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启发作用。我一直致力于社区营造方面的工作,但总感觉缺乏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来支撑我的日常实践。这套书中的几篇关于“地方自治与基层治理”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作者们通过对民国时期几个试点地区的深入田野考察,揭示了自下而上推动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和潜在张力。特别是关于“乡绅重塑”的那一章,让我意识到任何自上而下的干预都必须首先尊重和引导本土的社会资本。这本书不是空泛地谈论理想,而是扎根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真实反思。它指导我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更有效地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这比任何一本操作手册都更有价值,因为它教会我思考的“方式”而非简单的“方法”。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皮革的纹理和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泛着低调而优雅的光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完全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得极好,米黄色的纸张不仅护眼,而且有一种老派的厚重感,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排版的考究,字号、行距以及页边距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当下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收藏、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每次翻开它,都能体会到一种仪式感,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与书中的思想进行一次深度对话。这套丛书无疑树立了学术出版物在实体呈现上的一个新标杆,从触感到视觉,无不散发着对知识的敬意。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其中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转向”的论述,那位作者的笔力之雄健,实在令人叹服。他并非仅仅罗列史实或概念,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关键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内在挣扎与抉择。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思路,穿梭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身感受着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火花。他对于“救亡图存”这一主题的剖析尤其深刻,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从社会结构、民众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解剖,逻辑链条清晰而有力,论证过程严密得如同精密的仪器。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每一次的推翻和重建,都伴随着智识上的极大满足感。那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只有在面对真正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时才能获得。
评分说实话,我对某些现代学者的写作风格常常感到晦涩难懂,充满了生硬的理论术语堆砌,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然而,这套书中的几位老一辈学者的文风却截然不同,他们有着罕见的“文胆”,能够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流畅与温情。比如有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文章,作者引用了大量古典文学的意象来阐释复杂的哲学观点,使得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而可感。阅读时,脑海中自动浮现出优美的画面,理解的门槛大大降低,但其学术内涵却丝毫没有缩水。这种将深奥化为通达的功力,是当代许多学者急需学习的宝贵财富,它证明了思想的力量不一定非要包裹在僵硬的逻辑外壳里才能体现出来。
评分这套丛书的选篇眼光极为独到,它们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低估或边缘化的重要思潮。我注意到,它并没有过度聚焦于那些已经被研究得汗牛充栋的“大师”观点,而是将笔墨投向了那些真正致力于解决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实践者”和“观察者”。这种“拾遗补缺”的编辑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理解。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块拼图,当你将它们放在一起时,一个更为立体、更有层次感的中国现代图景便徐徐展开。它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叙事,而是充满了张力、妥协与不懈努力的鲜活历史。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有勇气去重新评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却极具现实意义的智慧结晶。
评分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的晏阳初的重要著作,是研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著作,是研究平民教育和乡建的重要史料。
评分想到是这么精彩的一本书。我花了两天来读,真让人手不释卷。看到梵高自尽,酸楚的泪水也汨汨而出。尽管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依然不知道,他是那么的纯洁,伟大。世人对他的误解至深,伤害至深。而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出身于那样的阶层,可以说他是另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如果沿着他既有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未尝不可以像他的弟弟一样,做一个体面的画商。 他生来便是要做艺术家的。他的生活里容不下虚伪,无情。他是那么的炽热,坦白,他爱的那样赤诚,毫无保留。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画,因此,当他不能再创作,他的生命便也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像大多数天才一样,他奉献给世界的,是不分阶层的博爱和用生命画出的瑰宝;而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尽的挫折,饥饿,疾病,困顿,误解,侮辱,伤害。。。 我几乎可以说,他是属于“人民”的。他始终关怀着世上受着疾苦的大众,他从来没有等级的观念。他描绘农民,工人,最普通的劳动者,“吃土豆的人”。他的播种者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有力,大步的在璀璨的麦田里迈步。 而且,他也是非常“精神”的。他的生活里有京东,但是他并不是和别的画家一样,纯粹到京东那里找乐子,满足肉欲。他尊重她们,甚至愿意娶一个年老色衰的京东为妻。讽刺的是,他有那么多的爱,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回应,给了他些许温情的,竟然是那个被世人同样唾弃的女子。他的有些举动,的确是神圣的,悲悯的,难怪他被矿山上的人称为“基督在世”。在那里,人们不会觉得他疯狂,因为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他为了能让他们好过一点,已经奉献了几乎所有能够奉献的。 让人感动的,是他和提奥之前的兄弟之情。没有提奥的资助和理解,也就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兄弟两人就是一体的。没有提奥在背景里默默做着根系,就不可能有他盛放的艺术之花。提奥无条件的支持他,几乎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请求,总在关键时刻赶到他的身边,为他偿还负债,把他从贫病之中拯救回来。他们之间频繁的通信,已经让这两个灵魂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提奥虽然在巴黎过着体面的画商的生活,却无时不刻的关注着他的进展和动态。他在心灵上所有的跌宕起伏,都通过书信让提奥感同身受。是提奥早早看出他身上埋藏的巨大潜力,是提奥细心珍藏了那700多封通信,是提奥把他的习作和画作按时间小心的编排好。所以后人得以完整的追溯梵高的心路历程,能够离这个伟大的灵魂更近一些。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价值四百法郎。但我不能说他是不幸的。比起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到了极致。即使他后来长寿,能看到自己的画作价钱越来越高,我想,他也会是漠不关心的。他从未因为市场的口味而作画,他也从未为那些脑满肠肥的人作画。虽然,卖画这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但他的祈求也不过是卖出的画,能够让他自立,不必依赖提奥的资助而生活。对他来说,创造是最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那么他宁肯沉默。如果不能够再创作,那么他宁肯死亡。 我之前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两家都有不少出众的亲戚,他的姓氏在当时荷兰的艺术界鼎鼎有名。可以说他父母这一支是相对比较平淡的。然而,今日只有文森特让梵高这个名字不朽。就像书中说的,他活着,他的爱,他的才华,透过那些灿然的画活着。不管这些画今天值多少钱,它们终究不是某个人的私藏,而能被我这样的普罗大众看到。他的精神,他的爱,他的热望透过那些画震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淋漓尽致的来过这个世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熊熊燃烧过。他终于成就了自己,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评分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5折叠加200-50
评分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的晏阳初的重要著作,是研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著作,是研究平民教育和乡建的重要史料。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评分对老一代人的这种,教育的理想还是非常的敬佩,所以,买书东西多
评分双十一活动后买的,虽然不算最优惠,但也还算可以,主要是京东活动不太给力
评分好
评分一种乡村近代化的尝试,可惜选错了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