象的自觉反思,我们能够更加审慎地选择和使用媒介,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介所塑造的世界,从而重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更加成熟和自觉的姿态下,生活在媒介时代。这不仅是对媒介本身的深刻理解,更是对我们自身作为“世界-在家”的存在,如何在媒介的编织中,更好地实现自我和理解世界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