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設計之名——Prince的産品造型設計手繪劄記

以設計之名——Prince的産品造型設計手繪劄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BEn_prince 著
圖書標籤:
  • 設計
  • 手繪
  • 産品造型
  • Prince
  • 工業設計
  • 創意
  • 素描
  • 藝術
  • 視覺設計
  • 設計靈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54334
版次:01
商品編碼:11483349
包裝:平裝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頁數:20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産品造型設計專業是各大美術院校都設立的一個專業,它涉及瞭生活的各個方麵,如我們使用的數碼産品、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處處都存在著設計的元素,可以說是“無設計,不生活”。《以設計之名——Prince的産品造型設計手繪劄記》將針對生活中常見的産品造型介紹手繪設計技法,希望可以為讀者提供全麵的指導。
  《以設計之名——Prince的産品造型設計手繪劄記》共分為6章,前兩章主要介紹瞭繪畫工具和具體的細節錶現方法;第3章~第4章分彆介紹瞭不同款式的手機和相機的手繪錶現技法;第5章~第6章介紹瞭潮流服飾和工業設計的手繪錶現技法。《以設計之名——Prince的産品造型設計手繪劄記》內容豐富、版式新穎、條理清晰,每幅作品都配有工具介紹和手繪技法的指導,方便讀者清楚地瞭解産品的設計原則和細節,具有極強的啓發意義和實用性。
  《以設計之名——Prince的産品造型設計手繪劄記》不僅適閤各大藝術院校設計相關專業的學生作為參考用書,還適閤喜歡産品設計手繪的讀者閱讀和收藏。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

第1章 說明書(Instructions)
1.1 繪畫流程介紹 8
1.2 繪畫工具介紹 8

第2章 畫前須知(You better check it)
2.1 Logo的畫法 13
2.2 手機屏幕的錶現 15
2.3 材質的錶現 18
2.4 光與影 21
2.5 起稿與構圖 23
2.6 透視的原理 27
2.7 3D素描的畫法 31

第3章 手機篇(Phones)
3.1 沉睡的Galaxy S4 38
3.2 平躺的HTC one 40
3.3 鍵盤君@Milestone 45
3.4 齣浴的Xperia 51
3.5 音樂Feat.iPhone5 58
3.6 一枚粉藍N9 66
3.7 午後——BlackBerry 9000 73
3.8 Sony Ericsson 82
3.9 Lumia 920&iPad; mini 86
3.10 設計屬於自己的手機 91
3.11 作品展示 98

第4章 相機篇(Cameras)
4.1 復古Style——LeicaM8 122
4.2 黑卡RX1 133
4.3 作品展示 140

第5章 靜物篇(MyFavors)
5.1 I'mlovinit——ChuckTaylor 142
5.2 White&Black;——AdidasSuperstar 153
5.3 Paintyourpicture 160
5.4 作品展示 166

第6章 車子篇(Cars)
6.1 MINI COOPER 180
6.2 SLR Mclaren 184
6.3 Audi R8 188
6.4 Lamborghini Aventador 193
6.5 作品展示 198

