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权文集:问学谏往录

萧公权文集:问学谏往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公权 著
图书标签:
  • 萧公权
  • 问学谏往录
  • 宋代文献
  • 政治思想
  • 谏议
  • 历史文献
  • 文化典籍
  • 经史子集
  • 古代文集
  • 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7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852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萧公权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萧公权文集:问学谏往录》是萧公权的自传、书信和谈话录,以问学谏往录为书名。书中遴选、收录了萧公权100多篇有代表性的家书和谈话录,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宏论军政国是,或阐述民主宪政,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充分体现了萧公权作为一个学人的思想及政治情怀。

作者简介

  萧公权(1897—1981),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曾执教于中美各大学。1926年在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任教。1949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直至退休,讲授“中国政治思想”、“中国社会制度”以及“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等课程。
  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研究,其学以政治思想为主,兼及文、史、哲、艺术、诗词等方面,学贯中西,卓然有成,其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因而被誉为“融合中西两大学统菁华之学人”。

目录

一、家乡与家世
二、蒙师与业师
三、青年会中学的师友
四、清华两年的收获
五、问学新大陆(一)·密苏里大学的三年
六、问学新大陆(二)·康乃尔大学的三年
七、归国途中
八、上海六个月
九、教学相长(一)·南开东北燕京五年半
一○、教学相长(二)·清华五年
一一、漂泊西南(一)·从北平到重庆
一二、漂泊西南(二)·糊口于四校
一三、漂泊西南(三)·成都九年半
一四、何莫学乎诗(一)·谊兼师友的吴雨僧
一五、何莫学乎诗(二)·朱佩弦及其他诗友
一六、是亦为政(一)·谈教育
一七、是亦为政(二)·谈宪政民主
一八、转徙东南
一九、万里寄踪(一)·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上)
二○、万里寄踪(二)·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下)
结语
后记

精彩书摘

  一年之后,他转学哈佛,在那里也很得教授们的器重。因为要援救一位陷身美国牢狱的好友,他毅然牺牲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用全力去筹措一切。(这位学法律的朋友出狱以后即行归国,颇能洁身自好,曾在江苏省某地方法院任职,总算没有辜负援救者的苦心。)叔玉回国后,先在天津南开大学任经济学教授。我十五年回国以后,承他向学校当局推荐,我也到了南开,与他“同事”了两年多。随后他应聘清华,成了系中的一位“名教授”。民国二十一年,又经他的推荐,我从燕京大学转到清华,与他再度“同事”。抗战期间他受任为江西中正大学校长,不避艰辛,任劳任怨,极力整顿校务,提高教学水准。因此引起一部份教职员的反对,酿成“学潮”。他失望之余,辞职而去。就任之前他曾坚邀我去长法学院。我自知没有行政的才干,一贯抱只教书、不预政的主张,未曾应允。现在回想,不免感到惭愧。离开南昌(中正大学所在地)之后不久,他被派到美国任联合国中国代表团的经济专家。当我于三十八年再度到美时,他已经在两年前因心脏病突发,在纽约逝世,“人天”隔绝,永无见面之日了。这一位热肠侠骨的学人,无论治学治事,都维持着精谨严慎的态度,不肯丝毫游移含混。记得我初到密苏里大学的那年,每日课余,时常见面谈论。有一次我不留心,用了“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字样。他立刻正容规劝,要我从速抛弃这“中国人不长进的习气”。我虽然不曾完全扫除思想上或言词上模棱的毛病,他的规劝,却至今未忘,使我受益不少。
  嫡堂兄弟八人当中我和七叔的长子公远、次子公逊相处最熟。民国六年夏末,公远从四川崇庆到上海考进青年会中学,与我同学两年。十五年八月我由美回国的时候,他已结婚,在上海教书。那时二伯父已经去世,他的四个儿子也“各奔前程”,不在上海。公远见我没有住处便留我在他的寓所暂住,并且介绍我在江亢虎所办的南方大学和一个殷姓所办的国民大学两处担任几门课程,藉以维持生活。次年二月经叔玉八哥介绍到天津南开大学去任教,才与公远分手,离开了上海。二十六年避日寇入川,在重庆再与公远见面。随后我们两家先后都到了成都,见面的机会更多。他天份甚高,但没有恒心,不肯切实用工夫。在圣约翰大学毕业之后,他自费“留学”美国。其结果等于在新大陆“观光”了一次。他妙想天开,在美国芝加哥某“函授大学”注册,缴了几百美金的“学费”,不久之后居然“毕业”,得着了“法学博士”的凭照。这种取巧的作风,后来变本加厉。抗战期间他在离成都西郊有名的青羊官不远的乡间盖了几间茅屋,自称精通“华阳派”的道教,有广大的神通。若干川军中下级将领信以为真,争先恐后,请他“讲道”或卜问吉凶。据他自己告诉我,有一天某某几位退职将领约他同去游山,并请求他表演“水遁”、“土遁”。他让他们先走。等这几位先生走到约定的地点时,他已经含着微笑坐在一个亭子里了。他们“五体投地”,心悦诚服。殊不知“萧神仙”先期安排好了一乘滑竿,雇妥了几名捷足的佚子,隐藏在出发点附近的树林当中。等到这几位将领走后,他坐上滑竿,经捷路迅速前去。无知的军人竟被他愚弄了。那时在国立四川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教务长的叶石荪(麟)震于“神仙”之名,拉我陪他前去,卜问时局的大势。公远说:“就卦象来看共产党必然失败,国民政府安如磐石。”叶公为之默然许久。我后来才知道,此君已作了“同路人”,因此听了公远的话为之不快,或竟吃惊。至于公远所说,是就卦论卦,或想迎合国立大学教务长的心理,我不便追问,也无从推断。如果是前者,“神仙”的卦何其不灵?如果是后者,“神仙”何其缺乏“知人之明”?一九四九年以后他在成都,渺无音问。我追记这些事,不是谴责公远,而是惋惜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辜负了他所禀赋的天资。在我们中学同学期间我曾屡次劝他,希望他能善继七叔精诚笃实的作风。他承认他的错误,但究竟不能改变。
  ……

