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2部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DL/T 5461.12-2013) [Regulations for Content and Depth of Detailed Design Documents of Fossil-Fired Power Plant Part12: HVAC]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2部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DL/T 5461.12-2013) [Regulations for Content and Depth of Detailed Design Documents of Fossil-Fired Power Plant Part12: HVA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火力发电
  • HVAC
  • 采暖通风
  • 空气调节
  • 施工图设计
  • 电力工程
  • DL/T 5461
  • 12-2013
  • 规范
  • 深度规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23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55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Regulations for Content and Depth of Detailed Design Documents of Fossil-Fired Power Plant Part12: HV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2部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DL/T 5461.12-2013)》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3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3]235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火力发电工程的设计实践经验,结合火力发电厂施工和运行的需求并考虑设计手段的发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施工图设计文件
2.1 设计范围
2.2 设计文件组成
2.3 卷册图纸目录

3 施工图总说明及卷册目录
3.1 设计内容
3.2 内容深度

4 标识系统设计说明
4.1 设计内容
4.2 内容深度

5 设备与材料清册
5.1 设计内容
5.2 设备清册的内容深度
5.3 主要材料清册的内容深度

6 采暖
6.1 设计内容
6.2 内容深度

7 空调
7.1 设计内容
7.2 内容深度

8 通风、除尘
8.1 设计内容
8.2 内容深度

9 喷水(雾)抑尘
9.1 设计内容
9.2 内容深度

10 真空清扫
10.1 设计内容
10.2 内容深度

11 采暖、空调室外管网
11.1 设计内容
11.2 内容深度

12 采暖及空调加热站、制冷站
12.1 设计内容
12.2 内容深度

附录A 典型工程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部分施工图卷册目录
附录B 典型设备清册表
附录C 典型主要材料清册表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精彩书摘

  4 标识系统设计说明
  4.1 设计内容
  4.1.1 标识系统设计文件宜作为一个单独的卷册出版,主要根据具体项目所采用的标识系统方案,说明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部分标识系统编码的规则、设计文件中标识系统编码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4.1.2 本卷册为文本卷册,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标识系统编码规则介绍;
  2各级编码定义及编码对照清单;
  3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部分编码要求。
  4.2 内容深度
  4.2.1 项目标识系统编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厂标识系统编码标准》GB/T50549的规定。
  4.2.2 项目标识系统编码规则介绍应根据本项目所确定的标识系统方案,简要介绍编码的基本原则,包括编码分层的基本格式,各层次代码编制的规定及与本项目标识系统编码相关的要求等。
  4.2.3 各级编码定义应明确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部分各级的编码符号与其所代表的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给出标识系统编码对照清单,即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部分所有设备与其所对应的编码汇总,清单按编码数字或英文字母序列排序。
  4.2.4 编码要求应具体介绍在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部分设计文件中进行标识系统编码时的具体规定、要求和方法。系统编码宜编至设备级。
  5 设备与材料清册
  5.1 设计内容
  5.1.1 统计汇总全厂设备,开列设备清册。
  5.1.2 统计汇总全厂主要材料,开列材料清册。
  5.2 设备清册的内容深度
  5.2.1 设备清册中的内容应以表格的形式开列,表格中宜包括序号、标识系统编码(工程有要求时)、名称、型号及规格、单位、数量、制造厂和备注等。典型设备清册表格可参照附录B的格式执行。
  5.2.2 为便于订货,满足分期建设要求,清册中的机组用设备数量宜按每台机组开列,公用设备可开列在第一台机组的合计栏中或单独开列。
  5.2.3 设备在清册中宜按建筑物或分册、类别和功能、用途进行分类统计。
  5.2.4 对于特殊要求的设备,应在“型号及规格”一栏(或备注)中详细说明,如风机、水泵的左右向和出人口安装角度,要求设备配带的附件及特殊工况条件等。
  5.2.5 为满足工程订货要求,可按设计进度分批分期提供清册;如在设计中有较大的修改或补充,则应出版补充的设备清册,并说明清册中修改增补的具体内容。
  5.2.6 设备清册应编写编制说明,其内容包括:本清册对应本期工程机组数量,本清册包括的部分,本清册不包括的部分,其他工程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
  5.3 主要材料清册的内容深度
  5.3.1 主要材料清册中的内容应以表格的形式开列,表格中宜包括序号、名称、型号及规格、单位、数量、制造厂和备注等。典型主要材料清册表格可参照附录C的格式执行。
  5.3.2 为便于订货,满足分期建设要求,清册中的机组用材料数量宜按每台机组开列,公用部分可开列在第一台机组的合计栏中或单独开列。
  5.3.3 主要材料在清册中宜按建筑物或分册、类别和功能、用途进行分类统计。
  5.3.4 为满足工程订货要求,可按设计进度分批分期提供清册。当设计中有较大的修改或补充时,应提供补充的材料清册,并说明清册中修改增补的具体内容。
  5.3.5 材料清册应编写编制说明,其内容包括:本清册对应本期工程机组数量,本清册包括的部分,本清册不包括的部分,所列数量是否包括安装裕量和备用量,随设备供应的材料是否开列,其他工程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
  ……

