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楞伽經>白話譯注》譯注所用的版本,是劉宋時求那跋陀羅所譯的四捲本,全名為《<楞伽經>白話譯注》,約為四萬六韆餘字。由於本經義理幽深,文詞簡古,許多人都難於讀懂。筆者鑒於此經的寶貴價值,用瞭三年多的時間,將其譯為白話,奉獻給廣大讀者。期望對有誌於佛學的研究者、修行人和愛好者們提供一些幫助,使甚深而又微妙的佛理普行於世,再放光芒。
作者簡介
逸塵,1933年齣生於四川雙流。大學中文係本科。曾在教育、宣傳、農業、財政等部門工作過。早年喜歡文學,有過詩歌、小說、散文、評論等著作發錶。教過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現代經濟管理、會計學等課程。從事過氣象、農業、農機等專業的科研工作,並有四項成果獲得省級奬勵。知識麵較廣。退休後從事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研究探索,被聘為四川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著作有《禪定指要》、《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解讀》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楞伽經)白話譯注》簡介
楞伽經(白話譯注)第一捲
楞伽經(白話譯注)第二捲
楞伽經(白話譯注)第三捲
楞伽經(白話譯注)第四捲
附錄一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宋·蔣之奇)
附錄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北宋·蘇東坡)
附錄三 《大乘入楞伽經》序(唐·武則天)
附錄四 八識規矩頌(唐·玄奘法師三藏)
附錄五 八識規矩頌貫珠解(範古農述、逸塵注)
精彩書摘
陰界入:指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見前注)相續,流注:相續之相和流注之相。變滅:即生滅。【白話】這時大慧菩薩又請求世尊:希望您為我們解說一切法為有為無的行相,以使我和其餘的大乘菩薩們,能夠離有離無,迅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告訴大慧說:好好聽,認真思考,我當為你講說。佛告訴大慧說:這個世間的人們所依著的有兩種見,即有見與無見。於是他們就落於諸法為有性或無性之中,他們所說的自性,根本不是真理。他們是為瞭想見自性纔去離相,縱使無相,也未能離相。
大慧,什麼是世間的人們所依的有見呢?他們以“有”為能生之種,世間之一切法緣有而生,非不從有生。一切諸法皆生於有,而不是生於無。大慧,他們這樣說,即等於說世間諸法是無因而生。因為他們所執的有,是自心妄現,實等於無。
大慧,什麼是世間凡夫所依著的“無”見呢?他們先是接受貪嗔癡的“有”這種性質,然後纔妄想計著貪嗔癡的自性非有為無。大慧,若真實不取諸法的“有”性,應該達到內外一切諸法性相寂靜。他們還說,諸佛如來聲聞緣覺也是這樣,先取貪嗔癡的有性,後以之為無性。
大慧,執有執無這兩者中哪一個是壞善根、墮空見、斷佛種的呢?大慧迴答說:世尊,那些先取貪嗔癡的有性,然後又取其無性,這樣墮入空見的人是破壞者。佛告訴大慧:好啊好啊您有這樣的理解。大慧,不但自以貪嗔癡之性為無性的人為斷壞善根者,他們把諸佛如來聲聞緣覺所證得的妄同於自己的惡見,又是斷滅佛種的。為什麼這樣講?他們妄說內心外境因果皆不可得,無因無果。多種煩惱同為一真,因而放縱身心以為解脫。
大慧,貪嗔癡的內根身外器界皆不可得,是因貪嗔癡無實體自性,無可取著。並非諸佛如來聲聞緣覺是壞法者,並非諸佛所為。諸佛與聲聞緣覺已證得自性解脫,能束縛之境與所束縛之心,都沒有自性。一切法本自無束縛,亦無所解脫。大慧,若有能束縛之因,則必有苦果之束縛,不得隻取其因而不取其果。惑業是苦果之因。大慧,外道如是謬說是破壞瞭因果法的。這就是墮於空無有相的斷滅見。大慧,由於這個原因,我說寜可起有見如須彌山,也不要起增上慢之斷滅空見。大慧,增上慢之斷滅空見,是真正的破壞佛法者,墮於一切法的自相共相上,內受根身,外染六塵,起貪嗔癡,堅執五欲。其實,不瞭知自心現量,諸法都是惟心所現。看見外部世界均現無常之相,刹那間輾轉壞滅。而又內依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之相續相與流注相,亦見其刹那間生滅。不瞭解一切生滅皆為自心所現。便産生自己已離文字相的妄想,認為證得瞭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是破壞佛法者。
這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瞭一首偈語:
有和無是對待的兩邊,不是究竟,都是妄想心所行的境界。淨除妄想分彆的二邊境界,就達到諸法平等,妄心寂滅。
不執著於任何境界,自然會體證得本來寂滅的自性。寂滅並非斷滅,它本來就能起照應事物的妙用。當用之時,體在用中,在體之時,用歸於體,如如不動。這就是大乘菩薩道的境界。
如果認為宇宙萬物是從無而生,生起之後,終歸於滅。或者認為萬物是因緣和閤而生,因緣離散,萬物就滅。這些理論,均未明瞭萬法本自不生的至理。故不是佛教的正理。
那種所謂不取貪嗔癡性便是寂滅,因果皆無的邪論,又不是外道的理論,又非佛法,又非我所說,亦非其餘弟子所說。但是他們集起的生死業果,就是業,就是罪,怎麼能說是無因無果呢?
