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之名——Prince的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札记

以设计之名——Prince的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BEn_prince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
  • 手绘
  • 产品造型
  • Prince
  • 工业设计
  • 创意
  • 素描
  • 艺术
  • 视觉设计
  • 设计灵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54334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83349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2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是各大美术院校都设立的一个专业,它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我们使用的数码产品、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处处都存在着设计的元素,可以说是“无设计,不生活”。《以设计之名——Prince的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札记》将针对生活中常见的产品造型介绍手绘设计技法,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指导。
  《以设计之名——Prince的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札记》共分为6章,前两章主要介绍了绘画工具和具体的细节表现方法;第3章~第4章分别介绍了不同款式的手机和相机的手绘表现技法;第5章~第6章介绍了潮流服饰和工业设计的手绘表现技法。《以设计之名——Prince的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札记》内容丰富、版式新颖、条理清晰,每幅作品都配有工具介绍和手绘技法的指导,方便读者清楚地了解产品的设计原则和细节,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和实用性。
  《以设计之名——Prince的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札记》不仅适合各大艺术院校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参考用书,还适合喜欢产品设计手绘的读者阅读和收藏。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1章 说明书(Instructions)
1.1 绘画流程介绍 8
1.2 绘画工具介绍 8

第2章 画前须知(You better check it)
2.1 Logo的画法 13
2.2 手机屏幕的表现 15
2.3 材质的表现 18
2.4 光与影 21
2.5 起稿与构图 23
2.6 透视的原理 27
2.7 3D素描的画法 31

第3章 手机篇(Phones)
3.1 沉睡的Galaxy S4 38
3.2 平躺的HTC one 40
3.3 键盘君@Milestone 45
3.4 出浴的Xperia 51
3.5 音乐Feat.iPhone5 58
3.6 一枚粉蓝N9 66
3.7 午后——BlackBerry 9000 73
3.8 Sony Ericsson 82
3.9 Lumia 920&iPad; mini 86
3.10 设计属于自己的手机 91
3.11 作品展示 98

第4章 相机篇(Cameras)
4.1 复古Style——LeicaM8 122
4.2 黑卡RX1 133
4.3 作品展示 140

第5章 静物篇(MyFavors)
5.1 I'mlovinit——ChuckTaylor 142
5.2 White&Black;——AdidasSuperstar 153
5.3 Paintyourpicture 160
5.4 作品展示 166

第6章 车子篇(Cars)
6.1 MINI COOPER 180
6.2 SLR Mclaren 184
6.3 Audi R8 188
6.4 Lamborghini Aventador 193
6.5 作品展示 198