前言/序言


探尋設計思維的內在脈絡:《設計前沿——從概念到實現的思維演進》 引言:重構設計認知,迎接未來挑戰 在快速迭代的當代商業環境中,優秀的産品不再僅僅滿足於功能性,它們更承載著深刻的設計哲學與用戶體驗的極緻追求。本書《設計前沿——從概念到實現的思維演進》,並非一本描摹具體産品形態的手冊,而是深入剖析現代設計方法論、跨學科思維模式構建,以及創新流程中的核心決策機製的一部深度論著。它旨在為專業設計師、産品經理、以及所有對“如何思考如何創造”抱有熱忱的探索者,提供一套係統化的認知框架,用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市場需求與技術邊界。 第一部分:設計的底層邏輯——超越美學的本質 本部分將設計從其常被局限的“美化”範疇中解放齣來,聚焦於其作為解決問題、優化係統和驅動價值的核心職能。 第一章:設計思維的範式轉移 (The Paradigm Shift in Design Thinking) 我們將追溯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從人本主義(Human-Centered Design, HCD)發展至今所經曆的幾次關鍵轉型。重點探討如何從傳統的“需求收集”轉變為“問題界定”的迭代過程。內容涵蓋設計研究的深度挖掘技術,例如民族誌研究(Ethnography)在洞察隱性需求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s)和“用戶旅程圖”(User Journey Maps),確保設計方案的齣發點是真實、未經扭麯的人類經驗。此外,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設計思維在企業落地過程中常遇到的僵化與教條化問題,主張迴歸設計的本質——即結構化的問題解決能力。 第二章:從模糊到清晰的結構化過程 (Structuring the Ambiguous) 設計初期往往充滿不確定性與信息碎片,本章的核心在於提供一套應對“模糊性”(Ambiguity)的工具箱。我們詳細闡述瞭“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s)的構建過程,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來組織復雜信息流。內容包括決策樹的繪製、係統思維(Systems Thinking)在設計中的應用,特彆是如何識彆設計乾預點(Intervention Points)以産生最大的係統性效益。我們著重區分瞭“錶麵問題”與“深層結構性問題”,強調有效的解決方案必須作用於後者。 第二章的延伸:批判性評估與迭代的科學 設計不是綫性運動,而是螺鏇上升的修正過程。本章引入瞭對設計産齣進行科學評估的標準。不同於主觀的“好看與否”,我們關注的是可量化的指標,如任務完成率、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降低幅度,以及設計對商業目標(KPIs)的直接貢獻。迭代並非簡單的修補,而是基於數據反饋的戰略調整。 第二部分:跨越維度的融閤——技術、材料與環境的對話 現代設計必須是多維度的,它不再孤立地存在於屏幕或實體之中,而是交織於物理、數字和時間維度。 第三章:數字與物理的交界麵設計 (The Phygital Interface) 隨著物聯網(IoT)、增強現實(AR)和混閤現實(MR)技術的成熟,數字界麵與物理環境的邊界日益模糊。本章深入探討“環境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對産品交互邏輯的重塑。內容涉及觸覺反饋(Haptic Feedback)的設計原則、空間計算(Spatial Computing)的用戶體驗挑戰,以及如何在無屏或弱屏的交互場景中保持信息的可達性與情境感知性(Context Awareness)。本書強調瞭跨模態交互(Cross-Modal Interaction)的設計策略,確保用戶在不同感官通道間切換時的流暢體驗。 第四章:材料的敘事性與可持續性倫理 (Materiality and Ethical Narratives) 本章超越瞭對材料錶麵特性的描述,探討瞭材料選擇背後的倫理責任與敘事潛力。我們分析瞭循環設計(Circular Design)原則在産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應用,包括材料的可逆性、可迴收性以及碳足跡的考量。內容包括對生物基材料(Bio-based Materials)和智能材料(Smart Materials)的潛力評估,並展示瞭如何通過材料的觸感、重量和老化過程,來講述一個與用戶情感共鳴的産品故事。設計不再是消耗,而是負責任的參與。 第三部分:領導力、協作與設計文化的構建 卓越的設計成果源於高效的團隊協作和健康的組織文化。本部分將視角從“物”轉嚮“人與組織”。 第五章:設計在組織中的戰略定位 (Positioning Design Strategically) 本章探討設計團隊如何從傳統的“執行部門”躍升為驅動企業戰略的核心力量。內容涵蓋如何構建清晰的設計價值主張(Design Value Proposition),以及如何有效地與工程、市場營銷和高層管理進行溝通。重點分析瞭設計領導者(Design Leaders)在推動跨部門對“用戶價值”的共識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提供瞭一套度量設計影響力的框架,幫助設計決策被量化、被重視。 第六章:麵嚮未來的設計教育與技能圖譜 (Future-Proofing Design Skills) 設計領域正在迅速吸納新的技術能力,本書審視瞭未來十年設計師所需具備的核心技能組閤。這不僅包括對新軟件工具的掌握,更強調瞭係統建模、數據分析能力(Design Data Literacy)以及復雜係統治理(Complex Systems Governance)的素養。本章探討瞭如何培養一種持續學習、擁抱不確定性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確保設計實踐始終處於創新前沿。 結語:持續的探索與邊界的拓展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激發讀者對設計邊界的持續探索。設計永無止境,它是一場關於人類經驗、技術潛能與商業價值三者之間動態平衡的永恒對話。本書提供的並非終點,而是通往更深層次思考的起點,鼓勵每一位實踐者和思考者,以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視角,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形態。 (總字數約150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色彩搭配大膽卻不失和諧,那種帶著手繪溫度的質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對設計流程和設計師思考過程充滿好奇的門外漢,但光是翻閱這些封麵和內頁的預覽,我就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專業氣息與藝術靈感交織的張力。尤其是那些綫條的運用,流暢、精準,仿佛能透過紙麵感受到設計師握筆時的專注與果斷。雖然我還沒完全深入到具體的技術細節,但光是這種“以設計之名”所展現齣的那種對美學和功能性的極緻追求,就已經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形態的“設計哲學”的視覺記錄。我特彆關注封麵上那個充滿幾何美感的排版,它暗示著書中對結構和比例的精妙把控,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這些設計背後的邏輯究竟是如何搭建起來的。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偉大的設計往往隱藏在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之中,而這些細節恰恰最容易在快速的數字化流程中被忽略。這本《劄記》的名字,就帶著一種“慢下來,看細節”的意味。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關於如何處理轉角、如何界定麯率、如何平衡體塊的“微小智慧”。我猜測書中會涉及大量的比例尺量的練習和對經典設計的解構分析,但一定是用手繪的方式來呈現。這種通過親手描繪來內化設計規律的學習方法,遠比單純的閱讀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用一種更加敏銳的眼光去審視身邊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産品,去發現那些設計大師們在看不見的結構和麯綫中投入的心血。這種對設計本質的探討,是任何軟件教程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産品策劃工作的人士,我深知一個優秀的産品造型是如何影響用戶體驗和品牌認知的。這本書的標題“産品造型設計手繪劄記”立刻點燃瞭我的興趣,因為它觸及瞭設計中最核心、最原始的錶達方式——手繪。在如今這個三維建模軟件主導的時代,迴歸到最基礎的鉛筆和紙張,本身就是一種態度的體現。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手繪草圖來捕捉和迭代那些轉瞬即逝的靈感火花的。我設想,這些劄記裏一定藏著無數個“Aha!”的瞬間,是從最初的粗獷速寫到最終定稿的每一個關鍵的思考路徑。這對我來說極其寶貴,因為策劃階段最缺乏的就是對産品形態最直觀、最快速的驗證方法。我期待看到那些充滿張力的綫條背後,是如何平衡瞭市場趨勢、人體工程學以及製造成本這些現實考量的。這種從概念到形態的“可見化”過程,遠比直接看渲染圖要來得有啓發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透露齣一種對工藝的執著,這本身就與“設計”的主題高度契閤。我注意到紙張的紋理似乎能很好地承載墨水和彩鉛的層次感,這對於一本手繪筆記類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我喜歡那種略帶粗糲感但又不失細膩的觸感,仿佛每一次翻頁都是在與設計師的思緒進行一次沉浸式的對話。雖然內容尚未展開,但這種物質層麵的精緻感已經讓我確信,作者對“形式追隨功能”的理解是深入骨髓的。我猜想,書中對於光影的捕捉一定非常到位,因為優秀的手繪能瞬間傳達齣材料的質感和産品在不同光照下的視覺效果。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學習“如何畫”,更是學習如何用視覺語言來“思考”一個産品的三維屬性,這遠比冷冰冰的參數更有感染力。

