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之中国游记

老外之中国游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兰 著,邱益鸿 译
图书标签:
  • 游记
  • 外国视角
  • 中国文化
  • 旅行
  • 文化差异
  • 见闻
  • 生活
  • 幽默
  • 观察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49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44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页数:319
字数:336000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外国人初到中国,在语言一窍不通的情况下,在华衣食住行如何应对?如何应对全然不同的东方文化?本书通过一个个诙谐幽默的小故事,为您解读。

内容简介

  《老外之中国游记》柯兰是一位澳大利亚籍英语教师,不愿沦为无事可做的空巢老人,决定彻头彻尾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于是和丈夫彼得来到中国教书。一句中文都不懂的夫妻俩,初到中国,意外频频,遭遇了疯狂的的士司机、技艺高超的扒手、不懂英语的酒店员工,还进公安局按过指印,在酒店硬邦邦的床上辗转难眠,不过真正不如意之事还在后头。

  展开书卷,你可以读到夫妻俩在中国生活的喜与悲,那些各具才华的学生、那个成为他们“第二家园”的小城以及种种冒险和挑战。书中的人与事,定让你心潮难平。

作者简介

  柯兰,柯兰自幼生长于新西兰一小镇,后在蒂阿瓦穆图大学读书。与彼得结婚后育有五子。儿女长大成人后,作者与丈夫迁居澳大利亚,后至中国任教数年。曾任教于中国的多所学校,包括厦门大学、苏州的悉尼大学附属酒店管理学院和其他几所公办或民办大学。柯兰发行,教书乃其生来所爱之事,因此中国之行为她的人生带来重大改变。

  除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柯兰在华生活的经历,令她学会了如何在一个语言不通的陌生国度生活,获得众多与中国人交往的经验。

  柯兰是个素质优秀的教师,拥有TESOL资格证书和编辑校对证书,获得昆士兰格里菲斯大学英语文学和创作文学学士学位和墨尔本斯威本大学创作文学硕士学位。

目录

INTRODUCTION / 4

引言 / 5

TAKING A TAXI IN XIAMEN AIRPORT / 12
厦门机场打的记 / 13

AN EVENTFUL FIRST DAY / 22
波折的第一天/ 23

PERSONAL SAFETY IN CHINA / 32
在华人身安全 / 33

CHINESE MONEY / 36
中国货币 / 37

BEING A FIRST TIME TEACHER / 40
初为人师/ 41

THE CHINESE LANGUAGE / 50

感悟中文/ 51

ARE THERE TABOO SUBJECTS TEACHERS DON’T TALK ABOUT IN THE CLASSROOM? / 54
有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谈及的禁忌话题吗? / 55