前言/序言


探寻设计思维的内在脉络:《设计前沿——从概念到实现的思维演进》 引言:重构设计认知,迎接未来挑战 在快速迭代的当代商业环境中,优秀的产品不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它们更承载着深刻的设计哲学与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本书《设计前沿——从概念到实现的思维演进》,并非一本描摹具体产品形态的手册,而是深入剖析现代设计方法论、跨学科思维模式构建,以及创新流程中的核心决策机制的一部深度论著。它旨在为专业设计师、产品经理、以及所有对“如何思考如何创造”抱有热忱的探索者,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认知框架,用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与技术边界。 第一部分:设计的底层逻辑——超越美学的本质 本部分将设计从其常被局限的“美化”范畴中解放出来,聚焦于其作为解决问题、优化系统和驱动价值的核心职能。 第一章:设计思维的范式转移 (The Paradigm Shift in Design Thinking) 我们将追溯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从人本主义(Human-Centered Design, HCD)发展至今所经历的几次关键转型。重点探讨如何从传统的“需求收集”转变为“问题界定”的迭代过程。内容涵盖设计研究的深度挖掘技术,例如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在洞察隐性需求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同理心地图”(Empathy Maps)和“用户旅程图”(User Journey Maps),确保设计方案的出发点是真实、未经扭曲的人类经验。此外,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设计思维在企业落地过程中常遇到的僵化与教条化问题,主张回归设计的本质——即结构化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章:从模糊到清晰的结构化过程 (Structuring the Ambiguous) 设计初期往往充满不确定性与信息碎片,本章的核心在于提供一套应对“模糊性”(Ambiguity)的工具箱。我们详细阐述了“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s)的构建过程,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来组织复杂信息流。内容包括决策树的绘制、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在设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识别设计干预点(Intervention Points)以产生最大的系统性效益。我们着重区分了“表面问题”与“深层结构性问题”,强调有效的解决方案必须作用于后者。 第二章的延伸:批判性评估与迭代的科学 设计不是线性运动,而是螺旋上升的修正过程。本章引入了对设计产出进行科学评估的标准。不同于主观的“好看与否”,我们关注的是可量化的指标,如任务完成率、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降低幅度,以及设计对商业目标(KPIs)的直接贡献。迭代并非简单的修补,而是基于数据反馈的战略调整。 第二部分:跨越维度的融合——技术、材料与环境的对话 现代设计必须是多维度的,它不再孤立地存在于屏幕或实体之中,而是交织于物理、数字和时间维度。 第三章:数字与物理的交界面设计 (The Phygital Interface) 随着物联网(IoT)、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的成熟,数字界面与物理环境的边界日益模糊。本章深入探讨“环境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对产品交互逻辑的重塑。内容涉及触觉反馈(Haptic Feedback)的设计原则、空间计算(Spatial Computing)的用户体验挑战,以及如何在无屏或弱屏的交互场景中保持信息的可达性与情境感知性(Context Awareness)。本书强调了跨模态交互(Cross-Modal Interaction)的设计策略,确保用户在不同感官通道间切换时的流畅体验。 第四章:材料的叙事性与可持续性伦理 (Materiality and Ethical Narratives) 本章超越了对材料表面特性的描述,探讨了材料选择背后的伦理责任与叙事潜力。我们分析了循环设计(Circular Design)原则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材料的可逆性、可回收性以及碳足迹的考量。内容包括对生物基材料(Bio-based Materials)和智能材料(Smart Materials)的潜力评估,并展示了如何通过材料的触感、重量和老化过程,来讲述一个与用户情感共鸣的产品故事。设计不再是消耗,而是负责任的参与。 第三部分:领导力、协作与设计文化的构建 卓越的设计成果源于高效的团队协作和健康的组织文化。本部分将视角从“物”转向“人与组织”。 第五章:设计在组织中的战略定位 (Positioning Design Strategically) 本章探讨设计团队如何从传统的“执行部门”跃升为驱动企业战略的核心力量。内容涵盖如何构建清晰的设计价值主张(Design Value Proposition),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工程、市场营销和高层管理进行沟通。重点分析了设计领导者(Design Leaders)在推动跨部门对“用户价值”的共识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提供了一套度量设计影响力的框架,帮助设计决策被量化、被重视。 第六章: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与技能图谱 (Future-Proofing Design Skills) 设计领域正在迅速吸纳新的技术能力,本书审视了未来十年设计师所需具备的核心技能组合。这不仅包括对新软件工具的掌握,更强调了系统建模、数据分析能力(Design Data Literacy)以及复杂系统治理(Complex Systems Governance)的素养。本章探讨了如何培养一种持续学习、拥抱不确定性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确保设计实践始终处于创新前沿。 结语:持续的探索与边界的拓展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激发读者对设计边界的持续探索。设计永无止境,它是一场关于人类经验、技术潜能与商业价值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永恒对话。本书提供的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次思考的起点,鼓励每一位实践者和思考者,以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态。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搭配大胆却不失和谐,那种带着手绘温度的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设计流程和设计师思考过程充满好奇的门外汉,但光是翻阅这些封面和内页的预览,我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与艺术灵感交织的张力。尤其是那些线条的运用,流畅、精准,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设计师握笔时的专注与果断。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但光是这种“以设计之名”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美学和功能性的极致追求,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态的“设计哲学”的视觉记录。我特别关注封面上那个充满几何美感的排版,它暗示着书中对结构和比例的精妙把控,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这些设计背后的逻辑究竟是如何搭建起来的。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产品策划工作的人士,我深知一个优秀的产品造型是如何影响用户体验和品牌认知的。这本书的标题“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札记”立刻点燃了我的兴趣,因为它触及了设计中最核心、最原始的表达方式——手绘。在如今这个三维建模软件主导的时代,回归到最基础的铅笔和纸张,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体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绘草图来捕捉和迭代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的。我设想,这些札记里一定藏着无数个“Aha!”的瞬间,是从最初的粗犷速写到最终定稿的每一个关键的思考路径。这对我来说极其宝贵,因为策划阶段最缺乏的就是对产品形态最直观、最快速的验证方法。我期待看到那些充满张力的线条背后,是如何平衡了市场趋势、人体工程学以及制造成本这些现实考量的。这种从概念到形态的“可见化”过程,远比直接看渲染图要来得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札记”性质让我感到一种难得的亲切感,它不像一本高高在上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资深设计师留给后辈的一份珍贵的工作日志。我希望从中能一窥设计界真正的“幕后故事”,那些反复涂改的草图、那些失败的尝试,这些“不完美”的记录往往比完美的作品集更能启发人。我尤其好奇,在面对一个全新的设计挑战时,作者最初的思维切入点在哪里?是从功能需求出发,还是从某种美学母题出发?这些手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是衡量一个设计师成熟度的重要标尺。如果这本书能有效地传递出这种“设计思维的流动性”和“对材料的敬畏心”,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技法书,而成为了一本关于如何保持创作热忱和专业精神的指南。我准备好用一种学习者的谦逊态度,去迎接这场由线条和阴影构筑的知识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透露出一种对工艺的执着,这本身就与“设计”的主题高度契合。我注意到纸张的纹理似乎能很好地承载墨水和彩铅的层次感,这对于一本手绘笔记类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喜欢那种略带粗粝感但又不失细腻的触感,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与设计师的思绪进行一次沉浸式的对话。虽然内容尚未展开,但这种物质层面的精致感已经让我确信,作者对“形式追随功能”的理解是深入骨髓的。我猜想,书中对于光影的捕捉一定非常到位,因为优秀的手绘能瞬间传达出材料的质感和产品在不同光照下的视觉效果。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学习“如何画”,更是学习如何用视觉语言来“思考”一个产品的三维属性,这远比冷冰冰的参数更有感染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设计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之中,而这些细节恰恰最容易在快速的数字化流程中被忽略。这本《札记》的名字,就带着一种“慢下来,看细节”的意味。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关于如何处理转角、如何界定曲率、如何平衡体块的“微小智慧”。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大量的比例尺量的练习和对经典设计的解构分析,但一定是用手绘的方式来呈现。这种通过亲手描绘来内化设计规律的学习方法,远比单纯的阅读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加敏锐的眼光去审视身边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产品,去发现那些设计大师们在看不见的结构和曲线中投入的心血。这种对设计本质的探讨,是任何软件教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书都出 旺旺联系deesy

评分

没看,就随便翻翻,感觉比较简单,但也能学到东西吧!

评分

菜鸟一个,买来研究一下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内容方面一般吧,没预期的好

评分

菜鸟一个,买来研究一下

评分

值得购买哦

评分

值得购买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