評分

這本書的“劄記”性質讓我感到一種難得的親切感,它不像一本高高在上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資深設計師留給後輩的一份珍貴的工作日誌。我希望從中能一窺設計界真正的“幕後故事”,那些反復塗改的草圖、那些失敗的嘗試,這些“不完美”的記錄往往比完美的作品集更能啓發人。我尤其好奇,在麵對一個全新的設計挑戰時,作者最初的思維切入點在哪裏?是從功能需求齣發,還是從某種美學母題齣發?這些手繪過程中的“心路曆程”是衡量一個設計師成熟度的重要標尺。如果這本書能有效地傳遞齣這種“設計思維的流動性”和“對材料的敬畏心”,那麼它就超越瞭一本單純的技法書,而成為瞭一本關於如何保持創作熱忱和專業精神的指南。我準備好用一種學習者的謙遜態度,去迎接這場由綫條和陰影構築的知識盛宴。

評分

手繪必看的佳作! 科技産品居多!

評分

沒看,就隨便翻翻,感覺比較簡單,但也能學到東西吧!

評分

後悔買瞭,被漂亮的封麵吸引,內容垃圾,還那麼貴,差評。。

評分

好書~值得推薦~~~~~~~~~~~~~~~~~~~

評分

沒看,就隨便翻翻,感覺比較簡單,但也能學到東西吧!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小孩消遣娛樂用,感覺還可以!!

評分

打開書纔發現是個國內作者,起個外國名字整個好封麵就想糊弄人,太不厚道瞭,有時間還是好好提高專業水平吧

評分

喜歡 買瞭收藏,有機會還是會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