BOWELS / 58
如厕/ 59

THE REALITY / 64
遭遇现实/ 65

DENEICE AND EMERSON / 80
戴妮丝和爱默生/ 81

THE STUDENTS / 98
中国学生 / 99

TWILIGHT / 110
特莱特 / 111

SUNNY AND MICKEY / 116
米奇和姗妮 / 117

SHARK / 122
沙克/ 123

HOLIDAYS AND TYPHOONS / 126
假日与台风/ 127

CHINESE CUISINE, CANTEEN-ESE STYLE / 140
食堂就餐记 / 141

A BOIL UP TO END ALL BOIL-UPS / 148
吃火锅 / 149

CURL UP AND DYE IN CHINA / 154
美发记 / 155

CHEAP TAIWANESE JUNK / 162
便宜货/ 163

WHEN THE CHIPS ARE DOWN / 168
兼职记/ 169

A STITCH IN TIME / 176
做衣服/ 177

EVER BEEN FRAMED? / 182
买相框 / 183

OUR FIRST WEEK IN CHINA / 188
在华第一周的日子/ 189

THE CITY OF LONGYAN / 194
小城龙岩/ 195

LONGYAN?---NO LONG RAIN! / 200
多雨的龙岩/ 201

WHO’S BEEN MUCHING ABOUT WITH THE SUN? / 208

是谁对太阳暗动了手脚/ 209

POLLY WANNA CRACKER? / 214
放鞭炮/ 215

WALKING ON WATER / 218
购票奇事/ 219

MY DAILY BUS RIDE HOME FROM SCHOOL / 226
下班乘车记 / 227

BOOKING TRAIN TICKETS IN ADVANCE / 230
购票记/ 231

GUT WRENCHING GOODBYES / 242
伤离别 / 243

LONGYAN REVISITED / 248
重访龙岩/ 249

MY TOP TEN TIPS FOR LIVING IN CHINA / 256
居华十条建议 / 257

THINGS WE LEARNED ABOUT LIVING ACCOMMODATION ON OR OFF CAMPUS / 258
校内、校外住宿须知 / 259

DRIVING YOURSELF IN CHINA / 272
在华自驾/ 273

SHOPPING / 274
在华购物/ 275

TRAVELLING—BUSES, TRAINS AND HOTELS IN CHINA / 280

在华旅游——巴士、火车和酒店/ 281

STAYING IN HOTEL IN CHINA / 294
入住酒店须知/ 295

HEALTH CARE, DOCTORS AND HOSPITALS / 300
中国医保、医生和医院 / 301

ABOUT THE AUTHOR / 312
作者小传/ 313

APPENDIX: TRAINING AND CONTRACTS / 314

附录:培训与签约/ 315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个融合古今、特色鲜明的国度,在这里,古老沧桑的胡同和宏伟高大的摩天大楼比肩而立。中国,顾名思义,乃“中央王国”之意,她坐拥世界第三大面积的国土,养育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虽历史悠久,却能在现代化进程中锐意进取,她蓬勃发展的经济助推着整个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度。这里,青山连绵,群山起伏;这里,古时的长须老者曾执竹竿、溪边垂钓,他们的见识隽永智慧,历久弥新。


  您可曾到过中国,又可曾想去中国看看?也许,很多人因为对她了解不够,心存误解,打了退堂鼓。是不是生长在西方,让您对这个国度有了偏见?


  或许是因为她一度闭关锁国,使不少人看不到她的真面目。但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她的发展速度着实令世界震撼:她从过去的封建制度进步为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并立足将自己打造为一个被世界高度认可的现代国家,与西方贸易往来密切频繁。中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将来一定能在国际事务中大展拳脚。


  如今的中国一方面正竭力保留自己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但另一方面又深受近邻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她正尽其所能在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西方国家强劲文化渗透之间,找到平衡。


  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令人赞叹的国家。这里,世界一流的建筑水平,令百层玻璃幕墙摩天大楼矗立云间;这里,万里长城盘踞于绵延群山之间,提醒我们,古时候的中国人民便已这般具有远见。中国,是如此丰富多彩,这里的每一天都令人振奋;这里,便是我心中的第二故乡。


  我叫柯兰,澳大利亚人,和丈夫彼得两个老顽童,在年近六十的时候,不甘寂寞,决定再年轻一回,走出枯燥的生活,换一种全新的活法。我们来到中国教授英语。此行成了美国名嘴菲尔医生所说的“改变人生的经历”。


  我写此书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愉悦读者。本书既记录了我们夫妻俩来华第一年的遭遇,又有我们在华生活期间发生的趣闻囧事,还有我们的旅游见闻和教学故事;同时也为消除人们对中国的偏见,因为直至今日,仍有人误以为中国百姓大都生活在穷乡僻壤之所,把她看成一个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落后国家。


  目的之二是为有意去中国工作的老外提供生活指南,告诉他们如何在语言不通且人生地不熟的中国求职安家、出行旅游以及求医问诊。


  中国之行绝对是一大挑战,但你的人生也将因此而别样精彩。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俩想到离开温暖的家园,告别亲朋好友,漂洋过海到陌生的中国?