前言/序言


《问学谏往录》:一个知识分子的生命印记与时代回响 《问学谏往录》并非一部单纯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凝聚了萧公权先生一生学思、人生感悟与时代关怀的生命史诗。它如同一个深邃的知识宝库,又似一面映照着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镜子。全书以文集的形式,收录了萧公权先生各个时期、不同体裁的文字,从治学心得、人生感悟到对社会时事的评论,无不流露出其深厚的人文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家国天下的深切情怀。 一、 问学之路:严谨求索,洞见历史 “问学”二字,点明了《问学谏往录》的核心精神。萧公权先生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尤其在史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本书中,读者将有机会窥探他精益求精的治学之道。从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证,到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辨析,再到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解读,无不体现出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与非凡的洞察力。 他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探究者。对于史料的选择、解读和运用,他都力求客观公正,力戒主观臆断。在对某些历史争议的探讨中,他能够旁征博引,层层递进,拨开迷雾,直指史实真相。他的文字冷静、理性,充满了学术的严谨与规范,但又不乏人文的温度与关怀。他关注历史的细节,也洞察历史的脉络,力图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梳理出清晰的逻辑,在流变的时代中把握历史的规律。 本书中的“问学”部分,尤其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梳理与发扬上。他并非食古不化,而是能够以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的学术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其与西方学术思潮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这种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学术态度,在当时的学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 谏往之思:家国情怀,时代关切 “谏往”二字,则揭示了萧公权先生另一重要的精神维度——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从未将自己与时代隔离开来,而是始终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思考。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萧公权先生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诸多评论与反思。他可能就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可能就社会风气的变迁发表独到见解,也可能就国家发展的方向提出深切的忧虑。他的评论往往立足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既有对现实的批评,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谏”字,意味着他敢于直言不讳,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即使在困难的时期,也保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他的“谏”并非空泛的批判,而是基于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希望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可能引用历史的教训,也可能分析现实的利弊,力图引起当权者和社会大众的警醒与反思。 “往”字,则暗示了他的思考具有历史纵深感。他善于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理解当下,并以此来指导未来的行动。他能够看到历史的重复性,也能认识到时代的发展性,在历史的坐标系中定位当下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问学谏往录》所展现的“谏往之思”,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思考,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风貌的缩影。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他们肩负着启蒙民智、救亡图存的重任,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三、 生命的温度与人格的光辉 除了学术研究与时代关怀,《问学谏往录》更是一部充满生命温度的作品。在严谨的学术论述和深刻的时代反思之外,我们还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萧公权先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他可能在书中回忆与师长、友人的交往,流露出对师友的敬重与怀念;他可能在书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哲思;他甚至可能在书中袒露内心的挣扎与困惑,展现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与担当。 这些点滴的生命记录,使得《问学谏往录》不再是一部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独立思考,他的坚韧不拔,他的谦逊有礼,都在这些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字,走近萧公权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在历史的风雨中,如何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如何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活出生命的宽度与深度。 四、 传承与启示 《问学谏往录》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学术成果,更在于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的窗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严谨治学、关怀社会、坚守独立人格的榜样。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下,《问学谏往录》的重读,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喧嚣浮躁的时代,保持一份冷静的思考,一份对知识的敬畏,一份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一份对独立人格的坚守,是多么宝贵。萧公权先生的“问学”精神,鼓励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懈探索,追求真理;他的“谏往”情怀,激励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不忘初心,心怀家国;他的人生感悟,则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能活出生命的精彩与尊严。 《问学谏往录》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体会到生命的厚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对时代的回响。它将指引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忘初心,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萧公权文集:问学谏往录》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很多古代文人的作品,往往停留在理论的构建和空泛的道德说教上,但萧公权先生的文字明显不同,他似乎总是在回应具体的事件或挑战。比如书中记录的几次地方治理的经验总结,他不仅仅是提出了原则,更是详细阐述了操作的步骤、可能遇到的阻碍以及相应的变通之法。这对于现代研究地方治理结构或者行政管理的人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古代范例。我常常在对比他当时的决策逻辑和现代的决策模型,发现有些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技术和环境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印刷质量方面也值得称赞,字体清晰,排版疏朗有致,注释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有效帮助读者理解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典故,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问学谏往录》在语言艺术上的高超造诣,这常常被那些只关注其史学价值的人所忽略。萧公权先生的行文,达到了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的境界,他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画面感。读到那些描绘自然景物或抒发个人情怀的部分时,文字的张力十足,情感的细腻程度令人惊叹。举个例子,有一处他描述自己谪居时的心境,那种“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愁绪,用词极其精妙,既有古典的含蓄美,又不失个体情感的爆发力。这种文采,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政论或学术探讨,也变得生动起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学理的深度”和“审美的愉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让你在思考国事家事时,同时享受着文字构造的美妙结构和音韵,这是一种罕有的阅读享受。

