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学经典之作《公民文化》出版近二十年后,作者阿尔蒙德、维巴不辞辛苦邀请学界翘楚,从多种角度重新审视当年的研究,深入评介政治学领域的新进展,最终形成《重访公民文化》一书。 ● 《重访公民文化》历经多次再版仍畅销不衰,对于关注政治文化、比较政治、政治哲学等主题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不读的经典。 |
政治学经典之作《公民文化》出版近二十年后,作者阿尔蒙德、维巴不辞辛苦邀请学界翘楚,从多种角度重新审视当年的研究,深入评介政治学领域的新进展,最终形成《重访公民文化》一书。该书中,众多学者悉心梳理数千年来的政治文化源流,涉足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领域,涉及哲学观、方法论、和跨国比较研究等多个重要方面。《重访公民文化》历经多次再版仍畅销不衰,对于关注政治文化、比较政治、政治哲学等主题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不读的经典。 |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1911年1月12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洛克岛。他分别于1932年和1938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鲁克林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在写作本书时正担任斯坦福大学艾默瑞特斯讲座教授。此外,他还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巴西米纳斯大学和苏联基辅国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教授。阿尔蒙德是以下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美国人民和外交政策》、《共产主义的吸引力》、《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公民文化》、《政治发展、危机、选择和变化》、《重访公民文化》。还在公共舆论、比较政治、政治发展和政治理论等方面发表了很多别的著作和论文。 西德尼·维巴 写作本书时担任哈佛大学卡尔·H.弗哲默讲座教授。他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他是公民态度、公民参与领域许多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例如《美国政治参与》、《参与和政治平等》、《遏制冒犯》、《美国平等问题》、《精英与平等观念》等。维巴是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和科学院的成员。
译者简介 |
李国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公民文化”的反思——《重访公民文化》译著序徐湘林 / 1 第一章公民文化概念的思想史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 1 早期认识 / 1 启蒙思想与自由主义观点 / 6 欧洲社会学的影响 / 10 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 12 人类心理学的影响 / 14 调查研究方法的发展 / 15 公民文化模型 / 16 公民文化:研究设计 / 21 政治文化和政治理论 / 25 第二章推理的结构阿伦·利普哈特 / 31 测量问题 / 32 案例国家的选取 / 37 个体化谬误 / 39 原因与结果 / 40 精英政治文化与精英表现 / 43 政治文化研究的未来和民主的稳定性 / 46 第三章公民文化:一个哲学的批判卡罗尔·佩特曼 / 48 历史观 / 51 “政治文化”的概念 / 56 有政治能力的公民 / 59 公民文化与社会经济状况 / 62 公民文化的维度和一般性阐述 / 67 公民文化的民主发展 / 72 公民参与 / 81 第四章公民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视角杰兹·J.威尔特 / 85 东欧国家的公民文化和社会研究 / 86 价值观与活跃的社区:共性与差异 / 91 公民文化:方法论和理论检视 / 94 第五章英国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的衰落丹尼斯·卡瓦纳 / 102 对英国研究成果的批评 / 103 英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 114 对政治系统和共同体的态度 / 118 影响政府 / 127 政治支持 / 130 解释变迁 / 137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 139 结论 / 145 第六章压力下的美国政治文化阿兰· I.阿布拉莫威茨 / 146 美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情感和价值取向 / 156 参与取向 / 163 议题与党派性 / 168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 / 169 总结评论 / 172 第七章变化中的德国政治文化戴维·P.孔拉特 / 174 在德国的影响 / 175 公民文化与德国 / 180 德国政治文化的变化 / 190 德国政治文化根源的变化 / 212 解释变化 / 217 结论:重塑的政治文化 / 225 第八章意大利政治文化:延续与改变贾科莫·萨尼 / 228 影响 / 230 小心谨慎的文化(the reticent culture) / 238 持久的特征 / 246 新兴因素 / 259 对天主教传统的削弱 / 267 结论 / 271 第九章墨西哥政治文化:延续性及其研究的修正安·L.克莱格 韦恩·A.科尼利厄斯 / 272 《公民文化》中的墨西哥:一个批判的视角 / 273 内容批评:遗漏的研究路径 / 280 墨西哥政治文化:最新研究概要 / 286 权威政治 / 291 结 论 / 325 第十章再论《公民文化》:作者后记西德尼·维巴 / 330 研究的范围 / 333 调查研究和宏观政治 / 337 民主制度的存续 / 341 索引 / 345 译后记 / 374 |
第三段 《重访公民文化》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的冲动。作者在书中探讨的“公共领域”的概念,让我重新审视了信息传播和社会对话的本质。他并没有拘泥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地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公民如何形成自己的公共讨论空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意见领袖”和“信息茧房”的讨论,这让我对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性的深度,剖析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失真,以及个体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断。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开始质疑许多即时性的、碎片化的信息,并更加珍视那些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的观点。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培养一种“质询”的能力,去审视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去理解信息背后的逻辑和意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公民文化,不仅仅是参与,更是有智慧的参与,是对信息保持警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第二段 读完《重访公民文化》,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悄悄地改变了。作者在书中对“集体行动”的剖析,让我开始反思许多我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个体意志的叠加,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结构、历史经验以及文化规范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特别喜欢他关于“信任”在公民行动中的作用的论述,这让我联想到日常生活中许多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互助行为。以前我可能觉得,很多公共事务的推进,都是由政府或者某个权威机构主导的,而普通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身上,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他们能够形成有效的连接,并且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作者举的例子,从早期的互助会到现代的在线社区,都展现了这种连接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读这本书,更像是进行了一场思维的“健身”,每一次对书中观点的审视,都像是在锻炼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我不再轻易接受表面的解释,而是开始追问更深层次的原因,思考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评分第一段 《重访公民文化》这本书,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厚积薄发”的魅力。刚拿到书的时候,我其实对“公民文化”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离我有点远,像是宏大的理论,或者只是历史课本里的名词。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深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一点点勾勒出公民文化的轮廓。那些关于社区自治的片段,关于公民参与的细节,以及不同时代公民意识的演变,都像是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沉浸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并没有采取枯燥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和思考,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比如,他描写某个小镇居民如何自发组织起来保护公共空间,或者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是如何挺身而出,表达自己的声音,这些场景都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应该如何”,而是让我看到了“曾经如何”,以及“为何会如此”。这种温和但深刻的引导,让我对“公民”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冰冷的政治术语,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温度的个体集合,他们共同塑造了社会的面貌。