前言/序言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2部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DL/T 5461.12-2013)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2部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DL/T 5461.12-2013)》内容概述 本书作为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系列标准中的第12部分,专注于规定火力发电厂设计文件中关于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HVAC)系统的设计深度和内容要求。本书的制定旨在规范和统一火力发电厂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中,HVAC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广度和完整性,确保设计成果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设备采购、施工安装、调试运行及后期维护等各个阶段的需求。 需要明确的是,本书的适用范围和内容深度是严格限定在火力发电厂的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规范层面。因此,在描述不包含本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时,我们必须聚焦于那些非HVAC系统的、或者不属于火力发电厂通用设计规范范畴的其他工程领域。 以下将详述一本与《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2部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DL/T 5461.12-2013)》内容不重叠的、但可能与火力发电厂整体工程建设相关的、涵盖其他专业领域的设计文件或技术书籍可能包含的内容。 --- 不包含《DL/T 5461.12-2013》内容的图书简介示例: 书名(示例): 《火力发电厂主体结构、建筑设计及防洪抗震专项设计规范》 (注意:此示例书名和内容是为说明不包含HVAC专业内容而虚构的,旨在全面覆盖其他专业领域) 内容聚焦: 本书系电力工程建设系列规范的组成部分,专门针对火力发电厂项目中的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结构安全、防洪及抗震等非机电专业的核心设计深度与成果文件要求进行系统性阐述和规定。本书内容完全不涉及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HVAC)系统的具体设计参数、设备选型、管线布置、热负荷计算或风系统设计等技术细节,这些内容应遵循《DL/T 5461.12-2013》等相关专业标准。 第一部分:厂区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深度要求 本书首先对火力发电厂的总平面布置提出了详尽的设计文件深度要求。这包括但不限于: 1. 场地选择与地质勘察报告深度: 规定了厂区边界确定、主要建筑物相对位置的定位精度、对外交通和进场道路的衔接深度要求。重点强调了在总图设计文件中,如何体现对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利用深度,以及对未来扩建预留空间的明确度。 2. 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平面布置: 详细规定了锅炉房、汽机房、电气控制楼、煤处理系统等主要建筑的功能分区划分图纸深度,包括防火分区、疏散通道的强制性要求,但不包括这些房间内部的空调、防尘通风系统的详细设计文件要求。 3. 建筑设计深度: 规定了建筑专业施工图的深度,如建筑平、立、剖面图的比例、详图数量、门窗表、材料做法标准的深度。重点在于建筑物理性能(如隔热、隔声,不包括室内空气品质控制相关的通风换气参数)的设计文件深度。 第二部分:主体结构设计与荷载确定 本部分严格规定了火力发电厂主体结构、基础、设备基础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深度,旨在确保结构安全和长期稳定性。 1. 