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立年譜長編(套裝上中下冊)

陳三立年譜長編(套裝上中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開軍<撰> 著
圖書標籤:
  • 陳三立
  • 年譜
  • 地方誌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文化
  • 民國史
  • 近代史
  • 傳記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7801
版次:1
商品編碼:11457515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29
字數:15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陳三立年譜長編(上中下)》作者曾編有《散原精捨詩文集》、《散原精捨詩文集補編》等文獻資料圖書,在以豐富的文獻基礎之上,編撰這部年譜長編,全麵立體地呈現陳三立的人生軌跡,對一些重要活動如湖南維新、贛路修築、鬆門雅集、清涼山雅集等進行詳細的考證,並對他的社會交遊網絡也進行全麵的勾勒,再現齣陳三立對近現代中國文化和文學史上的影響。相信本書的齣版,對陳三立研究乃至中國近現代曆史、文化史、學術史等的研究都將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內頁插圖

目錄

郭序
張序
自序
發凡
譜前
傳記資料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一
鹹豐三年癸醜(1853) 一歲
鹹豐四年甲寅(1854) 二歲
鹹豐五年乙卯(1855) 三歲
鹹豐六年丙辰(1856) 四歲
鹹豐七年丁巳(1857) 五歲
鹹豐八年戊午(1858) 六歲
鹹豐九年己未(1859) 七歲
鹹豐十年庚申(1860) 八歲
鹹豐十一年辛酉(1861) 九歲
同治元年壬戌(1862) 十歲
同治二年癸亥(1863) 十一歲
同治三年甲子(1864) 十二歲
同治四年乙醜(1865) 十三歲
同治五年丙寅(1866) 十四歲
同治六年丁卯(1867) 十五歲
同治七年戊辰(1868) 十六歲
同治八年己巳(1869) 十七歲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十八歲
同治十年辛未(1871) 十九歲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二十歲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二十一歲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二十二歲
光緒元年乙亥(1875) 二十三歲
光緒二年丙子(1876) 二十四歲
光緒三年丁醜(1877) 二十五歲
光緒四年戊寅(1878) 二十六歲
光緒五年己卯(1879) 二十七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二
光緒六年庚辰(1880) 二十八歲
光緒七年辛巳(1881) 二十九歲
光緒八年壬午(1882) 三十歲
光緒九年癸未(1883) 三十一歲
光緒十年甲申(1884) 三十二歲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 三十三歲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 三十四歲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 三十五歲
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 三十六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三
光緒十五年己醜(1889) 三十七歲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 三十八歲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 三十九歲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 四十歲
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 四十一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四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 四十二歲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 四十三歲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 四十四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五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 四十五歲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 四十六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六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 四十七歲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 四十八歲
光緒二十七年辛醜(1901) 四十九歲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 五十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七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 五十一歲
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 五十二歲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 五十三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八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1906) 五十四歲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 五十五歲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 五十六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九
宣統元年己酉(1909) 五十七歲
宣統二年庚戌(1910) 五十八歲
宣統三年辛亥(1911) 五十九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十
民國元年壬子(1912) 六十歲
民國二年癸醜(1913) 六十一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十一
民國三年甲寅(1914) 六十二歲
民國四年乙卯(1915) 六十三歲
民國五年丙辰(1916) 六十四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十二
民國六年丁巳(1917) 六十五歲
民國七年戊午(1918) 六十六歲
民國八年己未(1919) 六十七歲
民國九年庚申(1920) 六十八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十三
民國十年辛酉(1921) 六十九歲
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 七十歲
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 七十一歲
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 七十二歲
民國十四年乙醜(1925) 七十三歲
民國十五年丙寅(1926) 七十四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十四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 七十五歲
民國十七年戊辰(1928) 七十六歲
民國十八年己巳(1929) 七十七歲
民國十九年庚午(1930) 七十八歲
民國二十年辛未(1931) 七十九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十五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1932) 八十歲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1933) 八十一歲
民國二十三年甲戌(1934) 八十二歲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1935) 八十三歲
陳三立年譜長編捲十六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1936) 八十四歲
民國二十六年丁醜(1937) 八十五歲
譜後
民國二十七年戊寅(1938) 卒後第一年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1939) 卒後第二年
民國三十一年壬午(1942) 卒後第五年
民國三十二年癸未(1943) 卒後第六年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1948) 卒後第十一年
民國三十八年己醜(1949) 卒後第十二年
附錄
一、主要徵引參考文獻
二、譜中人物小傳

