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鄧華熙日記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鄧華熙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華熙 著,馬莎 整理
圖書標籤:
  • 鄧華熙
  • 日記
  • 近代史
  • 史料
  • 民國
  • 曆史
  • 人物
  • 手稿
  • 珍本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鳳凰齣版社
ISBN:9787550605138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241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2
字數:22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鄧華熙日記》以日記的形式記載瞭鄧華熙浮沉晚清政壇半個世紀中對於時局變遷的觀察與實錄,對於晚清政治史、經濟史、交通史的研究提供瞭大量一手珍貴史料。

作者簡介

  鄧華熙(1826-1916),字小赤,又作小石,卒謚“和簡”。清光緒時順德龍山鄉人,曾任雲南按察使。後曆任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撫、山西巡撫、貴州巡撫等。本次將其日記整理成冊,日記詳細記載瞭其從正式入仕到臨終前浮沉宦海半個多世紀親身經曆之種種。《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鄧華熙日記》記載瞭鄧華熙浮沉晚清政壇半個世紀中對於時局變遷的觀察與實錄,對於晚清政治史、經濟史、交通史的研究提供瞭大量一手珍貴史料。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凡例
捲一
鹹豐七年丁巳(1857)日識
鹹豐八年戊午(1858)日識
鹹豐九年己未(1859)日識
鹹豐十年庚申年(1860)日識
鹹豐十一年辛酉(1861)日識
同治元年壬戌(1862)日記
同治二年癸亥(1863)日識
同治三年甲子(1864)正月上元起日識
同治四年乙醜(1865)日識
同治五年丙寅歲(1866)日記
同治六年丁卯(1867)日識
同治七年戊辰(1868)日記
同治八年己巳(1869)日記
同治九年庚午(1870)日記
同治十年辛未(1871)日記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日記

捲二
同治十二年(1873)歲次癸酉日記
同治十三年甲戌歲(1874)日記
光緒元年乙亥(1875)日記

捲三
光緒元年乙亥(1875)日記
光緒二年丙子(1876)日記
光緒三年丁醜(1877)日記
光緒四年戊寅(1878)日記
光緒五年己卯歲(1879)日記

捲四
光緒六年庚辰(1880)日識
光緒七年辛巳(1881)日記
光緒八年壬午(1882)日記
光緒九年癸未(1883)雲南府任內日記
光緒十年甲申(1884)日記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日記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日記

捲七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日記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日記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日記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日記

捲八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日記

捲九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日記
光緒二十七年辛醜(1901)日記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日記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歲(1903)
光緒三十年甲辰歲(1904)
光緒三十一年己巳(1905)日記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1906)日記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日[記]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

捲十
宣統元年己酉(1909)日記
宣統二年庚戌(1910)
宣統三年辛亥(1911)
壬子年舊曆日記宣統四年(1912)
宣統五年(1913)舊曆癸醜年日記,即民國二年二月
民國三年,即宣統六年甲寅年(1914)舊曆元旦
乙卯年(1915)日記
丙辰年(1916)日記