评分

这本《萧公权文集:问学谏往录》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的装帧设计颇具古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风鼎盛的年代。内容上,我主要被其中那些关于治学和为官的论述所吸引。萧公权先生的文字,用词精准,逻辑严密,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晦涩,反而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清明感。特别是其中谈及“格物致知”与“修身齐家”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他的论述视角非常独特,既有对儒家传统的深入继承,又融入了许多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我常常在阅读某一段落后,会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自己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是否也存在同样的弊病。书中收录的那些“谏往录”,更是精彩绝伦,语气恳切却不失分寸,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士大夫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这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是史料的宝藏,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正直、有为之人的精神指南。我推荐给所有对古代士人精神世界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书,我有点担心会是那种干巴巴、佶屈聱牙的古籍汇编,毕竟“文集”二字听起来就有点让人望而却步。可没想到,这《问学谏往录》的叙事风格竟然如此鲜活,像是老先生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他一生的求索与感悟。特别是那些涉及到他早年求学经历的篇章,描述了他如何在一堆看似矛盾的学说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那种探索的艰辛和最终豁然开朗的喜悦,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人际关系的那几段记述,寥寥数语,却将复杂的朝堂风波和个人取舍描摹得淋漓尽致,既有对世事人情的洞察,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全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让你感到疲惫,读完之后,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烹制的小品套餐,每道菜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更在于其提供的独特视角——一个“局内人”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与其说这是一部文集,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的“清代官场生态图鉴”。萧公权先生在“谏往录”中,那些对权力运作的描述,既有对黑暗面的犀利批判,也有对制度性缺陷的深刻反思。他从不以偏概全,总是在赞扬中指出隐患,在批评中提出建设性的改良方案。我感觉自己仿佛佩戴了一副特制的眼镜,得以穿透历史的迷雾,看到一个鲜活、复杂、充满张力的社会运作机制。尤其是一些关于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论述,放在今天来看,依然能引发我们对现有考核体系的深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度访谈,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并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论点,绝对不是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休闲读物,而是需要投入精力去钻研的精品。

评分

庄子姓庄,名周,除去《汉书》为避汉明帝之讳而有时称其为“严周”外,世人皆称其为庄子或庄周。但是庄子的字却直至很晚才出现,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在“姓庄,名周”下注目:“太史公云:‘字子休。’”但现在所见《史记》中,并无此说。此外,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司马贞《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也提到庄子字子休。可见,庄子字子休的说法大约到唐代才出现或流行开来,但就今天所能看到的材料,这种说法的依据还不得而知。至于庄子正式号“南华真人”是始于唐玄宗,但梁代梁旷著《南华论》,以及唐初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中已经称其为“南华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问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评分

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研究,为人文学科尤其是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20世纪中国政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是中国1948年第一批院士中仅有的两位政治学家之一(另一位是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端升先生),也是成都燕山大学“四大名旦”之一(其他三位为陈寅恪、吴宓、李方桂)。他的著作以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西方政治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政治多元论与政治一元论的关系、立宪主义与民主主义诸问题、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现代化问题、中西文化论争,以及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乌托邦思想等。其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他的研究为中国政治学缔造了一个非常规范而又冷静的传统,由此开启了中西政治学研究的新模式,为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示例。

评分

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名著。

评分

《萧公权文集:问学谏往录》是萧公权的自传、书信和谈话录,以问学谏往录为书名。书中遴选、收录了萧公权100多篇有代表性的家书和谈话录,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宏论军政国是,或阐述民主宪政,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充分体现了萧公权作为一个学人的思想及政治情怀。

评分

贵了,亚马逊卖的比你便宜好多

评分

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