精彩書摘

  範當世《故湖南巡撫義寜陳公墓誌銘》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丙申,故湖南巡撫義寜陳公卒於南昌府城之西四十裏曰峭廬者,其孫衡恪,吾甥也,抵書通州,曰:“父毀疾甚,不能親告哀,惟泣言吾祖身後之文辭非外舅莫屬,庶幾不遠韆裏而臨恤焉。”於時西人方以聯軍破京師,兩宮齣走,州縣皇皇日有警,不能遽行,至閏八月戊申,乃得走詣公殯,哭盡哀。已又持伯嚴而泣,伯嚴曰:“茲已略狀先君行實矣,蔔以十月辛卯葬於此,必吾子銘。”嗚呼!公之所為,雖吾友若吳冀州猶不盡知之,則吾固不可以無述。先是二十一年,中東和議成,公以直隸布政使督湘軍糧颱,見馬關和約而泣日:“不國矣!”因大望相國李公,至其使還留天津,亦不往見。吳冀州方主蓮池書院,頗為公言李公,公益憤其辭。而吾弟鍾會試歸過公有言,公並誚之,曰:“若兄弟皆主李者耶?”然吾後得其平心之言,則公尤望李公極知不堪戰,不以死生去就迴上意,而猥隨俗塞謗取禍敗空國至於斯也。其年八月,上擢公湖南巡撫,公益若茹痛而之官。以湖南號天下勝兵處,而民智尤塞,遏絕西法至不通電竿,於是舉李公及湖廣總督張公所已嘗馬,及為之而實不至,或並不得馬者,窮聽夕討論,次第而畢行之。行之兩年,而湖南風氣盛開,吏治亦稱最。至二十四年,上感於主事康有為之所稱奏,益決意變法,而屢詔嘉公忠,公以上將大有為則無往而不須纔,遂罄舉平生所知京外官之能者與所屬吏士之可用者三十餘人,備上之采擇。於時京官在京者,獨楊銳、劉光第,而外官在京者,獨候補道憚祖祁。上遂擢祖祁為廈門道,而用楊銳、劉光第與譚嗣同、林旭者,並為新政章京。公疏言四章京雖有異纔,然臣恐其資望輕而視事易,願得大臣領之,復力薦張公之洞。疏上,而皇太後訓政,四章京誅,公坐濫保匪人,廢斥不用,然固不罪公所為也,而人遂洶洶,目公以康黨。康亦當世之所嘗識也,嘗以其下第時,過當世天津,當世獨許其纔,不喜其學。已聞上召對康有為,時公疏言其長短所在,推其疵弊,請毀其所著書曰《子L子改製考》者,心獨喜其與吾意同也。湖南既設時務學堂,其官紳並緣《時務報》,推梁啓超為主講,而公從之。及《湘報》與學堂所論有疵,公則為之遏其漸,剖析而更張之,吾未見其為誰氏黨也。自吾束發讀書,慕思曾文正公之為人,而願覩當時之親炙者,若張廉卿先生,若吳冀州,既師友之矣。若公,若奉新許公,皆以其不識,而心袒公也。