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安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史前史
  • 聚落考古学
  • 社会考古学
  • 文化演变
  • 考古学研究
  • 中国考古学
  • 史前文化
  • 聚落形态
  • 文库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94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887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5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等。

作者简介

  裴安平,1953年10月4日生于湖南安仁县,祖籍山西平遥。北京大学77级考古专业本科生,81级硕士研究生,师从苏秉琦、俞伟超。1985-2002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曾先后主持澧县彭头山、澧县八十垱、安乡汤家岗等遗址的发掘。1994年八十垱遗址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发掘三等奖,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获湖南省文化系统一等奖。2002年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工作,任教授、博导,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1990、2001、2010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项、重点项目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代表著作有《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第一作者,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农业·文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史前稻作研究文集》(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2009年)。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
四、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五、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
一、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
二、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
一、以往研究的简要回顾
二、有关问题的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群聚形态
第一节 各地的聚落组织与群聚现象
一、长江中游澧阳平原
二、长江下游钱塘江以南地区
三、黄河中游环嵩山地区
四、黄河下游地区
五、北方地区
第二节 聚落群聚与组织形态的基本属性
一、国内外有关民族学资料
二、关于聚落群聚与组织形态基本属性的认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的聚落群聚形态
第一节 大溪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第二节 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第三节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时代背景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三、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聚落群聚形态
第一节 以往研究的检讨
一、已有的研究模式
二、值得商榷的问题
第二节 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第三节 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
一、聚落自然群落的新变化
二、聚落组织与群聚形态的新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石器晚期黄河下游的聚落群聚形态
第六章 史前与殷墟聚落群聚形态有关个案的研究

精彩书摘

  二、值得商榷的问题
  综合已有的研究与论述,大致可以发现在史前聚落形态与社会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商榷。
  1.不能简单地以面积大小来区分聚落遗址的等级,并直接将其视为社会等级化、复杂化的结果
  以面积大小来区分聚落遗址等级,可以说,这已是我国学术界聚落形态研究最常见的思想、方法与问题。尽管这也是一个观察与研究问题的重要视角,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
  遗址是一种历史遗存的载体,也是聚落的载体;在关注遗址规模大小的同时,也应关注并考察影响规模大小的内在因素和原因。
  根据已有的研究,影响聚落遗址规模大小的因素和原因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各地不同的环境与特点。
  在长江两岸的平原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的规模普遍小于黄土地区。因为南方多雨,地下水位高,聚落只能定居在一些面积狭小的小岗地或台地上;而黄河流域,地势开阔的平原与黄土塬却能为聚落遗址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大、更平坦的空间。
  第二,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聚落遗址存在大小之别的现象并非只是史前晚期才独有的历史现象。
  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聚落遗址之间的大小之别就已经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现象,而且大小差距还在日趋扩大。河南新郑唐户,面积30万平方米,被学界公认为裴李岗文化面积最大的聚落遗址,并为郑洛地区同期聚落遗址平均面积的6倍①;即使到仰韶与龙山时期,如此面积也绝不输于当时的大多数聚落遗址。
  显然,聚落规模面积的大小差距是一个动态的问题,不同的时代规模大小及其含义各有不同,只认定史前晚期才存在聚落遗址的大小之别,或只认定史前晚期的大小之别才有历史意义,都明显与事实不符。
  第三,血缘与婚姻关系。
  史前一些聚落遗址之所以面积大,有的就是因为遗址内部为双聚落的组织结构,为互有“二合婚姻”关系的一对胞族,所以近距离“望门居”,内蒙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陕西仰韶文化西安半坡、湖北大溪文化石首走马岭一屯子山等遗址即如此。
  第四,圈地。
  在长江中游,史前晚期的城址就普遍存在一种在城内城外圈有大量可耕地的现象,从而也导致城址规模巨大,如天门石家河城址就有城内圈地,澧县鸡叫城、石首走马岭一屯子山就有城外圈地。在黄河流域,这类现象虽然从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并不由此就意味着没有圈地存在的可能。实际上,新密新砦城址外壕与中间壕城之间所圈无人居住之地,就很可能也是农耕地。
  第五,共同利益。
  之所以史前晚期多见多聚落遗址、多聚落城址,除了血缘与婚姻关系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共同利益的驱动,是利益一体化的产物和结果。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那些以往独立平等的聚落又何必一起深挖沟高筑墙呢?事实表明,只有共同的利益才会将更多聚落组织的人都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人多势众的战斗堡垒与政治中心。
  总之,影响聚落遗址规模大小的原因至少应该包括自然、社会、历史三个层面的因素。
  因此,确定聚落的社会等级和地位,一是不能简单依据规模大小,将聚落大小的分级完全置于聚落形态研究的核心地位,以一概全,绝对化;二是不能将史前晚期聚落遗址规模有大有小的原因全都归结于社会的等级分化,或视为等级的象征与标志。
  ……

