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斯年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史
  • 中国古代史
  • 历史学
  • 民族问题
  • 古代中国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多元一体
  • 中华文明
  • 边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46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89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年史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以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论证了中国上古时代族群的分布、发展和融合。虽是未完之作,但几乎每一篇都有其特殊的贡献,都有其开创性的意见和里程碑性的意义,使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成为“解释整个陆古史的一把钥匙”。

作者简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省聊城人,生于儒学世家。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刘师培、黄侃等国学大师,后到英德留学,回国后一直在教育与研究部门任职。他学识渊博,贯通中西,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与学校教育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成就,一生著述颇丰。他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中涌现出的一位著名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目录

一、夷夏东西说
1.亳一商一殷
2.夏迹
3.夏夷交胜
4.诸夷姓
5.总结上文
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年1月

二、姜原
1.姜之世系
2.姜之地望
3.姜姓在西周的事迹
4.姜羌为一字
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年5月

三.周东封与殷遗民
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第三分,1934年
四、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
1.[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
2.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3.周公之事功
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年5月

五、论所谓五等爵
1.[五等称谓的淆乱]
2.[公侯伯子男释字]
3.[既非五等,更无五等爵制]
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年5月

附录一
一、与顾颉刚论古史书
原刊民国十七年一月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二集
第十三、十四期
二、《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
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1930年

附录二
一、战国子家叙论
1927年国立中山大学讲义,原载《傅孟真先生集》第二册,台湾大学,1952年
二、性命古训辨证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乙种之五,1940年