  那就要追溯到我俩参加的一场TESOL(对外英语教学)介绍会了。那天的主讲人叫莱丝丽,是一家有资格认证的正规机构的主管,她将负责培训我们。只要我们取得TESOL资格证,就可以申请国外教职。


  莱丝丽是个很有趣的女士,大约六十来岁,长得小巧玲珑,一头红色卷发,身穿一套时尚的粗棉套装,服装上的水晶石图案格外引人注目。她是个心理学家,曾在亚洲工作过,因当地员工的英语水平太差而走上英语教学之路。她在教学圈内渐渐有了名气,如今负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二国的培训工作。莱丝丽坐在桌角一侧,双腿不停晃动,声音低沉沙哑,兴致勃勃地给我俩讲述在国外教书的趣事。


  “小事一桩,”她说,“只要你会讲英语,就教得来。就是现在不会,等学完我们的课程也就会了。工作机会多得要命。你们呢,既可以赚点钱,又可以大开眼界。”


  彼得跟着我过来,就是想弄清楚介绍会是不是骗人的。他对我说:“那些人不就是想骗你的口袋里的钱吗,可别钱没挣到,反而赔了本。咱们去摸摸底,我总觉得这事儿有点玄乎。”


  我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要是介绍会真管用,我俩不是都可以试试嘛,所以我拉上彼得,让他自己瞧瞧究竟。


  似乎是正规组织,听介绍很让人兴奋。我呢,可以借此机会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管它前面是刀山还是火海,我都决定义无反顾了。


  要是你和我年纪相仿,已经过了中年,可能经历与我大抵相同。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我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孩差不多。第二个二十年,又忙着结婚,拉扯五个孩子,为他们忙前忙后,还要做兼职挣钱。第三个二十年乏善可陈,日子过得无聊而沉闷。等我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我们老两口总算可以不管他们,离开新西兰去澳大利亚过不一样的生活。没想到,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尾随而来。这倒也不算什么坏事,因为一家人又团聚了。紧接着,又轮到我那年迈的母亲需要我照顾,所以一直无缘过上那种令人激动的“不一样的生活”。


  我在新西兰时,在一个政府大机关工作,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官员的私人助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管理整个办公室得心应手,事事顺利。后来在澳大利亚,我也是在一个政府部门工作,但情况却大不一样。比方说吧,我工作的部门是一台上好油的机器,我就是机器上最末尾的轮齿。这个职位压力真的超大,每天要和一长排一长排的客户打交道。所有事情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休息十分钟就十分钟。我们部门的姑娘们倒是很不错,可我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在那里我压根儿没有说话的份儿,而我以前大小是个官儿,没当过最底层受人指挥的小角色。


  所以,我换了份工作,不过是才出虎口又进了狼窝。新老板的脾气倒还凑合,不算太坏,麻烦的是他老婆也在里面工作。这个愚蠢的金发女郎,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忙家务,就是上美容院去了,剩下的时间才会坐在办公桌前记记账,就这么点小事每天都要出状况,偶尔也会跑跑市场。


  还有,她花了好多时间招聘员工。要么是员工受不了这个地方,没来几天就走人,要么就是他们跟不上她朝令夕改的标准,被她炒了鱿鱼。可是,即使公司被老婆大人整得乱七八糟,可做老板的要想炒老婆的鱿鱼,肯定相当难办。倘若这个女人死赖着不走,情况还会更加棘手!


  这位夫人发现我正在应聘中国的教职,满心不悦。一天早上乘老板不在解聘了我。我把他俩告上了法庭,我打赢了官司,获得了几千澳元的赔偿。如今机会来了,中国在呼唤我们。要是去中国教书都算不得人生的一个大变化,那么敢问世间,何事可为?!