其後公獨尚餘之文學而托以孫,而許公撫廣東,亦介吳冀州必餘往。許公不言維新者,方裁缺欲歸,公詣書督勸甚摯。許公曰:“豈須我耶?”餘曰:“不然,此公義相取,陳公何必舊,公又何必新耶!”及公斥,三巡撫缺罷裁,而許公亦用讒廢弗錄,死而無人惜之。然則公雖不如往日之所為,又豈得全於茲世哉?公諱寶箴,字右銘。按《狀》,公曾祖諱騰遠者,始由閩上杭遷義寜竹煆裏。祖諱剋繩,用孝義化服鄉裏,學者稱為韶亭先生。父諱偉琳,母李氏,並有懿德高行,在郭侍郎嵩燾所著文中。公生而顧視落落然,七歲始宿外塾,則謂其師曰:“昨有不能寐者三人,我父、我母、及我是也。”年二十一舉於鄉,從父治鄉團抵粵寇。父勞卒,哀昏得狂癥,已仍戰寇保其鄉。鹹豐十年,人都會試,留交其俊義。文宗狩熱河,頗有所建白於樞府。已而走湖南,就易公佩紳、羅公亨奎所謂果健營者,與俱拒寇來鳳、龍山問。石達開以十萬眾來犯,糧且盡,公乃風雪中著單絮衣,走永順募糧,矢與營士凍飢,感動郡守,輸銀米濟軍,而守益堅。寇不逞,引去。駱文忠公督四川,遮果健營與俱,而公歸省母,齣就曾文正公安慶,文正公絕重之。李公鴻裔典幕職,且挾公代己。公樂親戰事,則之席公寶田江西軍,言於瀋文肅公,使席公大重,頗為席公設奇策殲群寇,禽洪福填。江西平,敘公官知府,再就曾文正公江寜。文正公改督直隸,公乃以養母就官湖南,始終調護席公平苗之軍,俾不為讒構。而功以成,擢道員,經理苗疆善後事,懲治寜遠豪族歐陽氏之械鬬,皆有功績可述。署辰永沅靖道也,其治曰鎮簞,故苗疆,務和民苗安其習,憂其僻萬山無以養,教之以植茶種竹樹,招人製刨,使刨薯為糧,名之曰薯絲。及為巡撫,閱兵至鎮簞,則倚薯絲佐糧者多矣。丁母憂,服闋,授河北道,三年,河不為災而盜斂跡,創緻用精捨,遴三州之秀,延師教之。擢浙江按察使,數月,以前河南臨刑呼冤獄免官,則與張君互訐時也,其語頗傳於士大夫間。免歸,而護湖南巡撫龐公奏起公,辭以疾。彭剛直公防廣東,旨交差遣,不赴。張公之洞方督兩廣,奏調公,公一行,而河大決鄭州,詔襄李文正公治河,文正公不即用公言,河不時塞,公歸。十五年鞦,今相國王公撫湖南,奏公愛惜羽毛,宜特用,遂召人都。十六年授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加頭品頂戴。為治大放鬍文忠公,務飭吏清訟原而聯以情,手書勸勉。人傳其與總督張公廷諍至不憚而卒從之。
  ……

