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专为家庭卧床病人编写的食谱书。书中依据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科学原理,针对长期卧床病人的生理特点与饮食需求,按照不同病症,精心设计提供了一系列既有助于病人康复又切合家庭实际条件的营养食谱,并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护理知识。《家庭卧床病人食谱》内容丰富,科学实用,面向大众,易懂好学,不仅适合家有卧床病人的广大家庭阅读使用,也可供医院、养老院等有关单位的营养师、伙食管理部门和护理人员参考学习。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哪些病人需要卧床
一、哪些患者需要短期或长期卧床
二、哪些患者不宜长期卧床
第二章 卧床病人护理常识
一、心理护理
二、预防并发症
三、卧床环境要求
四、手的清洁与消毒
五、非传染性病人的餐饮用具消毒
六、食物消毒
七、口腔护理
八、服药与食物禁忌
第三章 卧床病人的饮食原则
一、人体的营养需要
二、卧床病人的饮食需求特点
三、营养治疗与营养配餐常识
四、如何照料卧床病人进食
第四章 饮食分类与制作
一、饮食分类
二、普通饮食
三、软饭
四、半流质饮食
五、流质食物
六、少渣食物
七、高蛋白饮食
八、低蛋白饮食
九、高热量饮食
十、低盐饮食、无盐饮食、低钠饮食
十一、低脂肪饮食
十二、低胆固醇饮食
十三、高纤维素饮食
第五章 骨折病人饮食
一、骨折
……
第六章 中风病人饮食
第七章 高血压病人饮食
第八章 高血脂病人饮食
第九章 高血糖(糖尿病)病人饮食
第十章 心脏病人饮食
第十一章 脑血栓病人饮食
第十二章 帕金森病人饮食
精彩书摘
三、营养治疗与营养配餐常识
营养治疗是现代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养治疗是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给病人制订各种不同的膳食配方,以达到辅助治疗及辅助诊断的目的。同时也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纠正营养缺乏。
合理的营养饮食,不仅饮食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齐全,配比恰当,色、香、味、形美观,且可增进病人的食欲,对病人在恢复健康中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第一,膳食的配制,必须符合营养要求和治疗原则,以及食品卫生条件。全天膳食的分配比例要恰当,早餐占全天总热量的25%~30%,午餐占40%~50%,晚餐占30%~35%为宜。两餐间隔4~5小时。
第二,烹调方法,必须使饭、菜的色、香、味、形俱佳,做到美味可口。品种宜多样化,能促进食欲,有助消化吸收。注意季节的变换,夏季饭菜应清淡爽口,避免过于油腻,冬季饭菜以稍浓厚为宜。
第三,特殊情况下,如因治疗或检查需要严格控制热能时,饮食要称重,并嘱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发生低血糖等。
卧床病人饮食原则总的要求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丰富的无机盐、微量元素、充足的水分、低盐。
营养配餐
营养配餐,就是按人们身体的需要,根据食品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一天、一周或一个月的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几大营养素比例合理,即达到均衡膳食。任何一种食物均无法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只有由多种食物相互搭配构成的膳食,才可能营养齐全。简单讲,就是要求膳食结构多种多样,谷、肉、果、菜无所不备。
热能是生命活动的热源,缺少热能,人体中血糖下降,就会感觉疲乏无力,进而影响工作、学习的效率,但热能贮存过多,会使人体发胖,也会引起多种疾病。
蛋白质是人体最需要的营养物质之一,人体的一切器官、细胞都是由蛋白质所构成,人体蛋白质平均每80夭就要更新一半。因此,摄人蛋白质不仅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成年人的需要。食物搭配的品种越多,蛋白质的互补效果越好。植物性原料选用要尽可能地在根、茎、花、叶、果、菌、藻类里多选几种。动物性原料选用要尽可能地在猪、牛、羊、兔、鸡、鸭、鸽、鱼、蛋、奶和贝类中多选几个品种。粮食的选用要兼顾米、面、豆及各种杂粮。总之在一餐中尽量多选取一些品种,才能达到蛋白质的互补效果。
均衡膳食还包括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取量。只有营养结构合理,身体才能健康。要进行营养配餐,首先要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然后根据人体对热能、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需要,选择搭配食物,进行合理烹调。