评分第五段 《重访公民文化》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的远足,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启迪。作者在书中对“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感的探讨,让我对“我是谁”、“我属于哪里”这些基本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他并没有将身份简单地定义为血缘或地域,而是强调了公民在集体行动中,如何通过共同的经历和价值追求,来构建一种超越个体层面的身份认同。我非常喜欢他关于“象征意义”在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的论述,比如那些代表着共同记忆的节日、纪念碑,或者共同的价值理念,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将人们连接在一起的。读这本书,让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更是某个更大集体的一部分,并且这种归属感,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参与和贡献来塑造的。它鼓励我去思考,我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我的社区,如何为我所处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我自己的、更有意义的身份认同。这本书让我觉得,公民文化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触及、可以参与、可以塑造的现实。
评分第四段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社会变迁背后深层逻辑的书,而《重访公民文化》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本。作者在书中对“制度”和“文化”之间关系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他并不是简单地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辩证关系。许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会倾向于归咎于制度的缺陷,或者文化的落后,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事情远比这复杂。制度的建立和运作,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土壤;而文化的变迁,也往往是通过制度的变革来实现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历史案例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他能够将宏观的制度变迁与微观的个体行为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完整的社会图景。这本书让我开始意识到,理解一个社会,需要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看到制度、文化、历史、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让我对“进步”和“发展”这两个词有了更 nuanced 的理解,明白这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反复和博弈的过程。
评分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评分经典
评分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评分1911年1月12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洛克岛。他分别于1932年和1938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鲁克林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在写作本书时正担任斯坦福大学艾默瑞特斯讲座教授。此外,他还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巴西米纳斯大学和苏联基辅国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教授。阿尔蒙德是以下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美国人民和外交政策》、《共产主义的吸引力》、《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公民文化》、《政治发展、危机、选择和变化》、《重访公民文化》。还在公共舆论、比较政治、政治发展和政治理论等方面发表了很多别的著作和论文。
评分1911年1月12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洛克岛。他分别于1932年和1938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鲁克林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在写作本书时正担任斯坦福大学艾默瑞特斯讲座教授。此外,他还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巴西米纳斯大学和苏联基辅国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教授。阿尔蒙德是以下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美国人民和外交政策》、《共产主义的吸引力》、《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公民文化》、《政治发展、危机、选择和变化》、《重访公民文化》。还在公共舆论、比较政治、政治发展和政治理论等方面发表了很多别的著作和论文。
评分写作本书时担任哈佛大学卡尔·H.弗哲默讲座教授。他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他是公民态度、公民参与领域许多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例如《美国政治参与》、《参与和政治平等》、《遏制冒犯》、《美国平等问题》、《精英与平等观念》等。维巴是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和科学院的成员。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评分1963年出版的《公民文化》在美国学术界经历了短暂的赞誉之后,就陷入了备受各方批评的境地。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政治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行为主义学派和多元主义学派都成为公民文化的批判者。前者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两位作者有关政治文化的概念,以及实证研究中行为抽样调查的具体方法和数据解释方面的种种问题,而后者所批判的则是该书注重阐述的有关公民文化类型与稳定的民主制度相关性的理论解释。政治文化的观念自古有之,早在人类开始谈论政治和记录政治之时,就存在了。智者们宣告的神谕、劝诫和诅咒,把亚玛力人、腓力斯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灾难归结为他们的种种本性和邪恶倾向。希腊和罗马的史学家、诗人和剧作家们常常评论人群的文化和特质,希腊人……
评分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评分1911年1月12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洛克岛。他分别于1932年和1938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鲁克林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在写作本书时正担任斯坦福大学艾默瑞特斯讲座教授。此外,他还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巴西米纳斯大学和苏联基辅国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教授。阿尔蒙德是以下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美国人民和外交政策》、《共产主义的吸引力》、《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公民文化》、《政治发展、危机、选择和变化》、《重访公民文化》。还在公共舆论、比较政治、政治发展和政治理论等方面发表了很多别的著作和论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