前言/序言

  2011年10月,年譜完稿,這距離我動手搜集材料、準備編撰這部年譜的2001年,已經過去瞭十年。
  這部年譜的編撰,源於2001年《散原精捨詩文集》的校點,當時上海古籍齣版社希望能在詩文集之後附一部陳三立簡譜,因彼時未曾闆及馬衛中、張修齡所編陳譜,還不認識手中有一部陳三立年譜未刊稿的張求會,自己也很難在有限時間內編成一部年譜,所以最後,詩文集中付之闕如。但從那時起,便已萌生瞭編一部陳三立年譜的念頭,而這竟成為此後十年裹我最掛心的事情。
  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去中國人民大學訪學,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在國圖文津館閱看古籍。每天早晨七點半坐上公交車,八點半左右到達,中午齣來吃麵,下午四、五點鍾返迴。我很喜歡古籍閱覽室裹的昏暗氛圍:暈黃燈光,灰暗桌麵,和那些高大立柱,頗有青燈古捲的味道。那時年譜骨架初立,經過這半年的豐富,由二十萬字增至三十五萬字。也是在這時,見到瞭此前曾因夏曾佑生平問題通過一次信、張求會力薦的馬忠文。
  2008年夏天南下上海、南京、長沙、廣州訪書。在長沙頗有收獲,待瞭將近一周,幾乎每天晚上都到湘圖附近的一傢麵館去吃陽春拌麵,油大鹽大辣子多,讓我對湖南的飲食文化有瞭真切的感受。這是我有生以來路途最長的一次旅行,從濟南到廣州:在南京見到潘益民,長沙見到吳仰湘和楊代春,廣州見到張求會、左鵬軍、劉錚、鬍文輝等,都是傾慕已久的舊友新朋。
  2010年,江西贛州近代文學年會上,收到董俊玨贈送的他與導師馬衛中閤撰的《陳三立年譜》,於是開始有人問我年譜進展的情況。我有些著急起來,同時心中也生齣小小的失落。我的老師郭延禮先生催問過我好幾次,說:“資料沒有窮盡的時候,差不多就殺青吧。”我知道先生是在安慰我。但我心中仍有不甘:明明知道“東西”在那兒,我卻不能看到它。這些“東西”主要包括餘肇康日記、陳慶年日記、徐乃昌日記、柳詣徵日記等。尤其餘肇康日記,它對於呈現陳三立在兩湖書院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上海的活動尤其重要。然而現在,我卻無從看到它們。
  帶著這種不甘心,我於2011年10月殺青譜稿。我的老師王學典先生用濃重的鄉音說:“夥傢,你這也是十年磨一劍啊!”我很高興,也真心希望它能像賈島所說的:“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不管它“霜刃”鋒利與否,這年譜的撰成,實在要感謝很多人。
  廣州張求會,2005年在我們剛認識不久還未謀麵的情況下,慨然以其《陳三立年譜》手稿相贈,工楷十三冊五百餘頁;20u年年底,他主動承擔清樣審校工作,前後義務工作九個月。因此,這本年譜不啻是我們兩人閤作的産物,我要把它獻給他。北京馬忠文,不但引見我去清史編纂處圖書室、近代史所圖書館.,還提供瞭一份至闋重要的陳三立《申報》全文索引,使我能夠按圖索驥,便利地查到幾乎所有與陳三立相關的《申報》文獻。南京潘益民,因為閤作整理《散原精捨詩文集補編》,得以目睹他在南京圖書館發現的陳三立早年詩文抄稿。長沙吳仰湘,第一次見麵便以花費數年心血整理而成的《師伏堂日記》慷慨相贈,其中的大量記載對於瞭解甲午至己亥間陳三立的活動十分重要。他的同事楊代春,不但導我遊覽瞭樹木蓊鬱的嶽麓書院,還曾專程前往湘圖代我查閱《贛路書牘》。颱灣潘光哲,2009年藉赴颱開會之機在那因書本堆積而極顯逼仄的辦公室襄見到他,他帶我參觀瞭鬍適紀念館、郭廷以圖書館,並為復印館藏的陳三立書劄。上海硃銘,多年來一直保持聯係,數次寄下他所整理的章士釗詩歌彆集和與陳三立相關的文獻。北京艾俊川,僅緣網上相識,便欲寄來他所收藏的《珠泉草廬師友錄》,後因擔心路途浮沉而未果,然其高情厚意,自然銘感在心。廣州鬍文輝,不但贈我皇皇兩巨冊的《陳寅恪詩箋釋》,還在一篇談梅蘭芳的文章襄為我提供瞭瞭解陳三立與梅蘭芳關係的綫索。當然,還有在上海大學工作的劉奕,感謝他為我復製上海圖書館所藏萍鄉文氏族譜捲首的手書陳序,我想從中集到陳三立寫下的“譜”字,後來發現,這手書並非陳三立手筆。還有那些一直從事陳三立研究的學者,如鬍迎建、劉經富、楊萌芽、孫虎、楊劍鋒等,他們的研究都加深瞭我對陳三立的理解。
  我的老師郭延禮先生,多年來一直關心、鼓勵、提攜、督促我的研究工作,他獻身學術的堅定,令我慚愧;王學典先生,他犀利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多次給我啓示,令我心摺,跟他做博士後工作的三年,讓我受益匪淺,遣部年譜也在這三年中得到極大豐富;杜澤遜先生,十三年一筆一畫寫成二百多萬字的《四庫存目標注》,他甘於冷寂、淡薄寜靜的學術境界,令我景仰。他們是我在山東大學工作的動力與方嚮。這本書要獻給他們。
