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

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延芹,杜秉海,餘之和 編
圖書標籤:
  • 農業微生物學
  • 微生物學實驗
  • 生物科學
  • 高等教育
  • 農林院校
  • 實驗技術
  • 第二版
  • 教材
  • 生物技術
  • 農業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5509001
版次:2
商品編碼:1147218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7
字數:26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是在第1版的基礎上精心修改、補充完善而成的。按照實驗技術重新修訂為8個部分,包括微生物學實驗準備、微生物形態研究技術、微生物培養技術、微生物分類與鑒定技術、微生物育種技術、免疫學技術、微生物生態學實驗技術和農業微生物學應用技術。《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及時反映瞭微生物學農業應用前沿的新技術、新方法;②以圖片直觀展示實驗預期結果;③增強瞭各實驗技術之間的實用性和連貫性。
  《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適閤作為普通高等院校的生物科學類專業、大農學類專業(農學、林學、園藝、植保、資環、食科等專業)學生的實驗教材,也可作為從事農業生物産品開發與檢驗、食品加工和環境保護等技術人員的實用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微生物學實驗準備
一、簡易棉塞製作
二、微生物接種
三、無菌操作
四、消毒和滅菌
五、顯微技術
第二部分微生物形態研究技術
實驗1微生物形態觀察
實驗2細菌的簡單染色及革蘭氏染色
實驗3細菌芽孢染色法
實驗4放綫菌形態的觀察
實驗5酵母菌形態觀察及死活細胞鑒彆
實驗6黴菌形態的觀察
實驗7微生物的大小測定與鏡檢計數法
Ⅰ微生物細胞大小的測定
Ⅱ微生物細胞數量的測定——鏡檢計數法
實驗8微生物培養特徵的觀察
Ⅰ細菌培養特徵的觀察
Ⅱ放綫菌菌落特徵的觀察
Ⅲ酵母菌菌落特徵的觀察
Ⅳ黴菌菌落特徵的觀察
第三部分微生物培養技術
實驗9培養基的製備方法
Ⅰ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
Ⅱ高氏一號培養基
Ⅲ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
Ⅳ馬丁氏培養基
實驗10微生物純係分離與純化
Ⅰ放綫菌的分離與純化
Ⅱ根瘤菌的分離與鑒定
Ⅲ組織分離法分離植物病原菌
實驗11水中細菌總數的測定
實驗12微生物生長麯綫測定
Ⅰ大腸杆菌生長麯綫測定
Ⅱ綠色木黴生長麯綫的測定
實驗13厭氧微生物純培養技術
實驗14噬菌體的分離、純化與效價測定
第四部分微生物分類與鑒定技術
實驗15微生物對糖的分解
實驗16VP反應
實驗17甲基紅實驗
實驗18微生物對澱粉的水解
實驗19微生物對縴維素的分解
實驗20微生物對果膠物質的分解
實驗21微生物對尿素的分解
實驗22微生物對蛋白質、氨基酸的分解
實驗23微生物對明膠的液化
實驗24吲哚試驗
實驗25石蕊牛奶反應
實驗26微生物對硝酸鹽的還原
實驗27細菌細胞總DNA(genomic DNA)提取
實驗28細菌16SrRNA基因的PCR擴增及序列分析
實驗29微生物自動化鑒定
實驗30菌種保藏技術
第五部分微生物育種技術
實驗31紫外綫誘變育種
實驗32亞硝基胍誘變育種
實驗33原生質體融閤育種
實驗34基因組改組技術
實驗35細菌接閤作用
實驗36營養缺陷型的篩選
第六部分免疫學技術
實驗37抗血清的製備
實驗38直接凝集反應
實驗39雙嚮免疫擴散實驗
實驗40免疫電泳
實驗41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
第七部分微生物生態學實驗技術
實驗42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43微生物間的拮抗作用
實驗44土壤微生物區係分析
實驗45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分析
第八部分農業微生物學應用技術
實驗46平菇菌種的組織分離法
實驗47木耳菌種的孢子分離法
實驗48食用菌原種及栽培種的製作
實驗49平菇生料袋栽技術
實驗50蘇雲金芽孢杆菌的分離
實驗51縴維素降解菌的篩選
實驗52生物有機肥的製備