《老外之中国游记》:一部关于中国西南边陲风情的细腻描摹 在中国西南腹地,群山巍峨,江河奔腾,古老的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这里,是雪山与草原的交汇,是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的奇妙舞台。本书《老外之中国游记》,并非讲述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光怪陆离的见闻,也非记录一场走马观花的旅行,而是深入到中国西南边陲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以一位旅者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以及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古老传说。 本书并非以“老外”的猎奇心态审视中国,而是以一种近乎朝圣者的虔诚,去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作者并非一个匆匆过客,他在这里停留,观察,融入,倾听。他走过被岁月侵蚀的古老村落,那些错落有致的石板房依山而建,仿佛是从大地生长出来的一般。清晨,炊烟袅袅升起,伴随着鸡鸣犬吠,唤醒沉睡的山村。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孩童们的嬉笑声在巷道间回荡。傍晚,劳作的人们归来,脸上带着风霜的痕迹,却映照出淳朴而坚韧的光芒。作者捕捉到的不仅仅是视觉的景象,更是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是村民们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温暖与善意,是那种被时光遗忘的宁静与和谐。 他穿越险峻的山峦,踏上那些鲜有人迹的古道。这些古道,曾是茶马古道的遗迹,承载着无数商旅的艰辛与梦想。在崎岖的山路上,作者体会到自然的伟力,也感受到生命的顽强。高耸入云的山峰,云雾缭绕,仿佛仙境;湍急的河流,奔腾咆哮,仿佛巨龙。作者在欣赏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思考着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他会详细记录下沿途遇到的奇花异草,它们的形态、颜色,以及在当地人心中的意义。也许是一株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不知名的野花,却被当地人赋予了祈福的寓意;也许是一棵饱经风霜的古树,它的枝干盘虬卧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在本书中,你将读到关于那些古老民族的独特习俗和信仰。作者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节日庆典,品尝他们祖传的食物。他会详细描述那些色彩斑斓的服饰,精美的刺绣,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家族传承和文化符号。他会记录下那些神秘的祭祀仪式,那些古老的歌谣,那些世代相传的传说。他会告诉你,在一个偏远的村落里,人们是如何用歌声与神灵沟通,如何用舞蹈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如何用古老的故事来传承历史和智慧。他不会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去理解和尊重这些古老的文化,去感受那些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却又充满生命力的传统。 比如,他可能会在某个节日里,深入到一个苗族村寨,亲眼目睹那盛大的芦笙舞,感受震耳欲聋的鼓点和激昂的芦笙声如何点燃人们的热情,让整个村寨都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他会观察到,每一个舞步,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祖先的崇敬。他又会跟随一个藏族牧民,在广阔的草原上,体验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学习他们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生存,如何与牛羊建立深厚的情感。他会感受到,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藏族人民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们的笑容如同草原上的阳光一样灿烂。 本书的文字,并非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平实而真挚的叙述。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一次偶遇的陌生人,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视,一次在路边小摊品尝到的地道美食,都会被赋予深层的含义。他会详细描绘出那碗热腾腾的米线,汤汁鲜美,配料丰富,仿佛能驱散旅途的疲惫;他会记录下与一位老奶奶的交谈,尽管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和眼神,他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的关怀和问候。 《老外之中国游记》并非一本旅行指南,它不提供详细的路线、住宿信息或者景点攻略。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情感,是文化的温度,是历史的沉淀。作者试图通过他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中国西南边陲那片土地的灵魂,感受到那片土地上人民的坚韧与善良,感受到那片土地上古老文明的魅力。他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抛开刻板印象,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发现那些隐藏在风景之下的,更深刻的意义。 本书也包含着作者对于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如何保留与传承的思考。他看到了一些古老村落正在悄然改变,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一些年轻一代渴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些观察和思考,以一种沉静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他会将这种思考融入到对当地生活的描绘中,比如,他可能会记录下一个年轻人,白天在现代化的工厂工作,晚上回到村寨,却依然能够熟练地演奏古老的乐器,或者编织传统的图案,展现出新旧文化在他身上的融合。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你还会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一种对过往时光的眷恋。作者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在对古老习俗的体验中,仿佛也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某种久违的情感。这种情感,或许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或许是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珍视,或许是对历史和根源的追寻。 总而言之,《老外之中国游记》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一位真诚的旅者之眼,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中国西南边陲那片土地的魅力。它不是猎奇的记录,也不是肤浅的观光,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文化和历史的深度探索。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去感受那些最质朴的人性光辉,去理解那片土地上,独特而又动人的生命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应该是一本充满故事的书。我个人非常喜欢那些能够引发读者无限想象的故事。我猜想,作者的中国之行,一定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经历。也许他会在某个古老的寺庙里,邂逅一位智者,听他讲古老的传说;也许他会在某个热闹的市集上,偶遇一位才华横溢的街头艺人,被他的技艺深深吸引;又或者,他会在一次偶然的搭乘中,与一位淳朴的村民结下深厚的友谊,并在他的带领下,发现鲜为人知的绝美风景。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将这些经历描绘得如同电影画面一般,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仅仅是那些令人惊叹的景点,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我希望书中能有那些充满温情的故事,也有那些发人深省的片段,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旅行的乐趣,也能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引人注目了!采用了鲜艳的色彩和充满异域风情的插画,立刻就勾起了我对未知旅程的强烈好奇心。光是看着封面,就能想象到作者笔下的中国,一定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既神秘又充满活力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那些可能隐藏在街头巷尾、山川河流中的奇闻异事。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捕捉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书名“老外之中国游记”也暗示了作者的视角将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出发,这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通常,一个“局外人”的眼睛往往能看到我们这些“局内人”容易忽略的细节,那些最真实、最鲜活的当地风貌。我非常期待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那种文化碰撞下的惊喜与感悟,看到一个与我印象中可能有所不同,又或者更加深邃的中国。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记录,更可能是一次跨越文化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简洁,却透露出一种朴实无华的真诚。我猜想,作者一定是用一种非常直率、不加修饰的语言来讲述他的中国经历。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读过的一本关于某个非洲部落的游记,同样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了作者亲身经历的温度和对当地文化的敬意。我期望在这本“老外之中国游记”中,也能看到类似这样的表达。比如,他会如何描述第一次品尝中国菜时的味蕾冲击?第一次乘坐中国特有的交通工具时的那种新奇感?或者是在陌生的城市里,如何克服语言障碍,与当地人进行一次充满肢体语言的交流?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述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展现一个地方的真实生活气息。我甚至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作时,也许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回想起旅途中某个让他忍俊不禁的瞬间,或者某个让他深受感动的场景。这种充满情感的记录,会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一同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一同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