四、如何照料卧床病人进食
喂食前的准备
喂食前应先协助病人排除便溺,且便溺后要及时撤除,以免视觉和嗅觉上的不良刺激影响食欲。
喂食前应暂停非紧急的治疗、检查和护理工作,为病人创造轻松、愉快的进食氛围。
……
《温暖的餐桌:居家照护美食指南》 在这个充满关爱的时代,家,是每个人最温暖的港湾。当亲人因病痛卧床,身体的虚弱与日俱增,味蕾的感知也可能变得迟钝,我们该如何用最温柔的方式,为他们撑起一片营养与美味的天空?《温暖的餐桌:居家照护美食指南》正是这样一本为您量身打造的贴心手册,它不聚焦于具体的病症,而是着眼于居家照护过程中,每一位爱心照护者最迫切的需求——如何为卧床的家人,准备既能滋养身体,又能慰藉心灵的餐饮。 本书不是一本冰冷的医典,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营养学报告,而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实践指南。我们深知,对于卧床病人来说,每一餐都不仅仅是身体能量的补充,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生活尊严的维系。因此,本书的编写初衷,便是要打破“卧床病人只能吃清淡、无味”的刻板印象,教会您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无限的创意,让餐桌重焕生机,让每一口食物都充满家的味道和爱的温度。 第一篇:营养,是照护的基石 理解身体的需求,而非局限于病症: 我们首先会带领您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不必过度纠结于具体的疾病名称,而是去理解卧床病人普遍存在的身体需求。例如,消化功能的减弱、吞咽能力的下降、身体能量消耗的差异,以及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食欲不振或营养不良的风险。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基本生理变化对饮食提出的要求,让您从根本上认识到,为什么我们需要调整烹饪方式和食材选择。 均衡的营养,重在“化繁为简”: 复杂的营养学知识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本书将复杂的营养需求,提炼成最实用、最易于操作的原则。我们不会罗列冗长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列表,而是教您如何通过日常食材的搭配,轻松实现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均衡摄入。例如,如何在一碗粥中巧妙地融入足够的蛋白质,如何通过色彩丰富的蔬菜搭配,确保维生素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健康的油脂来源,以满足身体的基本运转。 “流质、半流质、软烂”的精妙掌握: 针对不同吞咽能力的患者,我们将详细解析各种质地的食物如何制作。从如何煮出绵密顺滑的粥品,到如何将肉类炖煮至入口即化,再到如何制作营养丰富的汤羹。我们会提供具体的步骤和技巧,例如,如何使用电压力锅、蒸锅等工具,如何调整食材的配比和烹饪时间,以达到理想的软烂程度。我们还会介绍一些改良性的制作方法,比如如何将蔬菜打成泥,如何将肉末制作成肉糜,让食物的质地更加符合患者的吞咽需求,同时也能保留其原有的风味。 “增进食欲”的味蕾唤醒术: 卧床病人往往食欲不振,这不仅是身体虚弱的表现,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挑战。本书将分享一系列“增进食欲”的实用技巧。这包括: 适度的调味: 理解“清淡”不等于“无味”。我们将介绍如何运用天然的香料、少量的高汤、天然的鲜味食材(如菌菇、番茄),来提升食物的层次感和风味,让食物不再单调乏味。我们会强调适度,避免过咸、过甜、过油,以身体的承受能力为首要考量。 色彩的艺术: 一道菜肴的视觉吸引力至关重要。我们将鼓励您利用不同颜色的食材,如深绿色的蔬菜、红色的番茄、黄色的玉米、白色的豆腐,来丰富菜肴的色彩,刺激患者的食欲。 温度的妙用: 食物上桌时的温度,也会影响食欲。我们将指导您如何掌握最佳的食用温度,是温热的汤品,还是略带凉意的果冻,都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推荐。 “少量多餐”的智慧: 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可以减轻消化负担,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本书将提供关于“少量多餐”的科学安排,以及如何在加餐中选择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第二篇:温暖的烹饪,是爱的奉献 食材的选择,从“安全”到“美味”: 挑选适合卧床病人的食材,是烹饪的第一步。