附錄教學常用溶液配製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內容概述 本書作為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係統、深入、實用的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專著。本書旨在為農林院校生物科學、農學、園藝、植物保護、土壤學、環境科學、食品科學以及微生物學等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套完整、規範的實驗指導,幫助他們掌握農業微生物學領域的核心實驗技能,理解並應用微生物學原理解決農業生産中的實際問題。 第一部分:基礎實驗技術與操作規範 本部分是全書的基礎,詳細介紹瞭農業微生物學實驗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論、儀器設備、安全事項以及操作規範。 實驗室安全與衛生: 強調瞭微生物實驗室安全的重要性,包括個人防護裝備(實驗服、手套、口罩)、生物安全櫃的使用、廢棄物處理(滅菌、分類)、以及緊急情況的處理預案。詳細介紹瞭不同級彆的生物安全防護要求,確保實驗過程的安全可控。 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與維護: 涵蓋瞭微生物學實驗室中最常用、最關鍵的儀器設備,如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相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高壓滅菌鍋、恒溫培養箱、振蕩培養箱、離心機、pH計、移液器等。每一類儀器都進行瞭原理介紹、結構說明、正確操作方法、日常維護保養以及常見故障排除的詳細闡述。特彆強調瞭精密儀器的校準和維護對於實驗數據準確性的重要性。 微生物培養基的配製與滅菌: 詳述瞭各種類型微生物培養基的配製方法,包括固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鑒彆性培養基以及特殊培養基(如厭氧培養基)。重點介紹瞭培養基組分的選擇依據、配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溶解順序、pH調節、滅菌方法),以及常見的培養基質量檢測方法。同時,詳細講解瞭不同滅菌方式(高壓蒸汽滅菌、乾熱滅菌、過濾滅菌)的原理、適用範圍和操作流程。 無菌操作技術: 這是微生物學實驗的核心技術。本書係統地闡述瞭無菌操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巧,包括火焰滅菌法、酒精燈火焰周圍空間滅菌、接種工具(接種環、接種針)的滅菌、培養基分裝、微生物接種(平闆劃綫、塗布、傾注、液體轉移)、以及環境的消毒滅菌。通過圖文並茂的講解,幫助學生掌握“無菌”的概念及其在實驗中的實際體現。 微生物的觀察與鑒定: 介紹瞭多種微生物觀察方法。 顯微鏡觀察: 包括標本的製備(塗片、染色),各種染色方法(革蘭氏染色、希氏染色、莢膜染色、芽孢染色、鞭毛染色)的原理、步驟、試劑配製及注意事項。詳細指導如何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的形態、大小、結構和運動狀態。 菌落形態觀察: 闡述瞭不同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上形成的菌落的特徵(大小、形狀、邊緣、錶麵、顔色、質地、光澤等),以及這些特徵在初步鑒定中的作用。 生理生化鑒定: 詳細介紹瞭多種常用的生理生化鑒定方法,如糖發酵試驗、IMViC試驗、觸酶試驗、氧化酶試驗、硝酸鹽還原試驗、脲酶試驗、産氣試驗、動力試驗等。解釋瞭各種試驗的原理、操作流程、結果判讀以及在微生物分類鑒定中的意義。 第二部分:農業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培養 本部分聚焦於農業生産環境中的重要微生物,教授如何有效地從中分離、純化並進行培養。 土壤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 詳細講解瞭從土壤樣品中分離細菌、真菌、放綫菌等主要微生物群落的方法。包括土壤樣品的采集、前處理(稀釋)、以及各種選擇性培養基和鑒彆性培養基的應用,以分離特定微生物。重點介紹瞭平闆劃綫法、稀釋塗布法等純化技術,以及分離後菌落的初步篩選和復篩。 植物相關微生物(植物內生菌、附生菌、根際微生物)的分離與鑒定: 針對不同生境的植物相關微生物,提供瞭詳細的分離和鑒定流程。例如,植物組織錶麵消毒的重要性與方法,植物組織內部微生物的分離技術,以及根際土壤微生物的富集與分離。介紹瞭與植物生長、健康密切相關的微生物(如促生菌、解磷菌、固氮菌、拮抗菌)的分離和初步鑒定方法。 水體和空氣微生物的分離與檢測: 介紹瞭從水樣和空氣中分離、計數微生物的技術。包括水樣過濾濃縮法、空氣采樣器(撞擊法、濾膜法)的應用,以及選擇閤適的培養基進行培養和計數。 微生物計數方法: 涵蓋瞭活菌計數(稀釋平闆計數法、濾膜法、最可能數法)和總菌落計數(顯微鏡計數法、稱重法)等多種計數方法。詳細闡述瞭不同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驟、計算公式以及結果的統計學分析。 第三部分:農業微生物的形態學與生理生化研究 本部分深入探討農業微生物的內部結構、遺傳物質以及代謝活動,為深入理解其功能和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微生物遺傳物質的提取與分析: 介紹瞭從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中提取DNA和RNA的技術,包括裂解細胞、去除雜質、DNA/RNA沉澱與純化等步驟。