结构计算深度与规范应用: 规定了在结构计算书中,必须详细列明采用的建筑荷载(恒载、活载、设备载荷,不包括风管、风箱的附加动荷载的精确计算深度)的取值依据和计算模型深度。 2. 设备基础设计文件: 详述了汽轮发电机组、锅炉钢结构、大型水泵等主要设备基础的施工图深度,包括地脚螺栓布置图、预埋件详图、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筋率的表达深度。这些深度规定严格关注于结构承载力,不涉及基础防腐、防潮或基础空间内特殊气体/粉尘环境下的通风除湿要求。 3. 钢结构设计深度: 对锅炉钢架、汽机房钢梁、煤仓钢结构等的设计文件深度提出要求,侧重于节点详图、焊缝等级、涂装防腐的层次,而与结构内部的热力补偿或特定区域的局部排风设计无关。 第三部分:防洪、排水与抗震专项设计规范 本书针对电厂在特殊自然环境下的防护设计,制定了施工图的深度标准。 1. 防洪设计深度: 规定了厂区防洪堤坝、事故油池等防护设施的设计文件深度,包括防洪高程的确定依据、水力计算复核的深度要求,以及平面布置和结构详图的表达精度。 2. 厂区地表水及事故排水: 详细规定了雨水、消防水、工艺排水等收集系统的管径确定依据、坡度表达、检查井和泵站的结构设计深度。本书仅关注于水的物理排放,不涉及这些排水区域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或蒸汽的特殊通风处理设计深度。 3. 抗震设计深度: 规定了依据国家和行业抗震规范,进行厂房、设备支架、管道支架等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反应谱分析报告的深度要求,以及抗震支撑设计详图的表达规范。这部分强调的是结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与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以保证电子设备运行的空调系统抗震设计属于不同范畴。 第四部分:电气与热控系统的土建接口深度 本书最后界定了建筑、结构专业与电气、热控专业进行接口配合的设计文件深度,确保土建预留能够满足后续专业的要求。 1. 预留孔洞与预埋件: 规定了在主体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对强电、弱电、热控信号电缆桥架通过楼板、墙体时,预留洞口尺寸、封堵要求的表达深度。重点在于结构安全,不包括对这些电缆桥架空间内是否需要进行防尘或恒温通风的HVAC设计文件要求。 2. 设备安装基础与地坪标高: 规定了机房、控制室等关键区域,设备基础顶面标高、地坪完成面标高等的确定深度。 总结: 本书是火力发电厂建设领域中,土木、结构、建筑、防灾等基础专业的施工图设计深度规范指南。其核心目标是确保厂房和基础的物理安全性与规范性,所有关于室内环境质量控制(如温度、湿度、洁净度、有毒有害气体稀释或排除)相关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文件深度,均不在此书规定的范畴之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当初买来是冲着“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这个标题去的,想着能对整个项目的设计规范有个全面的了解。然而,当我翻开这本DL/T 5461.12-2013时,立刻就意识到,我可能找错了“重点”。这部分内容完全聚焦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HVAC)上,对于我更关心的主体结构、锅炉岛或者汽机岛的设计深度要求,几乎没有涉猎。它似乎只是一部非常专业化的工具书,专门为那些在一线负责暖通设计的人员准备的。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宏观的设计流程图,或者不同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关键输出物清单,能够指导我如何从整体上把控一个大型电厂的设计深度。但这本书没有给我这个视野,它直接跳到了非常细致的暖通设备选型、管道布置、风管的最小截面要求,以及不同区域的温湿度控制标准。对于一个需要跨专业协调的设计经理来说,这本书的视角显得过于“狭窄”了。它更像一本技术手册的附录,而不是一本规范全貌的指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暖通系统与厂区整体布局、防火分区等进行接口对齐的指导原则,但内容似乎更倾向于“如何把HVAC系统设计得符合规范”,而不是“在整个电厂设计体系中,HVAC设计应该达到什么深度”。