  同時,還要感謝山東大學圖書館、國傢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國傢清史編纂處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這些圖書館古籍部(或解放前期刊部、近代文獻部)工作人員的熱情、專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經他們之手檢齣的種種文獻,使陳三立漸漸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書籍簡介:不係之舟——近代文人精英的傢國情懷與文化傳承 書名:不係之舟——近代文人精英的傢國情懷與文化傳承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權威學者或研究團隊]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有深厚學術背景的齣版社] 頁數: 約1500頁(四捲本或多捲本的學術專著) 裝幀: 精裝典藏版/函套 定價: [具體定價] --- 引言:曆史洪流中的文化守望者 本書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一個社會結構劇烈變動、傳統文化遭遇前所未有挑戰的時代。我們不關注傳統意義上的政治風雲或軍事角力,而是將目光投嚮一批傑齣的文人精英——他們是傳統士大夫精神的最後傳承者,也是新舊交替時期文化精神的塑造者。他們以筆為舟,以學為帆,在時代巨浪中堅守文化自信,同時又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外來文明,力圖為民族的未來探尋一條既不失根基又具現代性的發展之路。 第一捲:士風的重塑與學術的堅守(約1860s-1911) 本捲深入剖析瞭晚清時期傳統學術體係在內憂外患中的掙紮與轉型。近代文人精英,許多齣身於科舉體係或飽讀經史子集,他們首先是儒傢倫理的忠實踐行者。然而,甲午戰爭的慘敗和西方思想的湧入,迫使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學”的價值與功用。 核心內容聚焦於: 1. 經學在轉型期的地位: 研究乾嘉學派的餘緒如何影響早期維新派對“實學”的探索。重點分析幾位代錶性人物如何從考據義理中尋求救國之策,例如如何將宋明理學中的“緻良知”精神轉化為公民道德的構建基礎。 2. 私塾與書院的社會功能變化: 詳述在洋務運動興辦新式學堂的背景下,傳統書院如何艱難地進行自我革新,是完全走嚮停辦,還是悄然融入近代教育體係。例如,某位著名學者如何在其傢鄉的“詁經精捨”中,增設算學、格緻學課程,培養具有“中體西用”觀念的門生。 3. 詩文中的“微言大義”: 考察這一時期文人創作的政治隱喻與文化焦慮。他們的詩賦不再僅僅是風雅酬唱,而是承載瞭對國傢命運深沉的關懷。本捲通過對大量未刊或鮮為人知的尺牘、日記的解讀,揭示齣他們在麵對政局動蕩時,如何通過古典文學形式來寄托其“興亡之感”。 第二捲:共和浪潮中的文化身份認同(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發,標誌著政治體製的巨變,但也給文人群體的身份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許多人終生未曾“齣仕”於新政府,他們如何安置自己的學問與抱負? 本捲探討的重點包括: 1. “遺民”心態與“隱逸”哲學: 考察那些不願捲入軍閥混戰或不認同共和體製的學者,他們如何選擇退守書齋,以“讀書人”的身份對抗時代的喧囂。他們的“隱”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主動選擇瞭一種文化上的堅守陣地,以保持學術的純粹性。 2. 新文化運動的復雜接納: 分析部分保守派文人對“打倒孔傢店”的真實態度。他們並非全然排斥白話文或科學精神,但對傳統倫理體係的徹底顛覆持保留意見。書中將詳細對比幾位大師級人物對《新青年》核心觀點的辯駁與吸收過程,展現齣思想交鋒的微妙之處。 3. 傢族記憶與文化賡續: 研究近代精英如何利用傢族資源和私傢圖書館,來抵抗官方教育體係對傳統知識的“重構”。例如,如何通過整理傢藏善本、資助地方教育,確保特定學派的學術命脈不至斷絕。 第三捲:抗戰烽火下的精神譜係(1937-1945) 抗日戰爭時期,文人的立場與行動成為檢驗其文化擔當的試金石。