簡要介紹瞭PCR技術在擴增特定基因片段中的應用,以及凝膠電泳用於DNA/RNA片段分離和可視化的原理。 微生物代謝産物的檢測與分析: 酶活性測定: 重點介紹瞭多種與農業生産密切相關的酶活性測定方法,如縴維素酶、澱粉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等。講解瞭底物的選擇、反應條件(pH、溫度、時間)的控製、酶活性單位的定義與計算。 次級代謝産物的檢測: 介紹瞭微生物産生的抗生素、激素、色素、有機酸等次級代謝産物的初步檢測和分離方法,如薄層色譜法(TLC)、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的原理與應用。 微生物生理功能試驗: 深入研究微生物在農業生態係統中的關鍵功能,如固氮能力、解磷能力、溶鉀能力、拮抗能力、降解能力(如降解農藥、降解有機汙染物)等。詳細講解瞭相應的實驗設計、操作步驟、數據采集與分析。 第四部分:農業微生物的應用與控製實驗 本部分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閤,聚焦於農業微生物在現代農業中的實際應用,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有效控製。 微生物肥料的製備與效用測定: 介紹瞭微生物肥料的種類(如固氮菌肥、解磷菌肥、復閤菌肥)、製備流程(菌種選擇、培養基優化、發酵工藝、産品劑型)以及其在田間應用的預處理。講解瞭如何通過盆栽試驗或田間試驗測定微生物肥料對作物生長(産量、品質、抗逆性)的影響。 生物防治劑(微生物農藥)的研製與應用: 介紹瞭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蟲害的原理,如蘇雲金杆菌(Bt)、白僵菌、綠僵菌、木黴菌等生物農藥的製備、劑型及其田間應用技術。講解瞭如何通過室內生測和野外試驗評價其防治效果。 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鑒定與分離: 針對常見的植物病害,指導學生如何從病組織中分離、純化病原微生物,並進行形態學和生理生化鑒定,明確病因。 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藥性測定: 介紹瞭 Kirby-Bauer 紙片擴散法等測定微生物對不同抗生素敏感性或耐藥性的方法,對於理解農業和食品領域中微生物耐藥性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微生物修復技術實驗: 探討瞭利用微生物降解汙染物(如農藥殘留、重金屬)在土壤和水體修復中的應用。介紹瞭相關的實驗模型和評價指標。 第五部分:生物技術在農業微生物學中的應用 本部分將先進的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方法引入農業微生物學實驗,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手段。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鑒定中的應用: 簡要介紹瞭16S rRNA基因測序、ITS區域測序等分子鑒定方法,以及其在快速、準確鑒定微生物方麵的優勢。 微生物基因工程基礎實驗: (可能包含在部分內容中,根據教材編寫範圍)介紹基因的剋隆、轉化、錶達等基本技術在改良農業微生物性狀中的應用。 微生物代謝工程簡介: (可能包含在部分內容中)介紹如何通過改造微生物的代謝途徑,提高有益代謝産物的産量。 總結 《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是一本內容豐富、體係完整、緊密聯係農業生産實際的實驗教材。它不僅教授瞭紮實的微生物學實驗基本功,更引導學生將這些技能應用於解決農業生産中的實際問題,為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農業科學人纔奠定堅實基礎。本書的係統性和先進性,使其成為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師生的必備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這次翻閱這本書,純粹是想找一些關於特定培養基配方的參考,而不是為瞭學習基本原理。對於我這種已經跑瞭多年實驗室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它提供瞭一個穩定的、經過集體審定的標準參考點。它就像一本老黃曆,告訴你傳統的、最可靠的做法是什麼樣的。例如,在一些曆史悠久的菌株鑒定實驗中,書中提到的某些特定生化反應的判斷標準,確實是教科書級彆的金標準。然而,坦白說,現在很多實驗室為瞭追求效率和高通量,已經采用瞭一些更快速、更自動化的方法,比如直接的PCR鑒定或者基於質譜的分析。這些新興技術在書裏被提及的深度遠遠不夠。所以,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個“曆史文獻”或“基礎核對工具”,而非“前沿指導手冊”。它不會教你如何操作最新的自動化液體工作站,但會告訴你配製一瓶瓊脂培養基應該用多少摩爾濃度的緩衝液,這種基礎的紮實感是難以替代的。

