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在《西方哲學史》裏說:“笛卡爾通常被看成近代哲學的始祖,我認為他的確是。”本書是對笛卡爾其人、其著、其哲思令人愉悅的探索,通俗之中見齣功力
★伯明翰大學哲學、神學與宗教學院教授湯姆·索雷爾著
★著名哲學學者、同濟大學哲學係主任陳傢琪作序推薦
笛卡爾因“我思故我在”之說聞名於世,他從“我思”的原則齣發,藉助“直覺”和“演繹”,推導齣物質世界存在的證明。然而,笛卡爾並不希望這種形而上學獨立於他的科學研究而存在,他在基礎物理學、數學、心理學和光學領域都有重要探索。湯姆·索雷爾的這本書錶明,笛卡爾*大的成就在於倡導和實踐瞭以數學為研究工具的物理學,他的哲學則是為支持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而發展起來的。
湯姆·索雷爾,英國伯明翰大學哲學、神學與宗教學院教授,國際倫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於牛津大學、埃塞剋斯大學、開放大學,1996至1997年任哈佛大學倫理學研究員。緻力於早期現代哲學與哲學史學、道德理論與應用倫理學等領域的研究。著有《霍布斯》(1986)、《道德理論與死刑》(1987)、《科學主義》(1991)、《道德理論與反常行為》(2000)等。
笛卡爾還活著!但願這本小書能幫助你們認識他!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教授 馮俊
笛卡爾的一生都是在被壓製、被禁止、被批判、被圍攻中度過的,伴隨著他的一直是恐懼與離群索居……索雷爾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笛卡爾要讓教會和周圍的人能容忍他,隻有三條路可選……
——同濟大學哲學係教授 陳傢琪
第二章 發現自己的天命
笛卡爾竟能積攢足夠的自信和熱情,持之以恒地推進自己遲遲纔起步的研究工作,這樣的結果似乎完全齣於偶然。他1596年3月31日生於法國西北部的圖賴訥,但他的傢族卻沒有科學傢的遺傳因子。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當過醫生,父親卻是律師,並任治安推事。外祖父曾在普瓦提埃擔任高級公職。母親一方的親屬中似乎有人做過司法官員。父母雙方的傢族即使不是下層貴族,至少也離貴族身份不遠,財産殷實,也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對科學沒有特彆的興趣。在早年居傢的這段時間裏,沒有任何跡象能讓人預見到笛卡爾最終的職業選擇。
大概是在十歲左右,小笛卡爾被送到瞭耶穌會士在安茹創辦的拉弗萊什公學。他在這裏學習瞭八年,接受瞭自然科學方麵的早期訓練。最後兩年的課程中有數學和物理。他在數學方麵錶現齣瞭天賦,然而他所學的物理卻並不倚靠數學工具。笛卡爾接觸的理論是以經院哲學的思路來解釋自然界的差異與變化的,旨在以深奧、抽象和非量化的語匯來闡釋定性描述的觀察結果。
17世紀早期的耶穌會士在講授經院物理學的同時,也意識到瞭天文學領域的最新進展,而後者的動力來自一種截然不同的、數學式的探究自然的方法。這一點在拉弗萊什公學也有所體現。例如,該校在1611年曾慶祝伽利略發現木星的衛星。耶穌會士們甚至可能開明地允許笛卡爾和他的同學們使用新發明的光學儀器,這些儀器早在1609年就開始在巴黎齣售。但在課堂上,占絕對主導地位的仍是沉悶的經院教條,笛卡爾不禁興味索然,至少他後來是這麼描繪的。在仿自傳體的《方法談》(1637年作為他三篇科學著作的前言發錶)中,他給讀者的印象是,自己不僅未能從學生時代獲益,反而深受摺磨。隻有拉弗萊什公學的數學啓濛對他後來的研究有所幫助,但據他說,就連這點知識都需清理一番之後纔能發揮功用。這樣看來,他著作中的那些核心問題最初激發他的興趣,不是在1613年或1614年的拉弗萊什,而是在五年之後的荷蘭。
笛卡爾於1614年離開拉弗萊什,1618年到達荷蘭,其間他做瞭什麼,我們知之甚少。有證據錶明,1616年他在普瓦提埃獲得瞭一個法學學位,這和幾年前他哥哥皮埃爾的經曆如齣一轍。然而,皮埃爾後來遵父親之命做瞭律師,傢人為笛卡爾設計的卻是軍旅生涯。1618年笛卡爾到瞭荷蘭的布雷達,以紳士誌願兵的身份加入瞭荷蘭莫裏斯親王的軍隊。這支軍隊堪稱歐洲大陸貴族子弟的軍事學校,而笛卡爾的實際地位則相當於一名士官。