本捲關注知識分子在國傢存亡之際所展現齣的集體意誌與個體犧牲。 本捲著重分析以下議題: 1. 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産與文人遷徙: 詳述在日寇入侵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背負著沉重的書箱,輾轉萬裏,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維持高等教育的運轉。這不僅是教育史上的奇跡,更是中國文人精神風骨的集中體現。書中將收錄大量關於物質匱乏與精神富足的對比記述。 2. 文化戰綫上的筆墨論爭: 研究在國共閤作抗日的大背景下,不同政治光譜的文人如何通過文學、史學、哲學著作進行思想動員。探討“民族精神”的具體內涵,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利用傳統文化符號來激發民眾的抵抗意誌。 3. 晚年定論與學術遺産的整理: 許多老一輩學者在戰爭後期已至暮年。本捲關注他們如何利用短暫的寜靜時期,對一生所學進行最後的梳理和總結,為後世留下清晰的學術坐標。 第四捲:曆史的穿透與當代的啓示 本書的終結部分,旨在超越時間綫,探討這些近代文人精英所代錶的文化精神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收錄的議題包括: 1. 士人良知的現代詮釋: 探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年代應如何轉換為主體責任意識。分析這些先賢在麵對技術爆炸、全球化衝擊時,其學術訓練所提供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 傳統與現代的再平衡: 總結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在如何處理文化遺産與現代化需求之間的張力。他們的經驗教訓在於,任何激進的顛覆都可能導緻文化斷裂,而審慎的繼承與批判性的轉化纔是長久之道。 3. 學術規範與人文情懷的融閤: 剖析這些精英學者在治學上所展現齣的嚴謹性、對材料的尊重,以及這種嚴謹背後蘊含的對“真理”的敬畏。 結語:不係之舟,文化遠航 《不係之舟》力求提供一個宏大而精微的視角,去理解近代中國知識精英群體的“精神側影”。他們是曆史的見證者,是文化的擺渡人,其所承載的傢國情懷與文化擔當,至今仍是民族復興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本書並非簡單的傳記匯編,而是一部探討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在“變”與“不變”之間,艱難維係文化脊梁的深度研究。 --- 本書特色: 史料翔實: 結閤檔案、私人信函、日記,以及長期被忽視的區域性學刊,力求還原曆史的立體麵貌。 視野宏闊: 突破地域限製,對跨地域、跨學科的文人互動進行係統梳理。 問題意識強: 緊扣“身份認同”、“文化焦慮”、“學術轉型”等當代史研究的前沿課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思想啓發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尤其關注晚清民國時期政治變革的脈絡,而陳三立先生的人生經曆,無疑是那個時代復雜政治畫捲中的一抹重要色彩。他身處士大夫傢庭,親曆甲午戰爭的慘敗,又與戊戌變法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其後的人生軌跡又如何在他內心留下印記?我希望《陳三立年譜長編》能夠為我呈現一個立體的陳三立,一個不僅僅是“狀元宰相之子”或“南社詩人”的陳三立。我期待年譜中能夠詳細地考證和梳理他在政治風波中的具體立場和行動,他與當時主要政治人物的交往,以及他對國傢命運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通過年譜中紮實的史料和嚴謹的論述,理解陳三立先生是如何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在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之間找到自己的坐標,並留下屬於他自己的獨特印記。一本詳實的年譜,是對一個重要曆史人物生命軌跡的梳理,也是對那個時代更深層次理解的基石。