評分

這本《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真的讓我這個剛接觸微生物實驗的新手感到既興奮又頭疼。我記得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主要是衝著它“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的旗號去的,想著內容應該足夠係統和權威。然而,實際操作起來,書裏對基礎理論的鋪陳倒是挺紮實的,比如各種培養基的配製原理、無菌操作的細節要求,都寫得非常詳盡,理論聯係實際的方麵做得不錯。但是,當我真正想去實驗室動手操作一些具體的實驗,比如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或者特定酶活性的測定時,我發現書中的圖譜和步驟描述,雖然文字上是清晰的,可總感覺缺少瞭那麼一點點“人情味”——那種老實驗員在關鍵步驟會忍不住加上的經驗性提醒,比如“這個溫度點稍微多等五分鍾,效果會更好”或者“這個試劑配好後,一定要避光靜置半小時再用”。這讓我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去查閱各種網絡論壇和觀看教學視頻來補充那些教科書上惜墨如金的“潛規則”。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本結構嚴謹的參考手冊,而不是一本能手把手拉你一把的實戰指南。對於有一定基礎的同學來說,查漏補缺是把好手,但對於我這樣的新手,有時候會覺得找不到頭緒,需要額外的“翻譯”纔能真正落地。

評分

我對這本教材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使用它時所處的階段。在課程初期,我抱著極高的期望,認為一本官方教材必然能涵蓋微生物實驗領域的方方麵麵。書中的章節編排邏輯是嚴謹的,從最基礎的顯微鏡使用、菌種保存,到稍復雜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農業微生物中的應用,脈絡清晰,覆蓋麵很廣。然而,隨著我進入課題研究階段,我很快發現,它在一些前沿技術的深入探討上顯得力不從心。例如,關於宏基因組學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應用,書裏隻是泛泛而談地提到瞭原理和幾個關鍵步驟,真正重要的樣本前處理優化、生物信息學分析的軟件選擇和參數設定,幾乎沒有涉及,這部分內容在現在的農業科研中是至關重要的。這讓我感覺,這本書的編寫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十年前的“標準”上,對於近些年突飛猛進的分子生物學工具的應用更新不夠及時。它更像是一個穩固的地基,但上層的“建築”——那些最新的、決定實驗成敗的關鍵技術——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更專業的資料補充。

評分

從一位資深助教的角度來看這本《農業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我更關注的是它的教學適用性和實驗安全規範的體現程度。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其規範性,很多實驗操作流程的描述都非常貼閤國傢標準和行業規範,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嚴謹學風是極有幫助的。比如,對廢液處理、生物安全櫃操作的細緻要求,反復強調,這點做得非常到位。但是,我發現書中對一些常見實驗失敗案例的歸因分析相對不足。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因為不理解原理,而是因為操作中的微小失誤,比如pH值微調失當、離心速度控製不準等。這本書如果能增加一個專門的“Troubleshooting”(故障排除)章節,針對性地列齣“如果齣現XX現象,可能的原因是A、B、C,對應的檢查步驟是1、2、3”,那對於減輕我們的輔導壓力、提高學生首次實驗成功率將有巨大幫助。目前的內容,雖然告訴瞭我們“怎麼做”,但在“為什麼做不成”的解答上,略顯單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說實話,在如今色彩斑斕的教材市場裏,顯得有些樸素瞭。大部分圖示都是黑白的,這在理解一些需要顔色或形態對比的微生物學觀察實驗時,確實造成瞭一定的閱讀障礙。例如,描述某些真菌的孢子形態變化,文字描述得再好,也比不上一張清晰的彩色圖譜來得直觀。我理解,作為一套係列教材,可能需要控製成本,但微生物學實驗的視覺信息量非常大,缺乏高質量的彩色圖例,使得很多關鍵的觀察點難以在腦海中形成準確的圖像。特彆是關於染色和觀察的章節,如果能增加高清的彩色電鏡照片或光學顯微鏡照片,並配上關鍵特徵的標注,將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總而言之,內容上是閤格的“基建”,但呈現形式上略顯陳舊,影響瞭初學者建立直觀認知的速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