精彩書摘

  廿四日(12月2日),戌刻在惠來行,晚飯後登舟。此船戶劉洪衡。天官賜一度馬門船,到南昌,船價廿六兩。在南安先交廿一兩,餘五兩後交。神福二次,每次水手每名一百文。謝行四元,二兩八。天氣晴和。
  廿五日(12月3日),巳刻開船,東北風,晴暖。酉刻泊二塘新田上。是日約行七十餘裏。離南安十裏,龍母廟前有厘卡。
  廿六日(12月4日),卯刻行船,東北微風,晴暖。酉刻泊新城塘水口塔下。是日約行八十裏。申刻,至新城墟買菜。
  廿七日(12月5日),卯刻行船,東北微風,晴暖。午過南康縣有厘卡買菜。酉刻,泊洋江口。是日約行百裏。
  廿八日(12月6日),卯刻行船,東北風,暖極。戌刻,泊黃金鋪高樓,離贛州五裏。是日約行一百裏。戌刻,北風漸大漸寒。
  廿九日(12月7日),巳刻抵贛州。申刻,晤許星颱觀察於道署。晚泊關上。
  三十日(12月8日),仍泊贛州。申刻,許星颱觀察請晚飯,同席者有李翥雲明府南海,戊辰應鴻、黃樸齋明府德溥連州人,卸署安遠縣,均同鄉。亥刻,散席迴舟。
  十一月
  初一日(12月9日),往拜黃樸齋、邱小芃、鄧三峰蟯增,庫使。晚到觀察署便飯,亥刻迴舟翥雲未晤。東北風,微雨。樸齋、小芃送點心。仍泊贛關上。
  初二日(12月10日),午刻,許星颱觀察送程儀,又交信與吉安守特罕卿、廬陵令馬曉邨、湖口鎮丁燕山、蘇鬆道瀋仲復各為照拂。午後,東北風,行船。酉刻至儲潭泊。此地有關卡,許十一在此稽查,即差帖問候。是日行二十裏。早間黃樸齋、邱小芃俱拜會,樸齋贈茶葉二包安遠九龍山茶。
  懶雲有信交鄭耀東廣西知府,問太古洋行便知,問其昌行亦可。又有勤安交伊發潤榮信,又有吳肇基書記交太古輪船新棧轉交吳菊初信。
  初三日(12月11日),卯刻行船,自水口塘入灘。早東北風,晚迴南風,大霧。晚泊良富口,有鹽、厘兩卡。是日約行一百裏。
  初四日(12月12日),卯刻行船。晴暖。申刻泊萬安縣。行一百五裏。此已齣十八灘。四更雨,天明晴霽。
  初五日(12月13日),卯刻行船。午後南風,暖甚。晚泊泰和縣。是日行九十裏。
  初六日(12月14日),卯刻行船,晴暖。酉刻}白吉安府。是日行九十裏。
  初七(12月15日),仍泊吉安。午刻,訪太守特罕卿於署,又晤廬陵令馬。俱來迴拜馬令送程儀。特剋申布,號罕卿,現官吉安府轉運使。馬蕓田,號曉邨,現官廬陵縣。丁義方,號燕山,記名提督,現官湖口鎮總兵、壯勇巴圖魯。瀋炳垣,號仲復,現官蘇鬆太道。
  初八日(12月16日),仍泊吉安,未行。
  初九日(12月17日),午刻開船,東北風頗勁。酉刻泊三麯灘。日行四十五裏。
  老虎磯補作麯江道中
  怪石形如虎,山巔作勢來。難將威武屈,獨惜睏蒿萊。
  初十日(12月18日),卯刻行船,戌刻泊仁和埠。日行一百裏。
  十一日(12月19日),卯刻行船,晚泊沙河市。是日行七十餘裏。半夜大風暴作。
  憶客歲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12月20日)夜泊勒樓鄉對洲
  去年此日住扁舟,冷雨淒風泊勒樓。卻憶聯床談徹曉,客歲此日,與心田、芙溪弟夜泊勒樓。於今分袂彆深鞦。九月,心田來省送行。大庾躡履探芳信,至庾嶺尋梅,未放。贛水停橈訪舊遊。至贛州訪許星颱觀察。屈指京華春便到,欣看桃杏滿枝頭。
  十二日(12月20日),卯刻行船,早猶大風,未刻,風微。至樟樹鎮少泊,再行三十裏,泊揚子洲。日行七十裏。
  十三日(12月21日),卯刻行船。大霧,對麵不見,巳刻晴霽。晚泊市汊河。日行九十裏。
  十四日(12月22日),鼕至,東北風勁。巳刻始行船,風稍減。戌刻至南昌泊。是日行六十裏。
  十五日(12月23日),雇船未得,仍泊。申刻,雨,大風。
  十六(12月24日),大風雨,頗寒,仍泊。
  十七日(12月25日),晴寒,雇船未得,仍泊。
  十八日(12月26日),仍泊。午刻,雇得湖北瓦杪船一支,至九江交卸。船價錢十九韆文,先交定錢一韆,船戶王邵富。立票徐錦堂、行幫保葉洪盛。在風團公所立票,言明十九日過載,神福一次。是夜大風雨。
  十九日(12月27日),申刻,瓦杪子船過載。晨早晴暖,酉刻風息。
  ……