二十二歲的時候,笛卡爾在布雷達遇見瞭一位比他年長約八歲的醫生,此人名叫埃薩剋·貝剋曼。兩人一見如故。貝剋曼知識淵博,對科學的諸多領域都感興趣,他對年輕的笛卡爾産生瞭重要影響。1619年的一封信即是證明。“告訴你實話吧,”笛卡爾對貝剋曼說,“是你幫我剋服瞭無所事事的狀態,讓我想起瞭從前學過卻幾乎忘記的東西;每當我的心思偏離瞭嚴肅的主題,你總把我拉迴正途。”所謂“嚴肅的主題”似乎是指理論數學和實用數學的一係列深奧問題。現存的兩人在這一時期的通信很少涉及彆的話題,他們的信件似乎隻是麵談的延續。一封信討論瞭獨唱歌麯中音調之間的數學關係,在另一封信中笛卡爾宣稱,他在六天之內解決瞭數學領域的四宗懸案。他還嚮貝剋曼透露,自己打算公布一種嶄新的科學,藉助它可以全麵解決任何算術或幾何問題。由此可以推斷,笛卡爾正是在此階段孕育瞭對科學問題的熱情。
與貝剋曼的通信始於1619年4月底,當時笛卡爾離開瞭布雷達,前往哥本哈根。適逢三十年戰爭爆發,他小心翼翼地避開軍隊的行進路綫,繞道阿姆斯特丹和但澤,然後穿越波蘭,最後到達奧地利和波希米亞。信件錶明,他啓程時滿腦子都是數學問題,在整個旅途中,這種興趣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與日俱增。他似乎也改變瞭計劃的行程。他沒時間在波蘭、匈牙利、奧地利和波希米亞漫遊,於當年9月到達瞭法蘭剋福,正好趕上費迪南皇帝的加冕禮。
大概在烏爾姆附近,他停止瞭旅行,在德國過鼕。在這裏,半年來專注的研究幾乎變成瞭一種偏執。至少1619年11月10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他把自己關在一間暖房裏,據說當日他看見瞭一個異象,晚上還做瞭三個夢。他相信這是上帝在啓示他,自己一生的使命就是將一種奇妙的科學(scientia mirabilis)呈現在世界麵前。
第十九章 最後的日子
1649年笛卡爾離開荷蘭,動身去瑞典。在斯德哥爾摩的法國大使皮埃爾·沙尼一直代錶剋裏斯蒂娜女王與笛卡爾通信。瑞典女王和伊麗莎白公主一樣,經常徵詢笛卡爾對靈魂衝動的看法,並和他討論道德哲學的一些問題。為瞭讓她理解自己在信中錶達的這些觀點有何理論依據,笛卡爾贈給她一本《靈魂的衝動》。該書令她激賞,於是她邀請笛卡爾到瑞典宮廷任職。笛卡爾起初很猶豫,但最後還是接受瞭邀請。
他警惕荷蘭是有道理的。在烏特列支,他與烏特的恩怨曠日持久,此後在萊頓又爆發瞭一場論戰,對峙的雙方仍然是支持笛卡爾的哲學傢和反對他的神學傢。一位名叫特裏格蘭德的教授提交瞭一份論綱,指責笛卡爾宣揚伯拉糾主義的異端思想(否認原罪,主張人可以不靠上帝的恩典而得救)。附屬於萊頓大學的一所神學院的院長雷福森也指控笛卡爾犯有褻瀆罪。(雷福森曾勸笛卡爾皈依新教,但遭拒絕,似乎因此懷恨在心。)1647年5月,笛卡爾寫信給萊頓大學和城市官員,抗議這些神學傢的汙衊,並要求對手們指明自己的著作中哪些段落可以證實這些罪名。最後,城市當局頒布命令,禁止萊頓大學的教授在文章中或課堂上提及笛卡爾的著作。笛卡爾正是在此時開始考慮永久離開荷蘭。
《哲學原理》法文版問世前夕,笛卡爾在法國的朋友試圖為他爭取法王的恩遇。法王允諾賜給他年金,但他後來發現這筆錢很難到手。1648年他迴到巴黎,希望能在國王身邊謀得一職,但無功而返。笛卡爾抱怨說,自己就像大象或豹子,隻被當做稀罕的物種來玩賞(5.329)。他在巴黎感覺很不遂意,政治動蕩讓這個城市失去瞭寜靜,雪上加霜的是,梅森也快辭世瞭。笛卡爾於8月末動身去荷蘭,梅森9月1日就病故瞭。此後,剋勞德·剋雷色列爾取代他成瞭笛卡爾主要的通信者。
就這樣,笛卡爾空手迴到荷蘭,等待他的是一場新論戰。曾支持他反擊烏特的羅伊改變瞭陣營。1646年,羅伊不顧笛卡爾的勸阻,齣版瞭一本物理學論著,書中不僅大量盜用瞭笛卡爾的觀點,而且歪麯瞭後者的形而上學思想。笛卡爾在1647年《哲學原理》的法文版序言中批駁瞭羅伊的著作。羅伊用一篇短論來迴應,笛卡爾在1648年發錶瞭《反對某套理論的筆記》,逐條予以反擊。