附录三
一、史学方法导论
原载《傅孟真先生集》,台湾大学,1952年
二、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1928年10月
域外文明的崛起:一个跨学科的视角 作者: [此处可填入想象中的作者姓名,例如:陈明远、王晓峰] 出版信息: [此处可填入想象中的出版社和出版年份,例如:鸿儒出版社,2024年] 图书分类: 世界史、区域研究、考古学、人类学 --- 内容提要 《域外文明的崛起》并非一部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它摒弃了线性进步史观的窠臼,转而聚焦于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初年间,在欧亚大陆广阔空间内,那些独立兴起、相互关联又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伟大文明形态。本书的视角是“域外”的,即侧重于被传统史学叙事边缘化或仅作为“他者”出现的文明群落,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的早期王朝、印度河谷文明、安纳托利亚的赫梯帝国、以及爱琴海地区的米诺斯与迈锡尼文明。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早期文明的形成并非单一中心辐射的结果,而是一个多源头、多路径的复杂过程。作者通过整合考古学发现、出土文献(包括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线形文字B等)的最新译释成果,以及环境史和技术史的研究,力图重构这些文明在资源获取、社会组织、信仰体系和技术创新上的独特逻辑。全书分为四个宏大卷部,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这些文明从城邦到王国的演变轨迹。 第一卷:尼罗河与两河的最初回响 (The First Echoes of the Nile and the Two Rivers) 本卷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熟国家形态——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我们不再将“统一”视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着重探讨了各自在早期政治整合中的差异性。 埃及:王权的祭司化与永恒的构建 详细考察了前王朝时期(Predynastic Period)的萨卡拉和阿拜多斯文化,分析了上下埃及早期冲突与融合的社会动因。重点阐述了“王权神格化”的构建过程,尤其关注金字塔建造背后的组织能力和意识形态需求。本书引入了“资源垄断性”理论,解释了尼罗河洪水规律如何催生出高度集中的官僚体系,并深入分析了《亡灵书》等文献所揭示的,古埃及人对“玛阿特”(Ma'at,宇宙秩序)的执着,以及这种执着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外交与军事策略。 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活力与楔形文字的扩散 本卷的重点是苏美尔城邦(如乌鲁克、拉格什)的兴衰。作者摒弃了对“统一帝国”的过度迷恋,转而研究城邦间基于水利工程、贸易路线和神庙经济的复杂竞争网络。楔形文字作为一种记录技术和权力工具,其早期发展与商业契约、法律编纂(如《乌尔纳姆法典》)的关系被细致梳理。随后,对阿卡德帝国的建立,不视为简单的征服,而看作是不同文化元素(如闪米特语系与苏美尔语系)在军事动员压力下的一次技术性融合,其结构上的脆弱性也在此过程中被凸显。 第二卷:青铜时代的网络与崩溃 (The Bronze Age Networks and Collapse) 本书的第二卷转向青铜时代晚期——一个以长距离贸易和多边外交为特征的“全球化”雏形。 安纳托利亚的铁蹄:赫梯帝国的崛起与地缘政治 深入探讨了赫梯人如何利用其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战略位置,控制了白银、铁矿和贸易路线。本书详尽分析了《塔瓦那那法敕》等法律文本,揭示了赫梯在吸收(而非简单模仿)巴比伦文化(如《汉谟拉比法典》的变体)时的独特方式。尤其关注了卡迭石战役后,米坦尼与埃及之间建立的“外交密码本”,这展示了早期国际关系中信任与制衡的微妙平衡。 爱琴海的航程:米诺斯文明的海洋霸权与迈锡尼的军事扩张 对克里特的克诺索斯宫殿群,本书侧重于其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功能而非单纯的“王宫”。米诺斯文明的“无壁垒”特征被解读为一种基于经济信誉的权力结构。而迈锡尼文明则以其“战车精英”和高度集中的防御性堡垒为标志。通过对线形文字B文本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迈锡尼内部的物资分配系统和军事动员能力,并探讨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黑暗时代”的真正驱动力——这被认为是一场系统性的环境压力、内部社会断裂与外部“海上民族”冲击的复合型灾难。 第三卷:次大陆的失落之城 (The Lost Cities of the Subcontinent) 本卷聚焦于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IVC),其特点是高度的城市规划和极度缺乏明显的军事或王权符号。 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去中心化的城市治理 本书挑战了将IVC视为“中央集权”模型的观点。通过对城市网格结构、公共浴池和标准砖块尺寸的分析,作者主张这可能是一种基于共同的信仰体系和严格的度量衡标准所驱动的“技术官僚式”社会组织。对尚待完全破译的印章文字的最新推测性研究被引入,强调其可能更多关乎身份标识和贸易标记,而非王室法令。 生态适应与文明的消亡 重点探讨了IVC向东和向南迁移的原因,将重点放在季风模式的长期变化和河流改道(如萨拉斯瓦蒂河的干涸)对农业基础的冲击上,而非单纯的“蛮族入侵”。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环境变迁在塑造和瓦解早期文明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卷:新技术的催化剂:从青铜到铁 (The Catalyst of New Technologies: From Bronze to Iron) 本卷的收尾部分,关注技术创新如何重塑了区域权力格局。 铁的冶炼与社会民主化 详述了铁器技术从安纳托利亚向外传播的过程。本书认为,铁资源的分布更广,使得小型政治实体也能够装备相对精良的工具和武器,这从根本上削弱了传统青铜时代精英(如战车驾驶员、控制铜锡贸易的贵族)的垄断地位。铁器的普及被视为一种“社会民主化”的技术力量,为后续希腊城邦的兴起、以及黎凡特地区腓尼基等新兴商业民族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黎凡特:商业的介质与字母的诞生 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影下,腓尼基人如何通过掌握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信息中介”。本书的精髓在于分析了腓尼基字母(Alphabet)的诞生——这是一种极简化的、易于学习的记录工具,其出现标志着对复杂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体系的颠覆,极大地降低了商业记录和信息传递的门槛,为后续的文化传播铺平了道路。 --- 核心特色与学术贡献 《域外文明的崛起》的特色在于其强烈的“比较研究”倾向和对“系统性崩溃”的关注。本书: 1. 去中心化叙事: 刻意避开对传统“古典文明”(如希腊、罗马)的过多论述,将焦点置于它们的“前身”和“邻居”。 2. 跨学科融合: 充分吸纳了古气候学、同位素分析等现代科学成果,以解释古代人口迁徙和资源压力。 3. 技术决定论的审视: 探讨了冶金术、文字和水利工程等技术,如何作为权力结构重塑的媒介,而非仅仅是“发明”本身。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历史、考古学、人类学专业的师生,以及所有对早期人类复杂社会结构演变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审视古代世界复杂性、而非简化其为线性发展的全新理论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酣畅感,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数千年历史的起伏跌宕。它不同于那种堆砌史料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作者对于历史转折点的捕捉异常敏锐,譬如某次关键性的技术扩散如何彻底改变了区域间的力量平衡,或是某项哲学思想的兴起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统治阶层的思维模式。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这些宏大变革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具体的、微观的案例——也许是一件精美的青铜器上繁复的纹饰,也许是某个地方官员留下的简短行政批示——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为整体的宏大叙事增添了鲜活的质感和可信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试图在脑海中重构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人们如何耕作,如何祭祀,他们的恐惧与希望是什么?这种代入感,是真正优秀的史学著作才具备的魅力。它让你意识到,历史不是抽象的年代数字,而是无数真实个体生命体验的总和。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克制与深沉。全书贯穿着一种对“失落的知识”和“不可知性”的尊重。在许多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当史料出现断层或互相矛盾时,作者并未强行填补空白,而是坦诚地指出了现有证据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路径,鼓励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开放式的态度,反而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因为它展现了一种成熟的历史观:历史研究永远在路上,不存在终极的定论。这种谦逊的学术姿态,在当下这个追求快速答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整本书读完,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充实的学术漫步,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对如何理解“过去”的全新方法论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考验读者的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它不像许多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迎合快速阅读的习惯,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逻辑链条进行深度思考。特别是对于某一历史阶段的结束与下一个阶段的萌芽之间的过渡处理,往往需要跨越数十乃至上百年的时间跨度,作者通过引入关键的文化符号或制度的“休眠与复苏”机制,成功地论证了历史的连续性。我个人感觉,作者在解释那些看似断裂的历史时刻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非同一般。仿佛他不是在记录已经发生的事实,而是在解密一套深藏于时间之下的运行法则。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场持续的智力挑战,需要不断地回顾前文,预测后续的走向,最终构建起一个完整且逻辑自洽的古代世界模型。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此类题材时,我总担心会陷入冗长枯燥的政治斗争描述中,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巧妙地将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乃至早期医学和历法知识的进步,融入到对政治权力的分析之中。例如,书中对于水利工程的组织和管理如何成为早期中央集权的基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这远超出了我过去对“治水兴邦”的肤浅理解。作者将自然力量视为塑造历史的隐形推手,将制度的演变视为对这些外部压力的适应性反应。读到关于不同地域文明之间互动和冲突的部分时,那种基于资源稀缺和文化差异的冲突逻辑被阐述得淋漓尽致,少了些许道德评判,多了几分历史的冷峻与必然性。这种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复杂性的认知边界。