評分

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傢頗有研究興趣,而陳三立先生作為“南社”的重要成員,其詩歌成就自不必多言,其詩風的演變、與時代思潮的互動,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之前閱讀過一些關於陳三立詩歌的評論,但總覺得有些隔靴搔癢,未能深入其“味”。因此,我對於《陳三立年譜長編》給予厚望,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密的顯微鏡,細緻地展示陳三立先生從青年時期嶄露頭角,到中年時期詩歌創作的成熟,再到晚年心境的轉變,每一個時期的創作特點、風格演進,以及這些演進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我尤其期待年譜中能否細緻地梳理齣陳三立先生與同時代其他文學傢、評論傢的交往細節,例如他對“南社”活動的具體參與程度,他對當時文學思潮的反應,以及他對後世文學可能産生的隱性影響。能夠擁有一部如此詳盡的年譜,就像擁有瞭一把能夠打開陳三立文學世界寶庫的鑰匙,這對我而言,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人尤其是近現代文人的傢族史和人際關係網絡十分著迷,因為這些往往能摺射齣一個更宏大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變遷。陳三立先生作為一個顯赫傢族的後代,他的成長、交遊和晚年的生活,都勢必與他的傢族以及當時的社會名流緊密相連。我非常期待《陳三立年譜長編》能夠在梳理其個人生平的同時,也細緻地呈現其傢族的影響,他與父輩、兄弟姐妹,乃至後代的互動,以及他在士林、官場、文壇中的人際關係網絡。我希望年譜能夠通過翔實的資料,描繪齣他與當時重要的政治人物、文學傢、藝術傢之間的交往細節,這些交往是研究那個時代社會聯繫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切入點。一本好的年譜,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生命記錄,更是對他所處的整個社會網絡的細緻描摹,這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具有無窮的吸引力。

評分

作為一個對晚清民國史深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有一部詳盡梳理陳三立先生一生行跡的著作,畢竟他作為“狀元宰相”陳寶琛之子,又與譚嗣同等維新誌士過從甚密,其人生軌跡無疑承載瞭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諸多側影。我之前也零星地讀過一些關於陳三立先生的傳記或研究文章,但總覺得碎片化,缺乏一個係統、全麵的呈現。當我聽說《陳三立年譜長編》齣版的消息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我非常看重年譜這種體例,因為它能夠以時間為軸綫,將人物的生平、思想、創作、交遊等各個方麵有機地串聯起來,填補過去資料搜集和整理上的空白,從而讓讀者能夠更清晰、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成長軌跡及其曆史作用。這次的“套裝上中下冊”也預示著內容的豐富與翔實,這讓我對能夠獲得一本真正意義上的“長編”充滿信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能通過細緻的考證和梳理,勾勒齣陳三立先生在時代洪流中的獨特身影,以及他對文學、政治、社會等領域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

作為一名對文化史、思想史領域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陳三立先生的人生,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個體的生命故事,更是那個時代思想碰撞與文化轉型的縮影。他身處一個舊時代的尾聲和新時代的開端,其思想必然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與調適。我非常期待《陳三立年譜長編》能夠深入挖掘和梳理陳三立先生的思想脈絡,他如何看待傳統與現代,如何理解民族文化的延續與創新,以及他的哪些思想觀念在當時產生瞭影響,又有哪些為後世所繼承或批判。我希望年譜中的史料能夠細膩地展現他與同時期思想傢的交流,他對於當時各種新思潮的吸收與批判,以及他個人在思想上的成長與成熟過程。一本真正意義上的“長編”,應該能夠超越簡單的事件記錄,深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從而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思想圖景提供一個重要的參照。

評分

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瞭;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纍,君子學以聚之。總之,愛

評分

就是力量。&rdquo; 不錯,多讀書,增長瞭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會感到渾身充滿瞭一股力

評分

右為陳三立

評分

1880年(光緒六年)隨父往河北分巡道今河南武陟縣。[6]

評分

越做越好。

評分

好雖然看著書本看著相對簡單,但也不遑多讓,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麵和封底的設計、

評分

你的心情變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方式,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你的身

評分

徐悲鴻繪《陳散原像》

評分

右為陳三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