前言/序言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史前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与空间组织逻辑。不同于单纯的考古学遗址描述,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考古学资料的系统梳理、空间分析与社会学解读,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体系。全书内容严谨、论证充分,力求揭示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如何通过聚落的规模、密度、布局及相互关系,实现其生存、发展与社会复杂化的过程。 本书的视野横跨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涵盖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乃至北方和南方多个关键区域,力求展现中国史前社会在不同文化谱系中,聚落发展路径的异质性与共性。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 本书伊始,首先确立了研究的理论框架。探讨了聚落形态学在考古学中的定位,并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生态人类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将“聚落群聚形态”定义为:在特定时间段内,人类定居点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模式、相互联系强度,以及这种分布所反映的社会组织层级与资源调控能力。 重点阐述了“群聚”概念的内涵,它不仅仅是聚落的简单聚集,更强调聚落间的功能分化、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所形成的动态系统。书中详细剖析了传统“中心-边缘”模型在解释中国早期聚落结构时的局限性,并提出构建更适应中国史前复杂环境的“多中心涌现”模型,用以解释早期社会权力与资源分配的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趋势。 第二部分:区域聚落形态的演变轨迹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主要史前文化区域聚落形态的专题研究,展现了区域间的显著差异和时间序列上的演进。 1. 黄河中下游的定型与扩张: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仰韶文化(如半坡、姜寨)的早期聚落形态。研究关注其小型化、内向化的防御体系(壕沟、栅栏)的初现,以及聚落内部的规划性(如居址分区、公共空间)。随后,笔锋转向龙山时代,重点剖析了早期城址的出现(如陶寺、石峁文化部分遗址)。研究不再局限于城墙本身的意义,而是考察城址周围次级聚落的层级结构,如何通过控制灌溉系统和优质耕地,形成初级的区域性权力中心。分析指出,这一时期的群聚形态开始显露出明显的社会分化与统治阶层的萌芽。 2. 长江流域的湿地适应与分散:河姆渡、良渚文化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本书强调了地理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决定性影响。研究揭示了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栏式建筑的适应性,以及其聚落规模相对较小、分散布局的特征。重点分析了良渚文化晚期,探讨了大型权力中心(如反山、莫角山)如何通过控制水利工程和玉器资源的生产与分配,将周围的附属聚落编织进一个统一的社会网络中。这里的“群聚”表现为功能高度专业化的中心聚落与大量服务型边缘聚落的紧密耦合。 3. 北方草原与边缘地带的流动与半定居 针对红山文化及周边文化,研究探讨了聚落形态在资源稀缺环境下的适应策略。分析了祭祀中心(如牛河梁)与居住聚落之间的空间关系。这里的群聚形态呈现出一种“点状核心与流动性边缘”的特征,即中心性建筑群承担了主要的社会整合功能,而普通居址则可能带有季节性或半定居的属性,反映了农牧交替背景下的生存智慧。 第三部分:聚落间网络与社会复杂化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研究视角从单个聚落扩展到整个区域网络,探讨群聚形态如何反映社会复杂性的提升。 1. 资源的共享与冲突:聚落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不同区域出土的同一类陶器、石器制作技术的空间分布研究,推断了聚落间的技术交流、贸易路线以及资源控制范围。书中运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对史前聚落间的人口流动和信息传递速度进行了模拟分析,揭示了社会网络连接的强度与区域整合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防御工事(如环壕)的密度变化,作为聚落间冲突烈度的代理指标。 2. 聚落规模与社会组织层级 本书建立了聚落规模(人口密度、占地面积)与社会复杂性指标(如公共建筑的复杂程度、墓葬分化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通过对多个遗址群落的层次分析,提出了中国史前聚落从“均质型群体”向“异质型等级社会”演进的关键节点。这一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特定环境压力和技术进步的共同驱动下,通过聚落群聚形态的重组实现的。 3. 规划、丧葬与空间意识 最后,本书探讨了聚落形态中隐含的文化与认知信息。分析了聚落的内部空间布局(居住区、手工业区、墓葬区)如何体现早期人类对宇宙、祖先和族群边界的认知。特别是对大型公共空间(如广场、祭祀台)的分析,展示了群聚形态在强化群体认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关键作用。 结论: 本书通过对宏观地理环境、中观聚落布局和微观社会互动三者关系的深入考察,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史前时期聚落群聚形态的形成、演变及其社会意义。它为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复杂社会的起源,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与空间科学基础。本书的成果不仅是考古学资料的整理,更是对早期中国社会组织模式和空间智慧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相当“硬核”,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门槛不低。