我們或許會以為,40年代後期這些令人沮喪的經曆和論戰讓笛卡爾真正陷入瞭與世隔絕的狀態,然而仍有一些人慕名而來,拜訪住在阿爾剋馬附近的埃赫濛德的笛卡爾。其中一位訪客是名叫弗朗斯·布爾曼的年輕人,他記錄瞭1648年自己與笛卡爾進餐時的一次哲學長談。布爾曼問瞭許多事先準備好的問題,笛卡爾的迴答似乎齣奇地坦率沉著。
1649年,剋裏斯蒂娜女王兩次發信,邀請笛卡爾到斯德哥爾摩的宮廷任職。剋裏斯蒂娜知道笛卡爾1648年迴法國時沒能謀得職位,於是趁此機會力求讓這位聲名顯赫的人物成為自己的扈從。笛卡爾沒有立刻應允。他擔心去瑞典不是好選擇,一是因為他是天主教徒,融入一個新教宮廷不容易,二是因為他不願讓人覺得,剋裏斯蒂娜為瞭他而耽誤國事。但到瞭1649年夏末,他終於說服瞭自己,動身前往斯德哥爾摩。
他幾乎一到瑞典就開始後悔。他的哲學纔能很少有機會發揮,即使能發揮,時間也不方便:剋裏斯蒂娜喜歡在清晨五點鍾聽他講課。笛卡爾原指望朋友沙尼能陪自己,但沙尼直到1649年12月纔迴到斯德哥爾摩。這位哲學傢被迫為女王寫芭蕾劇說明,甚至還創作瞭一部喜劇,主角是兩位誤以為自己是牧人的王子。他難以適應瑞典的鼕天,終於病倒瞭,於1650年2月11日逝世。
……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質量也值得稱贊,作為牛津齣品,細節處理自然是無可挑剔的。紙張的手感溫潤,字體印刷清晰有力,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在內容結構上,清晰的小標題和邏輯嚴謹的章節劃分,讓讀者能夠非常方便地在不同主題間跳轉和迴顧。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插圖或圖錶,它們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用來形象化地展示笛卡爾的幾何學成就或者他的解剖學設想,這些視覺輔助極大地增強瞭抽象概念的可視化程度。對於希望通過這本書進行深入學習的讀者,書後所附的延伸閱讀書目和術語索引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源。它指明瞭下一步探索的方嚮,也證明瞭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專業態度。總而言之,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傳達的書,更是一件精心製作的閱讀工具,兼顧瞭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舒適性。
評分讀罷此書,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一位理論構建者塑造成瞭一個有血有肉的探索者形象。作者似乎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來闡述復雜的哲學概念,而是非常巧妙地將笛卡爾的思想發展過程,嵌入到瞭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心路曆程之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他早年遊曆歐洲,與不同學者交流切磋的那段描述,這讓人明白,偉大的思想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通過不斷的批判、反思和修正纔得以錘煉成型。關於他如何從數學傢的嚴謹思維,逐步推導齣形而上學的宏大框架,書中的敘述極具畫麵感,仿佛能看到他在寒冷的爐火旁,內心進行著一場場徹底的自我審視。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實體”、“廣延”、“心靈”等概念,變得清晰可辨。它不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一連串環環相扣的推理步驟,令人信服地跟隨作者的引導,一步步抵達笛卡爾思想的終點,體會那種“終於明白瞭”的豁然開朗之感。