前言/序言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總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也許可說是“唯一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羅素《中國問題》)。  她綿延不絕、永葆生機的秘訣何在?袁行霈先生做過很好的總結:“和平、和諧、包容、開明、革新、開放,就是迴顧中華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啓示。凡是大體上處於這種狀況的時候,文明就繁榮發展,而當與之背離的時候,文明就會減慢發展的速度甚至停滯不前。”(《中華文明的曆史啓示》,《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數韆年的中華文明帶給我們的並不全是積極遺産,其長時段積纍而成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穩定性,使她在應對挑戰時所做的必要革新與轉變,相比他者往往顯得遲緩和沉重。即使是麵對佛教這種柔性的文化進入,也是曆經數百年之久纔使之徹底完成中國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說遭逢“數韆年來未有之變局”、“數韆年未有之強敵”(李鴻章《籌議海防摺》),“數韆年未有之巨劫奇變”(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序》)的中國近現代。晚清至今雖曆一百六十餘年,但是,足以應對當今世界全方位挑戰的新型中華文明還沒能最終形成,變動和融閤仍在進行。  1998年6月17日,美國三位前總統(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國務卿、前財政部長、前國防部長、前國傢安全顧問緻信國會稱:“中國注定要在21世紀中成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和政治強國。”(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上冊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認為中華文明已經轉型成功,相反,中華文明今天麵對的挑戰更為復雜和嚴峻。新型的中華文明到底會怎樣呈現,又怎樣具體錶現或作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麵,人們還在不斷探索。這個問題,我們這一代恐怕無法給齣答案。  但我們堅信,在曆史上曾經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必將鳳凰浴火,涅槃重生。這既是數韆年已經存在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的經驗事實,也是所有為中國文化所化之人應有的信念和責任。  不過,對於近現代這一涉及當代中國閤法性的重要曆史階段,我們瞭解得還過於粗綫條。她所遺存下來的史料範圍廣闊,內容復雜,且有數量龐大且富有價值的稀見史料未被發掘和利用,這不僅會影響到我們對這段曆史的全麵瞭解和規律性認識,也會影響到今天中國新型文明和現代化建設對它的科學藉鑒。有一則印度諺語如是說:“騎在樹枝上鋸樹枝的時候,韆萬不要鋸自己騎著的那一根。”那麼,就讓我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為承載和養育我們的中華文明做一點有益的事情——這是我們編纂這套《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初衷。  書名中的“近現代”,主要指1840~1949年這一時段,但上限並非以一標誌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適當嚮前延展,然與所指較為寬泛的包含整個清朝的“近代中國”、“晚期中華帝國”又有所區分。將近現代連為一體,並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錶達一種曆史的整體觀。我們觀看社會發展變革的波瀾,當然要迴看波瀾如何生,風從何處來;也要看波瀾如何擴散,或為漣漪,或為浪濤。  個人的生活記錄,與大曆史相比,更多地顯現齣生活的連續。變局中的個體,經曆的可能是漸變。《叢刊》期望通過整閤多種稀見史料,以個體陳述的方式,從生活、文化、風習、人情等多個層麵,重現具有連續性的近現代中國社會。  書名中的“稀見”,隻是相對而言。因為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珍本秘籍經影印或數字化方式處理後,真身雖仍“稀見”,化身卻成為“可見”。但是,高昂的定價、難辨的字跡、未經標點的文本,仍使其處於專業研究的小眾閱讀狀態。況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數字化的文獻,或流傳較少,或未被整閤,也造成閱讀和利用的不便。因此,《叢刊》側重選擇未被納人電子數據庫的文獻,尤歡迎整理那些辨識睏難、斷句費力、裒閤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文獻,也歡迎整理那些確有價值但被人們習見思維與眼光所遮蔽的文獻,在我們看來,這些文獻都可屬於“稀見”。  書名中的“史料”,不局限於嚴格意義上的曆史學範疇,舉凡日記、書信、奏牘、筆記、詩文集、詩話、詞話乃至序跋匯編等,隻要是某方麵能夠反映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獻,都在考慮之列。我們的目的,是想以切實的工作,促進處於秘藏、邊緣、零散等狀態的史料轉化為新型的文獻,通過一輯、二輯、三輯……這樣的纍積性整理,自然地呈現齣一種規模與氣象,與其他已經整理齣版的文獻相互關聯,形成一個豐茂的文獻群,從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國近現代敘事背後,還有很多未被打量過的局部、日常與細節;在主流周邊或更遠處,還有富於變化的細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還有漩渦,在邊緣,還有靜止之水。近現代中國是大變革、大痛苦的時代,身處變局中的個體接物處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紙墨得以留存,這是一個時代的個人記錄。此中有文學、文化、生活;也時有動亂、戰爭、革命。我們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種俯首細看的方式,或者一種貼近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文本。當然,對這些個人印記明顯的史料,也要客觀地看待其價值,需要與其他史料聯係和比照閱讀,減少因個人視角、立場或敘述體裁帶來的偏差。  知識皆有其價值和魅力,知識分子也應具有價值關懷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詩雲“名士十年無賴賊”(《金榖園故址》),我們警惕袖手空談,傲慢指點江山;魯迅先生詩雲“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我們願意埋頭苦乾,逐步趨近理想。我們沒有奢望這套《叢刊》産生宏大的效果,隻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閤於前賢時彥所做的貢獻之中,共同為中華文明的成功轉型,適當“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馬剋思《資本論》第一捲第一版序言)。  《叢刊》的編纂,得到瞭諸多前輩、時賢和齣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璿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題辭勖勉,周勛初先生來信鼓勵,鳳凰齣版社薑小青總編輯賦予信任,劉躍進先生還慷慨同意將其列人“中華文學史史料學會”重大規劃項目,學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幫助……這些,都增添瞭我們做好這套《叢刊》的信心。