它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和概念模型,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查阅一些文献背景知识,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不代表书本身不好,而是它清晰地定位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那些已经对史前考古学、社会人类学有一定基础的学者或高阶爱好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处理“群聚形态”演变中的动态性描述。作者并没有将史前聚落视为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生态和文化互动网络中去考察。这种动态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史前聚落演化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地域差异性和偶然性的复杂过程。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导论部分可以再增加一些更具引导性的图表或案例预告,帮助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更快地建立整体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书名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从最初翻阅的感受来看,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学术考察报告,而非那种轻松入门的读物。它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每一个推论背后似乎都站着一摞扎实的考古发掘数据和理论支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区域聚落形态演变轨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比如,他们如何通过对不同时期遗址布局、房址形制、甚至墓葬随葬品的比对,来推演出早期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这种“以物证史”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能触摸到数千年前先民的日常生活痕迹。全书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区域对比到微观的单体聚落分析,结构组织得如同一个设计精巧的迷宫,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对于那些对中国史前社会结构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深度剖析框架,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研究范式的展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像一台极其精密的显微镜,将中国史前不同区域的聚落组织方式进行了极高倍率的放大和解析。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村落”的传统想象,揭示了在农业社会早期,人类如何以多样化的方式组织他们的居住空间和社群关系。在阅读某些关于聚落密度和资源竞争的章节时,我甚至联想到了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困境,不禁感叹人类社会的组织逻辑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似乎总是在重复某些基本模式。作者对环境因素与社会结构耦合关系的处理方式尤其值得称道,他没有将自然环境视为被动的背景,而是将其视为塑造聚落形态的能动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易懂的结论,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复杂而有力的分析工具,去理解我们祖先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集体智慧和组织能力。读完后,我对“家园”的理解,似乎又多了一层史前的厚重感。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体现了国家级文库应有的专业水准。纸张的质量很好,印刷清晰,尤其是图版的处理上,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尽管内容本身偏向枯燥的学术论证,但图文的配合处理得相当得体。那些考古遗址的平面图、剖面图,配上精准的图例和测量数据,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一些细节的呈现,比如对特定类型房址内部灶坑的微观分析,这种深入到“生活细节”的考察,让冰冷的考古数据重新焕发出历史的温度。当然,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高质量的复原图景,哪怕是理论性的推测,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群聚形态”在实际中的运行机制。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参考书,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作为研究工具和学术基石的角色上。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野心是毋庸置疑的,它试图构建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具有解释力的史前聚落形态分类体系。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处理跨区域数据整合的能力。如何能将北方黄土高原的仰韶文化遗址,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聚落,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聚落规模与社会复杂性之间关联性的讨论,作者似乎并未简单地采信“规模越大越复杂”的传统观点,而是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调节变量,比如内部空间功能分区、与其他聚落群落的联系强度等。这种对既有理论的审慎反思和修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性思维。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去翻阅一下地图集,试图在脑海中描摹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消逝了的聚落群落的真实面貌,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迷人。