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吸引人,尤其對於那些對西方哲學史,特彆是近代思想奠基者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牛津通識讀本”這個係列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係統性,讓人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既深入又易於理解的視角來解讀笛卡爾這位巨匠。我個人對他的“我思故我在”那句名言一直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他那宏偉的理性主義大廈的。我期望這本書不僅會梳理他的生平軌跡,更重要的是,能夠清晰地剖析他哲學體係的核心邏輯,比如他對懷疑論的迴應、他對上帝存在的論證,以及他如何試圖調和身心二元論的難題。一本好的導讀,應該能幫我們跨越時空的限製,真正走進那個思想碰撞的年代,感受笛卡爾是如何以其堅韌的理性之光,為現代科學和哲學開闢齣一條全新的道路。如果能配上一些原著中的經典段落解析,那就更完美瞭,這樣讀者就能直觀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哲學思辨的魅力。我希望讀完之後,我對這位“近代哲學之父”的理解能從膚淺的口號層麵,上升到對其思想體係的深刻洞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曆史書上的簡單介紹。
評分對於嚴肅的哲學愛好者而言,僅僅停留在對核心概念的解釋是不夠的,我們更關心的是批判性的分析和對後世影響的探討。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沒有迴避笛卡爾理論中存在的內在張力與後人提齣的主要異議,比如,他對鬆果體的定位究竟是多麼武斷,以及他的二元論在處理意識與物質相互作用時所暴露齣的睏境。作者將這些批評性觀點穿插在對笛卡爾思想的闡釋之中,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對話——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交鋒感。這種平衡的視角非常重要,它提醒我們,即便是偉大的思想傢,其理論也並非完美無瑕,它們是特定曆史階段的産物,必然會留下時代的烙印。通過這種辯證的介紹,讀者可以更全麵、更批判地吸收這些知識,而不是盲目地頂禮膜拜。對我來說,閱讀哲學,就是要學會如何“質疑”和“審視”,這本書恰好提供瞭必要的工具和視角去完成這項工作。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有些擔心“通識讀本”這個定位,會不會導緻對笛卡爾思想的闡述過於簡化,從而喪失其原有的思辨深度。然而,這本書徹底打消瞭我的疑慮。它高明之處在於,能夠用最精煉的語言,準確捕捉到笛卡爾體係中最核心、最革命性的思想火花。它沒有沉溺於繁復的哲學辯論的枝蔓,而是直擊問題——笛卡爾如何試圖在動蕩的十七世紀,建立起一個以理性為唯一可靠基石的知識體係。書中對“普遍懷疑”這一方法的引入和闡釋,那種徹底顛覆傳統的決心和勇氣,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極富感染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思維的“大掃除”,對知識的來源和確定性問題有瞭全新的審視角度。這本書成功地實現瞭“普及而不失深刻”的難得平衡,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體會到這位思想巨人留給後世的真正遺産——那就是對人類理性自主性的堅定信念。
評分好書
評分買瞭不知道多少本通識讀本瞭。。。
評分可以
評分買瞭不知道多少本通識讀本瞭。。。
評分送來的很快 包裝也很好
評分如果你還是學生的話,有英漢對照,可以學學英語,就算內容不好
評分很好,質量好,包裝也很精細。
評分買瞭不知道多少本通識讀本瞭。。。
評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