必須一提的是,《叢刊》原擬主編四人(張劍、張暉、徐雁平、彭國忠),每位主編負責一輯,周而復始,滾動發展,原計劃由張暉負責第四輯,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於2013年3月15日賫誌而歿,令人抱恨終天,我們將以兢兢業業的工作錶達對他的懷念。  《叢刊》的基本整理方式為簡體橫排和標點(鼓勵必要的校釋),以期更廣泛地傳播知識、更好地服務社會。希望我們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鄧華熙日記》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開篇之作,精選並影印齣版瞭中國近現代史上極為珍貴、此前鮮為人知的鄧華熙先生的私人日記史料。鄧華熙(1877—1948),字翰臣,晚號藹廬老人,是一位在民國時期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産生過深遠影響的知識分子和實乾傢。他不僅曾擔任清末民初的多項重要職務,更在教育、實業救國以及地方自治等領域留下瞭深刻的足跡。 本輯日記涵蓋瞭鄧華熙自清末光緒年間至抗戰勝利前夕的數十年間的重要人生片段與社會觀察。這些手稿以其獨有的第一手視角和坦誠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宏大而又細膩的近現代中國轉型期的曆史畫捲。 史料價值深度剖析 一、晚清至民初的政治參與與思想變遷 鄧華熙的日記始於晚清的社會動蕩時期,記錄瞭他作為一名士紳階層知識分子,在目睹列強侵淩與清廷衰敗時的心路曆程。日記詳述瞭庚子之亂、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氛圍、地方士紳對於“變局”的態度,以及他本人從維護傳統秩序到接受共和體製的復雜思想轉變過程。其中,對於特定曆史事件的私密記錄,如對袁世凱稱帝的側麵評價、對不同政治派係關係的觀察,提供瞭官方史料中難以尋獲的“人情之筆”。 二、教育改革與實業救國的實踐 鄧華熙畢生緻力於教育事業,他曾參與創辦和主持多所重要學堂,尤其在地方教育行政方麵積纍瞭豐富經驗。日記詳細記錄瞭他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引入新式學製、招募師資、籌措經費的全過程。這些記載不僅僅是關於教育政策的記錄,更是對當時社會教育資源匱乏、觀念衝突尖銳的生動寫照。 此外,日記中也包含瞭他對“實業救國”思潮的熱忱與實踐。書中披露瞭鄧華熙在興辦地方礦業、紡織業、以及推廣新式農業技術過程中的具體挫摺與成功經驗,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試圖通過經濟手段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與掙紮。 三、社會風俗與日常生活側寫 不同於純粹的政治文獻,鄧華熙的日記以其樸素的文風和對日常生活細緻入微的描摹,成為研究民國時期社會風俗的珍貴材料。日記中穿插瞭對傢庭瑣事、親友交往、地方風俗、醫藥養生、乃至服飾物價的記錄。例如,書中對於某一特定年份的瘟疫流行、物價飛漲,以及喪葬禮儀的描寫,為研究民國史的社會生活史提供瞭鮮活的個案支撐。 四、文化交流與學術交遊 日記中大量涉及鄧華熙與當時文化名流、學術精英的通信往來與會麵記錄。他與諸多新舊學者、文人保持著頻繁的通信,日記成瞭他與外界思想碰撞的載體。通過這些零散的記錄,我們可以窺見不同學派、不同地域知識分子之間的學術爭論、思想認同與相互影響,對於梳理近現代學術史脈絡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五、傢國情懷與個人命運的交織 作為親曆者,鄧華熙的日記也深刻地摺射瞭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的糾葛。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記記錄瞭他堅守淪陷區或輾轉避難的艱難歲月。這些記錄情感真摯,充滿瞭對國傢危亡的憂慮和對民族氣節的堅守,體現瞭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復雜的心靈世界。 編纂特點 本輯史料經過嚴謹的辨僞和校注工作,最大限度地保留瞭原稿的筆跡風貌與原始形態(通過高清影印),並在必要處增加瞭詳盡的注釋和人名地名索引,確保瞭研究者能夠準確無誤地獲取信息。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曆史學、社會學、教育史、以及人物傳記研究領域提供一份未經粉飾、充滿“煙火氣”的珍貴原始資料,為重新審視中國近現代史提供一個全新的、立體的觀察窗口。通過閱讀鄧華熙的日記,讀者將得以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偉大而又動蕩的年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部真正能讓人沉浸其中的曆史讀物。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帶著你親身走進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更是在描繪那些鮮活的個體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掙紮、選擇與成長。文字的張力十足,對人物心理的刻畫細膩入微,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曆史的復雜性與人性的多麵性。尤其是一些對社會風貌和日常生活場景的細緻描摹,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的氣息。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能讓你跳齣宏大的敘事框架,去關注那些被曆史的巨輪碾過的微小瞬間,這纔是曆史的溫度所在。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的那種剋製與深入,沒有簡單的褒貶,而是呈現齣一種多維度的理解,這讓整個閱讀體驗都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與曆史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充滿瞭發現的樂趣。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史料的堆砌,更在於其對曆史語境的深刻洞察。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肌理的深刻理解。他沒有停留在事件的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事件背後的權力結構、文化變遷以及普通民眾的集體心態。這種洞察力使得書中的論述具有瞭強大的說服力和穿透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勢力間的博弈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和客觀,仿佛一個局外的智者,為我們解析著曆史的精妙布局。有些章節的分析角度非常新穎,讓我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曆史定論産生瞭新的思考。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每次都能帶來新感悟的書籍。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教會我們如何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曆史記錄。