评分

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看待世界充满兴趣,而“老外之中国游记”这个书名,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我非常想知道,一个来自西方(或者其他地域)的“老外”,他的文化滤镜下,会如何解读我们中国的某些习俗、观念,甚至是社会现象。例如,他对“人情往来”的理解会是怎样的?他对我们传统节日的情感投入又会呈现出何种面貌?是否会因为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不可思议,或者对某些我们不以为意的细节产生深刻的思考?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反差萌”的描写,就是作者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以及最终如何通过沟通和理解,逐渐消弭这些隔阂。这不仅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多元的中国,也能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文化,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外部世界。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绝佳的“他者视角”,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我们自己,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老外”这个词的运用,一向抱有复杂的情感。但结合“中国游记”这个书名,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和探索的态度。这本书,或许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老外”眼中,那个既熟悉又可能陌生的中国。我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他是否会惊叹于我们高铁的速度,感叹于我们移动支付的便捷,或者对我们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感到震撼?我希望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描绘,更能展现当代中国发展的活力和多元性。或许,作者会在某个夜晚,在某个城市的街头,看到那些忙碌却充满希望的身影,感受到中国人民身上那种勤劳、坚韧和乐观的精神。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展现中国当下真实面貌的书,一本能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书,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可以

评分

不错

评分

可以

评分

不错

评分

可以

评分

可以

评分

不错

评分

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