本书将为您详细介绍各类食材的营养价值和烹饪特性,重点关注: 易消化、低负担的食材: 如大米、小米、燕麦、薯类、豆腐、鱼肉、鸡胸肉、嫩叶蔬菜等。我们会详细分析这些食材为何适合卧床病人,以及它们的最佳烹饪方法。 营养密度高的食材: 即使食量不大,也要确保摄入的营养足够。我们会推荐一些体积小、营养成分高的食材,如鸡蛋、牛奶、坚果(打成粉末)、瘦肉等,并介绍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入日常饮食中。 避免的食材: 同时,我们也会明确指出一些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过敏或其他不适的食材,并提供替代方案,让您在烹饪时更加得心应手。 烹饪技巧,化平淡为神奇: 即使是最普通的食材,通过正确的烹饪方法,也能焕发出诱人的光彩。本书将分享一系列“化平淡为神奇”的烹饪技巧,例如: “慢炖”的魔法: 详细讲解如何通过长时间的慢炖,使肉类、禽类变得酥烂易嚼,例如,如何将牛肉炖煮至入口即化,如何将排骨炖煮至骨肉分离。 “蒸煮”的健康: 蒸煮是保留食材营养和原味的最佳方式之一。我们将指导您如何蒸制出嫩滑的鱼肉,如何蒸制出松软的蛋羹,以及如何利用蒸的原理,制作出营养丰富的蔬菜泥。 “勾芡”的润滑: 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适度的勾芡可以使汤汁和菜肴更加顺滑,易于吞咽。我们将介绍如何用淀粉、藕粉等天然食材进行勾芡,以及勾芡的用量和技巧。 “调味”的平衡: 强调天然调味料的使用,如葱、姜、蒜、少量食用油、天然香料(如八角、桂皮、花椒等,视患者耐受度而定),以及如何利用食材本身的鲜味来提味。 “美味”与“便利”的平衡: 我们理解您作为照护者,可能时间精力有限。因此,本书的食谱设计,力求在美味和便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许多食谱都可以提前准备,或者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不占用您过多的时间。 第三篇:餐桌上的关怀,是心灵的慰藉 “视觉”的吸引力: 除了味道,食物的外观同样重要。本书将鼓励您在摆盘上下功夫,即使是简单的粥品,也可以用几片枸杞、几粒芝麻点缀;即使是简单的菜泥,也可以用模具做出可爱的形状。这些小小的改变,能极大地提升患者的用餐情绪。 “陪伴”的仪式感: 吃饭不仅仅是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社交和情感交流的机会。本书将鼓励您花时间陪伴在患者身边,一起用餐,鼓励他们尝试,分享食物的香气和味道。这种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治愈力量。 “尊重”与“自由”: 即使身体受限,患者的意愿也应得到尊重。本书将引导您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询问患者的喜好,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和被尊重。 “倾听”与“调整”: 患者的身体状况会随时变化,对食物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本书将强调倾听患者的反馈,根据他们的实际感受,及时调整食谱和烹饪方式。例如,今天觉得太甜了,明天就减少糖的用量;今天觉得太硬了,明天就做得更软烂一些。 第四篇:不同情境下的特别食疗 流质与半流质的“升级改造”: 针对完全无法咀嚼或吞咽困难的患者,我们将提供一系列“升级改造”的流质和半流质食谱。这些食谱不仅营养均衡,口感也更加丰富,告别单调的白粥和水。例如,如何制作营养丰富的蔬菜汤,如何将肉类打成细腻的肉糜,如何制作入口即化的甜点。 易消化、促吸收的“辅助餐”: 对于食欲不振或消化吸收差的患者,我们将介绍一些“辅助餐”的概念。这些食物并非主食,但能够提供额外的营养支持,帮助身体恢复。例如,一些富含益生元的食物,一些能够温和滋养的汤品。 “特殊时期”的饮食建议: 即使不提及具体病症,本书也会涵盖一些常见“特殊时期”的饮食考量,例如,在体能消耗较大的时候,如何适当增加能量的摄入;在消化功能相对稳定的时候,如何逐步恢复一些更具嚼劲的食物。这些建议都是基于普遍的居家照护经验,而非针对特定疾病的医疗指导。 《温暖的餐桌:居家照护美食指南》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您手中传递爱与关怀的工具。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您成为一位更自信、更有经验的居家照护者,让您的亲人,即使在病痛中,也能享受到家的味道,感受到爱的温暖,拥有一个充满滋养和希望的“温暖的餐桌”。这本书的每一页,都饱含着我们对每一位照护者辛勤付出的理解,以及对每一位病患早日康复的美好祝愿。让我们一起,用美食的力量,点亮生命中的每一个温暖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