评分

作为一名负责设计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专业人士,我需要确保所有专业的设计文件都能满足业主和监管机构对“深度”的要求,防止在不同设计阶段出现返工。因此,我对“深度规定”的理解是,它应该清晰地界定不同阶段的交付物边界。然而,这本关于HVAC的部分,虽然详细列出了施工图需要包含的图纸种类(如平面布置图、设备详图、管道坡度图等),但在“信息饱和度”的界定上显得有些模糊。例如,对于暖通设备的控制系统接口,规范是要求提供详细的接线端子图,还是仅需提供逻辑框图?这类在设计深度交界处的关键信息,书中描述得不够明确,导致不同设计院在执行时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影响到后续的施工和调试阶段。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明确的“深度分级”,比如“初步设计阶段应完成系统原理图和主要设备选型报告,尺寸偏差控制在±X%范围内”;而“施工图阶段则需完成所有详图和设备定位坐标”。这本书的“深度”描述,更多地停留在“需要画什么图”的层面,而较少触及“图纸中应包含多少关键信息量”的量化标准。

评分

我尝试将这本书作为我设计流程的基准来参照,特别是针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部分,比如防冻保护、噪音控制和设备维护空间预留。在噪音控制方面,规范列出了一些厂界和室内允许的噪声级标准,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然而,当涉及到如何将这些标准转化为具体的降噪措施深度时,比如消音器的选型计算依据、隔声罩的材料厚度要求,书中仅给出了非常基础的指引。这使得我们在进行“施工图”深度的设计时,往往会因为缺少具体的设计校验参数,最终还是依赖于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参数或经验公式,而不是完全依据设计院自己定义的深度标准来完成设计深度检查。说白了,它设定了“目标值”(如噪音限制),但对于达成目标值的“设计深度要求”阐述得不够具体。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在某些关键环节,更像是一个“提醒清单”,而非一套完整的“执行手册”。它能告诉你“必须考虑噪音”,但不能清晰地告诉你“在施工图阶段,噪音设计深度必须细化到哪个程度,才能通过审查”。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规范时,我带着一种对行业标准的敬畏感,相信其中包含了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金钥匙”。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特殊环境”的通风设计,比如锅炉房高热区、化学水处理间的防腐通风要求。然而,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发现它提供的更多是条文式的、强制性的规定,而非具备启发性的设计思路或案例分析。举个例子,规范里明确了某类房间的换气次数下限,但对于如何经济、高效地实现这一换气次数,比如优化风道走向以减少压降,或者如何处理回风系统以实现热量回收,书中的指导性内容非常有限。这使得我们在实际应用时,依然需要大量依赖经验丰富的暖通工程师的个人判断和以往项目的设计经验。如果这本书能加入一些图例,展示“推荐做法”和“不推荐做法”的对比,或者提供一些典型的三维模型展示不同设备间的空间关系,那它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份审查清单,用来检查设计文件是否遗漏了某个必须满足的技术指标,而不是一本帮助设计人员“做得更好”的进阶读物。对于刚踏入电厂HVAC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太高,因为它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暖通设计的基础理论,可以直接对接这些深度要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出它极强的专业导向性。内容组织上,它似乎是按照HVAC系统的子系统来划分的,比如先谈机房通风,再谈防尘要求,最后到设备选型。这种按照技术模块划分的方式,对于专业工程师来说查阅起来很方便,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负责的章节。但是,对于需要进行整体项目协调的人员来说,这种结构缺乏对系统间相互依赖性的强调。例如,除湿系统与冷源系统的关系,或者消防排烟与日常通风系统的联动逻辑,这些交叉点在规范中似乎是以分散的方式提及的,没有一个集中的章节来指导如何将这些相互关联的系统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设计深度表达中。如果能有一张或几张流程图,清晰地展示HVAC不同子系统在设计深度上的演进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与其他专业(如电气、工艺管道)进行接口定义,那么这本书的指导价值会更高。目前的内容,更像是对各个子系统独立要求的堆砌,缺乏一种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完整设计文件的“系统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