评分

做相关方面的研究,拿来参考参考还是挺不错的。用券买的,300-160,相当合适了。

评分

丹斯洛:这篇故事并不长,不过是十页手稿,但我这辈子却从来没有——你懂吗?如此完美的作品是所有我读过的作品都远远难以企及的! (丹斯洛一生都是个读书狂,而且很可能是整个诗龙堡读得最勤的诗龙了,因此他这番话颇令我印象深刻,我的好奇心被挠得痒到无以复加了。) 我:里面写了什么?丹斯洛,什么? 丹斯洛:听好,孩子!我已经没有时间告诉你故事内容了。这篇文章就夹在《汉培骑士》首印本里面,我打算把这本首印版的书和我所有的藏书都留给你。 (我早就料到了!我再次泪水盈眶。) 丹斯洛:我知道你不特别喜欢这些大部头书,但我可以想见,总有一天你会喜欢颂歌刨文龙的,年纪到了自然水到渠成。有机会时不妨再看看他的书吧! (我坚强地点了点头。) 丹斯洛:我想跟你说的是——这篇故事是如此完美、如此无可挑剔,因而大大改变了我的生命,使我几乎完全放弃写作,因为再怎么样我也没办法写出能稍稍企及这么完美的作品的东西。假使我从没读过这篇故事,那么我对一流文学的看法顶多只会到颂歌刨文龙格吕菲欧斯的等级;这么一来,我就永远无法见识完美作品的真正面目了。然而现在它就在我手上,我死心了,但这却是一种喜悦的死心。我并非因为偷懒、恐惧或其他卑下的理由而罢手,而是出于面对真正的文艺贵族时的谦卑之心,决定将我的余生奉献给写作的技术层面,把重点放在比较踏实的东西上面——也就是你早就知道的:花椰菜之类。 (丹斯洛停了好一会儿,就在我差点以为他已经往生时,又继续往下说。) 丹斯洛:接下来我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我写了一封信给这 名年轻的天才,劝他带着手稿前往书乡市,或许可以在那里找到愿意出版的出版社。 (丹斯洛又重重叹了口气。) 丹斯洛:这是我们最后一次通信,之后我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或许他真的听从我的建议,却在前往书乡市途中遭遇不测或是落入拦路抢劫的盗匪或谷妖手中了。我应该赶到他身边守护他和他的作品才对,结果呢?我却要他前往书乡市,把他送往虎穴,送往那个满是靠文学捞钱者的城市!早知如此,还不如在他脖子上挂个铃铛,把他送进满是狼人的森林里! (我的诗艺教父喉头一阵咕噜乱响,仿佛在用鲜血漱口。) 丹斯洛:孩子,我希望我对他铸下的错误在你身上能获得补救。我知道你拥有成为查莫宁最伟大作家的天赋,知道有一天你一定能得到奥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好好阅读这篇故事对你肯定大有帮助。 (丹斯洛还一直坚信世上真有奥母存在。奥母是一种神奇莫测的力量,据说会在某些作家达到灵感巅峰时源源不绝地涌现出来。我们这些年轻又经过智识洗礼的作家,对这种老掉牙的怪力乱神总是嗤之以鼻,不过为了表示对诗艺教父的尊敬,我们总是忍住对奥母的嘲讽言论不说出口;一旦只有我们相聚时可就大大不同了——我就听过上百则关于奥母的笑话。) 我:丹斯洛,我一定会这么做的。 丹斯洛:不过,别让你自己被吓倒了!在这过程中你所遭遇到的会异常可怕,你会失去一切希望,你会想放弃写作的圣职,说不定你还会想了结自己的性命。 (他在疯言疯语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对我起这种作用。) 丹斯洛:务必要克服这种危机。步上旅途,周游查莫宁,拓展你的视野,认识这个世界。总有一天惊吓会变成灵感,而你也会感受到想要和这种完美无瑕一较高下的企图。只要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一定会达成这个目标的。孩子,你拥有盲龙堡其他诗龙都没有的天分。 (盲龙堡?丹斯洛的眼皮为什么开始跳动?)还不错。瓦尔特·莫尔斯,1957年生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著名连环画画家和作家。凭借《小浑蛋》《阿道夫》等连环画系列声名大噪后,于1999年出版以架空世界“查莫宁大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引起欧美轰动,成为继米切尔?恩德之后德国当代极重要的青少年文学作家。他的“查莫宁系列”包括《梦书之城》《梦书迷宫》《巫魔师》《来自矮人国的小兄妹》《鲁莫与黑暗中的奇迹》等。不错。

评分

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文库,就是精品

评分

做相关方面的研究,拿来参考参考还是挺不错的。用券买的,300-160,相当合适了。

评分

慢慢收起慢慢看,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评分

好书,活动买的,打开我们固化的考古思维

评分

好书,活动买的,打开我们固化的考古思维

评分

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等。

评分

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文库,就是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