评分

初读这本厚重的历史典籍,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宏大叙事的敬畏。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缓缓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描绘着古代文明从萌芽到鼎盛时期的演变轨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早期社会形态的构建,尤其是在技术革新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交叉点上,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比如,关于早期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过渡的论述,摒弃了以往那种线性的、英雄主义的叙事,转而强调了环境压力、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早期宗教信仰体系在权力合法化过程中的复杂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谨慎整合,它没有盲目地将两者画上等号,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哪些是已被证实的史实,哪些是基于现有材料的合理推测。这种严谨的学风,使得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探索古代世界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眼光,不至于轻易被任何单一的解释所主导。它更像是一场引导式的田野考察,带领我们去触摸历史的肌理,而非仅仅是记忆重要的帝王年号和战役胜负。

评分

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1930年

评分

2.周初东向发展之步骤

评分

史语所代表作,夷夏东西说,很棒

评分

3.夏夷交胜

评分

原载《傅孟真先生集》,台湾大学,1952年

评分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先生有关中国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论文集,《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以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论证了中国上古时代族群的分布、发展和融合。虽是未完之作,但几乎每一篇都有其特殊的贡献,都有其开创性的意见和里程碑性的意义,使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成为“解释整个陆古史的一把钥匙”。

评分

二、姜原

评分

3.周公之事功

评分

二、姜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