煩惱集積因緣,纔有三界生死業果,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誰敢於此現前集起的因緣有中,來說因果的無呢?用邪見來論說緣生之法,用自心現妄想來計著其有無。
若能瞭知一切法實無所生,亦無所滅。能以如此智慧觀此諸法本自空寂,那麼有無二見都自遠離瞭。
……
前言/序言
《楞伽經》白話譯注 一、 經文概述 《楞伽經》,梵文名為Lankavatara Sutra,意譯為“入楞伽經”或“楞伽阿跋多羅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中的重要一部,屬於“如來藏係”經典。經文以詩偈和散文相結閤的形式,圍繞著大慧菩薩與世尊的問答展開,深入闡述瞭佛陀關於心、如來藏、阿賴耶識、三自性、八識、無我、涅槃、解脫等一係列核心教義。其內容博大精深,是理解大乘佛教唯識學、佛性論以及般若思想的重要入門經典。 二、 經文結構與內容要點 《楞伽經》共有四捲,內容繁多,涵蓋瞭佛教教義的多個層麵。以下將逐捲概述其主要內容: 第一捲:入楞伽經 緣起與主題確立: 經文開篇即交代瞭故事發生的地點——楞伽山,以及世尊與大慧菩薩的問答因緣。大慧菩薩代錶瞭眾生對佛法深層的疑惑,他提齣的問題直指核心,希望佛陀能夠闡明“無”,即超越一切概念和分彆的實相。 “無”的闡釋: 佛陀在此捲開始便深入闡釋“無”的含義,強調“無”並非虛無,而是指超越一切名相、概念、戲論的本來麵目。這種“無”是諸法實相,是空性,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 阿賴耶識與藏識: 經文詳細闡述瞭“阿賴耶識”(Alaya-vijnana),也稱“藏識”。佛陀指齣,阿賴耶識是所有眾生共同的識體,它包含著一切善惡業的種子,是輪迴的根本動力。然而,阿賴耶識本身並非恒常不變的實體,它隨著業力而運作,隨著修行而得以淨化。 如來藏思想的初步揭示: 經文在此捲中也開始觸及“如來藏”(Tathagatagarbha)的思想。佛陀指齣,眾生皆有如來藏,即佛性,是人人本具的、清淨圓滿的智慧與功德。然而,這種佛性被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所覆蓋,如同日月被雲遮蔽,一旦業習淨除,佛性便得以顯現。 對諸外道的批判: 經文也包含瞭對當時印度各種外道學說的批判,特彆是對一些認為存在實我、實法的觀點進行辯駁,以彰顯佛法的正見。 第二捲:修楞伽經 三自性(Trisvabhava)的闡述: 這是《楞伽經》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佛陀詳細解釋瞭“三自性”: 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指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條件相互依存而生,沒有獨立的自性。它是我們日常經驗中看到的一切現象,是虛妄的根源。 分彆源起性(Parikalpita-svabhava): 指我們對事物産生的虛妄分彆和概念執著。這是依他起性被我們誤解、被概念染汙後的産物,是生死輪迴的直接原因。 圓成實性(Parinishpanna-svabhava): 指一切事物的真實自性,也就是空性,是離於依他起和分彆源起二者的圓滿實相。它是離一切相,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是寂靜涅槃的境界。 八識(Ashta-vijnana)的深入探討: 在三自性的基礎上,經文進一步闡述瞭“八識”的運作。除瞭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外,佛陀強調瞭: 第七識(末那識 Manas-vijnana): 産生我執和法執的根源,不斷地將阿賴耶識誤認為“我”,是煩惱的中心。 第八識(阿賴耶識 Alaya-vijnana): 如前所述,是一切種子生長的倉庫,是輪迴的根本。 佛陀指齣,要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必須深入認識和淨化這八識的運作,特彆是要轉化第七識的染汙我執,淨化第八識的雜染種子。 諸法無我(Anatman)與緣起: 經文再次強調“諸法無我”,一切事物皆無實體、無自性,是因緣和閤而生,因緣離散而滅。這種無我觀是通往解脫的基石。 修行方法與境界: 經文也初步涉及瞭修行的方法,如觀照、止觀等,以及修行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境界,並對這些境界進行瞭辨彆和開示。 第三捲:攝楞伽經 大乘佛法的特徵: 這一捲詳細闡述瞭大乘佛教的核心特質,與其他佛教宗派的區彆。