評分

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厚禮。它提供的視角和細節,是我們在主流教科書中難以尋覓的珍貴財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仿佛在為我們繪製一幅生動的曆史長捲。閱讀時,我經常會想象當時的情景,那些人物的對話、他們的眼神、他們所處的環境,都因為作者的描繪而變得栩栩如生。這種強烈的沉浸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作者對原始資料的巧妙運用和整閤能力。他沒有讓原始資料喧賓奪主,而是將它們有機地融入到自己的敘述體係中,使得史料成為血肉,而非骨架。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精巧,章節之間銜接自然,邏輯層次清晰,讓人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保持著一種愉悅的探索感。這是一次非常高質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既有學術的莊重,又不失文學的優美。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瞭一些極富感染力的句子,使得原本嚴肅的曆史敘述變得富有詩意和哲思。我注意到作者在選取材料時,有著極高的標準,所選取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個片段,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精華,信息密度極高,但讀起來卻毫不費力。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深度與大眾的可讀性,做到瞭雅俗共賞。讀完之後,我感到思維被極大地拓寬瞭,不再拘泥於單一的官方敘事,而是開始學著從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曆史的復雜性。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含蓄”與“深刻”,它不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探尋,這種啓發式的閱讀過程,纔是真正令人迴味的。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類曆史文獻時,我還有點擔心會過於枯燥,畢竟很多史料讀起來都像是在啃硬骨頭。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行文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起承轉閤自然流暢,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很快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死闆,倒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傳記,充滿瞭人情味和故事性。作者的考證工作想必是極其紮實的,體現在他對細節的精準捕捉上,每一個事件、每一處引文的引用都顯得恰如其分,有力地支撐瞭整體的論點。這種嚴謹而不失趣味的風格,使得冗長的史料轉化為瞭引人入勝的敘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甚至會忍不住停下來,去查閱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從而對書中描繪的場景有更立體的認識。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晦澀的曆史變得觸手可及。

評分

伯兮

評分

伯兮

評分

緇衣

評分

查看全部↓

評分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日記

評分

餘友文與可,非今世之人也,古之人也。其文非今之文也,古之文也。其為超然辭,意思蕭散,不復與外物相乾,其遠遊大人之流乎?

評分

光緒三十一年己巳(1905)日記

評分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也許可說是“唯一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羅素《中國問題》)。

評分

召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