佛陀強調大乘的菩薩道,以“廣度眾生”為目標,以“般若空慧”為指導。 “無分彆”的修行: 經文反復強調“無分彆智”的重要性。修行者應超越一切語言、概念、名相的分彆,直觀事物的實相。這種無分彆智是解脫的關鍵。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象徵意義: 佛陀解釋瞭佛陀身體所具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並非是實體存在的相貌,而是佛陀功德、智慧圓滿的象徵。它們是方便說,用來引導眾生生起信心,並非是真實的“相”。 對“實有”的否定: 經文進一步否定瞭任何實有的觀念,無論是外在的物質世界,還是內在的精神世界,都無自性可得。一切皆是虛妄的、如幻的。 “方便善巧”與“第一義諦”: 佛陀區分瞭“方便善巧”(Upaya-kausalya)和“第一義諦”(Paramartha-satya)。方便善巧是為引導眾生而施設的教法,是針對不同根基的眾生所說的,而第一義諦則是究竟的實相,是超越一切言說的。 第四捲:不思議楞伽經 “不思議”的境界: 經文的標題“不思議”即點明瞭其核心。佛陀描述的實相,是超越凡夫心識的思量和分彆的,是不可思議的。 “無所有”與“解脫”: 經文深入闡述瞭“無所有”的境界,即一切皆無所得,無自性,無實相。這種“無所有”的狀態,便是真正的解脫。 “自證智”與“如來”: 佛陀揭示瞭“自證智”(Pratyatma-vedya-jnana),這是佛陀所證得的、最究竟的智慧,是自我體驗、自我證明的。證得自證智,即是成就如來。 “轉化”與“現證”: 經文強調,解脫的關鍵在於“轉化”心識的染汙,而非追求外在的證悟。通過修行,將染汙的識轉化為清淨的智慧,便能“現證”佛的境界。 對“成佛”的再定義: 佛陀在此捲中,對“成佛”進行瞭更深層次的闡述,指齣成佛並非是獲得某種新的實體,而是發現本自具足的佛性,斷除無明的覆蓋。 總結與勸勉: 經文最後以對修行者的勸勉作結,希望眾生能夠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最終證悟自性,與諸佛如來同證菩提。 三、 核心思想與價值 《楞伽經》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 萬法唯心(唯識): 經文深入闡述瞭“萬法唯心”的觀點,認為我們所感知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心識所變現,包括阿賴耶識、末那識等八識的運作。 2. 如來藏/佛性: 經文大力提倡“如來藏”或“佛性”的理念,指齣眾生皆有佛性,隻是被無明煩惱所遮蔽,通過修行可以顯現。 3. 空性與無我: 經文將空性(Shunyata)和無我(Anatman)作為通往解脫的根本途徑,強調一切法皆無自性,不可執著。 4. 三自性: “三自性”的理論是理解一切事物虛妄性與真實性的關鍵,幫助修行者區分“未曾有”與“實有”,從而斷除二元對立的分彆。 5. 轉識成智: 經文指齣瞭修行的根本在於“轉識成智”,即轉化染汙識為清淨的智慧,從而證悟佛果。 《楞伽經》的價值在於: 深化對佛教核心教義的理解: 它為理解佛性、空性、唯識等大乘佛教核心教義提供瞭係統而深入的闡釋。 指導修行實踐: 經文不僅闡述瞭理論,也包含瞭一些修行方法的提示,幫助修行者認識心識的運作,轉化煩惱,趨嚮解脫。 批判性思維的啓迪: 經文對當時各種外道學說的批判,有助於讀者培養批判性思維,辨彆真僞,堅定正信。 思想的原創性與影響力: 《楞伽經》在大乘佛教的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深刻影響瞭後來的唯識宗、禪宗等宗派。 四、 譯注價值 《楞伽經》原文艱深晦澀,曆來是佛學研究的重點與難點。一本優秀的白話譯注本,能夠: 化繁為簡,易於理解: 將梵文原意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進行翻譯,去除古奧的辭藻,讓廣大佛學愛好者能夠輕鬆入門。 深入淺齣,闡明要義: 在翻譯的基礎上,通過精煉的注釋,對經文中的關鍵概念、術語、譬喻等進行詳細解釋,深入闡明佛陀的本意。 連接古今,融會貫通: 結閤曆代高僧大德的注疏,以及現代佛學研究的成果,對經文進行多角度解讀,幫助讀者全麵理解其思想體係。 激發共鳴,啓迪智慧: 通過清晰的解讀,讓讀者能夠更好地領悟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激發學習佛法的熱情,指導自身的修行實踐。 總而言之,《楞伽經》白話譯注本的問世,旨在為所有渴望瞭解和學習大乘佛教精髓的讀者提供一個堅實的橋梁,引領大傢走進如來甚深的智慧海洋,開啓心靈的覺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